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导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46321发布日期:2020-07-04 01:20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导丝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医用导丝。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介入治疗中,经常需要进行逆向穿刺,例如在进行股浅动脉闭塞病变的开通时,如果从顺血流方向无法进行,则需要从病变同侧的腘动脉或者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穿刺,逆着血流方向通过病变,此时,如果导丝成功通过病变,我们仍然需要顺血流方向来进行后续的操作。

但由于导丝尾部是坚硬部分,我们不能将坚硬的导丝尾部留在体位,以避免损伤血管,所以需要较复杂的操作:先将导丝柔软的头端送出体外,建立跨越病变的血管鞘-病变远端真腔的导丝系统,取出逆向的支持导管,将支持导管改为正向通过病变达病变远端真腔内;将导丝整体撤出体外,再经近端的血管鞘,将导丝送入支持导管,达到病变远端的血管真腔内,从而建立正向的工作导丝系统。上述操作过程比较繁琐,费时、费力,同时增加患者的费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医用导丝,该医用导丝的可操控性强,导丝两端均具有引导和标识功能,可提升介入手术的操作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用导丝,包括导丝本体、第一软导丝头和第二软导丝头,所述第一软导丝头和所述第二软导丝头位于所述导丝本体的两端;其中,所述第一软导丝头和所述第二软导丝头外周分别涂覆有颜色涂层,所述颜色涂层的外周涂覆有透明的亲水性涂层;所述导丝本体的外周包裹有导丝膜,所述导丝膜的外周涂覆有使其表面光滑的涂层。

优选地,所述第一软导丝头和第二软导丝头外周的颜色涂层为不同颜色的涂层。

优选地,所述导丝本体包括粗导丝段和位于所述粗导丝段两端的细导丝段,所述粗导丝段和所述细导丝段为一体形成,且所述粗导丝段与所述细导丝段之间为光滑平缓过渡;其中,所述第一软导丝头和所述第二软导丝头与所述细导丝段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软导丝头和所述第二软导丝头与所述细导丝段的连接处与所述细导丝段的直径相同。

优选地,所述导丝本体的直径为0.35-0.9mm。

优选地,所述导丝本体的长度为100-290cm,所述第一软导丝头和第二软导丝头的长度分别为5-15cm。

优选地,所述导丝本体为镍钛合金或不锈钢导丝本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软导丝头和所述第二软导丝头为聚胺树脂软导丝头。

优选地,所述导丝膜为含钨聚氨酯导丝膜,所述涂层为表面光滑的亲水性涂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医用导丝两端均为软导丝结构,分别设置为第一软导丝头和第二软导丝头,同时软导丝头的外周涂覆有颜色涂层,使得该医用导丝的两端均具有引导和标识功能,在介入手术中,既可以在病变区进行顺向穿刺,也可以在病变区进行逆向穿刺后直接进行正向手术操作,无需在逆向穿刺后将导丝取出后再进行正向穿刺建立正向的导丝系统,可提升介入手术的操作效率,同时减少手术的成本,降低患者的费用;该医用导丝的颜色涂层可提高医生操作的精确性,提升介入治疗手术的成功率。

此外,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下,导丝本体、第一软导丝头和第二软导丝头等材质的选择使得该医用导丝在手术使用时,安全性更高,避免对血管的损伤。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以及优选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将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医用导丝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医用导丝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导丝本体11粗导丝段

12细导丝段2第一软导丝头

3第二软导丝头4颜色涂层

5亲水性涂层6导丝膜

7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下述技术方案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基本实施方式的医用导丝,包括导丝本体1、第一软导丝头2和第二软导丝头3,第一软导丝头2和第二软导丝头3位于所述导丝本体1的两端;其中,第一软导丝头2和第二软导丝头3外周分别涂覆有颜色涂层4,颜色涂层4的外周涂覆有透明的亲水性涂层5;导丝本体1的外周包裹有导丝膜6,导丝膜6的外周涂覆有使其表面光滑的涂层7。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医用导丝在使用时,可以将第一软导丝头2沿逆血流方向推进,此时第二软导丝头3可沿顺血流方向推进,也可以将第二软导丝头3沿逆血流方向推进、第一软导丝头2可沿顺血流方向推进;导丝的方向性操作可以利用扭转装置进行。以第一软导丝头2沿顺血流方向推进为例,在使用时,若导丝可沿顺血流方向顺利进行穿刺,将第一软导丝头2穿过导管,此时通过操作导丝本体1将导丝整体沿顺血流方向推进,使第一软导丝头2通过病变区,可通过第一软导丝头2外周的颜色涂层4观察导丝的深入长度和位置,直至到达理想区域和部位;若导丝沿顺血流方向无法进行穿刺时,先将第二软导丝头3从病变同侧的腘动脉或者胫前动脉或胫后动脉穿刺,通过操作导丝本体1将第二软导丝头3沿着逆血流方向推进并通过病变区,可通过第二软导丝头3外周的颜色涂层4观察导丝的深入长度和位置,直至到达理想区域和部位,此时,第一软导丝头2可沿顺血流方向进行后续的介入手术操作,建立正向的工作导丝系统。

