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电凝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83179发布日期:2020-07-14 17:09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用于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电凝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凝仪,具体是用于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电凝仪。



背景技术:

静脉曲张是指由于血液淤滞、静脉管壁薄弱等因素,导致的静脉迂曲、扩张。身体多个部位的静脉均可发生曲张,静脉曲张最常发生的部位在下肢。在现有静脉曲张微创治疗中,经常使用激光、微波、射频等传统的热消融技术通过破坏血管,达到封闭血管的目的。

与传统的热消融技术相比,电凝治疗是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手段,使用电凝治疗静脉曲张一般是通过穿刺或切开,使电凝导管插入静脉,利用导丝深入血管中产生热量灼烧血管壁,利用高频电流的热效应,使血管壁脱水皱缩、血管内血液凝固,从而使血管闭塞来消除曲张的静脉。

现有电凝仪由电凝导管、高频线缆和高频发生器组成,通过操作者将电凝导管穿刺进入血管内,进行电凝治疗。静脉血管由于管壁薄,易发生血管管壁击穿、粘连撕破等情况,为了达到较好的电凝效果,常采用间断电凝法,将电凝头插入静脉血管后,边退管边电凝直至完全撤出导管,过程中还使用脚闸开关控制电凝,通过电凝-断电-电凝,重复多次,直至达到电凝完善标准。由于人手操作具有不稳定性,这种电凝方式中电凝头插入角度和退出角度会随人手的动作发生偏差,使插入角度和退出角度不在一条直线上,导致电凝部位创口大,使创口愈合时间长、愈合不良等,且由于在退管过程中还要控制电凝开关,更增加了操作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采用间歇电凝治疗静脉曲张时,人为操作边退管边间歇电凝,电凝头插入角度和退出角度会随人手的动作发生偏差,导致电凝部位创口大,此外间歇电凝的退管速度与开关电凝容易配合不当,导致电凝效果不好,提供了一种用于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电凝仪,可以沿固定路径自动退管,电凝插入角度和退出角度在一条直线上,电凝部位创口小,同时利用移动组件配合开关电凝控制退管,使间歇电凝操作更精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用于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电凝仪,所述电凝仪包括电凝导管和底座,电凝导管下端面设有电凝头,电凝导管内设有金属导电件;所述底座开有供电凝导管插入的第一通孔,底座内还设有夹持组件和移动组件,夹持组件用于夹紧电凝导管,移动组件用于沿第一通孔轴向上下移动电凝导管;使用时,电凝导管插入第一通孔,电凝头贯穿第一通孔至底座下端面下方,夹持组件夹紧电凝导管,移动组件带动电凝导管沿第一通孔轴向下移使电凝头穿刺血管后,移动组件带动电凝导管沿第一通孔轴向上移退管。

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底座以及供电凝导管插入的第一通孔,底座下端面靠近需要电凝的部位,电凝导管通过插入底座第一通孔使电凝头靠近人体组织,过程中利用第一通孔控制电凝导管的插入方向和路径,使电凝导管插入时只能沿第一通孔的固定路径和方向移动,使电凝插入角度和退出角度在一条直线上,电凝部位创口小,再利用夹持组件和移动组件配合固定和控制电凝导管沿第一通孔轴向上下移动的位移,利用夹持组件用于夹紧电凝导管,移动组件控制电凝导管的退管过程,实现自动退管,电凝导管沿通孔方向被夹持组件固定,操作中电凝导管的插入、退出角度更加稳定,电凝头在组织内沿直线方向位移,能使电凝点沿直线分布、减少创面,操作更精准。

现有技术采用电凝法治疗静脉曲张,是对人体浅表的静脉血管进行穿刺和电凝治疗,由于人体静脉血管直径一般在2~10mm,电凝过程中退管速度与电凝时间的控制要非常精准,采用人为操作易产生大误差;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移动组件控制电凝导管的退管速度,配合脚闸开关控制高频发生器开关,能控制退管速度与开关电凝时间间隔配合,控制电凝头在某一电凝位置停留电凝一段时间,停止电凝退管一段距离后,在下一电凝位置再次停留电凝,实现精准控制的电凝-断电-电凝的间歇电凝。

