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37302发布日期:2020-08-05 01:38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下腔静脉引流管,具体涉及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



背景技术:

随着心脏手术数量的逐年增加,二次手术的心脏病患者也越来越多,目前绝大部分二次手术与上次手术切口相同,仍经前正中切口进胸;由于心脏及心包周围粘连严重,解剖困难,建立体外循环的时间延长,手术时间长,手术危险性明显增加,而且手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均较高,以至于二次手术目前仍是困扰心脏外科医师的难题。由于手术的复杂性和风险性极大,需要术者采取灵活有效的血流阻断技术来完成手术。研究如何才能在心脏手术时既方便快捷地阻断心脏血流,使得手术出血少,术野清晰,又可以较少影响全身血流动力学变化,保证重要脏器的正常血供,对于提高心脏手术成功率、稳定全身血流动力学以保护其他脏器正常供血、减少并发症具有重大意义。

体外循环是指应用人工管道将人体大血管与人工心肺机连接,从静脉系统引出静脉血,并在体外氧合,再经血泵将氧合血输回动脉系统的全过程,又称心肺转流,主要应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下腔静脉插管损伤大、出血多、操作复杂,不利于手术后恢复和微创手术的开展以及二次心脏手术中套带及建立体外循环困难等问题,提供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其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便于固定,术野暴露清晰,操作方便,且其塑形性好,可任意调整插管的位置和深浅度,减少下腔静脉的损伤、出血和术后引起狭窄,减小了术后并发症的危险;

(2)具有操作简单化,安全性高,不需要昂贵的设备,组建快,手术时间短,学习曲线短等特点,并且可以降低对心脏血管的致命性损伤的风险;

(2)既减少了出血又减少了输血,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并且其设计合理,简单实用,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二次心脏手术需要建立体外循环时,由于容易在一次手术时发生粘连,而导致对下腔静脉进行套带血流阻挡时,套带困难,即使一次心脏手术,套带的过程也比较复杂,时间长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所述引流器械置入到下腔静脉的合适位置,在需要阻断时可以仅阻断心脏下腔静脉,或者联合阻断心脏上下腔静脉和心脏下腔静脉,并在阻断心脏血流的同时保持下腔静脉血流通畅回流至右心房,在建立体外循环前保证正常血流,且保证血液不会从引流管流出。

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其包括引流管及连接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流管前端即插入患者血管内的一端设置一用于固定引流管位置的球囊结构,球囊结构与引流管外侧壁一体连接;在所述引流管末端即位于患者体外的一端的内部设置血流通路阻断结构,血流通路阻断结构与引流管内壁一体连接;所述连接管下端设置用于打通血流通路阻断结构的血流通路开通结构,血流通路开通结构与连接管一体连接;所述连接管的下端与引流管的末端组合连接,连接管的另一端与体外循环机器连接;通过将内部设置有血流通路阻断结构的引流管插入患者下腔静脉,此时血液进入引流管内,但由于血流通路阻断结构的阻挡,可以避免血液喷出体外,再将连接管与引流管组合连接,通路连接完整之前采用止血钳或夹子夹闭连接管通路,连接管下端的血流通路开通结构将血流通路阻断结构打开,从而打通引流管与连接管之间的通路,下腔静脉内的血液进入引流管,将连接管与体外循环机器连接,此时取下连接管上的止血钳或夹子,引流管内的血液流经连接管进入体外循环机器,从而进行体外循环。

进一步,所述引流管由前端至末端的4/5-2/3采用软质医用硅胶材料或软质医用pvc材料制作,引流管其余部分采用硬质医用硅胶材料或硬质医用pvc材料制作;此种设置可以使插入患者血管部分的引流管具有一定的柔软性,可以与血管的走向吻合,引流管末端采用硬质材料制作,方便连接管与引流管的组合连接。

进一步,在所述引流管末端外侧壁设置一硬壁结构,硬壁结构与引流管外侧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方便连接管与引流管连接,且方便连接管在引流管内转动调节位置。

进一步,所述硬壁结构设置为圆柱形套筒,硬壁结构的内壁与所述引流管的外侧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硬壁结构与引流管的连接牢固性强。

