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捕获细胞的膀胱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84570发布日期:2020-08-25 19:21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捕获细胞的膀胱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捕获细胞的膀胱镜。



背景技术:

目前,在诸多疾病的诊断或治疗中,出于准确判断病因以及进行病理培养等的考虑,时常需要采集人体细胞以进行相应的检测处理。目前针对于细胞采集方式多为先对人体的血液或尿液等进行取样,然后采集取样样本中的细胞并用于检测处理。上述细胞采集方式的灵敏度和选择性都较低,且因样本中的细胞易失去活性,也会导致所采集的细胞的可靠性较低。

膀胱镜是开展泌尿科检查或者手术的常用工具,使用时,膀胱镜与外部主机连接,并将膀胱镜的插入管通过尿道进入人体的膀胱内,然后打开光源获取膀胱内的图像,从而可根据图像情况进行病情的诊断。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肿瘤,膀胱肿瘤组织类型上皮性肿瘤占95%,其中超过90%系移行上皮细胞癌,在膀胱侧壁及后壁最多,其次为三角区和顶部,且膀胱肿瘤的发生可为多中心。膀胱肿瘤可先后或同时伴有肾盂、输尿管、尿道肿瘤,在国外膀胱肿瘤的发病率在男性泌尿生殖器肿瘤中仅次于前列腺癌,居第二位,在国内则占首位。其中,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3~4倍,年龄则以50~70岁居多。

在膀胱肿瘤的诊治中,捕集膀胱上皮细胞以进行病因观察及判断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鉴于现有细胞采集方式的不足,因而开发一种可结合于膀胱镜,而能够直接于人体膀胱内进行细胞捕集的方式,便显得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可捕获细胞的膀胱镜,以能够用于在膀胱内进行膀胱上皮细胞的捕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可捕获细胞的膀胱镜,具有以可插入膀胱而进行图像采集的图像采集端,于所述图像采集端上设置有细胞捕获单元,且所述细胞捕获单元随所述图像采集端于所述膀胱内的插入,而可构成对所述膀胱内膀胱上皮细胞的识别及捕获。

进一步地,所述细胞捕获单元包括设于所述图像采集端处的基体,且所述基体的一端具有可由所述图像采集端伸出的捕集区,并于所述捕集区的外周壁表面设有可识别、并捕获膀胱上皮细胞的活性分子。

进一步地,所述基体呈长条柱状。

进一步地,所述基体的截面为方形、圆形或多边形,且在所述捕集区的外周壁表面覆设有有机涂层或无机涂层,所述活性分子设置于所述有机涂层或无机涂层上。

进一步地,所述活性分子被设置为可识别epcam、e-cadherin、vemintin、ck18、ck19、ck20以及t53位点的分子。

进一步地,所述可捕获细胞的膀胱镜还包括操作手柄,所述图像采集端包括与所述操作手柄连接的软质管,以及插装于所述软质管内的硬质管;于所述硬质管内设有器械通道、照明内窥通道及排液通道,所述基体设于所述器械通道中,且所述捕集区位于所述器械通道的末端。

进一步地,于所述器械通道内穿设有软管,所述捕集区设于所述软管上,所述基体设于所述软管中,于所述软管外表面成型有、沿所述软管长度方向延伸的外凸部,所述外凸部抵接于所述器械通道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软管的一端相对于所述操作手柄外露设置,且于所述操作手柄上固设有具有限位孔的限位板,所述软管外露的一端穿经所述限位孔,且可由所述限位板限位于所述操作手柄处。

进一步地,所述细胞捕获单元位于所述图像采集端的外壁面上,且所述细胞捕获单元为设于所述图像采集端外壁面上的可识别、并捕获膀胱上皮细胞的活性分子。

进一步地,所述图像采集端的外壁面上覆设有机涂层或无机涂层,所述活性分子设置于所述有机涂层或无机涂层上。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捕获细胞的膀胱镜,通过设置在图像采集端上的细胞捕获单元,可使得该细胞捕获单元随图像采集端于膀胱内的插入,而可对膀胱内的膀胱上皮细胞直接进行识别及捕获,从而能够提高膀胱上皮细胞采集的可靠性。

(2)细胞捕获单元包括基体,且基体的一端具有捕集区,捕集区表面上设置可识别、并捕获膀胱上皮细胞的抗体或多肽,利用膀胱镜将该细胞捕获单元送入膀胱内,从而由细胞捕获单元的捕集区上的抗体或多肽实现对膀胱上皮细胞进行捕集。

(3)采用硬质管外包裹软质管,使插入管的柔软度适中,同时设置有插装导向头,便于操作时将膀胱镜顺利插入膀胱,从而减轻患者所承受的痛苦。

(4)在器械通道内设置软管,可通过抽拉软管使细胞捕获单元能在器械通道内移动,使细胞捕获单元移动至膀胱合适位置便于捕集膀胱上皮细胞。

(5)在软管外表面成型有、沿所述软管长度方向延伸的外凸部,以防止细胞捕获单元与器械通道内壁接触引起细胞捕获单元的捕集区污染,从而影响细胞捕获单元数据读取及诊察结果。

