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腰椎间孔椎融合术中whilse入路的专门拉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57331发布日期:2020-05-08 13:37阅读:583来源:国知局
应用于腰椎间孔椎融合术中whilse入路的专门拉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腰椎间孔椎融合术中whilse入路的专门拉钩。



背景技术:

退行性腰椎疾病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腰椎退行性滑脱,腰椎峡部裂,腰椎退行性侧弯等,其常常表现为严重的背部及下肢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当保守治疗,失败时,椎间盘摘除及椎体间融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合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其目前主流的融合方式包括plif,tlif,alif,xlif等。tlif(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技术,由harms等人提出,其操作位于关节突外侧,经椎间孔入路,术中对于神经根激惹较小,同时可以不进入椎管,并且能够很好恢复腰椎前突,目前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大量研究表明,传统经后路的手术,需要大范围剥离肌肉,术中出血量大,手术时间较长,术后患者疼痛严重,住院时间较长,肌肉瘢痕增多。现代外科的发展趋势是精准外科,微创外科,手术要求的创伤小,恢复快,效果佳,微创脊柱外科是近年来脊柱外科的主流。可扩张性通道下的腰椎融合技术目前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其较为常见的如quadrantsystem,piplinesystem,brodano等人认为,微创下下的腰椎融合能够明显减少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具有疼痛较轻,康复时间短等效果。同样yoshihara等表明可扩张通道下的腰椎融合技术与传统椎体融合技术的效果,安全性及出血量,感染发生率类似。

近年内,国内外很多学者开展了经椎旁肌入路手术(wilse入路),并把其运用到胸腰椎骨折无需椎管减压的病例,临床疗效满意。与传统后路手术比较,经椎旁肌入路入路的改良mini-opentilf也属于微创范畴,其能根据术中的解剖层次顺利从肌肉间隙直接到达关节突表面,完成关节突切除,椎管减压及徒手置钉。具有如下优势:①无须广泛剥离和强力牵拉椎旁肌肉,减轻对椎旁肌的二次医源性损伤,从而减轻术后疼痛,有利于术后患者的恢复。②经肌间隙入路分离可以直接定位上关节突,缩短手术暴露时间,且比传统手术更易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③术野血管分布少,术中出血量少。④相比于经皮椎弓根钉棒技术,该技术对设备要求较低,仅需配备c形臂x线机透视手术床,且术中x线辐射少,有利于基层医院积极开展。

通过前期的手术本团队认为目前市面上提供的拉钩系统不能提供高效的显露。目前市面上主要的腰椎拉钩包括:羊角拉钩,s型拉钩或者自动撑开器。这些拉钩系统主要用于传统后路腰椎手术,设计的出发点为双侧对称撑开,不能解决whisle入路下双侧不同平面撑开的要求。s型拉钩或者椎板拉钩为手动撑开系统,其持续性及稳定性达不到要求,并且增加手术人员及一些不稳定造成手术医源性的损伤。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whise入路下的特点具有高度差,单纯的同平面拉钩不能够起到良好的显示作用,如果单纯大小不同的单个单平面拉钩,势必增加手术人员,同时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腰椎间孔椎融合术中whilse入路的专门拉钩。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公开一种应用于腰椎间孔椎融合术中whilse入路的专门拉钩,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杆、滑移在固定杆上的横突拉钩结构、滑移在固定杆上的椎板拉钩结构;横突拉钩结构、椎板拉钩结构上分别设有向同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挡板、第二挡板;横突拉钩结构、椎板拉钩结构可固定在固定杆上。

进一步的,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的下端分别向反方向弯曲构成弯曲部。

进一步的,所述横突拉钩结构包括滑移连接在固定杆上的第一滑座,第一滑座套在固定杆上并可在固定杆上滑动;所述第一滑座上水平固定有一向前延伸的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挡板的顶端连接在第一连接杆的延伸端上,且第一连接杆与第一挡板呈l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滑座通过一锁紧机构与所述固定杆固定,所述固定杆上开设有腰型槽,第一滑座呈方形的管状结构并套在固定杆上,其腰型槽截面呈矩形并在腰型槽顶部的固定杆顶壁上开设有腰形的槽口,其槽口两侧形成限制限位杆移动的顶壁;所述锁紧机构包括限位杆,限位杆下端设有限位体,限位体的直径大于腰型槽顶部槽口的宽度;