进一步,所述连接管底部即与所述引流管连接端采用硬质医用硅胶或硬质医用pvc材料制作,连接管其余部分采用软质医用硅胶材料或软质医用pvc材料制作;此种设置方便连接管与引流管连接。

进一步,在所述引流管末端内壁上设置螺纹,在所述连接管底部外侧壁上设置相应的外螺纹,连接管上螺纹的长度大于引流管末端内壁上螺纹的长度,引流管与连接管通过螺纹的方式组合连接;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引流管与连接管的牢固连接。

进一步,所述球囊结构设置为双腔气囊,双腔气囊相互连通,双腔气囊环绕在所述引流管外侧壁上;此种设置可以通过向双腔气囊内充气,使双腔气囊与血管内壁接触,从而固定引流管的位置,防止引流管滑脱。

进一步,所述双腔气囊采用医用软质硅胶材料制作;此种设置的双腔气囊具有一定的柔软性和弹性,避免损伤血管内壁。

进一步,在所述引流管内设置一为所述双腔气囊充气的充气管道,充气管道的外侧壁与引流管内壁一体连接,充气管道下端的侧壁与所述双腔气囊连通;充气管道上端开口于引流管末端的侧壁,充气管道底端封闭,与引流管管腔不相连通;此种设置的充气管道与引流管相互独立,互不连通,再保证能够为双腔气囊充气的同时,避免气体进入血液,且不会出现血液从充气管道流出的情况。

进一步,在所述充气管道下端的侧壁上设置2个连通管,连通管与充气管道一体连接;连通管一端与充气管道内部连通,另一端分别与双腔气囊的两个腔连通,连通管与双腔气囊紧密连接;此种设置可以将充气管道内的气体进入双腔气囊的两个腔,均匀快速的使双腔气囊处于充盈的状态。

进一步,在所述引流管末端外侧壁上设置一可以容纳所述充气管道的容纳孔,充气管道从容纳孔伸出引流管外,充气管道外侧壁与容纳孔的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充气管道的牢固性以及容纳孔与充气管道连接处的密封性,防止血液渗出。

进一步,设置一为充气管道输送气体的充气结构,充气结构与所述充气管道的开口组合连接。

进一步,所述充气结构设置为充气囊,充气囊一端与充气管道组合连接;此种设置可以通过充气囊向充气管道内快速输入气体。

或者,所述球囊结构设置为双腔水囊,所述充气管道为输水管道;使用时,通过输水管道在引流管外侧壁上的开口向输水管道内输送生理盐水,生理盐水进入双腔水囊使双腔水囊充盈,从而固定引流管的位置。

进一步,所述血流通路开通结构设置为切割刀片,切割刀片与连接管一体连接;使用时,切割刀片切开血流通路阻断结构,从而打通引流管通路。

进一步,所述血流通路阻断结构设置为圆形的阻挡片,阻挡片外侧壁与所述引流管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阻挡片可以很好地将引流管的通路阻断,从而阻断下腔静脉血流,还能防止出现在没有连接好连接管的情况下血液喷出体外的情况。

进一步,所述阻挡片中央部分的厚度大于其四周的厚度,在阻挡片一侧设置较厚的不被所述切割刀片切割的连接壁,连接壁与所述引流管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方便切割刀片切开阻挡片四周较薄的部分,连接壁可以在阻挡片四周被切割后保持与引流管的连接,由于连接壁与引流管内壁的连接,可以保证阻挡片不会从引流管内壁脱落,避免阻挡片进入患者血液引发生命危险。

进一步,所述连接壁设置为与所述阻挡片边缘吻合的弧形,连接壁的角度设置为20°-40°;此种设置保证切割后的阻挡片能够与引流管内壁牢固连接。

进一步,在所述阻挡片上设置用于标识所述切割刀片切割起始位置的起始标记和用于标识所述切割刀片切割终止位置的终止标记,起始标记和终止标记分别设置在所述连接壁的左侧及右侧,起始标记和终止标记距离分别与连接壁存在5°-10°的距离;此种设置方便入刀,能够准确从连接壁之外的薄壁进行切割。

