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医护理用服药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33965发布日期:2020-07-10 16:05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医护理用服药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护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中医护理用服药杯。



背景技术:

在医院中医护理过程中,每日定时服药是不可缺少的工作之一,中草药一般需要每剂熬制三次混合后,分三次服用。

在给病人服用药物时,护理人员通常采用普通的碗或杯子来盛药,用勺子一点一点喂给病人,但是容易洒落造成浪费,而且也污染衣物和床单,使用很不方便。此外,中药在熬制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碎渣而影响服用,普通的杯子又不能过滤碎渣,给医务人员增加了难度,更给病人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医护理用服药杯,储药杯盖内设置有服药杯,服药杯上设置有吸管,医护人员可将药液由储药杯倒入至服药杯内,并通过吸管进行服药,避免了药液洒落或污染衣物;另一方面,储药杯内设置有滤网,可以过滤掉滤渣,便于饮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中医护理用服药杯,包括储药杯、储药杯盖及服药杯,所述储药杯与所述储药杯盖可拆卸连接,所述储药杯盖的顶部设置有一体结构的用于放置所述服药杯的放置槽,所述放置槽上可拆卸设置有服药杯盖,所述服药杯盖上固定设置有贯穿并延伸至所述服药杯内底部的吸管;

所述储药杯内套设有与所述储药杯形状相匹配的滤网,所述滤网的顶端与所述储药杯内壁通过环形的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储药杯的侧壁上设置有入药口和出药口。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

优选的,所述储药杯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稳定夹,所述稳定夹上可拆卸连接有注射器。

优选的,所述储药杯内由横板由上至下分隔为上区域和下区域,所述下区域内所述横板的底部设置有电加热管,所述下区域内还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贯穿所述横板及所述滤网并固定连接有中心杆,所述中心杆上连接有至少2个搅拌桨,所述储药杯的外壁上还设置有温度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入药口设置于所述储药杯的外壁上,且位于所述连接板下方,所述入药口开口朝上且为漏斗状,所述入药口上还设置有第一阀门。

优选的,所述出药口设置于所述储药杯的外壁上,且位于所述入药口的下方,所述出药口开口朝下且为漏斗状,所述出药口上还设置有第二阀门。

优选的,所述电加热管、所述电机及所述温度控制器均与电源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服药杯内壁上设置有刻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储药杯和服药杯,能够在一个容器内实现储药和便于服药的目的,另外,储药杯内设置有服药杯,服药杯上设置有吸管,医护人员可将药液由储药杯倒入至服药杯内,并通过吸管对病人给药,若对于昏迷的病人来说,还设置有注射器,可通过注射器来实现为昏迷的病人给药,相比于现有技术采用普通的碗或杯子来盛药,用勺子一点一点喂给病人来说,吸管和注射器能够有效地避免药液洒落造成污染衣物或床单,服药杯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刻度,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药液定量量取,为病人定量给药。

2、本实用新型在服药杯内套设有与服药杯形状相匹配的滤网,服药杯和滤网之间设置有流通道,当药液由入药口倒入后,滤渣被留滞在服药杯和滤网之间,滤液则位于服药杯内,实现了将滤渣过滤掉的目的。

3、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电机、搅拌桨、中心杆,当电机与电源电性连接后,电机的输出轴开始转动,带动中心杆转动,在给药前搅拌桨将经过三次熬制的药液均匀混合,避免喝到的药液中的悬浮颗粒因长期放置而发生沉降后导致药效减轻。

4、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温度控制器和电加热管,在温度控制器上设定所需加热的温度,然后温度控制器控制电加热管进行加热,待达到所需温度后,与电源断开,此时就可以将储药杯内的药液倒入至服药杯内,进行服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中医护理用服药杯的外部是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中医护理用服药杯戴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储药杯;2、储药杯盖;3、服药杯;4、服药杯盖;5、滤网;6、连接板;7、入药口;8、出药口;9、横板;10、电加热管;11、电机;12、中心杆;13、搅拌桨;14、吸管;15、放置槽;16、第一阀门;17、第二阀门;18、稳定夹;19、注射器;20、温度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1-2配合详细的说明。