进一步的,所述电凝导管外圆周壁上设有导电凸缘,导电凸缘经金属导电件与电凝头连接;所述第一通孔内圆周壁沿轴向设有与导电凸缘配合的凹槽,凹槽从底座上端面沿轴向向下延伸,凹槽槽壁沿轴向间隔设有至少一个与槽壁表面齐平的导电块,底座设有与导电块连接的电源线;使用时,导电凸缘沿凹槽滑动与导电块接触使电凝头通电。

本技术方案在电凝导管外圆周壁上设有导电凸缘,通过导电凸缘与第一通孔凹槽配合限制电凝导管的位移,使电凝头在组织内沿直线方向位移,且在间歇电凝过程中,通过导电块与电凝凸缘间断接触实现间歇电凝,电凝点的设置与电凝导管的退管方向一致,因此电凝只有在电凝导管沿第一通孔固定位置移动时才会发生,使组织内的电凝位点也沿直线分布、减少创面,操作更精准。

此外,现有技术一般是将电凝导管内的金属导电件直接与高频发生器连接,利用脚闸开关控制高频发生器开关,操作复杂,退管与电凝开关容易配合不当,使电凝效果不好。本技术方案通过在电凝导管沿通孔轴向上下时,电凝导管外壁的导电凸缘在凹槽内滑动并与导电块接触,经电源线与电源连通,电凝导管通电开始电凝,随着导电凸缘继续滑动,导电凸缘与导电块脱离接触,电凝导管断电电凝中止,导电凸缘滑动至于另一导电块接触,电凝导管再次通电电凝,实现电凝导管通电-断电-通电的过程,控制电凝导管的通断电。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所述电源连接线与高频发生器连接,利用高频信号发生器提供电凝需要的高频信号;电凝导管插入通孔后,导电块均设置在导电凸缘上方,这样在电凝导管向下穿刺血管时,电凝导管不通电;本技术方案中所述退管是指将插入人体的电凝导管沿插入方向退出,使电凝头从人体退出;本技术方案中导电块的位置设置根据电凝位置的选择进行设置,实用新型人一般选择在电凝导管插入后,导电凸缘下方设有不少于一个导电块,优选一个,使电凝导管向下插入到目标位置时导电凸缘与导电块接触产生电凝,导电凸缘上方设有不少于一个导电块,使电凝导管向上退管时,导电凸缘与导电块接触产生电凝实现间歇电凝。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卡盘基座、卡盘体、小锥齿轮、大锥齿轮、活动卡爪和第一电机,卡盘体固定于卡盘基座上,卡盘体的中央和卡盘基座的中央均设有与第一通孔同轴的第二通孔;卡盘体的侧壁周向设置有多个圆形槽,所述小锥齿轮安装于圆形槽内,大锥齿轮安装于卡盘体的第二通孔内并与小锥齿轮啮合,所述大锥齿轮的中央设有供电凝导管通过的第三通孔,第三通孔与第二通孔同轴;所述活动卡爪为多个,活动卡爪上的螺牙与大锥齿轮上表面的平面螺纹相匹配;第一电机设置在卡盘基座上,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一个小锥齿轮同轴相连;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用于分别限制每个活动卡爪沿卡盘体周向移动的多个第二限位杆和导板,导板一端固定在卡盘基座侧壁,导板另一端沿卡盘体径向向外延伸,导板上开有供一个第二限位杆通过的条形限位孔,条形限位孔长轴与卡盘体轴向垂直,第二限位杆与卡盘体轴线平行,一个第二限位杆顶端固定连接在一个活动卡爪外侧壁上,第二限位杆另一端向下延伸插入条形限位孔内,使用时,第一电机驱动小锥齿轮进行转动,并带动与小锥齿轮相啮合的大锥齿轮旋转,大锥齿轮上表面的平面螺纹使多个活动卡爪运动,第二限位杆沿条形限位孔长轴向卡盘体靠近,使活动卡爪同时向中心靠近夹紧电凝导管。

