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肢良肢位摆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90080发布日期:2020-07-07 14:22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下肢良肢位摆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康复工程学领域,特别是一种下肢良肢位摆放装置。



背景技术:

良肢位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而将其摆放在一种体位或姿势,是从治疗护理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它能够使偏瘫后松弛的关节相对稳固,预防和减轻痉挛的出现和发展,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和个体情况,可采取不同的良肢位。早期良肢位摆放可为患者后期康复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患者致残率,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能有效地预防继发及废用综合征的发生,对预防肌萎缩、关节挛缩、足内翻、肩关节半脱位等有重要意义。现有的下肢功能位摆放架仅适用于标准腿型的患者,而对于存在膝内翻或膝外翻的患者有限制性,使用感及舒适度较差,疗效大打折扣。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下肢功能位摆放架对膝内翻或膝外翻的患者有限制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在此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稳定性较高,并且具有可调节性,能够适应不同腿型患者的下肢良肢位摆放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下肢良肢位摆放装置,包含底座和夹持部件,所述底座包含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相铰接,所述第一底座的高度和所述第二底座的高度相适配,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能够在同一平面内相对转动,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上各设有一个所述夹持部件。

所述底座用于支撑下肢,所述夹持部件用于夹持下肢,如所述第一底座用于支撑大腿,所述第二底座用于支撑小腿,所述第一底座上的所述夹持部件用于夹持大腿,所述第二底座上的所述夹持部件用于夹持小腿。所述第一底座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二底座的高度,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相铰接,在使用时,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的连接点位于膝部的下方,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能够在同一平面内相对转动,以适应有膝内翻或膝外翻的患者,能够将患者的膝关节控制在对应的内翻或外翻的状态下。所述的下肢良肢位摆放装置具有治疗护理效果,能使处于卧位的患者的下肢保持良好的功能体位或姿势,对抑制痉挛模式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所述的下肢良肢位摆放装置不仅适用于标准腿型的患者,对于存在膝内翻或膝外翻的患者同样也适用,其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稳定性较高,且具有可调节性,能够适用于不同腿型的患者。

优选的,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均为楔形结构,所述底座呈中间高两端低的结构,每个所述楔形结构的斜度为大于或等于5°且小于或等于15°。

所述底座呈中间高两端低的结构,是为了保证下肢放置在所述底座上时,膝关节屈曲能够保持在良好的功能位。每个所述楔形结构的斜度为大于或等于5°且小于或等于15°,即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的斜面夹角为大于或等于150°且小于或等于170°,当下肢放置在所述底座上时,膝关节屈曲角度为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或等于30°,此角度范围为了防止所述膝关节过度屈曲和伸直,为膝关节屈曲提供合理的角度。进一步的,如所述第一底座的斜度为7°,所述第二底座的斜度为8°,则膝关节屈曲角度为15°,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恢复。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紧配合连接。

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紧配合连接,即过盈配合连接。如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的连接处均设有带孔部件,两个所述带孔部件通过轴相连接,依靠所述轴与两个所述孔的过盈配合,装配后使零件表面间产生弹性压力,从而获得紧固连接。其结构简单,同轴性好,能承受较大的轴向力和扭矩。通过人力作用使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相对转动至所需位置后,依靠所述轴与每个所述孔之间的弹性压力产生较大的摩擦力,能够使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的位置相对固定不动,当下肢放置在所述底座上时,能够防止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轻易发生相对转动,对下肢造成二次伤害。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可拆卸连接。

由于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的斜度可以不相同,从而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的长度也可以不相同,所以为了更好的适应患者的下肢,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采用可拆卸连接,根据患者的大腿和小腿的长度,从而选择与下肢相适配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进行装配使用。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底座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底座的长度。

如所述第一底座的斜度为7°,所述第二底座的斜度为8°,则所述第一底座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底座的长度。由于通常情况下,大腿的长度大于小腿的长度,为了更好的适应和贴合下肢,所述第一底座用于支撑大腿,所述第二底座用于支撑小腿。

