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口腔开口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22304发布日期:2020-08-28 16:34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口腔开口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口腔开口器。



背景技术:

牙科综合治疗台配备强力吸引器和吸唾器两种吸引装置,简称强吸和弱吸。吸唾技术是指在口腔门诊治疗过程中,用吸唾装置,吸除口腔内水雾、碎屑、血液和唾液,以保持操作视野清晰,辅助操作顺利进行的一种技术。口腔内操作是在一个不稳定的环境中进行,其中有唾液的分泌、舌体的活动、咀嚼肌运动和吞咽运动等,强吸管路连接的一次性吸管质地坚硬,管径粗,不能被弯曲,护士易于握持,能有效对抗舌体的活动,吸引力大,液体可被快速吸走;弱吸管路连接的一次性吸管管径细、质地软,可被弯曲,对抗舌体活动的功能差,吸引力小,因此在临床中两种吸唾技术需同时进行。

在口腔治疗中,病人需保持相对稳定的张口状态,为医生提供较为开阔的操作视野,便于医生在口腔内进行各种操作。在进行简单,短时间治疗时,患者一般可自行张口,但在进行复杂、长时间的操作,或在疼痛、麻醉后口唇麻木的情况下,患者常因肌肉疲劳、不适而无法持续张口,影响医生治疗,这种情况最常见于儿童。开口器是口腔科非常重要的医疗辅助器械。它能够扩大治疗过程中口腔内的操作视野,减少皮肤,黏膜的意外划伤。良好的开口器不仅开口方便、而且固定牢固、显露充分,辅助医生高效、快速的完成治疗。

目前临床上吸唾技术常见的问题有:

1.不当的吸唾技术,将吸唾器置于患者软腭、咽部等敏感区,易引起患者恶心、呕吐。

2.吸唾器放置不当,影响医生的视线、吸唾不彻底;操作不慎损伤患者组织;吸唾管头压迫黏膜,造成黏膜损伤,或导致致管口封闭造成无效吸引。

3.吸唾不及时会造成唾液污染。而唾液对复合树脂间粘结强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治疗效果。郭素珍等人的《强力吸引器和吸唾器在窝沟封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中指出唾液污染可降低窝沟封闭剂边缘封闭性能及黏结强度,且唾液污染酸蚀后的牙面会导致窝沟封闭后继发龋损的产生,影响封闭效果。

4.牙科治疗需要在口内使用车头车针等医疗器械,小儿口内空间狭小,开口器和吸唾管又要占据一定的口腔内空间,剩余空间极其有限,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还要频繁使用高速旋转的治疗器械,儿童自制力又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安全隐患,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

5.儿童自制力差,对其进行口腔治疗,必须尽可能地缩短时间,这需要四手的配合。而目前临床工作中,四手需要一手固定开口器,一手进行吸唾操作,无法为医生传递其他器械或调拌材料,降低了工作效率,延长了治疗时间。因此护士在配合操作中使用强吸较少,容易对诊室环境产生气溶胶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口腔开口器,本实用新型改良技术将开口器和吸唾器两项技术结合在一起,以满足临床需求,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口腔开口器,所述口腔开口器包括开口器本体、吸唾器固定件和吸唾器,所述开口器本体包括上牙支撑部和下牙支撑部,所述上牙支撑部和下牙支撑部上设有与牙体相配合的牙体容纳槽,所述上牙支撑部和下牙支撑部之间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吸唾器固定件的通孔,所述吸唾器固定件可嵌入所述通孔,且所述吸唾器固定件的外露部上还设有圆环,所述圆环可与吸唾器套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的一侧侧壁上设有吸唾器固定件嵌入口,所述吸唾器固定件嵌入口位于上牙支撑部和下牙支撑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唾器固定件侧面设有卡固突出部,所述卡固突出部与所述吸唾器固定件嵌入口相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唾器固定件两端外露部的外径大于通孔的内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唾器的延伸方向与上牙支撑部和下牙支撑部相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连接部的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为圆柱体,所述吸唾器固定件为圆柱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口器本体的材料为硅胶,所述吸唾器固定件的材料为硅橡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通孔的直径为0.9~1.1cm,所述吸唾器固定件的直径为0.9~1.1c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牙支撑部的厚度为0.8~1.2cm,所述下牙支撑部的厚度为0.8~1.2cm。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口腔开口器的从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口腔开口器的从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口腔开口器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开口器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吸唾器固定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吸唾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开口器本体

