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腔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70664发布日期:2020-08-14 19:46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体腔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医疗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体腔引流管。



背景技术:

在临床工作中,体腔引流管是我们最长见到的医疗产品之一,其临床应用领域颇为广泛,如胸腔或腹腔大量积液时,需对胸腔、腹腔进行穿刺术并留置引流管,胸腔、腹腔手术后常规留置引流管以观察有无术后出血、渗液等。

目前体腔引流管的留置方法主要通过利用锐利器械如手术刀片、止血钳、穿刺针和导丝等器具从皮肤一侧穿透皮肤全层造成局部皮肤通道,进而将体腔引流管的一端通过该通道放置于体腔内,以将患者体腔中的积液排出。

但是在通过锐利器械打通皮肤全层所制造的局部通道直径过大,而引流管直径相对较小时,这样在引流过程中会造成腹腔积液通过引流管周围间隙渗漏至其他地方,增加局部感染几率;另外在术中应用手术刀片和止血钳制造局部通道时难免损伤皮下血管,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术后患者引流管口渗血的情况发生,此时如果发生引流管直径小于引流通道直径时,则出血量更多,出血时间更长;即使使用小于引流管直径的穿刺针+导丝进行置管,当患者胸腔或者腹腔大量积液时,由于体腔积液量大,压力增高,造成体腔内积液通过管周间隙大量渗出,会给病患造成巨大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体腔引流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手术中对皮肤全层制造的局部通道直径过大,而引流管直径相对较小时,在引流过程中会造成体腔积液通过引流管周围间隙渗漏出来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所述的一种体腔引流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前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引流孔,所述管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引流袋,且引流袋的袋口与管体连通,所述管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管状的气囊,且气囊的内壁固定贴合到管体的外壁上,所述管体插入到体腔内后,气囊靠近引流孔的一端伸入到体腔内,气囊远离引流孔的一端处于体腔外部,所述气囊靠近引流袋的一端设置有进气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组件包括设置到气囊靠近引流袋一端充气管和充气阀,所述充气管的一端与气囊连通,充气管另一端与充气阀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气囊为无菌塑料薄膜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管体靠近引流袋的外壁上设置有锁定绳,且充气阀通过锁定绳捆绑固定到管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引流袋的袋口上连接有塑料软管,所述塑料软管的端部连接有接头管,且接头管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管体设置有引流带一端的连接有接口管,所述接口管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接头管螺纹连接到接口管上。

进一步的,所述塑料软管上设置有负压引流球,且负压引流球与塑料软管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在管体上设置的气囊和进气组件,当对患者皮肤上开设的局部通道的直径大于管体的直径时,通过向气囊充气,使气囊的外壁边缘与管周组织紧密结合,减小管体周围间隙,可阻挡体腔内的积液沿着管体的外壁向外部渗透,另外可利用气囊压迫管周组织,对出血渗血的组织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体腔引流管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体腔引流管的气囊未充气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管体;2、引流袋;3、气囊;41、充气管;42、充气阀;5、塑料软管;51、接头管;52、负压引流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一种体腔引流管,如图1、2所示,包括管体1,在管体1前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引流孔,管体1的另一端设置有引流袋2,且引流袋2的袋口与管体1连通,在使用时可将管体1的前端伸入到体腔内,这样可使体腔内的积液通过管体1流出并流入到引流袋2中。

在管体1的外壁上设置有管状的气囊3,且气囊3的内壁固定贴合到管体1的外壁上,在使管体1插入到患者的体腔内后,气囊3靠近引流孔的一端伸入到体腔内,气囊3远离引流孔的一端处于体腔外部,另外在气囊3靠近引流袋2的一端设置有进气组件。在未使用气囊3时,气囊3处于瘪平状的状态,并贴合到管体1侧壁上,使用时可使其直接插入到患者体腔内进行引流积液,当利用锐利器械制造局部通道的直径过大时,在将此管体1通过局部通道插入到体腔内后,可通过进气组件向气囊3中充气,使气囊3的外壁边缘与管周组织紧密结合,减小管体1周围间隙,可阻挡体腔内的积液沿着管体1的外壁向外部渗透,另外可利用气囊3压迫管周组织,对出血渗血的组织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

其中气囊3为无菌塑料薄膜制成,这样在将管体1伸入到体腔内,并对气囊3充气而使其封堵皮肤局部通道后,不会使其对患者的创口造成一定的感染。

如图2所示,进气组件包括设置到气囊3靠近引流袋2一端充气管41和充气阀42,其中充气管41的一端与气囊3连通,充气管41另一端与充气阀42固定连接,这样需要向气囊3中充气时,可利用注射器或者气囊3打气筒向气囊3中充气,从而可将气囊3被撑开;同时通过充气管41的设置,可在相对远离气囊3的位置进行充气,使充气的过程中不会使管体1发生一定的晃动。

在管体1靠近引流袋2的外壁上设置有锁定绳,且充气阀42通过锁定绳捆绑固定到管体1上,这样在需要将管体1伸入到患者的体腔中时,不会使充气管41和充气阀42影响医护人员的操作,同时在需要使用时,只需利用剪刀将锁定绳剪开,就可利用充气阀42进行充气,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在将充气阀42取出并进行充气的过程中也不会碰到管体1而使其发生过大的晃动。

如图1所示,在引流袋2的袋口上连接有塑料软管5,在塑料软管5的端部连接有接头管51,且接头管51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在管体1设置有引流带一端的连接有接口管,接口管上设置有外螺纹,接头管51螺纹连接到接口管上,这样可将引流袋2的稳定的连接到管体1上,且在对其进行拆卸更换的时候比较方便。另外在引流袋2的底部设置有出液口,且在出液口上设置有封盖,在打开封盖后,可使其中的液体流出。

在塑料软管5上还设置有负压引流球52,且负压引流球52上下两端分别连通到塑料软管5上,这样通过按压负压引流球42可改变负压,从而使体腔中的积液快速顺畅的通过管体1和塑料软管5进入到引流袋2中,同时也便于使积液中的一些杂质顺畅的进入到引流袋2中。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管体1上设置的气囊3和进气组件,当对患者皮肤上开设的局部通道的直径大于管体1的直径时,通过向气囊3充气,使气囊3的外壁边缘管周组织紧密结合,减小管体1周围间隙,可阻挡体腔内的积液沿着管体1的外壁向外部渗透,另外可利用气囊3压迫管周组织,对出血渗血的组织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