进一步,所述起始标记设置为绿色,终止标记设置为红色;此种设置使起始标记和终止标记更加醒目,很好地起到提示切割的作用。

使用时,首先使用止血钳或夹子夹闭连接管备用,然后将引流管置入患者下腔静脉,通过向双腔气囊内充气或向双腔水囊内充水,使双腔气囊或双腔水囊充盈,从而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滑脱;然后将连接管底部的螺纹端与引流管上端的内螺纹组合连接,在连接管向下旋转移动的过程中,切割刀片将阻挡片边缘较薄的部分切开320°-340°,然后将连接管向上旋转移动,使切割刀片离开阻挡片一定的距离,但连接管与引流管保持连接状态,此时阻挡片被切割的部分在下腔静脉血液的冲力下向上转动,从而使引流管的通路畅通;最后将连接管与体外循环机器连接,取下止血钳或夹子,使连接管与引流管连通,此时下腔静脉内的血液从引流管进入,流经连接管进入体外循环机器,从而完成体外循环过程。

与现有技术的引流器械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球囊结构固定引流管的位置,引流管内阻挡片的设置可以防止引流管置入下腔静脉时血液从引流管溢出,连接管底部的切割刀片可以快速切割阻挡片,从而快速建立血液循环通路,本技术方案整体制作工艺简单,应用到手术过程中快捷省时,有利于保证手术的良好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的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的连接管与引流管连接处的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的引流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的引流管上端的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的局部俯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的阻挡片的整体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的引流管内阻挡片的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的双腔气囊的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的连接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的切割刀片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引流管;11、双腔气囊;12、充气管道;13、阻挡片;131、连接壁;132、起始标记;133、终止标记;14、硬壁结构;2、连接管;21、切割刀片;3、充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

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其包括引流管1及连接管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流管1前端即插入患者血管内的一端设置一用于固定引流管1位置的球囊结构,球囊结构与引流管1外侧壁一体连接;在所述引流管1末端即位于患者体外的一端的内部设置血流通路阻断结构,血流通路阻断结构与引流管1内壁一体连接;所述连接管2下端设置用于打通血流通路阻断结构的血流通路开通结构,血流通路开通结构与连接管2一体连接;所述连接管2的下端与引流管1的末端组合连接,连接管2的另一端与体外循环机器连接;通过将内部设置有血流通路阻断结构的引流管1插入患者下腔静脉,此时血液进入引流管1内,但由于血流通路阻断结构的阻挡,可以避免血液喷出体外,再将连接管2与引流管1组合连接,通路连接完整之前采用止血钳或夹子夹闭连接管2通路,连接管2下端的血流通路开通结构将血流通路阻断结构打开,从而打通引流管1与连接管2之间的通路,下腔静脉内的血液进入引流管1,将连接管2与体外循环机器连接,此时取下连接管2上的止血钳或夹子,引流管1内的血液流经连接管2进入体外循环机器,从而进行体外循环。

所述引流管1由前端至末端的4/5-2/3采用软质医用硅胶材料或软质医用pvc材料制作,引流管1其余部分采用硬质医用硅胶材料或硬质医用pvc材料制作;此种设置可以使插入患者血管部分的引流管1具有一定的柔软性,可以与血管的走向吻合,引流管1末端采用硬质材料制作,方便连接管2与引流管1的组合连接。

所述连接管2底部即与所述引流管1连接端采用硬质医用硅胶或硬质医用pvc材料制作,连接管2其余部分采用软质医用硅胶材料或软质医用pvc材料制作;此种设置方便连接管2与引流管1连接。

在所述引流管1末端内壁上设置螺纹,在所述连接管2底部外侧壁上设置相应的外螺纹,连接管2上螺纹的长度大于引流管1末端内壁上螺纹的长度,引流管1与连接管2通过螺纹的方式组合连接;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引流管1与连接管2的牢固连接。

所述球囊结构设置为双腔气囊11,双腔气囊11相互连通,双腔气囊11环绕在所述引流管1外侧壁上;此种设置可以通过向双腔气囊11内充气,使双腔气囊11与血管内壁接触,从而固定引流管1的位置,防止引流管1滑脱。