由此可见,通过本实用新型上述基本技术方案的医用导丝两端设置为第一软导丝头2和第二软导丝头3,两端均为软导丝结构,同时软导丝头的外周涂覆有颜色涂层4,使得该医用导丝的两端均具有引导和标识功能,在介入手术中,既可以在病变区进行顺向穿刺,也可以在病变区进行逆向穿刺后直接进行正向手术操作,无需在逆向穿刺后将导丝取出再建立正向导丝系统,可提升介入手术的操作效率,且该医用导丝的可操控性强,颜色涂层4可提高医生操作的精确性,提升介入治疗手术的成功率。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第一软导丝头2和第二软导丝头3外周的颜色涂层4为不同颜色的涂层,便于医生在使用该医用导丝时,通过目测准确区分导丝的推进方向或者估算深入长度。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参见图2所示,导丝本体1包括粗导丝段11和位于粗导丝段11两端的细导丝段12,粗导丝段11和细导丝段12为一体形成,且粗导丝段11与细导丝段12之间为光滑平缓过渡;其中,第一软导丝头2和第二软导丝头3与细导丝段12连接。导丝本体1的粗导丝段11和细导丝段12结构能够增加导丝在导管或血管内推进时的顺畅度。

具体地,第一软导丝头2和第二软导丝头3与细导丝段12的连接处与细导丝段12的直径相同,此时,导丝本体1与第一软导丝头2和第二软导丝头3一体加工而成,整个医用导丝各部分的连接处平滑过渡,增强介入手术时的操作性,使用更加方便。

优选地,导丝本体1的直径为0.35-0.9mm。导丝本体1的直径可根据实际医用需求进行设置,具体可以为0.36mm、0.46mm或0.89mm。

进一步地,导丝本体1的长度为100-290cm,第一软导丝头2和第二软导丝头3的长度分别为5-15cm。导丝本体1、第一软导丝头2和第二软导丝头3的长度可根据实际医用需求进行设置,该医用导丝的总长度具体可以为110cm、150cm、200cm或300cm。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导丝本体1为镍钛合金或不锈钢导丝本体,使得导丝本体1具有良好的顺滑性及强度,在介入手术中能较好地支撑导管,顺利进行第一软导丝头2或第二软导丝头3的远距离推进,便于医生进行准确的操控。

优选地,第一软导丝头2和第二软导丝头3为聚胺树脂软导丝头,使得第一软导丝头2和第二软导丝头3具有良好的柔软性,该医用导丝在血管中顺血流方向或逆血流方向推进时滑动阻力较小,避免对血管组织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进一步地,导丝膜6为含钨聚氨酯导丝膜,涂层7为表面光滑的亲水性涂层。导丝膜6采用含钨聚氨酯挤出包覆形成对于导丝本体1完整的聚合物包覆,用以隔离导丝本体1与血管壁的接触,避免导丝本体1的金属材料直接与血管壁接触,进而减少可能出现的血管刺激或损害;涂层7采用的亲水性涂层可以是本领域常规的医用亲水聚合物涂覆制成。

由上述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医用导丝两端均为软导丝结构,分别设置为第一软导丝头2和第二软导丝头3,同时软导丝头的外周涂覆有颜色涂层4,使得该医用导丝的两端均具有引导和标识功能,在介入手术中,既可以在病变区进行顺向穿刺,也可以在病变区进行逆向穿刺后直接进行正向手术操作,无需在逆向穿刺后将导丝取出后再进行正向穿刺建立正向的导丝系统,可提升介入手术的操作效率,同时减少手术的成本,降低患者的费用;该医用导丝的颜色涂层4可提高医生操作的精确性,提升介入治疗手术的成功率。

此外,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下,导丝本体1、第一软导丝头2和第二软导丝头3等材质的选择使得该医用导丝在手术使用时,安全性更高,避免对血管的损伤。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