使用夹持组件,如夹持头等夹紧电凝导管,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夹持组件各部件长期受力易发生变形和松动,不利于维持被夹持物的稳定性;尤其是使用夹头类的夹持机构,在长期使用后推杆会出现杆身弯曲、端面磨损等问题,导致夹持头与导管管体无法完全贴合,使导管夹持不紧,或导致电凝导管被夹紧后位移角度产生偏差;本技术方案中采用了卡盘式夹持结构,卡盘式中的卡爪沿卡盘齿轮啮合固定,其位移受齿轮限制,位移路径固定不易发生变化,在长期使用中也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多个在导向槽内固定活动的卡爪配合卡紧导管,能使圆柱形的电凝导管牢固稳定,维持夹持位移方向的固定;卡盘体的侧壁周向设置的多个圆形槽沿卡盘体的径向延伸。

本技术方案中为了使卡盘式中的卡爪只沿卡盘体径向运动,设置了第二限位杆和导板,每个第二限位杆和导板能分别限制每个卡爪的位移,使卡爪不沿卡盘体周向运动,只沿径向运动,防止夹持后导管沿卡盘体周向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限位杆下端面设有限制其沿卡盘体轴向位移的第一限位块,所述条形限位孔远离卡盘体处的孔径小于第一限位块外径,其靠近卡盘体位置的孔径大于第一限位块外径;初始状态下,第二限位杆插入条形限位孔内,第一限位块位于条形限位孔下方,使用时,活动卡爪向中心靠近夹紧电凝导管,第二限位杆沿条形限位孔长轴向卡盘体靠近至条形限位孔孔径大于第一限位块外径的位置,移动组件带动电凝导管上移时,第一限位块从条形限位孔穿过并向上。

在电凝仪长期使用后,由于机械磨损,电凝导管夹持后可能不会沿固定的直线上移,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限位块,只有当第二限位杆到达目标位置后,第一限位块才能从条形限位孔中穿出,保证电凝导管在夹紧到一定位置使电凝导管才会上移,使电凝导管移动的路径更固定。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技术方案中还可以在第二限位杆底端设有第二限位块,第二限位块限制第二限位杆上移的最大位置,因而限制了夹持组件上移的最大位置,设置导板为l形导板,其横杆与卡盘基座连接,其竖杆底端固定在底座内壁上;在所述卡盘基座下方底座上端面固定有至少一个固定杆,卡盘基座下端面开设有供固定杆插入的盲孔,加强装置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组件包括丝杆、第一限位杆、丝杆支撑座、滑台,丝杆底端通过丝杆支撑座铰接于底座内壁上,第一限位杆与丝杆平行设置且固定于底座内壁上,丝杆上螺纹连接有螺母,滑台与螺母固定连接,第一限位杆与丝杆平行设置且固定于底座内壁上,滑台开有供第一限位杆插入的第四通孔,第一限位杆顶端设有限位挡块,卡盘基座与滑台固定连接;当丝杆产生相对于螺母的旋转时,螺母发生轴向位移,而固定在螺母上的滑台则带动夹持组件夹着电凝导管上下移动。

本技术方案中使用丝杆转动使螺母带动滑台沿丝杆轴向移动,与滑台固定连接的卡盘基座带动夹持组件上下移动,以控制电凝导管的移动速度和移动时间间隔,以控制电凝头插入和退出的速度,实现自动间歇电凝,操作更精准;此外,设置与滑台滑动连接的第一限位杆,使滑台沿第一限位杆在上下移动,限制夹持组件位移方向,进一步限制电凝导管沿固定的直线方向位移,能使电凝点沿直线分布、减少创面,操作更精准。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促进电凝效果,导电凸缘与导电块接触开始电凝时,在一段时间内电凝导管停止位移使电凝维持,加速血管内血液凝固,提高电凝效果;还可以在所述卡盘基座下方第一通孔处设置限位挡块,限制电凝导管管体沿通孔轴向插入的深度。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组件还包括联轴器和第二电机,第二电机通过联轴器与丝杆同轴相连。

