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内科用脚底按摩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54363发布日期:2020-06-26 21:51阅读:596来源:国知局
一种神经内科用脚底按摩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摩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神经内科用脚底按摩器。



背景技术:

神经内科是关于神经方面的二级学科,不属于内科概念,主要收治脑血管疾病、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脊髓炎、癫痫、痴呆、代谢病和遗传倾向疾病、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病、周围神经病及重症肌无力等;主要检查手段包括头颈部mri,ct,ect,petct,脑电图,tcd,肌电图,诱发电位及血流变学检查、基因诊断等,同时与心理科交叉进行神经衰弱、失眠等功能性疾患的诊治。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采用多种措施来对神经内科疾病进行预防,脚底按摩也属于预防手段的一种,而现有的脚底按摩器体积较大,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制作成本较高,使用时较为繁琐。

为此,我们提出来一种神经内科用脚底按摩器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内部结构复杂,制作成本较高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神经内科用脚底按摩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神经内科用脚底按摩器,包括盒体,所述盒体内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将盒体分割成两个相同的凹槽,两个所述凹槽前后两侧壁均固定连接有放置板,四块所述放置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同一块弹性布,两个所述凹槽内均设有用于对脚底进行按摩的按摩机构,两个所述凹槽内均设有用于对按摩机构进行驱动的驱动机构,两个所述驱动机构之间通过传动机构传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按摩机构包括两个与凹槽内侧壁竖直滑动连接的滑板,两块所述滑板相对的侧壁均固定连接有多块按摩板,位于两个滑板上的按摩板交错设置,多块所述按摩板的上端均固定连接有按摩珠。

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凹槽内的转轴,所述转轴的两端均同轴固定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远离转轴的一端均非圆心处均转动连接有偏转杆,两根所述偏转杆的上端分别与两块滑板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转轴通过两块固定板与凹槽内底部转动连接,所述凹槽内底部转动连接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与与转轴之间通过锥齿轮组传动连接,其中一个凹槽内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驱动轴与其中一根传动轴同轴固定连接。

优选地,两根所述偏转杆与两个转盘的连接处关于转轴的中心点呈中心对称。

优选地,所述锥齿轮组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传动轴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锥齿轮与转轴同轴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两个皮带轮,两个所述皮带轮分别与两根传动轴同轴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皮带轮之间通过皮带传动连接,所述固定板与隔板上均设有与皮带相匹配的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通过设置按摩机构和驱动机构,通过电机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带动两个转盘转动,转盘带动两个偏转杆偏转,两根偏转杆带动两块滑板往复升降,且两块滑板交错往复升降,两块滑板带动多个按摩板往复升降,多块按摩板带动多个按摩珠往复升降,多个按摩珠即可对脚底的穴位进行往复敲打,从而可以对神经内科疾病进行预防,预防效果较好。

本实用新型可以对脚底穴位进行敲打从而对神经内科疾病进行预防,防治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神经内科用脚底按摩器的正面结构透视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神经内科用脚底按摩器的侧面结构透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神经内科用脚底按摩器的俯视结构透视图。

图中:1盒体、2隔板、3凹槽、4放置板、5弹性布、6按摩机构、7驱动机构、8传动机构、9滑板、10按摩板、11按摩珠、12转轴、13转盘、14偏转杆、15固定板、16传动轴、17锥齿轮组、18电机、19第一锥齿轮、20第二锥齿轮、21皮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神经内科用脚底按摩器,包括盒体1,盒体1内固定连接有隔板2,隔板2将盒体1分割成两个相同的凹槽3,两个凹槽3前后两侧壁均固定连接有放置板4,四块放置板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同一块弹性布5,两个凹槽3内均设有用于对脚底进行按摩的按摩机构6,值得一提的是,按摩机构6包括两个与凹槽3内侧壁竖直滑动连接的滑板9,两块滑板9相对的侧壁均固定连接有多块按摩板10。

本实用新型中,位于两个滑板9上的按摩板10交错设置,多块按摩板10的上端均固定连接有按摩珠11,两个凹槽3内均设有用于对按摩机构6进行驱动的驱动机构7,需要注意的是,驱动机构7包括设置在凹槽3内的转轴12,转轴12的两端均同轴固定连接有转盘13,转盘13远离转轴12的一端均非圆心处均转动连接有偏转杆14,进一步的,两根偏转杆14与两个转盘13的连接处关于转轴12的中心点呈中心对称,两根偏转杆14的上端分别与两块滑板9的下端转动连接,转轴12通过两块固定板15与凹槽3内底部转动连接,凹槽3内底部转动连接有传动轴16。