一种中医护理用服药杯,包括储药杯1、储药杯盖2及服药杯3,储药杯1用于储存药液,储药杯盖2用于避免药液洒落,服药杯3用于量取并服用药液,所述储药杯1与所述储药杯盖2螺接,所述储药杯盖2的顶部设置有一体结构的用于放置所述服药杯3的放置槽15,也就是储药杯盖2的顶部开设有一体结构的向下延伸的凹槽,凹槽即为放置槽15,用于当值服药杯3,所述放置槽15内顶部的开口与服药杯盖4螺接连接,所述服药杯盖4上还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内固定连接有吸管14,也就是吸管41贯穿服药杯盖4并向服药杯3内底部延伸,当服药时,可将储药杯1内的药液倒入至服药杯3内后,将放置槽15与服药杯盖4螺接,并通过吸管14进行服药,避免了使用勺子造成药液洒落;所述储药杯1内套设有与所述储药杯1形状相匹配的滤网5,储药杯1和滤网5之间设置有流通道,当药液由入药口7倒入后,滤渣被留滞在储药杯1和滤网5之间,滤液则位于储药杯1内,实现了将滤渣过滤掉的目的,所述滤网5的顶端与所述储药杯1内壁通过环形的连接板6固定连接,连接板6用于固定滤网5,所述储药杯1的侧壁上设置有入药口7和出药口8,入药口7用于添加药液,出药口8用于将清洗后的滤渣排出,已经过滤好的滤液由储药杯1倒出,所述入药口7设置于所述储药杯1的外壁上,且位于所述连接板6下方,便于药液先通过滤网5进行过滤后再开始服用,所述入药口7开口朝上且为漏斗状,入药口7的设置避免了药液在通过入药口7进入储药杯1时药液洒出,所述入药口7上还设置有第一阀门16,第一阀门16关闭后药液就无法由入药口7流出,第一阀门16打开后药液就可以通过入药口7加入至储药杯1内;所述出药口8设置于所述横板9与所述滤网5之间的所述储药杯1的外壁上,出药口8位于入药口7的下方,这样便于滤渣由出药口8流出,所述出药口8开口朝下且为漏斗状,所述出药口8上还设置有第二阀门17,第二阀门17关闭后药液就无法由出药口8流出,第二阀门17打开后便于过滤后的滤渣流出。

所述储药杯1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稳定夹18,所述稳定夹18上可拆卸设置有注射器19,所述稳定夹18为∞形,稳定夹18的一端稳定套设在储药杯1的外侧壁上,稳定夹18的另一端可拆卸套设有注射器19,需要使用时则将注射器19由稳定夹18上随下即可,对于昏迷或无意识的病人来说,可通过注射器19来实现为病人给药的目的。

所述储药杯1内由横板9由上至下分隔为上区域和下区域,所述下区域内所述横板9的底部设置有电加热管10,电加热管10用于为凉掉的药液加热,所述储药杯1的外壁上还设置有温度控制器20,温度控制器20用于监控储药杯1内药液的温度,所述下区域内还设置有电机11,所述电机11的输出轴贯穿所述横板9及所述滤网5并固定连接有中心杆12,所述中心杆12上连接有至少2个搅拌桨13,所述中心杆12的高度低于所述凹槽的底部,避免凹槽的底部对中心杆12的转动造成影响,所述电加热管10、所述电机11及所述温度控制器20均与电源电性连接,电源为电加热管10、电机11及温度控制器13供电,其中电加热管10的型号为:st-a006;电机11的型号为:d1102;温度控制器13的型号为:py-sm5;当电机11与电源电性连接后,电机11的输出轴开始转动,带动中心杆12转动,在服药前搅拌桨13将经过三次熬制的药液均匀混合,避免喝到的药液中的悬浮颗粒因长期放置而发生沉降后导致药效减轻。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煮好的药液经由入药口7倒入,然后将储药杯盖2与储液杯1螺接,将服药杯3置入储药杯盖2内,将储药杯盖2与服药杯盖4进行螺接,就可以对熬制好的药液进行储存;若需服药时,将电加热管10、电机11及温度控制器20均与电源电性连接后,在温度控制器20上设定所需加热温度,同时使电机11转动,边搅拌边加热,待药液加热至所需温度后,与电源断开,停止加热和搅拌,将服药杯盖4由储药杯盖2上取下,并将服药杯3取出,将储药杯1内的药液倒入至服药杯3内,将储药杯盖2与服药杯盖4紧密螺接,病人通过吸管进行服药即可,若对昏迷的病人给药时,可通过注射器19来实现为昏迷的病人给药。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