在所述引流管1内设置一为所述双腔气囊11充气的充气管道12,充气管道12的外侧壁与引流管1内壁一体连接,充气管道12下端的侧壁与所述双腔气囊11连通;充气管道12上端开口于引流管1末端的侧壁,充气管道12底端封闭,与引流管1管腔不相连通;此种设置的充气管道12与引流管1相互独立,互不连通,再保证能够为双腔气囊11充气的同时,避免气体进入血液,且不会出现血液从充气管道12流出的情况。

在所述充气管道12下端的侧壁上设置2个连通管,连通管与充气管道12一体连接;连通管一端与充气管道12内部连通,另一端分别与双腔气囊11的两个腔连通,连通管与双腔气囊11紧密连接;此种设置可以将充气管道12内的气体进入双腔气囊11的两个腔,均匀快速的使双腔气囊11处于充盈的状态。

在所述引流管1末端外侧壁上设置一可以容纳所述充气管道12的容纳孔,充气管道12从容纳孔伸出引流管1外,充气管道12外侧壁与容纳孔的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充气管道12的牢固性以及容纳孔与充气管道12连接处的密封性,防止血液渗出。

设置一为充气管道12输送气体的充气结构,充气结构与所述充气管道12的开口组合连接。

所述血流通路开通结构设置为切割刀片21,切割刀片21与连接管2一体连接;使用时,切割刀片21切开血流通路阻断结构,从而打通引流管1通路。

所述血流通路阻断结构设置为圆形的阻挡片13,阻挡片13外侧壁与所述引流管1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阻挡片13可以很好地将引流管1的通路阻断,从而阻断下腔静脉血流,还能防止出现在没有连接好连接管2的情况下血液喷出体外的情况。

所述阻挡片13中央部分的厚度大于其四周的厚度,在阻挡片13一侧设置较厚的不被所述切割刀片21切割的连接壁131,连接壁131与所述引流管1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方便切割刀片21切开阻挡片13四周较薄的部分,连接壁131可以在阻挡片13四周被切割后保持与引流管1的连接,由于连接壁131与引流管1内壁的连接,可以保证阻挡片13不会从引流管1内壁脱落,避免阻挡片13进入患者血液引发生命危险。

所述连接壁131设置为与所述阻挡片13边缘吻合的弧形,连接壁131的角度设置为20°-40°;此种设置保证切割后的阻挡片13能够与引流管1内壁牢固连接。

实施例2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

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其包括引流管1及连接管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流管1前端即插入患者血管内的一端设置一用于固定引流管1位置的球囊结构,球囊结构与引流管1外侧壁一体连接;在所述引流管1末端即位于患者体外的一端的内部设置血流通路阻断结构,血流通路阻断结构与引流管1内壁一体连接;所述连接管2下端设置用于打通血流通路阻断结构的血流通路开通结构,血流通路开通结构与连接管2一体连接;所述连接管2的下端与引流管1的末端组合连接,连接管2的另一端与体外循环机器连接;通过将内部设置有血流通路阻断结构的引流管1插入患者下腔静脉,此时血液进入引流管1内,但由于血流通路阻断结构的阻挡,可以避免血液喷出体外,再将连接管2与引流管1组合连接,通路连接完整之前采用止血钳或夹子夹闭连接管2通路,连接管2下端的血流通路开通结构将血流通路阻断结构打开,从而打通引流管1与连接管2之间的通路,下腔静脉内的血液进入引流管1,将连接管2与体外循环机器连接,此时取下连接管2上的止血钳或夹子,引流管1内的血液流经连接管2进入体外循环机器,从而进行体外循环。

所述引流管1由前端至末端的4/5-2/3采用软质医用硅胶材料或软质医用pvc材料制作,引流管1其余部分采用硬质医用硅胶材料或硬质医用pvc材料制作;此种设置可以使插入患者血管部分的引流管1具有一定的柔软性,可以与血管的走向吻合,引流管1末端采用硬质材料制作,方便连接管2与引流管1的组合连接。

在所述引流管1末端外侧壁设置一硬壁结构14,硬壁结构14与引流管1外侧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方便连接管2与引流管1连接,且方便连接管2在引流管1内转动调节位置。

所述硬壁结构14设置为圆柱形套筒,硬壁结构14的内壁与所述引流管1的外侧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硬壁结构14与引流管1的连接牢固性强。

