一种颈部前倾前屈位托扶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0039发布日期:2020-05-26 17:50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一种颈部前倾前屈位托扶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颈部前倾前屈位托扶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临床中气管肿物、气管狭窄或气管食管瘘等疾病通常采用外科手术切除部分气管进行治疗。该类手术的方式多为气管环切端端吻合术,术后气管变短,为了减轻吻合端的张力,促使吻合口愈合,患者通常需取强迫颈部前倾前屈位,时间短的需要2-4周,时间长的需要1-3个月。

目前,临床使用三种方法维持颈部前倾前屈位。方法一:手术缝线缝合下颌和前胸壁皮肤,存在疼痛、颈椎承受重力和容易穿破皮肤无法按期完成牵制,且每次无意识的抬头牵扯缝线引起疼痛。方法二:使用头颈胸一体的颈胸椎矫正器,该类产品需定制,等待时间长,成本高,舒适度低,颈椎仍需要承受压力和重力。方法三:使用颈脖型颈托,前后颠倒使用,但是在使用时颈前不够短,前倾角度不够大,颈后空虚,颈椎和颈托都容易活动,无法达到牵引角度和固定的目的,且舒适度低。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装置能够有效解决气管环切术后颈部前倾前屈位的固定、托扶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颈部前倾前屈位托扶固定装置,该装置能够有效提高头部和颈部的前倾前屈固定、托扶的稳定性,提高舒适度。所述颈部前倾前屈位托扶固定装置包括:

下颌托,所述下颌托黏贴在病人的下颌皮肤上;

前胸固定底座,所述前胸固定底座黏贴在病人的前胸皮肤上;

缓冲连接结构,所述缓冲连接结构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下颌托和所述前胸固定底座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缓冲连接结构包括有缓冲调节杆以及连接在缓冲调节杆上下两端的弹簧,上弹簧的上端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下颌托上,下弹簧的下端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前胸固定底座上;

所述缓冲调节杆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内螺纹且两端的内螺纹走向相反,所述上弹簧和所述下弹簧均通过一螺杆与所述缓冲调节杆相连,所述螺杆一端与所述上弹簧或所述下弹簧连接,另一端设置有外螺纹与所述缓冲调节杆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各所述缓冲调节杆上端的内螺纹走向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下颌托和前胸固定底座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对分列两侧的缓冲连接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下颌托和/或所述前胸固定底座均包括:

黏附在皮肤上的黏贴层、用于固定缓冲连接结构的支撑板以及设置在黏贴层和支撑板之间的缓冲层。

进一步的,所述黏贴层为水凝胶,和/或所述支撑板为硬质基板,和/或所述缓冲层为硅胶。

进一步的,所述下颌托和所述前胸固定底座之间还设置有可调节牵引线结构,所述可调节牵引线结构包括牵引线和调节扣,所述牵引线的两端分别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下颌托及所述前胸固定底座上,所述调节扣固定在所述牵引线上且所述牵引线穿过该调节扣。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连接结构和/或所述调节牵引线结构的两端通过卡扣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下颌托或者前胸固定底座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下颌托和胸壁固定底座分别固定于病人的下巴和胸前并且通过缓冲连接结构进行连接,从而能够有效提高头部和颈部的前倾前屈固定、托扶的稳定性,提高舒适度。通过本实用新型可缓解头部受外力时下颌骨和前胸壁的受力,胸壁固定底座面积大使得固定牢靠,且增大了受力面积,从而减轻局部受力。同时将缓冲连接结构设置有上下两段弹簧,上下两端的弹簧通过螺杆与双头螺母(即缓冲调节杆)相连,通过旋转相应的缓冲调节杆,可以使得将缓冲调节杆两端的弹簧同时收紧或者放松,进而实现调节颈部前倾前屈角度。此外,还可以借助可调节牵引线结构,在患者需要颈部限制性放松活动或进食时使用,松开两侧的缓冲调节结构时单独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颈部前倾前屈位托扶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缓冲调节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步骤以及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颈部前倾前屈位托扶固定装置,颈部前倾前屈位托扶固定装置包括:

下颌托10,下颌托10为弧形并黏贴在病人的下颌皮肤上;

前胸固定底座40,前胸固定底座40黏贴在病人的前胸皮肤上;

缓冲连接结构20,缓冲连接结构20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下颌托10和前胸固定底座40可拆卸连接。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缓冲连接结构20包括有缓冲调节杆25以及连接在缓冲调节杆25上下两端的弹簧,上弹簧21的上端可拆卸的安装在下颌托10上,下弹簧22的下端可拆卸的安装在前胸固定底座40上。缓冲调节杆25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内螺纹且两端的内螺纹走向相反,上弹簧21和下弹簧22均通过一螺杆23与缓冲调节杆25相连,螺杆23一端与上弹簧21或下弹簧22连接,另一端设置有外螺纹与缓冲调节杆25螺纹连接。