本实用新型中,传动轴16与与转轴12之间通过锥齿轮组17传动连接,值得一提的是,锥齿轮组17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锥齿轮19和第二锥齿轮20,第一锥齿轮19与传动轴16同轴固定连接,第二锥齿轮20与转轴12同轴固定连接,其中一个凹槽3内固定连接有电机18,需要说明的是,电机18可采用型号为y315m-10的驱动电机,且已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为现有技术,具体不做赘述,电机18的驱动轴与其中一根传动轴16同轴固定连接,两个驱动机构7之间通过传动机构8传动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传动机构8包括两个皮带轮21,两个皮带轮21分别与两根传动轴16同轴固定连接,两个皮带轮21之间通过皮带传动连接,固定板15与隔板2上均设有与皮带相匹配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开启电机18,电机18的驱动轴带动其中一个传动轴16转动,其中一个传动轴16带动其中一个皮带轮21转动,皮带轮21通过皮带带动另一个皮带轮21转动,另一个皮带轮21带动另一根传动轴16转动,两根传动轴16均带动第一锥齿轮19转动,第一锥齿轮19带动第二锥齿轮20转动,第二锥齿轮20带动转轴12转动,转轴12带动两个转盘13转动,两个转盘13带动两个偏转杆14偏转,两根偏转杆14带动两块滑板9交错往复升降,两块滑板9带动多块按摩板10升降,按摩板10带动多块按摩珠11升降,然后将双脚放置于盒体1内即可对脚底板进行往复敲打,从而可以对脚底板的穴位进行按摩敲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神经内科用脚底按摩器,包括盒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1)内固定连接有隔板(2),所述隔板(2)将盒体(1)分割成两个相同的凹槽(3),两个所述凹槽(3)前后两侧壁均固定连接有放置板(4),四块所述放置板(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同一块弹性布(5),两个所述凹槽(3)内均设有用于对脚底进行按摩的按摩机构(6),两个所述凹槽(3)内均设有用于对按摩机构(6)进行驱动的驱动机构(7),两个所述驱动机构(7)之间通过传动机构(8)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神经内科用脚底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摩机构(6)包括两个与凹槽(3)内侧壁竖直滑动连接的滑板(9),两块所述滑板(9)相对的侧壁均固定连接有多块按摩板(10),位于两个滑板(9)上的按摩板(10)交错设置,多块所述按摩板(10)的上端均固定连接有按摩珠(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神经内科用脚底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7)包括设置在凹槽(3)内的转轴(12),所述转轴(12)的两端均同轴固定连接有转盘(13),所述转盘(13)远离转轴(12)的一端均非圆心处均转动连接有偏转杆(14),两根所述偏转杆(14)的上端分别与两块滑板(9)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转轴(12)通过两块固定板(15)与凹槽(3)内底部转动连接,所述凹槽(3)内底部转动连接有传动轴(16),所述传动轴(16)与转轴(12)之间通过锥齿轮组(17)传动连接,其中一个凹槽(3)内固定连接有电机(18),所述电机(18)的驱动轴与其中一根传动轴(16)同轴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神经内科用脚底按摩器,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偏转杆(14)与两个转盘(13)的连接处关于转轴(12)的中心点呈中心对称。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神经内科用脚底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锥齿轮组(17)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锥齿轮(19)和第二锥齿轮(20),所述第一锥齿轮(19)与传动轴(16)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锥齿轮(20)与转轴(12)同轴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神经内科用脚底按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8)包括两个皮带轮(21),两个所述皮带轮(21)分别与两根传动轴(16)同轴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皮带轮(21)之间通过皮带传动连接,所述固定板(15)与隔板(2)上均设有与皮带相匹配的通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神经内科用脚底按摩器,包括盒体,所述盒体内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将盒体分割成两个相同的凹槽,两个所述凹槽前后两侧壁均固定连接有放置板,四块所述放置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同一块弹性布,两个所述凹槽内均设有用于对脚底进行按摩的按摩机构,两个所述凹槽内均设有用于对按摩机构进行驱动的驱动机构,两个所述驱动机构之间通过传动机构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可以对脚底穴位进行敲打从而对神经内科疾病进行预防,防治效果较好。

技术研发人员:刘静;原会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刘静
技术研发日:2019.08.08
技术公布日:2020.06.2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