所述连接管2底部即与所述引流管1连接端采用硬质医用硅胶或硬质医用pvc材料制作,连接管2其余部分采用软质医用硅胶材料或软质医用pvc材料制作;此种设置方便连接管2与引流管1连接。

在所述引流管1末端内壁上设置螺纹,在所述连接管2底部外侧壁上设置相应的外螺纹,连接管2上螺纹的长度大于引流管1末端内壁上螺纹的长度,引流管1与连接管2通过螺纹的方式组合连接;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引流管1与连接管2的牢固连接。

所述球囊结构设置为双腔气囊11,双腔气囊11相互连通,双腔气囊11环绕在所述引流管1外侧壁上;此种设置可以通过向双腔气囊11内充气,使双腔气囊11与血管内壁接触,从而固定引流管1的位置,防止引流管1滑脱。

在所述引流管1内设置一为所述双腔气囊11充气的充气管道12,充气管道12的外侧壁与引流管1内壁一体连接,充气管道12下端的侧壁与所述双腔气囊11连通;充气管道12上端开口于引流管1末端的侧壁,充气管道12底端封闭,与引流管1管腔不相连通;此种设置的充气管道12与引流管1相互独立,互不连通,再保证能够为双腔气囊11充气的同时,避免气体进入血液,且不会出现血液从充气管道12流出的情况。

在所述充气管道12下端的侧壁上设置2个连通管,连通管与充气管道12一体连接;连通管一端与充气管道12内部连通,另一端分别与双腔气囊11的两个腔连通,连通管与双腔气囊11紧密连接;此种设置可以将充气管道12内的气体进入双腔气囊11的两个腔,均匀快速的使双腔气囊11处于充盈的状态。

在所述引流管1末端外侧壁上设置一可以容纳所述充气管道12的容纳孔,充气管道12从容纳孔伸出引流管1外,充气管道12外侧壁与容纳孔的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充气管道12的牢固性以及容纳孔与充气管道12连接处的密封性,防止血液渗出。

设置一为充气管道12输送气体的充气结构,充气结构与所述充气管道12的开口组合连接。

所述血流通路开通结构设置为切割刀片21,切割刀片21与连接管2一体连接;使用时,切割刀片21切开血流通路阻断结构,从而打通引流管1通路。

所述血流通路阻断结构设置为圆形的阻挡片13,阻挡片13外侧壁与所述引流管1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阻挡片13可以很好地将引流管1的通路阻断,从而阻断下腔静脉血流,还能防止出现在没有连接好连接管2的情况下血液喷出体外的情况。

所述阻挡片13中央部分的厚度大于其四周的厚度,在阻挡片13一侧设置较厚的不被所述切割刀片21切割的连接壁131,连接壁131与所述引流管1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方便切割刀片21切开阻挡片13四周较薄的部分,连接壁131可以在阻挡片13四周被切割后保持与引流管1的连接,由于连接壁131与引流管1内壁的连接,可以保证阻挡片13不会从引流管1内壁脱落,避免阻挡片13进入患者血液引发生命危险。

所述连接壁131设置为与所述阻挡片13边缘吻合的弧形,连接壁131的角度设置为20°-40°;此种设置保证切割后的阻挡片13能够与引流管1内壁牢固连接。

实施例3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

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其包括引流管1及连接管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流管1前端即插入患者血管内的一端设置一用于固定引流管1位置的球囊结构,球囊结构与引流管1外侧壁一体连接;在所述引流管1末端即位于患者体外的一端的内部设置血流通路阻断结构,血流通路阻断结构与引流管1内壁一体连接;所述连接管2下端设置用于打通血流通路阻断结构的血流通路开通结构,血流通路开通结构与连接管2一体连接;所述连接管2的下端与引流管1的末端组合连接,连接管2的另一端与体外循环机器连接;通过将内部设置有血流通路阻断结构的引流管1插入患者下腔静脉,此时血液进入引流管1内,但由于血流通路阻断结构的阻挡,可以避免血液喷出体外,再将连接管2与引流管1组合连接,通路连接完整之前采用止血钳或夹子夹闭连接管2通路,连接管2下端的血流通路开通结构将血流通路阻断结构打开,从而打通引流管1与连接管2之间的通路,下腔静脉内的血液进入引流管1,将连接管2与体外循环机器连接,此时取下连接管2上的止血钳或夹子,引流管1内的血液流经连接管2进入体外循环机器,从而进行体外循环。