可选的,所述下颌托10和所述前胸固定底座40之间可以设置有至少一对分列两侧的缓冲连接结构20,以进一步提高稳定性及调节的自由度。

在一具体的应用中,如图2所示,缓冲调节杆25上端内螺纹251为反丝,下端内螺纹252为正丝;相应的,上弹簧21端部螺杆23螺纹为正向丝,下弹簧22端部螺杆螺纹为反向丝。如果我们想要调节颈部前倾前屈角度,通过正向或者反向旋转相应的缓冲调节杆25,可以使得缓冲调节杆25两端的弹簧同时收紧或者同时放松,进而可以起到调整对应的缓冲调节杆25的缓冲连接结构的松紧度,实现调节颈部前倾前屈角度的目的。优选的,各缓冲调节杆上端的内螺纹走向相同,使得同向旋转不同的缓冲调节杆25时,其两端的弹簧均为收紧操作或者放松操作,避免缓冲连接结构20数量较多的情况下,但是各个缓冲调节杆25调节松紧度的调节方向不同对使用者造成困扰。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下颌托10和/或前胸固定底座40均包括:黏附在皮肤上的黏贴层、用于固定缓冲连接结构的支撑板以及设置在黏贴层和支撑板之间的缓冲层。以下颌托10为例,自下而上依次为支撑板11、缓冲层12和黏贴层13,其中,由于前胸固定底座40采用的是与下颌托10相同的结构设置,仅为形状不同,因此,仅以下颌托10为例而不再图示前胸固定底座40所包含的支撑板11、缓冲层12和黏贴层13。进一步可选的,黏贴层13为水凝胶(例如可选用水凝胶啫喱),和/或支撑板11为硬质基板(例如可选用硬塑料),和/或缓冲层12为软硅胶。黏贴层13选用水凝胶在保证粘性的同时可以保证对人体无害,通过缓冲层12可以提高佩戴的舒适感,避免硬质的支撑板11对人体造成不适。在实际应用中,下颌托10可以根据颈部前胸口的伤口位置进行适当切割修剪,以避免伤口所在位置。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下颌托10和前胸固定底座40之间还设置有可调节牵引线结构30,可调节牵引线结构30包括牵引线31和调节扣32,牵引线31的两端分别可拆卸的安装在下颌托10及前胸固定底座40上,调节扣32固定在牵引线上且牵引线31穿过该调节扣32。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过按下调节扣32的调节按钮便可以抽动牵引线31进行长度调节。需要说明的是,可调节牵引线结构30在患者需要颈部限制性放松活动或进食时使用,我们松开两侧的缓冲调节结构可以单独使用。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缓冲连接结构20和/或调节牵引线结构30的两端通过卡扣可拆卸的安装在下颌托10或者前胸固定底座40上。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按扣或者插扣的方式实现上下弹簧与下颌托10、前胸固定底座4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根据术后颈部前倾前屈位角度,粘贴下颌托和前胸壁固定底座,下颌托和前胸壁固定底座之间安装有缓冲连接结构以及可调节牵引线结构(可选)。日常状态时,下颌托由缓冲连接结构和前胸壁固定底座固定支撑托扶着,不需要缝线即可限制颈椎活动,不会疼痛,且支撑着下颌骨,减轻颈椎负重。当颈椎疲倦时,或者需要进餐时,取开支撑缓冲调节杆的下颌托固定端,留下牵引线限制下颌骨活动,颈椎可以得到允许角度的放松活动,也可进餐。当需要调节时,我们正向或者反向旋转相应的调节螺母,来调节相应的缓冲连接结构的松紧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设计了下颌托,可固定支撑下颌骨;

(2)设计了前胸壁固定底座,固定牢靠,且增大了支撑缓冲调节杆的受力面积,从而减轻局部受力;

(3)设计了缓冲连接结构,该缓冲连接结构为可调节结构,可以调节颈部前倾前屈角度来更好的支撑固定下颌托,同时该结构的两端分别通过弹簧与下颌托、前胸壁固定底座连接,可以缓解头部受外力时下颌骨和前胸壁的受力;

(4)设计可调节长短的牵引线型结构,可调整前倾前屈的角度,可以在颈椎疲劳或进餐时使用,它限制了颈椎的活动,又可允许颈椎和下颌骨小范围活动。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施;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