进一步优选的,还包含两个风琴部件,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之间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所述风琴部件。

两个所述风琴部件以所述底座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当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在同一平面内发生相对转动时,其中一个所述风琴部件展开,另一个所述风琴部件收缩。两个所述风琴部件用于填充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之间的间隙,增大下肢与所述底座的接触面积。

进一步优选的,每个所述夹持部件包含相对设置的第一面板和第二面板。

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方便下肢的放置和取出,不会对下肢造成二次伤害。

进一步优选的,所有所述第一面板和所有所述第二面板均为弧形板。

能够使每个夹持部件的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更好的贴近下肢。

进一步优选的,每个夹持部件还包含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面板和所述第二面板的约束带。

在每个夹持部件中,所述约束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面板,另一端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二面板,如增加魔术贴结构,魔术贴具有可调节性,能够根据患者的腿围对所述夹持部件进行调整。

进一步优选的,还包含足部放置部件,所述足部放置部件为钩状结构。

所述足部放置部件连接于所述底座,用于放置足部,防止足部悬空对足部造成伤害。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下肢良肢位摆放装置,具有治疗护理效果,能使处于卧位患者的下肢保持良好的功能体位或姿势,对抑制痉挛模式起到良好的作用。

2、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下肢良肢位摆放装置,具有符合人体工程学结构、适应性强等优点,不仅适用于有标准腿型的患者,对于存在膝内翻或膝外翻的患者同样也适用。

3、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下肢良肢位摆放装置,其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稳定性较高,且具有可调节性,能够适用于不同腿型和腿围的患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下肢良肢位摆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夹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底座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底座的侧视图。

图中标记:1-第一底座,2-第二底座,3-风琴部件,4-第一面板,5-第二面板,6-约束带,7-足部放置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下肢良肢位摆放装置,包含底座和夹持部件,所述底座包含第一底座1和第二底座2,所述第一底座1和所述第二底座2相铰接,所述第一底座1的高度和所述第二底座2的高度相适配,所述第一底座1和所述第二底座2能够在同一平面内相对转动,所述第一底座1和所述第二底座2上各设有一个所述夹持部件。所述底座用于支撑下肢,所述夹持部件用于夹持下肢,使下肢能够稳固的放置在所述底座上,防止下肢从所述底座上掉下来。具体的,如所述第一底座1用于支撑大腿,所述第二底座2用于支撑小腿,所述第一底座1上的所述夹持部件用于夹持大腿,所述第二底座2上的所述夹持部件用于夹持小腿,所有所述夹持部件的结构均相同。在使用时,所述第一底座1和所述第二底座2的铰接点位于膝部的下方。所述底座的底面为平面,使所述底座能够平稳放置,防止发生翻转,影响患者的恢复。所述底座的顶面为弧面,为了更好的贴合患者的下肢,提高使用的舒适度。

根据人体工程学结构的特点,所述第一底座1和所述第二底座2均为楔形结构,所述第一底座1的高度等于所述第二底座2的高度,使所述底座呈中间高两端低的结构。每个所述楔形结构的斜度为大于或等于5°且小于或等于15°,为了防止膝关节过度屈曲和伸直,为膝关节屈曲提供合理的角度。具体的,如所述第一底座1的斜度为7°,所述第二底座2的斜度为8°,即所述第一底座1和所述第二底座2的斜面夹角为165°,当下肢放置在所述底座上时,膝关节屈曲角度为15°,使膝关节屈曲能够保持在良好的功能位,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和恢复。