所述引流管1由前端至末端的4/5-2/3采用软质医用硅胶材料或软质医用pvc材料制作,引流管1其余部分采用硬质医用硅胶材料或硬质医用pvc材料制作;此种设置可以使插入患者血管部分的引流管1具有一定的柔软性,可以与血管的走向吻合,引流管1末端采用硬质材料制作,方便连接管2与引流管1的组合连接。

在所述引流管1末端外侧壁设置一硬壁结构14,硬壁结构14与引流管1外侧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方便连接管2与引流管1连接,且方便连接管2在引流管1内转动调节位置。

所述硬壁结构14设置为圆柱形套筒,硬壁结构14的内壁与所述引流管1的外侧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硬壁结构14与引流管1的连接牢固性强。

所述连接管2底部即与所述引流管1连接端采用硬质医用硅胶或硬质医用pvc材料制作,连接管2其余部分采用软质医用硅胶材料或软质医用pvc材料制作;此种设置方便连接管2与引流管1连接。

在所述引流管1末端内壁上设置螺纹,在所述连接管2底部外侧壁上设置相应的外螺纹,连接管2上螺纹的长度大于引流管1末端内壁上螺纹的长度,引流管1与连接管2通过螺纹的方式组合连接;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引流管1与连接管2的牢固连接。

所述球囊结构设置为双腔气囊11,双腔气囊11相互连通,双腔气囊11环绕在所述引流管1外侧壁上;此种设置可以通过向双腔气囊11内充气,使双腔气囊11与血管内壁接触,从而固定引流管1的位置,防止引流管1滑脱。

所述双腔气囊11采用医用软质硅胶材料制作;此种设置的双腔气囊11具有一定的柔软性和弹性,避免损伤血管内壁。

在所述引流管1内设置一为所述双腔气囊11充气的充气管道12,充气管道12的外侧壁与引流管1内壁一体连接,充气管道12下端的侧壁与所述双腔气囊11连通;充气管道12上端开口于引流管1末端的侧壁,充气管道12底端封闭,与引流管1管腔不相连通;此种设置的充气管道12与引流管1相互独立,互不连通,再保证能够为双腔气囊11充气的同时,避免气体进入血液,且不会出现血液从充气管道12流出的情况。

在所述充气管道12下端的侧壁上设置2个连通管,连通管与充气管道12一体连接;连通管一端与充气管道12内部连通,另一端分别与双腔气囊11的两个腔连通,连通管与双腔气囊11紧密连接;此种设置可以将充气管道12内的气体进入双腔气囊11的两个腔,均匀快速的使双腔气囊11处于充盈的状态。

在所述引流管1末端外侧壁上设置一可以容纳所述充气管道12的容纳孔,充气管道12从容纳孔伸出引流管1外,充气管道12外侧壁与容纳孔的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充气管道12的牢固性以及容纳孔与充气管道12连接处的密封性,防止血液渗出。

设置一为充气管道12输送气体的充气结构,充气结构与所述充气管道12的开口组合连接。

所述充气结构设置为充气囊3,充气囊3一端与充气管道12组合连接;此种设置可以通过充气囊3向充气管道12内快速输入气体。

所述血流通路开通结构设置为切割刀片21,切割刀片21与连接管2一体连接;使用时,切割刀片21切开血流通路阻断结构,从而打通引流管1通路。

所述血流通路阻断结构设置为圆形的阻挡片13,阻挡片13外侧壁与所述引流管1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阻挡片13可以很好地将引流管1的通路阻断,从而阻断下腔静脉血流,还能防止出现在没有连接好连接管2的情况下血液喷出体外的情况。

所述阻挡片13中央部分的厚度大于其四周的厚度,在阻挡片13一侧设置较厚的不被所述切割刀片21切割的连接壁131,连接壁131与所述引流管1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方便切割刀片21切开阻挡片13四周较薄的部分,连接壁131可以在阻挡片13四周被切割后保持与引流管1的连接,由于连接壁131与引流管1内壁的连接,可以保证阻挡片13不会从引流管1内壁脱落,避免阻挡片13进入患者血液引发生命危险。