11、上牙支撑部

12、下牙支撑部

13、牙体容纳槽

14、连接部

15、通孔

16、吸唾器固定件嵌入口

2、吸唾器固定件

3、圆环

4、吸唾器

5、卡固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口腔开口器,所述口腔开口器包括开口器本体1、吸唾器固定件2和吸唾器4,所述开口器本体1包括上牙支撑部11和下牙支撑部12,所述上牙支撑部11和下牙支撑部12上分别设有与牙体相配合的牙体容纳槽13,所述上牙支撑部11和下牙支撑部12之间设有连接部14,所述连接部14上设有用于容纳吸唾器固定件2的通孔15,所述吸唾器固定件2可嵌入所述通孔15,且所述吸唾器固定件2的外露部上还设有圆环3,所述圆环3可与吸唾器4套接。本实用新型的口腔开口器,是将开口器本体1与吸唾器4结合,吸唾器4穿过圆环3,并与吸唾器固定件2连接,吸唾器4可拆卸固定在通孔15中,使用时,将吸唾器4弯曲成合适的角度,开口器本体1的上牙支撑部11和下牙支撑部12放在上下牙列之间,具体是在后牙区域,通常为前磨牙至第一磨牙之间,撑开口唇,使患者较为舒适地持续保持一定角度的张口姿势,吸唾器4连同开口器本体1一起安放在操作牙位的对侧面,吸唾器4可通过圆环3前后移动,协助患者张口同时可吸净唾液,护士可解放双手传递器械,安抚患者等。治疗结束后,从患者口中取出,流动水下冲洗预处理后送清洗包装灭菌后备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口腔开口器,如图4所示,包括开口器本体1,所述开口器本体1包括上牙支撑部11和下牙支撑部12。所述上牙支撑部(11)的厚度为0.8~1.2cm,所述下牙支撑部(12)的厚度为0.8~1.2cm。所述上牙支撑部11或下牙支撑部12的厚度是指使用时与上下牙体排列方向一致的方向上牙支撑部11或下牙支撑部12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上牙支撑部11和下牙支撑部12上分别设有与牙体相配合的牙体容纳槽13,所示牙体容纳槽13用于容纳牙体。所述上牙支撑部11与上牙相接触,所述下牙支撑部12与下牙相接触。上述牙体为后牙区域,通常为前磨牙至第一磨牙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上牙支撑部11和下牙支撑部12之间设有连接部14,所述连接部14上设有通孔15,所述通孔15的直径为0.9~1.1cm,所述通孔15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连接部14的两侧,所述连接部14的两侧通常一侧对应于牙体的内侧,另一侧对应于牙体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上牙支撑部11、下牙支撑部12、连接部14和牙体容纳槽13一体成型,也可以是上牙支撑部11、下牙支撑部12、连接部14一体成型,与牙体容纳槽13可拆卸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可以是卡扣连接等。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口腔开口器,还包括吸唾器固定件2,如图5所示,所述吸唾器固定件2容纳于所述通孔15中,所述吸唾器固定件2的形状可以是与通孔15相配合的圆柱体,所述吸唾器固定件2的直径略小于通孔15的直径,所述吸唾器固定件2的直径为0.9~1.1cm,并将吸唾器固定件2紧密固定于通孔15,所述吸唾器固定件2的材料为硅橡胶,所述开口器本体1的材料为硅胶,具有一定的弹性。将硅橡胶精确制备成符合开口器本体1洞形的圆柱体。因为是采用灌注技术,硅橡胶圆柱体和开口器洞形可以很紧密的结合。作为关键技术的硅橡胶灌注技术确保了圆环3、吸唾器固定件2和开口器本体1的固定和贴合。保证了本实用新型中的口腔开口器在使用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吸唾器固定件2两端外露部的外径大于通孔15的内径,通常情况下,通孔15的内径与所述吸唾器固定件2嵌入通孔15部分的外径相等或者通孔15的内径略大于所述吸唾器固定件2嵌入通孔15部分的外径,这样可以防止吸唾器固定件2在通孔中上下移位,使吸唾器固定件2更加牢固的固定于所述通孔15中。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15的一侧侧壁上设有吸唾器固定件嵌入口16,所述吸唾器固定件嵌入口16位于上牙支撑部11和下牙支撑部12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吸唾器固定件2的侧面设有卡固突出部5,所示卡固突出部5与所述吸唾器固定件嵌入口16相配合。通常情况下,卡固突出部5是可以使吸唾器固定件2紧密固定于通孔15。

