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动脉的止血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82501发布日期:2020-07-14 17:08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动脉的止血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动脉的止血带。



背景技术:

股动脉是下肢动脉的主干,由髂外动脉延续而来。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深面入股三角。股动脉在腹股沟中点处位置表浅,可摸到搏动,是临床上急救压迫止血和进行穿刺的部位。股动脉穿刺术是一种外科手术,用于区域性化疗。

现有的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从股动脉穿刺,术后需要沙袋加压四到六小时,采用沙袋加压的方式对股动脉穿刺处,加压压力难以控制,如果压迫力过少,起不到有效地止血效果;而当压迫力过大又会导致患者肢端肿胀以及血管封闭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动脉的止血带,能够便于控制压迫力,使患者的股动脉穿刺部位得到合适的加压止血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动脉的止血带,包括止血包、加压袋、加压装置及固定带,所述止血包的下表面设有止血棉,所述止血包内部设有放置腔,且在止血包的至少一侧设有与所述放置腔导通的开口,所述加压袋通过所述开口放入所述放置腔内;

所述加压袋朝向开口的一侧设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为空腔结构,且两端均设有与其内部空腔导通的连通孔,所述导气管嵌装在所述加压袋上,以使得所述导气管其中一端的连通孔与所述加压袋的内腔连通,另一端的连通孔设在所述加压袋的表面;所述导气管内设有通断机构,所述通断机构用于控制所述导气管内部通道的导通和关断;

所述加压装置包括加压囊球、加压管、第一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所述加压管一端与所述加压囊球导通连接,另一端与朝向所述加压袋外的连通孔契合,且能够控制所述通断机构工作;所述第一单向阀与所述加压囊球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设于所述加压管上,以使所述加压管内的气体由所述加压囊球朝向所述导气管单向流动;

所述固定带包括第一带体及第二带体,所述第一带体一端与所述止血包一侧固定连接,另一端的一表面设有第一粘贴层,以使所述第一带体粘贴在患者的皮肤上;所述止血包相对于所述第一带体的一侧设有连接件,所述第二带体一端通过第二粘贴层与所述第一带体连接,另一端缠绕在患者的大腿处并穿过所述连接件,通过第三粘贴层与自身连接,以使所述止血包固定在患者的动脉穿刺处。

进一步地,所述通断机构包括塞体及密封弹簧,所述塞体包括抵接部及堵塞部,所述抵接部一端与所述堵塞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朝向所述加压袋外的连通孔契合,所述堵塞部与所述导气管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堵塞部环绕所述抵接部的外周贯穿设有若干导孔,所述密封弹簧设于所述导气管内,且一端与所述堵塞部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导气管朝向所述加压袋内部的一端抵接,在所述密封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使得所述抵接部嵌入朝向所述加压袋外的连通孔内,且所述堵塞部与所述导气管朝向所述加压袋外的一端抵接,以将所述导孔的一端封闭;所述加压管远离所述加压囊球的一端与朝向所述加压袋外的连通孔契合,且周壁设有排气孔,所述加压管能够将所述抵接部压入所述导气管内,以使得所述导孔导通,加压管内的加压气体能够依次通过所述排气孔、所述导孔进入所述导气管内。

进一步地,所述导气管朝向所述加压袋外的连通孔内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所述抵接部密封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带体及所述第二带体均为具有弹性的带体。

进一步地,所述加压管上设有气压计,所述气压计位于所述第一单向阀与所述导气管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加压袋的表面周围设有若干螺纹孔,所述螺纹孔设有螺钉,所述螺钉一端穿过所述止血包背向所述止血棉的表面,且与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以使所述加压袋固定在所述止血包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第一粘贴层的作用下,能够将第一带体粘贴在患者的皮肤上,并且使止血包的止血棉位于患者的股动脉穿刺处,将第二带体的一端通过第二粘贴层与第一带体连接,另一端缠绕在患者的大腿处并穿过连接件后,通过第三粘贴层与自身连接,使得止血包能够对对患者股动脉穿刺处进行止血;将加压袋放入止血包的放置腔内,通过挤压加压囊球,将气体注入加压袋内,使得加压袋膨胀变大,同时在固定带的约束下,能够调整止血包对患者股动脉穿刺处的压力,保证患者的股动脉穿刺处的压迫力,从而实现有效地止血。