所述连接壁131设置为与所述阻挡片13边缘吻合的弧形,连接壁131的角度设置为20°-40°;此种设置保证切割后的阻挡片13能够与引流管1内壁牢固连接。

实施例4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

实施例3所述的球囊结构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替换为以下实施方式:

实施例3的技术方案:“所述球囊结构设置为双腔气囊11,双腔气囊11相互连通,双腔气囊11环绕在所述引流管1外侧壁上;此种设置可以通过向双腔气囊11内充气,使双腔气囊11与血管内壁接触,从而固定引流管1的位置,防止引流管1滑脱。

所述双腔气囊11采用医用软质硅胶材料制作;此种设置的双腔气囊11具有一定的柔软性和弹性,避免损伤血管内壁。

在所述引流管1内设置一为所述双腔气囊11充气的充气管道12,充气管道12的外侧壁与引流管1内壁一体连接,充气管道12下端的侧壁与所述双腔气囊11连通;充气管道12上端开口于引流管1末端的侧壁,充气管道12底端封闭,与引流管1管腔不相连通;此种设置的充气管道12与引流管1相互独立,互不连通,再保证能够为双腔气囊11充气的同时,避免气体进入血液,且不会出现血液从充气管道12流出的情况。

在所述充气管道12下端的侧壁上设置2个连通管,连通管与充气管道12一体连接;连通管一端与充气管道12内部连通,另一端分别与双腔气囊11的两个腔连通,连通管与双腔气囊11紧密连接;此种设置可以将充气管道12内的气体进入双腔气囊11的两个腔,均匀快速的使双腔气囊11处于充盈的状态。

在所述引流管1末端外侧壁上设置一可以容纳所述充气管道12的容纳孔,充气管道12从容纳孔伸出引流管1外,充气管道12外侧壁与容纳孔的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充气管道12的牢固性以及容纳孔与充气管道12连接处的密封性,防止血液渗出。”

替换为:将球囊结构设置为双腔水囊,所述充气管道12为输水管道;使用时,通过输水管道在引流管1外侧壁上的开口向输水管道内输送生理盐水,生理盐水进入双腔水囊使双腔水囊充盈,从而固定引流管1的位置。

实施例5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

一种有效阻断血流的下腔静脉引流器械,其包括引流管1及连接管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流管1前端即插入患者血管内的一端设置一用于固定引流管1位置的球囊结构,球囊结构与引流管1外侧壁一体连接;在所述引流管1末端即位于患者体外的一端的内部设置血流通路阻断结构,血流通路阻断结构与引流管1内壁一体连接;所述连接管2下端设置用于打通血流通路阻断结构的血流通路开通结构,血流通路开通结构与连接管2一体连接;所述连接管2的下端与引流管1的末端组合连接,连接管2的另一端与体外循环机器连接;通过将内部设置有血流通路阻断结构的引流管1插入患者下腔静脉,此时血液进入引流管1内,但由于血流通路阻断结构的阻挡,可以避免血液喷出体外,再将连接管2与引流管1组合连接,通路连接完整之前采用止血钳或夹子夹闭连接管2通路,连接管2下端的血流通路开通结构将血流通路阻断结构打开,从而打通引流管1与连接管2之间的通路,下腔静脉内的血液进入引流管1,将连接管2与体外循环机器连接,此时取下连接管2上的止血钳或夹子,引流管1内的血液流经连接管2进入体外循环机器,从而进行体外循环。

所述引流管1由前端至末端的4/5-2/3采用软质医用硅胶材料或软质医用pvc材料制作,引流管1其余部分采用硬质医用硅胶材料或硬质医用pvc材料制作;此种设置可以使插入患者血管部分的引流管1具有一定的柔软性,可以与血管的走向吻合,引流管1末端采用硬质材料制作,方便连接管2与引流管1的组合连接。

在所述引流管1末端外侧壁设置一硬壁结构14,硬壁结构14与引流管1外侧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方便连接管2与引流管1连接,且方便连接管2在引流管1内转动调节位置。

所述硬壁结构14设置为圆柱形套筒,硬壁结构14的内壁与所述引流管1的外侧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硬壁结构14与引流管1的连接牢固性强。

