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滴空输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56313发布日期:2020-06-26 22:03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防滴空输液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滴空输液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临床输液方面,输液瓶(输液袋)通常采用一次性重力式输液器以静脉注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输液,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医学上的输液安全隐患。一方面需要患者、陪同人员或医务人员对输液瓶(输液袋)及输液管中剩余液量进行及时的跟踪与关注,需要耗费患者、陪同人员或医务人员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在输液过程中稍有不逊极易造成输液滴空后,空气通过输液管、静脉注射针进入患者体内,轻者造成患者血管空气堵塞坏死,重者造成患者休克死亡等严重后果。

申请号为cn032609949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防滴空输液器,是在原有的两端均是窄口的滴壶中加入一个适当密度的浮球。虽然该专利给出了一种防滴空的浮球,但是只适用于滴壶两端都是小口的特定形状的滴壶,如果滴壶上端开口大于浮球的直径则会出现其他意外的情况,且这种形状不能保证能够完全堵住出液口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滴空输液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防滴空输液器,包括滴壶、与滴壶固定连接的软管、滴壶出口、小浮球和封口装置,所述的小浮球为软管内浮球,软管底部设置有软管出口,所述的封口装置包括与小浮球通过绳子连接的大浮球,大浮球的上方两侧设置有支撑,绳子的长度大于软管出口与滴壶出口之间的距离。

所述的支撑为弯曲的杆状结构,两个支撑组成的开口之间的距离小于软管的直径,支撑与大浮球一体成型或支撑焊接在大浮球上或支撑胶粘在大浮球上。

一种防滴空输液器,包括滴壶、与滴壶固定连接的软管、滴壶出口、小浮球和封口支撑,所述的小浮球为软管内浮球,软管底部设置有软管出口,所述的封口装置包括与小浮球通过绳子连接的大浮球,大浮球的上方两侧设置有支撑,小浮球和大浮球之间的绳子上设置有挡盘,挡盘固定胶粘在绳子上。

所述的软管出口的直径小于软管的直径,挡盘为圆锥形结构,挡盘的底部的直径小于软管的直径,且大于软管出口的直径。

一种防滴空输液器,包括滴壶、与滴壶固定连接的软管、滴壶出口、小浮球和封口装置,所述的小浮球为软管内浮球,软管底部设置有软管出口,所述的封口装置包括固定于软管内部的挡块,该挡块与软管一体成型,小浮球被挡块固定在软管出口与挡块之间。

所述的小浮球的直径大于软管出口的直径,且大于挡块与软管另一侧之间的间隙的距离。

所述的滴壶中的软管的长度为滴壶长度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且滴壶内的大浮球的直径大于滴壶出口的直径,大浮球的直径也大于软管出口的直径,软管出口的直径小于滴壶出口的直径。

所述的大浮球和小浮球的密度均小于输液液体的密度。

所述的支撑为向内折弯的杆状或板状,支撑的横截面是线状或圆弧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三种相互关联的防滴空输液器,都有小浮球即软管内浮球和封口装置,通过封口装置封住软管出口或滴壶出口,从而达到防滴空的目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滴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挡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软管,2、滴壶,3、挡块,4、小浮球,5、大浮球,6、支撑,7、绳子,8、挡盘,9、软管出口,10、滴壶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7所示,一种防滴空输液器,包括滴壶2、与滴壶2固定连接的软管1、滴壶出口10、小浮球4和封口装置,所述的小浮球4为软管1内浮球,软管1底部设置有软管出口9,所述的封口装置包括与小浮球4通过绳子7连接的大浮球5,大浮球5的上方两侧设置有支撑6,绳子7的长度大于软管出口9与滴壶出口10之间的距离。

所述的支撑6为弯曲的杆状结构,两个支撑6组成的开口之间的距离小于软管1的直径,支撑6与大浮球5一体成型或支撑6焊接在大浮球5上或支撑6胶粘在大浮球5上。

一种防滴空输液器,包括滴壶2、与滴壶2固定连接的软管1、滴壶出口10、小浮球4和封口装置,所述的小浮球4为软管1内浮球,软管1底部设置有软管出口9,所述的封口装置包括与小浮球4通过绳子7连接的大浮球5,大浮球5的上方两侧设置有支撑6,小浮球4和大浮球5之间的绳子7上设置有挡盘8,挡盘8固定胶粘在绳子7上。

所述的软管出口9的直径小于软管1的直径,挡盘8为上窄下宽的圆锥形结构或圆盘形状,挡盘8的底部的直径小于软管1的直径,且大于软管出口9的直径。

一种防滴空输液器,包括滴壶2、与滴壶2固定连接的软管1、滴壶出口10、小浮球4和封口装置,所述的小浮球4为软管1内浮球,软管1底部设置有软管出口9,所述的封口装置包括固定于软管1内部的挡块3,该挡块3与软管1一体成型,小浮球4被挡块3固定在软管出口9与挡块3之间。

