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高电频电切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89652发布日期:2020-05-26 17:49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高电频电切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高电频电切刀。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内镜隧道技术的发展,estd被应用于治疗浅表性食管肿瘤。传统esd在进行黏膜下注射后,先切开病变周缘,再逐步剥离病变。常规切开刀通常需要使用高频电对组织进行电切,高频电切可能存在热损伤过大,可能导致组织穿孔等相关手术风险。同时电切时可能出现烟雾,从而造成镜头模糊影响内镜视野的情况,导致黏膜下血管难以发现,增加手术中出血的可能性。且因手术时间较长,水垫流失较快,会出现需要反复注液的情况,大大延长手术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常规切开刀通常需要使用高频电对组织进行电切,高频电切可能存在热损伤过大,可能导致组织穿孔等相关手术风险。同时电切时可能出现烟雾,从而造成镜头模糊影响内镜视野的情况,导致黏膜下血管难以发现,增加手术中出血的可能性。且因手术时间较长,水垫流失较快,会出现需要反复注液的情况,大大延长手术时间的问题,现提供了一种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高电频电切刀。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高电频电切刀,包括护套管及设置在护套管上内腔的拉索,所述护套管一端设置有手柄组件,所述护套管另一端设置有刀体,所述手柄组件包括本体及滑动设置在本体上的拉环,所述拉环上设置有电极,所述本体与护套管之间设置有相互连通的三通阀,所述拉索的一端穿过三通阀并与拉环上的电极相互电连接,所述护套管远离手柄组件的设置有绝缘材质制成的堵头,所述护套管上的内腔中设置有对拉管,所述对拉管上开设有注液口,所述注液口贯穿对拉管的外周壁和内周壁,所述刀体包括刀头及设置在刀头上的刀杆,所述刀体沿刀杆轴向开设有贯穿两端的通道,所述刀杆的一端穿过堵头并固定连接在对拉管上,所述对拉管的一端与拉索远离电极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三通阀的一端与护套管的内腔连通,所述护套管的内腔通过注液口与对拉管的内腔连通,所述刀体一端的通道与对拉管的内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刀头的横截面呈至少有三个角的多角星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刀头的横截面呈六角星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常规黏膜下注射后,使用器械头部独特的多角星形刀刃设计在隧道内进行钝性剥离黏膜下组织,因器械为六角刀刃,故在不通电的情况下,能有效的对粘膜下层进行分离,而又无任何热损伤的风险,穿孔及术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有效降低。建立隧道过程中,可直接使用六角形可注水高频电切刀进行粘膜下注液,后高频电切开病变两侧黏膜完成整个手术过程;

使用六角形可注水高频电切刀行estd的优点是黏膜下剥离过程视野较好,有利于暴露黏膜下血管并及时预防性止血,减少术中出血的发生;液体维持时间长,且可直接进行粘膜下注射减少了使用其他器械反复黏膜下注射的次数;此外,钝性分离黏膜下层,缩短剥离时间,提高剥离效率,避免了规切开刀通常需要使用高频电对组织进行电切,高频电切可能存在热损伤过大,可能导致组织穿孔等相关手术风险。同时电切时可能出现烟雾,从而造成镜头模糊影响内镜视野的情况,导致黏膜下血管难以发现,增加手术中出血的可能性。且因手术时间较长,水垫流失较快,会出现需要反复注液的情况,大大延长手术时间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刀头、护套管、对拉管和拉索之间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k向视图。

图中:1、护套管,2、拉索,3、刀体,4、本体,5、拉环,6、电极,7、三通阀,8、堵头,9、对拉管,10、注液口,11、刀头,12、刀杆,13、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实施例