(6)在操作手柄上设置有软管外露端的限位板,以防止软管插入过深或滑落出器械通道。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可捕获细胞的膀胱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可捕获细胞的膀胱镜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插装导向头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限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细胞捕获单元的结构简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软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软管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可捕获细胞的膀胱镜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软质管,2-第一硬质管,3-第二硬质管,4-第三硬质管,5-操作手柄,6-细胞捕获单元,7-软管,8-限位板,9-信号线;

101-插装导向头,201-led灯环,202-摄像头,203-图像传感器,301-外凸部,302-胶塞,501-旋转调节装置,502-安装座,601-捕集区,801-限位孔,802-长条孔;

100-膀胱,200-照明内窥通道,300-器械通道,400-排液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可捕获细胞的膀胱镜,其具有以可插入膀胱而进行图像采集的图像采集端,于该图像采集端上设置有细胞捕获单元,且细胞捕获单元随图像采集端于膀胱内的插入,而可构成对膀胱内膀胱上皮细胞的识别及捕获。本实用新型的可捕获细胞的膀胱镜可实现直接从膀胱内捕集膀胱上皮细胞,以能够提高膀胱上皮细胞采集的可靠性。

基于如上的设计思想,本实施例的一种可捕获细胞的膀胱镜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图2所示,该可捕获细胞的膀胱镜包括图中未示出的中央处理器,操作手柄5,固定在操作手柄5上的软质管1,以及插装于软质管1内的硬质管,其中,软质管1与硬质管构成图像采集端。于硬质管内设有照明内窥通道200、器械通道300及排液通道400,上述的捕集区设于器械通道300的末端。

在本实施例中,于器械通道300内插设有细胞捕获单元6,细胞捕获单元6包括呈长条柱状的基体,且基体的一端具有捕集区,并于捕集区的外周壁表面设有可识别、并捕获膀胱上皮细胞的活性分子。另外,于照明内窥通道200内设有与中央处理器联接的光源、摄像头202及图像传感器203。

需要说明的是,细胞捕获单元6除了设置在上述的基体一端外,还可直接设置在图像采集端的外壁面上,且该细胞捕获单元6为设于图像采集端外壁面上的可识别、并捕获膀胱上皮细胞的活性分子,当然,还可在图像采集端的外壁面上覆设有机涂层或无机涂层,而活性分子设置在有机涂层或无机涂层上。

在本实施例中,硬质管包括同轴布置的第一硬质管2、第二硬质管3及第三硬质管4,在所述硬质管的横截面上,所述第一硬质管2、所述第二硬质管3及所述第三硬质管4的中心连线呈三角形,所述第一硬质管2内腔体构成所述照明内窥通道200,所述第二硬质管3内腔体构成所述器械通道300,所述第三硬质管4内腔体构成所述排液通道400,所述硬质管具有相对于所述软质管1伸出的外伸端,且所述外伸端上套设有插装导向头101。

具体而言,如图1、图2所示,软质管1固定在操作手柄5上,且软质管1内插装有硬质管,硬质管为不锈钢蛇骨管,包括同轴布置的第一硬质管2、第二硬质管3及第三硬质管4,在硬质管的横截面上,第一硬质管2、第二硬质管3及第三硬质管4的中心连线呈三角形,其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第一硬质管2内腔体构成照明内窥通道200,第二硬质管3内腔体构成器械通道300,第三硬质管4内腔体构成排液通道400,硬质管具有相对于软质管1伸出的外伸端,且外伸端上套设有插装导向头101,以有利于图像采集端顺利插入膀胱中。

本实施例中采用软质管1包裹硬质管,使插入管的柔软度适中,从而减轻患者所承受的痛苦,设置的插装导向头101,便于操作时用较小的力即可将膀胱镜顺利插入尿道,进一步减轻患者的尿意和胀痛。

同时,操作手柄5内分别形成有与照明内窥通道200、器械通道300、排液通道400相连通的腔体,与照明内窥通道200连通腔体的另一端连接有信号线9,信号线9与中央处理器联接,以便于将信号传递至中央处理器。与器械通道300连通的腔体的另一端设有安装座502,于安装座502上固设有、具有限位孔801的限位板8。

本实施例的限位板8为一塑料薄板,其结构如图4所示,另外,限位板8上还设有与安装座502螺接的长条孔802,通过螺栓连接组件,将限位板8安装在安装座502上,并且通过螺栓连接组件螺接于长条孔802中的不同位置,以可实现限位板8于操作手柄5上位置的不同。

而下述软管7外露的一端穿经限位孔801中,通过将限位板8向上方移动并紧固,从而使软管7变形并卡置在限位孔801的狭窄部位,进而实现限位板8对下述软管7的限位。如此设置,可有效防止软管7插入过深或滑落出器械通道300。另外,于软管7外露的一端上设有胶塞302,以封闭软管7端口,并减少污染,从而提高捕获后细胞检测的准确性。