在使用时,调整所述第一底座1和所述第二底座2在同一平面内的夹角,以适应有膝内翻或膝外翻的患者,能够将患者的膝关节控制在对应的内翻或外翻的状态下。为了防止所述第一底座1和所述第二底座2轻易发生相对转动,对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下肢造成二次伤害,所述第一底座1和所述第二底座2采用紧配合连接,具体的,如所述第一底座1和所述第二底座2上均设有带孔部件,两个所述带孔部件通过轴相连接,依靠所述轴与两个所述孔的过盈配合,装配后使零件表面间产生弹性压力,从而获得紧固连接,不仅实现所述第一底座1和所述第二底座2相铰接,而且利用过盈配合实现的连接,则需要较大的力才能够使所述第一底座1和所述第二底座2发生相对转动。在使用时,通过人力作用使所述第一底座1和所述第二底座2相对转动至所需位置后,依靠所述轴与每个所述孔之间的弹性压力产生较大的摩擦力,能够使所述第一底座1和所述第二底座2的位置相对固定不动,从而实现所述底座的稳固效果。

进一步,所述第一底座1和所述第二底座2可拆卸连接。由于所述第一底座1和所述第二底座2的斜度可以不相同,从而所述第一底座1和所述第二底座2的长度也可以不相同,所以为了更好的适应患者的下肢,所述第一底座1和所述第二底座2采用可拆卸连接,根据患者的大腿和小腿的长度,从而选择与下肢相适配所述第一底座1和所述第二底座2进行装配使用。具体的,如所述第一底座1的斜度为7°,所述第二底座2的斜度为8°,则所述第一底座1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底座2的长度。将所述第一底座1和所述第二底座2通过所述轴连接后,由于通常情况下,大腿的长度大于小腿的长度,所以所述第一底座1用于支撑大腿,所述第二底座2用于支撑小腿。

每个所述夹持部件包含相对设置的第一面板4和第二面板5,所有所述第一面板4和所有所述第二面板5均为平板状结构,由于大腿的腿围大于小腿的腿围,所以所述第一底座1上的所述第一面板4和所述第二面板5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底座2上的所述第一面板4和所述第二面板5的间距,从而使所有所述夹持部件能够更好的夹持下肢。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底座1上的夹持部件包含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面板4和所述第二面板5,所述第一面板4和所述第二面板5均采用弧形板结构,能够较好的贴近下肢,所述第一底座1上的夹持部件还包含约束带6,所述约束带6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面板4,另一端上设有魔术贴,可拆卸连接于所述第二面板5,魔术贴具有可调节性,能够根据患者的腿围对所述夹持部件进行调整。同理,所述第二底座2上的夹持部件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底座1上的夹持部件的结构相同。进一步的,所有所述第一面板4和所有所述第二面板5均包含多孔板,所述多孔板具有弹性,且耐磨性良好,使用寿命长,由于为多孔结构,透气性也较好。同时为保证与皮肤接触的舒适度,所述多孔板上设有透气层,能够贴合人体皮肤,不仅预防压疮的产生,而且提高患者使用时的舒适体验。

如图3-4所示,还包含两个风琴部件3,所述第一底座1和所述第二底座2之间连接有两个所述风琴部件3,两个所述风琴部件3以所述底座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两个所述风琴部件3能够配合所述第一底座1和所述第二底座2的相对转动,一个展开的同时另一个收缩。并且两个所述风琴部件3用于填充所述第一底座1和所述第二底座2之间的间隙,增大下肢与所述底座的接触面积。

优选的,还包含足部放置部件7和硅胶尼龙套件,所述足部放置部件7为钩状结构。当所述第二面板2用于支撑小腿时,所述足部放置部件7连接于所述第二面板2,用于放置足部,对足部起着保护作用,防止足部悬空对足部造成伤害。所述硅胶尼龙套件套设于所述足部放置部件7上,所述硅胶尼龙套件为可拆卸结构,保证每一位患者能够有专用的所述硅胶尼龙套件,用于预防足部真菌的交叉传染和足跟部压疮,方便卫生。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下肢良肢位摆放装置,具有治疗护理效果,能使处于卧位患者的下肢保持良好的功能体位或姿势,对抑制痉挛模式能起到良好的作用。所述的下肢良肢位摆放装置具有符合人体工程学结构、适应性强等优点,不仅适用于标准腿型的患者,对于存在膝内翻或膝外翻的患者同样也适用,其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稳定性较高,且具有可调节性,能够适用于不同腿型的患者。

以上所述仅为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