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灸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43835发布日期:2020-07-04 01:17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灸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医理疗辅助装置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灸疗装置。



背景技术:

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传统的灸疗方法是人手持一根燃烧着的艾灸柱靠近人体的某一位置处进行艾热刺激,对于持柱人来说非常累,而且艾灸柱和人体的距离会因为持柱人的手抖而发生变化影响疗效。

现在市面上出现了一些辅助装置,能帮忙固定艾灸柱,但艾灸柱到人体的距离不方便进行调整,另外,艾灸柱的燃烧速度不方便进行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灸疗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灸疗装置包括灸疗筒和安装块,灸疗筒包括底筒,安装块包括胶布和安装座,安装座为圆环形,安装座下端面胶合在胶布上,底筒下端和安装座卡口连接或螺纹连接,卡口连接时:底筒的底部径向朝外设有卡柱,安装座上端面设有卡口,卡口为l形槽,卡口内设置拱起的簧片,卡柱卡入卡口内;螺纹连接时:安装座内表设置螺纹,底筒底部卡柱取消更换为圆柱面外螺纹。底筒内圆柱面设有螺纹,底筒内设有螺纹驱动的升降结构用于安装艾灸柱;灸疗筒外包裹有隔热层,灸疗筒下部侧面设有进风孔或安装座侧面设有进风孔,安装座内设置有落灰网。落灰网防止艾灸燃烧时的燃灰掉落在人体皮肤上产生烫伤。

安装块用于将灸疗筒安装到人体皮肤上,首先将胶布的离形膜撕掉,将胶布黏贴到皮肤上,安装座朝外,然后底筒通过卡柱与卡口的嵌合建立连接或者通过普通的螺纹进行连接,卡口连接时,底筒从上往下进入到安装座处,卡柱插入l形卡口的竖直段,然后将底筒旋转一个小角度,卡柱越过拱起的簧片后停留在卡口内,簧片防止外力撤除后卡柱从卡口内松动。底筒内通过一升降结构安装艾灸柱,在灸疗时,艾灸柱到皮肤的距离可以进行调整,进而控制体感温度,因人而异地进行灸疗。隔热层防止使用者在操作灸疗筒时发生烫伤。

作为一种进一步方案,灸疗筒还包括内筒和滑块,内筒从上往下插入底筒,内筒包括主筒体和铰接在主筒体顶面的顶盖,主筒体上端面设有第二扇形孔,顶盖上设有第一扇形孔,顶盖在主筒体上表面的旋转可改变第二扇形孔和第一扇形孔的重合面积,内筒插入底筒部分的圆柱面上设有两条竖直的直线槽,滑块位于内筒内部,滑块包括径向朝外设置的导柱,导柱穿过直线槽后嵌入底筒的内螺纹螺槽内,滑块还包括朝下设置的固定针。

因为滑块径向伸出的导柱是穿过内筒竖直的直线槽的,所以内筒旋转时,能驱动滑块沿着底筒内表的螺纹槽旋转升降,艾灸柱像蜡烛一样倒置地插在固定针上,从而带动固定在其上的艾灸柱升降,改变艾灸柱到底筒底部也就是皮肤的距离。顶盖的旋转改变灸疗筒上方的通道面积,这是灸疗筒的出风孔,灸疗筒底部设置进风孔,空气进入到灸疗筒内帮助燃烧,再从顶部排出,出风孔的面积变化能改变艾灸柱的燃烧速度。

进一步的,滑块还包括朝下设置的发卡针。艾灸柱插入固定针时将发卡针往一旁拨开一定的角度,安装完毕后发卡针的弹性将艾灸柱挤压在固定针上,发卡针能更牢固地固定住艾灸柱,防止其掉落。

作为另一种进一步方案,灸疗筒还包括上筒,上筒下段设有外螺纹,上筒从上往下旋入底筒,上筒内表上端面朝下设有固定针;上筒包括主筒体和铰接在主筒体顶面的顶盖,主筒体上端面设有第二扇形孔,顶盖上设有第一扇形孔,顶盖在主筒体上表面的旋转可改变第二扇形孔和第一扇形孔的重合面积。上筒内表上端面还朝下设有发卡针。

上筒在底筒上的旋转直接获得艾灸柱的升降,相比于内筒和滑块结构,本结构更加简单,但是在艾灸柱高度调节过程中,装置整体的外形尺寸会发生变化,且上筒处于最高处时与底筒的连接不够稳定。

作为优化,落灰网为无纺布、金属网或设有若干通孔的牛皮纸裁成的圆形薄片。无纺布、金属网、牛皮纸圆形薄片都是易获得的原材料,安全卫生。

作为优化,进风孔数量为3~4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使用一升降结构来安装灸疗用的艾灸柱,在灸疗过程中,外界能方便精确地控制艾灸柱燃烧部位与人体皮肤的距离,因人而异地进行灸疗,通过改变灸疗筒上表的出风口通道面积能够控制艾灸柱的燃烧速度。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一灸疗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一灸疗筒的剖面结构图;

图3为图2中的视图a;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二灸疗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二灸疗筒的剖面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块卡口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块螺纹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底筒与安装块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1-内筒、11-顶盖、111-第一扇形孔、12-第二扇形孔、13-直线槽、2-底筒、21-卡柱、3-滑块、31-固定针、32-发卡针、33-导柱、4-上筒、41-外螺纹、51-胶布、52-安装座、521-卡口、53-簧片、6-落灰网、8-进风孔、9-隔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一:

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灸疗装置包括灸疗筒和安装块,灸疗筒包括底筒2,如图6所示,安装块包括胶布51和安装座52,安装座52为圆环形,安装座52下端面胶合在胶布51上,底筒2下端和安装座52卡口连接或螺纹连接,如图8所示,卡口连接时:底筒2的底部径向朝外设有卡柱21,安装座52上端面设有卡口521,卡口521为l形槽,卡口521内设置拱起的簧片53,卡柱21卡入卡口521内;如图7所示,螺纹连接时:安装座52内表设置螺纹,底筒2底部卡柱21取消更换为圆柱面外螺纹。

如图1、图2所示,底筒2内圆柱面设有螺纹,底筒2内设有螺纹驱动的升降结构用于安装艾灸柱;灸疗筒外包裹有隔热层9,如图1~2、图4~7所示,灸疗筒下部侧面设有进风孔8或安装座52侧面设有进风孔8,如图8所示,安装座52内设置有落灰网6。落灰网6防止艾灸燃烧时的燃灰掉落在人体皮肤上产生烫伤。

安装块用于将灸疗筒安装到人体皮肤上,首先将胶布51的离形膜撕掉,将胶布51黏贴到皮肤上,安装座52朝外,然后底筒2通过卡柱21与卡口521的嵌合建立连接或者通过普通的螺纹进行连接,卡口连接时,底筒2从上往下进入到安装座52处,卡柱21插入l形卡口521的竖直段,然后将底筒2旋转一个小角度,卡柱21越过拱起的簧片53后停留在卡口521内,簧片53防止外力撤除后卡柱21从卡口521内松动。底筒2内通过一升降结构安装艾灸柱,在灸疗时,艾灸柱到皮肤的距离可以进行调整,进而控制体感温度,因人而异地进行灸疗。隔热层9防止使用者在操作灸疗筒时发生烫伤,隔热层9可以是纸皮、塑胶等。

如图1~3所示,灸疗筒还包括内筒1和滑块3,内筒1从上往下插入底筒2,内筒1包括主筒体和铰接在主筒体顶面的顶盖11,主筒体上端面设有第二扇形孔12,顶盖11上设有第一扇形孔111,顶盖11在主筒体上表面的旋转可改变第二扇形孔12和第一扇形孔111的重合面积,内筒1插入底筒2部分的圆柱面上设有两条竖直的直线槽13,滑块3位于内筒1内部,滑块3包括径向朝外设置的导柱33,导柱33穿过直线槽13后嵌入底筒2的内螺纹螺槽内,滑块3还包括朝下设置的固定针31。

因为滑块3径向伸出的导柱33是穿过内筒1竖直的直线槽13的,所以内筒1旋转时,能驱动滑块3沿着底筒2内表的螺纹槽旋转升降,艾灸柱像蜡烛一样倒置地插在固定针31上,从而带动固定在其上的艾灸柱升降,改变艾灸柱到底筒2底部也就是皮肤的距离。顶盖11的旋转改变灸疗筒上方的通道面积,这是灸疗筒的出风孔,灸疗筒底部设置进风孔8,空气进入到灸疗筒内帮助燃烧,再从顶部排出,出风孔的面积变化能改变艾灸柱的燃烧速度。

如图2所示,滑块3还包括朝下设置的发卡针32。艾灸柱插入固定针31时将发卡针32往一旁拨开一定的角度,安装完毕后发卡针32的弹性将艾灸柱挤压在固定针31上,发卡针32能更牢固地固定住艾灸柱,防止其掉落。

落灰网6为无纺布、金属网或设有若干通孔的牛皮纸裁成的圆形薄片。无纺布、金属网、牛皮纸圆形薄片都是易获得的原材料,安全卫生。

进风孔8数量为3~4个。

本装置的使用原理是:首先撕开胶布51的胶膜,将其贴到人体皮肤上,将艾灸柱插入到固定针31上,点燃艾灸柱,将底筒2装到安装座52上,旋转内筒1,滑块3进行升降,调节艾灸柱到皮肤的距离,艾灸柱因为燃烧会变短,所以一次灸疗过程可以进行多次地距离调整,旋转顶盖11,改变出风口大小以调整艾灸柱的燃烧速度,待灸疗完毕后,将底筒1从安装座52上卸下,然后从皮肤上撕掉胶布51。

具体实施方式二:

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差别在于:灸疗筒内艾灸柱的升降不再依靠内筒1和滑块3实现,而是更换为了上筒4。

灸疗筒还包括上筒4,上筒4下段设有外螺纹,上筒4从上往下旋入底筒2,上筒4内表上端面朝下设有固定针31;上筒4包括主筒体和铰接在主筒体顶面的顶盖11,主筒体上端面设有第二扇形孔12,顶盖11上设有第一扇形孔111,顶盖11在主筒体上表面的旋转可改变第二扇形孔12和第一扇形孔111的重合面积。上筒4内表上端面还朝下设有发卡针32。

上筒4在底筒2上的旋转直接获得艾灸柱的升降,相比于具体实施方式一的内筒1和滑块3结构,本结构更加简单,但是在艾灸柱高度调节过程中,装置整体的外形尺寸会发生变化,且上筒4处于最高处时与底筒2的连接不够稳定。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本申请说明均是以装置从上方贴敷到皮肤所作的方位描述,因在使用过程中,贴敷位置的不同以及肢体的旋转造成的方位关系差异,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