进一步地,所述卡固突出部5与吸唾器固定件2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口腔开口器,还包括吸唾器4(如图5所示),所述吸唾器固定件2外露部上还设有圆环3,所述圆环3可与吸唾器4套接,所述吸唾器4的延伸方向与上牙支撑部11和下牙支撑部12相配合。吸唾器4的产品型号例如可以是em-15,生产企业意大利eurondaspa。

本实用新型的口腔开口器,是将开口器本体1与吸唾器4结合,吸唾器4穿过圆环3,并与吸唾器固定件2连接,吸唾器4可拆卸固定在通孔15中,使用时,将吸唾器4弯曲成合适的角度,开口器本体1的上牙支撑部11和下牙支撑部12放在上下牙列之间,撑开口唇,使患者较为舒适地持续保持一定角度的张口姿势,吸唾器4连同开口器本体1一起安放在操作牙位的对侧面,上牙支撑部11和下牙支撑部12撑开牙体的后牙区域,通常为前磨牙至第一磨牙之间,吸唾器4可通过圆环3从口腔外部延伸到口腔内部,协助患者张口同时可吸净唾液,护士可解放双手传递器械,安抚患者等。治疗结束后,从患者口中取出,流动水下冲洗预处理后送清洗包装灭菌后备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减少环境污染在李爱凤等人的《口腔修复治疗中吸唾技术的应用体会》中指出由于高速涡轮机和高压冷却水在口腔科的广泛使用,治疗中患者口内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及切割牙体所产生的气溶胶,容易导致诊室空气的微生物污染。本实用新型的口腔开口器是可以解放护士双手从而增加使用强吸的时间,减少环境污染,在预防医源性交叉感染中起到重要作用。

2.确保治疗效果唾液污染会降低窝沟封闭剂边缘封闭性能及黏结强度,且唾液污染酸蚀后的牙面会导致窝沟封闭后继发龋损的产生,影响封闭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口腔开口器的目的是可以持续吸唾,减少唾液污染,从而达到良好的黏结强度和治疗效果。

3.提高诊疗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的口腔开口器是放在患者上下牙列之间,撑开口唇,使患者较为舒适地持续保持一定角度的张口姿势,这样医生不用反复提醒患者张口,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不用担心患儿突然闭嘴而造成患者或医务人员的医源性损伤。

4.提高治疗效率本实用新型的口腔开口器是可以增加强力吸引器配合吸唾技术的时间,可减少重复酸蚀的步骤,缩短操作时间,减少医生的返工率,提高工作效率。

5.提高患者诊疗过程中的舒适度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口腔开口器时,患者是被动张口,上下颌的肌肉不容易疲劳,提高患者诊疗过程中的舒适度和配合度。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