进一步的,其所述第一滑座套在固定杆上,第一滑座上的第一滑槽与腰型槽的槽口对应,限位杆贯穿第一滑槽和槽口,限位杆的下端位于腰型槽内,且限位杆下端的限位体被限制在腰型槽内,限位杆的顶端贯穿槽口及第一滑槽并向上延伸至第一滑座外部,锁紧螺套螺纹连接在限位杆顶端,通过旋紧锁紧螺套可将限位杆向上拉动,当锁紧螺套旋紧时,第一滑座和固定杆通过锁紧螺套和限位杆下端限位体之间的夹持力被夹紧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延伸端设有半圆形槽,所述第一挡板的顶端弯曲,且第一挡板顶端的弯曲部扣压在半圆形槽的水平面上,且第一挡板顶端的弯曲部与半圆形槽上的水平面通过螺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椎板拉钩结构、横突拉钩结构两者的结构一致,且两者与固定杆的连接方式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横突拉钩结构上的第一挡板与椎板拉钩结构上的第二挡板、两者的长度相等或不等。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

该实用新型中应用于腰椎间孔椎融合术中whilse入路的专门拉钩:

(1)横突拉钩结构与锥板拉钩结构设置的挡板长度不同,且可根据测量皮肤至横突及椎板之间的高度,设计不同高度的挡板以用于该拉钩,适用于不同的患者在进行经椎旁肌入路手术时,椎旁肌存在不同的高度差,从而使术中手术视野显露好,减少了手术时间,降低了出血量。

(2)设置限位杆与滑座,通过锁紧螺套的固定,可自由调节横板拉钩结构与椎板拉钩结构之间的距离,通过调节可控制whise入路中的间隙大小,方便手术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腰椎间孔椎融合术中whilse入路的专门拉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腰椎间孔椎融合术中whilse入路的专门拉钩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腰椎间孔椎融合术中whilse入路的专门拉钩的固定杆轴向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腰椎间孔椎融合术中whilse入路的专门拉钩的工作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腰椎间孔椎融合术中whilse入路的专门拉钩的固定杆与滑座匹配后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中:1、固定杆;2、横突拉钩结构;3、椎板拉钩结构;4、腰型槽;5、限位杆;6、锁紧螺套;

21、第一滑座;22、第一滑槽;23、第一连接杆;24、第一挡板;25、第一挡板下端弯曲部;26、第一挡板上端弯曲部;27、半圆形槽;

31、第二滑座;32、第二滑槽;33、第二连接杆;34、第二挡板;

41、顶壁;

51、限位体;

61、多裂肌;62、最长肌;63、髂肋肌。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实现要素: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应用于腰椎间孔椎融合术中whilse入路的专门拉钩,包括固定杆1、滑移在固定杆1上的横突拉钩结构2、滑移在固定杆1上的椎板拉钩结构3,横突拉钩结构2与椎板拉钩结构3可在固定杆1上滑移进行调节,控制whilse入路间隙大小的调节。

如图2所示,所述横突拉钩结构2包括滑移连接在固定杆1上的第一滑座21,所述第一滑座21上开设有第一滑槽22,所述第一滑座21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23,所述第一连接杆23远离第一滑座21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挡板24。

所述椎板挡板结构3包括滑移连接在固定杆1上的第二滑座31,所述第二滑座31上开设有第二滑槽32,所述第二滑座31与所述第一连接杆23同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33,所述第二连接杆33远离第二滑座31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挡板34。

如图1所示,本设计中,其第一挡板24、第二挡板34的下端分别向反方向弯曲呈直角或锐角或钝角,优选的,呈直角,如图所示,第一挡板24、第二挡板34的下端弯曲后呈l状。

上述所述第一挡板24与第二挡板34长度不等且均不限制,第一挡板24与第二挡板34的长度不限制,可根据测量皮肤至横突及椎板之间的高度,设计不同高度的多个挡板,并根据需要分别安装于第一连接杆23与第二连接杆33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杆23与第一挡板24固定处开设有半圆形槽,所述第一挡板24固定于半圆形槽横向平面上,所述第二连接杆33与第二挡板34固定方式与上述一致,在对挡板和连接杆的固定方式上可采用螺栓固定方式,如图所示,挡板(指第一挡板、第二挡板)顶部横向弯曲呈倒置l状并扣压在连接杆(指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延伸端的半圆形槽的水平表面上,其挡板顶部的弯曲部上开设有穿孔,而半圆形槽的水平表面上开设有螺纹孔,当挡板顶端的弯曲部压在半圆形槽的水平表面上时,其穿孔与螺纹孔对应,固定螺栓贯穿穿孔后进入螺纹孔内,通过此方式可实现对挡板的固定,同时实现挡板与连接杆的可拆卸式安装。