所述连接管2底部即与所述引流管1连接端采用硬质医用硅胶或硬质医用pvc材料制作,连接管2其余部分采用软质医用硅胶材料或软质医用pvc材料制作;此种设置方便连接管2与引流管1连接。

在所述引流管1末端内壁上设置螺纹,在所述连接管2底部外侧壁上设置相应的外螺纹,连接管2上螺纹的长度大于引流管1末端内壁上螺纹的长度,引流管1与连接管2通过螺纹的方式组合连接;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引流管1与连接管2的牢固连接。

所述球囊结构设置为双腔气囊11,双腔气囊11相互连通,双腔气囊11环绕在所述引流管1外侧壁上;此种设置可以通过向双腔气囊11内充气,使双腔气囊11与血管内壁接触,从而固定引流管1的位置,防止引流管1滑脱。

所述双腔气囊11采用医用软质硅胶材料制作;此种设置的双腔气囊11具有一定的柔软性和弹性,避免损伤血管内壁。

在所述引流管1内设置一为所述双腔气囊11充气的充气管道12,充气管道12的外侧壁与引流管1内壁一体连接,充气管道12下端的侧壁与所述双腔气囊11连通;充气管道12上端开口于引流管1末端的侧壁,充气管道12底端封闭,与引流管1管腔不相连通;此种设置的充气管道12与引流管1相互独立,互不连通,再保证能够为双腔气囊11充气的同时,避免气体进入血液,且不会出现血液从充气管道12流出的情况。

在所述充气管道12下端的侧壁上设置2个连通管,连通管与充气管道12一体连接;连通管一端与充气管道12内部连通,另一端分别与双腔气囊11的两个腔连通,连通管与双腔气囊11紧密连接;此种设置可以将充气管道12内的气体进入双腔气囊11的两个腔,均匀快速的使双腔气囊11处于充盈的状态。

在所述引流管1末端外侧壁上设置一可以容纳所述充气管道12的容纳孔,充气管道12从容纳孔伸出引流管1外,充气管道12外侧壁与容纳孔的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可以保证充气管道12的牢固性以及容纳孔与充气管道12连接处的密封性,防止血液渗出。

设置一为充气管道12输送气体的充气结构,充气结构与所述充气管道12的开口组合连接。

所述充气结构设置为充气囊3,充气囊3一端与充气管道12组合连接;此种设置可以通过充气囊3向充气管道12内快速输入气体。

所述血流通路开通结构设置为切割刀片21,切割刀片21与连接管2一体连接;使用时,切割刀片21切开血流通路阻断结构,从而打通引流管1通路。

所述血流通路阻断结构设置为圆形的阻挡片13,阻挡片13外侧壁与所述引流管1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的阻挡片13可以很好地将引流管1的通路阻断,从而阻断下腔静脉血流,还能防止出现在没有连接好连接管2的情况下血液喷出体外的情况。

所述阻挡片13中央部分的厚度大于其四周的厚度,在阻挡片13一侧设置较厚的不被所述切割刀片21切割的连接壁131,连接壁131与所述引流管1内壁一体连接;此种设置方便切割刀片21切开阻挡片13四周较薄的部分,连接壁131可以在阻挡片13四周被切割后保持与引流管1的连接,由于连接壁131与引流管1内壁的连接,可以保证阻挡片13不会从引流管1内壁脱落,避免阻挡片13进入患者血液引发生命危险。

所述连接壁131设置为与所述阻挡片13边缘吻合的弧形,连接壁131的角度设置为20°-40°;此种设置保证切割后的阻挡片13能够与引流管1内壁牢固连接。

在所述阻挡片13上设置用于标识所述切割刀片21切割起始位置的起始标记132和用于标识所述切割刀片21切割终止位置的终止标记133,起始标记132和终止标记133分别设置在所述连接壁131的左侧及右侧,起始标记132和终止标记133分别与连接壁131存在5°-10°的距离;此种设置方便入刀,能够准确从连接壁131之外的薄壁进行切割。

所述起始标记132设置为绿色,终止标记133设置为红色;此种设置使起始标记132和终止标记133更加醒目,很好地起到提示切割的作用。

上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将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