如图1-3所示,一种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高电频电切刀,包括护套管1及设置在护套管1上内腔的拉索2,所述护套管1一端设置有手柄组件,所述护套管1另一端设置有刀体3,所述手柄组件包括本体4及滑动设置在本体4上的拉环5,所述拉环5上设置有电极6,所述本体4与护套管1之间设置有相互连通的三通阀7,所述拉索2的一端穿过三通阀7并与拉环5上的电极6相互电连接,所述护套管1远离手柄组件的设置有绝缘材质制成的堵头8,所述护套管1上的内腔中设置有对拉管9,所述对拉管9上开设有注液口10,所述注液口10贯穿对拉管9的外周壁和内周壁,所述刀体3包括刀头11及设置在刀头11上的刀杆12,所述刀体3沿刀杆12轴向开设有贯穿两端的通道13,所述刀杆12的一端穿过堵头8并固定连接在对拉管9上,所述对拉管9的一端与拉索2远离电极6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三通阀7的一端与护套管1的内腔连通,所述护套管1的内腔通过注液口10与对拉管9的内腔连通,所述刀体3一端的通道13与对拉管9的内腔连通。护套管1由相互连接的管体和管身组成,三通阀7设置在管体上,刀体3设置在管身上,堵头8设置在管身远离管体的一端,对拉管9位于管身内,管身的材质为ptfe。

所述刀头11的横截面呈至少有三个角的多角星形结构。刀头11可以为星形结构、四角星形结构、五角星形结构或者六角星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刀头11的横截面呈六角星形结构。

上述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高电频电切刀在运用时,可以通过拉动拉环5,使得拉环5带动拉索2在护套管1的内腔内位移,从而使得对拉管9也位移,最后带动带体相对护套管1位移,水源的一端可以通过三通阀7的一端接入,使得水源通过三通阀7达到护套管1的内腔中,由于对拉管9是位于护套管1的内腔,水源由于护套管1的内腔通过注液口10进入到对拉管9的内腔中,由于刀体3的通道13与对拉管9的内腔连通,使得水源由对拉管9的内腔通过刀体3上的通道13流出,同时电极6通过拉索2将电流倒入到护套管1内腔中的对拉管9,这样对拉管9将电流导向刀杆12并使得六角星的刀头11通电,刀体3可以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对组织进行切割。

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高电频电切刀,包括护套管(1)及设置在护套管(1)上内腔的拉索(2),所述护套管(1)一端设置有手柄组件,所述护套管(1)另一端设置有刀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组件包括本体(4)及滑动设置在本体(4)上的拉环(5),所述拉环(5)上设置有电极(6),所述本体(4)与护套管(1)之间设置有相互连通的三通阀(7),所述拉索(2)的一端穿过三通阀(7)并与拉环(5)上的电极(6)相互电连接,所述护套管(1)远离手柄组件的设置有绝缘材质制成的堵头(8),所述护套管(1)上的内腔中设置有对拉管(9),所述对拉管(9)上开设有注液口(10),所述注液口(10)贯穿对拉管(9)的外周壁和内周壁,所述刀体(3)包括刀头(11)及设置在刀头(11)上的刀杆(12),所述刀体(3)沿刀杆(12)轴向开设有贯穿两端的通道(13),所述刀杆(12)的一端穿过堵头(8)并固定连接在对拉管(9)上,所述对拉管(9)的一端与拉索(2)远离电极(6)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三通阀(7)的一端与护套管(1)的内腔连通,所述护套管(1)的内腔通过注液口(10)与对拉管(9)的内腔连通,所述刀体(3)一端的通道(13)与对拉管(9)的内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高电频电切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头(11)的横截面呈至少有三个角的多角星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高电频电切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头(11)的横截面呈六角星形结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高电频电切刀,包括护套管及设置在护套管上内腔的拉索,所述护套管一端设置有手柄组件,所述护套管另一端设置有刀体,所述手柄组件包括本体及滑动设置在本体上的拉环,本实用新型在使用六角形可注水高频电切刀行ESTD时,常规黏膜下注射后,使用器械头部独特的六角刀刃设计在隧道内进行钝性剥离黏膜下组织,因器械为六角六角刀刃,故在不通电的情况下,能有效的对粘膜下层进行分离,无任何热损伤的风险,穿孔及术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有效降低。建立隧道过程中,可直接使用六角形可注水高频电切刀进行粘膜下注液,后高频电切开病变两侧黏膜完成整个手术过程。

技术研发人员:徐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徐红;江苏唯德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6.18
技术公布日:2020.05.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