另外,操作手柄5上还设有旋转调节装置501,软质管1固定在旋转调节装置501内,通过旋转调节装置501,使得软质管1能够轴向转动,以便于改变下述摄像头202的位置,从而更有利于全面观察膀胱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于照明内窥通道200的前端部固设有led灯环201及cmos图像传感器203,摄像头202设置在led灯环201的中心处,led灯环201上覆盖有无菌薄膜,利用中央处理器实现图像传感器203、led灯环201、显示器的信号转换和工作状态控制,图像传感器203及光源通过信号线9与中央处理器电性连接,以便于提供诊察时所需的光线及采集影像并传送到显示器从而显示诊断结果。同时,为了便于膀胱100中残余尿液的排出,本实施例还设有排液通道400,以有利于细胞捕获单元6更好的捕集膀胱上皮细胞。

另外,于所述器械通道300内插设有细胞捕获单元6,其结构简图如图4所示,细胞捕获单元6包括呈长条柱状的基体,且基体的一端被构造为捕集区601,并于捕集区601的外周壁表面设有可识别、并捕获膀胱上皮细胞的活性分子。本实施例的基体的截面可为方形或圆形,当然除了方形或圆形,其还可为三角形、椭圆形或其它多边形等规则的截面形状。此外,基体的材质可为金属、尼龙、聚酯或聚丙烯中的一种,且在为金属时优选的可采用不锈钢。

本实施例中为了利于抗体或多肽在捕集区601的设置,可在捕集区601的外周壁表面覆设一层有机涂层或无机涂层,而使得抗体或多肽设置在该有机涂层或无机涂层上。其中,在采用有机涂层时,有机涂层例如可采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等高分子聚合物层,而若采用无机涂层,则其例如可采用如纳米金等金属涂层。

另外,本实施例的抗体或多肽进一步的也被设置为可对epcam、e-cadherin、vemintin、ck18、ck19、ck20以及t53等位点进行识别,此时,相应的在采用抗体时,该抗体例如可为anti-epcamantibody、anti-ck20antibody,而在采用多肽时,该多肽采用现有的可识别其中某种或多种分子的多肽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细胞捕获单元6能在器械通道300内移动,并移至膀胱100合适位置捕集膀胱上皮细胞,由图2、图5结合图6所示。在器械通道300内穿设有软管7,细胞捕获单元6插设于软管7中,且细胞捕获单元6的具有所述捕集区601的一端伸出于软管7外,通过抽拉软管7实现细胞捕获单元6在器械通道300内的移动。而软管7的另一端相对于操作手柄5外露设置,且可通过上述中固设在操作手柄上的、且具有限位孔801的限位板8进行限位固定。

为了防止细胞捕获单元6与器械通道300内壁接触引起细胞捕获单元6的捕集区601污染,从而影响细胞捕获单元6数据的准确,于软管7外表面成型有、沿软管7长度方向延伸的外凸部301,且外凸部301为横截面大致呈梯形、均布在软管7外表面的三个。外凸部301除了本实施例中结构,亦可为横截面为环状、沿软管7长度方向布置的若干凸肋。另外,为了使软管7顺利插入或拔出器械通道300,于第二硬质管3两端的内壁上形成有软管7插装的导向面。

在操作使用时,软管7依次穿经限位板8上的限位孔801、手柄上连通器械通道300的腔体及器械通道300并由器械通道300外伸出一部分,接着将细胞捕获单元6插入外伸部分的软管7内,通过抽拉软管7,使细胞捕获单元6随软管7进入器械通道300内并将软管7卡紧在限位板8中限位。

此时可将带有细胞捕获单元6膀胱镜管体插入尿道到达膀胱100,通过对软管7的抽拉实现细胞捕获单元6在器械通道300内的移动,从而可使得细胞捕获单元6上的捕集区601能够如图8示出的,待细胞捕获单元6捕集完成而退出膀胱镜时,先通过抽拉软管7,使得细胞捕获单元6上的捕集区601随软管7回位至器械通道300内,在捕集区601回位时,经由软管7的的回缩,可在器械通道300内为捕集区601提供空间,软管7上的外凸部301避免了捕集区601和器械通道300内壁的接触,然后再将膀胱镜退出。

另外,待膀胱镜经尿道插入膀胱100后,为了防止膀胱100内残余尿液影响细胞捕获单元6对膀胱上皮细胞的捕集,可先将操作手柄5上连通排液通道400的打开,以排空残余尿液。

在进行膀胱镜检查时,膀胱镜的插入管需要插入人体内,因此现有的膀胱镜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后才能使用,而膀胱镜的清洗消毒步骤繁琐,所需时间较长,重复使用也容易交叉感染。本实施例中采用的低成本的图像传感器203,可待膀胱镜使用完毕后,拔开信号线9并将插入管连同操作手柄5一起抛弃即可。一次性的使用方式,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同时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健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