所述的小浮球4的直径大于软管出口9的直径,且大于挡块3与软管1另一侧之间的间隙的距离。

所述的滴壶2中的软管1的长度为滴壶2长度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且滴壶2内的大浮球5的直径大于滴壶出口10的直径,大浮球5的直径也大于软管出口9的直径,软管出口9的直径小于滴壶出口10的直径。

所述的大浮球4和小浮球5的密度均小于输液液体的密度。

所述的支撑6为向内折弯的杆状或板状,支撑6的横截面是线状或圆弧形状。

实施例一

一种防滴空输液器,包括滴壶2、与滴壶2固定连接的软管1、滴壶出口10、小浮球4和封口装置,所述的小浮球4为软管1内浮球,软管1底部设置有软管出口9,所述的封口装置包括与小浮球4通过绳子7连接的大浮球5,大浮球5的上方两侧设置有支撑6,绳子7的长度大于软管出口9与滴壶出口10之间的距离。所述的支撑6为弯曲的杆状结构,两个支撑6组成的开口之间的距离小于软管1的直径,支撑6与大浮球5一体成型或支撑6焊接在大浮球5上或支撑6胶粘在大浮球5上。所述的滴壶2中的软管1的长度为滴壶2长度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且滴壶2内的大浮球5的直径大于滴壶出口10的直径,大浮球5的直径也大于软管出口9的直径,软管出口9的直径小于滴壶出口10的直径。所述的大浮球4和小浮球5的密度均小于输液液体的密度。所述的支撑6为向内折弯的杆状或板状,支撑6的横截面是线状或圆弧形状。

使用时,滴壶和软管内均有输液的液体,小浮球漂浮在软管内,大浮球漂浮在滴壶内,当软管内的液体流完时,滴壶内还有液体,软管内的小浮球就会降落在软管出口处,从而达到防滴空的目的。为了以防万一小浮球没有堵死软管出口,只是降低了滴壶内的液体流动速度,由于绳子比较长,当滴壶内的液体流完时,大浮球会在大气压和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堵住滴壶出口,使得滴壶下方的软管中的液体不在流动,从而达到防滴空的目的。

实施例二

一种防滴空输液器,包括滴壶2、与滴壶2固定连接的软管1、滴壶出口10、小浮球4和封口装置,所述的小浮球4为软管1内浮球,软管1底部设置有软管出口9,所述的封口装置包括与小浮球4通过绳子7连接的大浮球5,大浮球5的上方两侧设置有支撑6,小浮球4和大浮球5之间的绳子7上设置有挡盘8,挡盘8固定胶粘在绳子7上。所述的软管出口9的直径小于软管1的直径,挡盘8为上窄下宽的圆锥形结构或圆盘形状,挡盘8的底部的直径小于软管1的直径,且大于软管出口9的直径。所述的滴壶2中的软管1的长度为滴壶2长度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且滴壶2内的大浮球5的直径大于滴壶出口10的直径,大浮球5的直径也大于软管出口9的直径,软管出口9的直径小于滴壶出口10的直径。所述的大浮球4和小浮球5的密度均小于输液液体的密度。所述的支撑6为向内折弯的杆状或板状,支撑6的横截面是线状或圆弧形状。

使用时,滴壶和软管内均有输液的液体,小浮球漂浮在软管内,大浮球漂浮在滴壶内,当软管内的液体流完时,滴壶内还有液体,软管内的挡盘就会降落在软管出口上方卡住软管出口,软管出口被卡死后,滴壶内的液体便不在流动,从而达到防滴空的目的。

实施例三

一种防滴空输液器,包括滴壶2、与滴壶2固定连接的软管1、滴壶出口10、小浮球4和封口装置,所述的小浮球4为软管1内浮球,软管1底部设置有软管出口9,所述的封口装置包括固定于软管1内部的挡块3,该挡块3与软管1一体成型,小浮球4被挡块3固定在软管出口9与挡块3之间。所述的小浮球4的直径大于软管出口9的直径,且大于挡块3与软管1另一侧之间的间隙的距离。所述的滴壶2中的软管1的长度为滴壶2长度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且滴壶2内的大浮球5的直径大于滴壶出口10的直径,大浮球5的直径也大于软管出口9的直径,软管出口9的直径小于滴壶出口10的直径。所述的大浮球4和小浮球5的密度均小于输液液体的密度。所述的支撑6为向内折弯的杆状或板状,支撑6的横截面是线状或圆弧形状。

使用时,滴壶和软管内均有输液的液体,小浮球漂浮在软管内的挡块与软管出口之间,当软管内的液体流完时,滴壶内还有液体,小浮球会堵住软管出口,从而达到防滴空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