2.在密封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使得抵接部嵌入朝向加压袋外的连通孔,且堵塞部与导气管朝向加压袋外的一端抵接,使得导孔被导气管密封,保证了加压袋内的气体不会被排出;通过将加压管嵌入朝向加压袋外的连通孔,使得抵接部被压入导气管内,同时堵塞部离开连通孔,从而加压囊球内的气体能够通过排气孔、导孔进入导气管内,以使加压袋能够获得充气加压。

3.在螺钉的作用下,能够将止血包夹持在固定帽与加压袋之间,使得加压袋能够固定在止血包内,防止加压袋充气膨胀时出现偏移而导致加压位置不正确的情况出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用于动脉的止血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用于动脉的止血带的通断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用于动脉的止血带的加压管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用于动脉的止血带的加压袋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用于动脉的止血带的包扎示意图。

图中,1-止血包,11-止血棉,12-连接件,2-加压袋,31-第一带体,32-第二带体,4-导气管,401-连通孔,41-塞体,411-抵接部,412-堵塞部,413-导孔,42-密封弹簧,43-密封圈,51-第一粘贴层,52-第二粘贴层,53-第三粘贴层,6-螺纹孔,61-螺钉,7-加压囊球,72-加压管,721-排气孔,73-第一单向阀,74-第二单向阀,75-气压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用于动脉的止血带,包括止血包1、加压袋2、加压装置7及固定带。

固定带包括第一带体31及第二带体32,第一带体31一端与止血包1的一侧固定连接,另一端的一表面设有第一粘贴层51,以使第一带体31粘贴在患者的皮肤上。止血包1相对于第一带体31的一侧设有连接件12,第二带体32一端通过第二粘贴层52与第一带体31连接,另一端缠绕在患者的大腿处并穿过连接件12,通过第三粘贴层53与自身连接,以使止血包1固定在患者的动脉穿刺处。

如图5所示,在第一粘贴层51的作用下,能够将第一带体31粘贴在患者的皮肤上,并且使止血包1的止血棉11位于患者的股动脉穿刺处,将第二带体32的一端通过第二粘贴52层与第一带体31背向第一粘贴层51的一面连接,另一端缠绕在患者的大腿处并穿过连接件12后,并拉紧第二带体32,再通过第三粘贴层53与自身连接,使得止血包1能够对对患者股动脉穿刺处进行止血。

止血包1的下表面设有止血棉11,止血包1内部设有放置腔,且在止血包1的至少一侧设有与放置腔导通的开口,加压袋2通过开口放入放置腔内

加压袋2朝向开口的一侧设有导气管4,导气管4为空腔结构,且两端均设有与其内部空腔导通的连通孔401,导气管4嵌装在加压袋2上,以使得导气管4其中一端的连通孔401与加压袋2的内腔连通,另一端的连通孔401设有加压袋2的表面。导气管4内设有通断机构,通断机构用于控制导气管4内部通道的导通和关断。

加压装置7包括加压囊球71、加压管72、第一单向阀73及第二单向阀74。加压管72一端与加压囊球71导通连接,另一端与朝向加压袋2外的连通孔401契合,且能够控制通断机构;第一单向阀73与加压囊球71连接,第二单向阀74设于加压管72上,以使加压管72内的气体由加压囊球71朝向导气管4单向流动。

在第一单向阀73及第二单向阀74的作用下,当释放加压囊球71时,第一单向阀73关断,加压囊球71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二单向阀74进入导气管4,以实现对加压袋2的充气加压;当释放加压囊球71时,第二单向阀74关断,外界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一单向阀73进入加压囊球71内,以实现加压囊球71的充气恢复,使得加压囊球71能够进行下一次的加压操作。