如图3所示,本设计中,所述固定杆1上开设有腰型槽4,腰型槽4呈第一滑槽22内部滑移连接有限位杆5,所述限位杆5下端滑移连接在固定杆1内的腰型槽4内,第二滑槽32内部也滑移连接有所述限位杆5,限位杆5下端同样滑移连接在固定杆1内的腰型槽4内,所述限位杆5上均设有锁紧结构,所述锁紧件包括螺纹连接在限位杆5上的锁紧螺套6。

所述腰型槽4内部滑移连接限位杆5,所述限位杆5背离固定杆1上腰型槽4端贯穿第一滑槽22、第二滑槽32并在该端部上设有螺纹,锁紧螺套6位于第一滑座、第二滑座顶部并分别螺纹连接在两个限位杆5顶端的螺纹上,此时,锁紧螺套6的下表面直径大于第一滑槽、第二滑槽的宽度并抵在第一滑座、第二滑座的上表面上。

本设计中,滑座(指第一滑座、第二滑座)呈方形的管状结构并套在矩形的固定杆1上,其腰型槽4截面呈矩形并在腰型槽4顶部的固定杆顶壁上开设有腰形的槽口,其槽口两侧形成限制限位杆移动的顶壁41,在装配中,限位杆下端设有限位体51,限位体51的直径大于腰型槽4顶部槽口的宽度;在装配中,滑座套在固定杆上,此时,滑座上的滑槽(指第一滑槽、第二滑槽)与腰型槽4的槽口对应,此时,限位杆贯穿滑槽和槽口,限位杆的下端位于腰型槽4内,且限位杆下端的限位体被限制在腰型槽4内,限位杆的顶端贯穿槽口及滑槽并向上延伸至滑座外部,锁紧螺套6螺纹连接在限位杆顶端,通过旋紧锁紧螺套6可将限位杆向上拉动,由于限位杆下端的限位体直径在于槽口宽度,当锁紧螺套6旋紧时,限位杆下端的限位体紧紧抵在槽口两侧的顶壁41上,此时,滑座和固定杆通过锁紧螺套6和限位杆下端限位体51之间的夹持力被紧紧夹紧固定。

使用中,通过锁紧螺套6与限位杆5之间的螺纹连接,在需要调整第一滑座21与第二滑座31位置时,通过旋出锁紧螺套6使第一滑座、第二滑座在固定杆上左右滑动进行调节,在固定时,通过旋紧锁紧螺套6将第一滑座21和第二滑座31与固定杆1固定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在使用时,通过测量患者手术处皮肤至横突及椎板之间的高度,进行设计不同高度的挡板(可通过3d打印实现),而后将挡板安装于第一连接杆23与第二连接杆33上,之后将挡板置入体内,挡板置入体内时,锁紧螺套6处于旋松状态,此时滑座可在固定杆上滑动,如图4所示,经肌间隙入路,首先将第一挡板24钩住横突上部多裂肌61,固定第一滑座上的锁紧螺套6并将第一滑座与固定杆固定,而后将第二挡板34钩住椎板上部的最长肌62与髂肋肌63,此后将第二滑座上的锁紧螺套6旋紧并将第二滑座与固定杆固定,此后,多裂肌和髂肋肌之间的间隙可被打开,而后将钻头通过第一挡板24与第二挡板34之间置入锥孔内部,也即从肌肉群间隙直接到达关节突表面。

由上可知,本设计在使用中通过第一挡板24固定横突上部的多裂肌,通过第二挡板34固定椎板上部的最长肌与髂肋肌,固定完毕,通过旋转锁紧螺套6将第一滑座21与第二滑座31与固定杆1之间固定关系解除,滑动第一滑座21与第二滑座31,调整至合适间隙大小,重新旋紧锁紧螺套6,固定第一滑座21与第二滑座31的位置即可固定第一挡板24和第二挡板34之间的间隙,在术后,通过旋转锁紧螺套6将第一滑座21与第二滑座31与固定杆1之间固定关系解除并将第一挡板24和第二挡板34从体内逐一取出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