将加压袋2放入止血包1的放置腔内,通过挤压加压囊球71,将气体注入加压袋2内,使得加压袋2膨胀变大,同时在固定带的约束下,能够调整止血包1对患者股动脉穿刺处的压力,保证患者的股动脉穿刺处的压迫力,从而实现有效地止血。

在本实施例中,通断机构包括塞体41及密封弹簧42。

塞体41包括抵接部411及堵塞部412,抵接部411一端与堵塞部4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朝向加压袋2外的连通孔401契合,堵塞部412与导气管4的内壁滑动连接,堵塞部412环绕抵接部411的外周贯穿设有若干导孔413,密封弹簧42设于导气管4内,且一端与堵塞部412抵接,另一端与导气管4朝向加压袋2内部的一端抵接。

在密封弹簧42的弹力作用下,使得抵接部411嵌入朝向加压袋2外的连通孔401内,且堵塞部412与导气管4朝向加压袋2外的一端抵接,以将导孔413的一端封闭。

加压管72远离加压囊球71的一端与朝向加压袋2外的连通孔401契合,且周壁设有排气孔721,加压管72能够将抵接部411压入导气管4内以使得所述导气孔导通,加压管内的加压气体能够依次通过排气孔721、导孔413进入导气管4内。

在密封弹簧72的弹力作用下,使得抵接部411嵌入朝向加压袋2外的连通孔401,且堵塞部412与导气管4朝向加压袋2外的一端抵接,使得导孔413被导气管密封,保证了加压袋2内的气体不会被排出。通过将加压管72嵌入朝向加压袋2外的连通孔401,使得抵接部411被压入导气管4内,同时堵塞部412离开连通孔401,从而加压囊球71内的气体能够通过排气孔721、导孔413进入导气管4内,以使加压袋2能够获得充气加压。

当需要对加压袋2释放气体时,通过按下抵接部411,抵接部411被压入导气管4内,同时堵塞部412离开连通孔401,加压袋2能够通过排气孔721排出。

本实施例中,导气管4朝向加压袋2外的连通孔401内设有密封圈43,密封圈43与抵接部411密封配合。在密封圈43的作用下,能够保证抵接部411与连通孔401的密封性,进一步地提高加压袋2的密封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加压管72上设有气压计75,气压计75位于第一单向阀74与导气管4之间。在气压计75的作用下,能够检测加压袋2内的气压压强,以便于医护人员确定对患者股动脉穿刺处的压迫力。

优选地,第一带体31及第二带体32均为具有弹性的带体,使得第一带体31及第二带体32能够配合加压袋2的膨胀或缩小进行拉伸形变。

在本实施例中,加压袋2的表面周围设有若干螺纹孔6,螺纹孔6设有螺钉61,螺钉61一端穿过止血包1背向止血棉11的表面,且与螺纹孔6螺纹连接,以使加压袋2固定在止血包1内。

在螺钉61的作用下,能够将止血包1夹持在螺钉61与加压袋2之间,使得加压袋2能够固定在止血包1内,防止加压袋2充气膨胀时出现偏移而导致加压位置不正确的情况出现。而且通过将螺钉61拧出螺纹孔6后,能够将加压袋2拆卸出止血包1,将加压袋2清洗消毒后可反复使用。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将加压袋2放入止血包1的放置腔内,并通过螺钉61将加压袋2能够固定在止血包1内。通过第一粘贴层51将第一带体31粘贴在患者的皮肤上,并且使止血包1的止血棉11位于患者的股动脉穿刺处,将第二带体32的一端通过第二粘贴52层与第一带体31连接,另一端缠绕在患者的大腿处并穿过连接件12后,通过第三粘贴层53与自身连接,使止血包1能够对对患者股动脉穿刺处进行止血。

将加压管72嵌入朝向加压袋2外的连通孔401,使得抵接部411被压入导气管4内,同时堵塞部412离开连通孔401。然后挤压加压囊球71内的气体能够通过排气孔721、导孔413进入导气管4内,以使加压袋2能够获得充气加压。医护人员在挤压加压囊球71的同时观察气压计75,使患者的股动脉穿刺处能够具有合适的压迫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