本技术方案提供了驱动丝杆转动的一种方式,利用第二电机驱动连轴器带动丝杆转动。在本技术方案中可以使用伺服电机控制丝杆间歇转动,通过对伺服电机设置使导电凸缘与导电块不接触时丝杆转动,导电凸缘与导电块接触时丝杆停止转动一段时间,使螺母带动滑台间歇上移,并在导电凸缘与导电块接触时短暂停止上移,实现退管过程与电凝开关过程配合,使间歇电凝操作更精准。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组件还包括第一齿轮和驱动第一齿轮转动的驱动电机,丝杆顶端设有与丝杆同轴的第二齿轮,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并带动第二齿轮转动。

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齿轮,利用第一齿轮作为主动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可以通过改变第一齿轮的工作状态改变第二齿轮转动,实现丝杆间歇转动,使螺母滑块间歇上移,以控制电凝导管的移动速度和移动时间间隔,以控制电凝头插入和退出的速度,实现自动间歇电凝,操作更精准。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技术方案中的驱动电机可以选择伺服电机控制第一齿轮间歇转动,使导电凸缘与导电块不接触时丝杆转动,导电凸缘与导电块接触时丝杆停止转动一段时间,使螺母带动滑台间歇上移,优选丝杆转动使电凝时电凝导管停止移动,停止电凝时电凝导管开始移动,实现对人体组织进行多个点的点状电凝,这种电凝方式使电凝位置不集中,能防止电凝温度过高导致的灼伤。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轮为不完全齿轮。

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控制丝杆间歇转动的方法,驱动电机驱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的齿与丝杆从啮合变为不啮合再变为啮合,实现丝杆间歇转动,螺母带动滑台间歇上移,并带动夹持组件夹持的电凝导管沿第一通孔轴向间歇上移。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技术方案中优选设置第一齿轮使导电凸缘与导电块接触时,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不啮合电凝导管暂停上移,导电凸缘与导电块不接触时,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使电凝导管上移,即电凝时电凝导管停止移动,一段时间后电凝导管移动停止电凝时,实现对人体组织进行多个点的点状电凝,这种电凝方式使电凝位置不集中,能防止电凝温度过高导致的灼伤。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齿轮端面铰连有连杆,底座内还设有推动气缸,推动气缸输出端连有第二推杆,第二推杆与连杆侧壁连接,推动气缸驱动第二推杆带动连杆水平移动使第一齿轮位置偏移与第二齿轮脱离啮合状态,推动气缸输出端带动连杆复位使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再次啮合。

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控制丝杆间歇转动的方法,通过气缸输出端及第二推杆配合,利用推动气缸改变第一齿轮位置,控制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不啮合—啮合的状态改变,实现丝杆间歇转动,使螺母带动滑台间歇上移,实现退管过程与电凝开关过程配合,使间歇电凝操作更精准。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技术方案中还可以将导电凸缘、导电块和推动气缸设置在同一电路中,当导电凸缘与导电块接触通电时,推动气缸通电开始工作,导电凸缘与导电块不再接触断电时,推动气缸断电停止工作,采用伺服电机、不完全齿轮和推动气缸配合控制丝杆间歇转动的方式,丝杆每一次转动和停止的时间由伺服电机、不完全齿轮或推动气缸决定,由于伺服电机、不完全齿轮或推动气缸的特性,丝杆每一次转动和停止都是是固定的时长,因此设定的导电块间隔也要相同,这导致间歇电凝的间隔时间固定;本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利用导电凸缘导电块通放电过程控制丝杆间歇转动的方法,丝杆转动由导电凸缘导电块接触通电时间决定,导电凸缘与导电块接触通电,推动气缸通电其输出端推动推杆使齿轮产生位移,丝杆停止转动导管停止位移,推动气缸输出端拉回推杆使齿轮复位,丝杆继续转动导管上移,推动气缸输出端的往复运动过程中导管停止运动,往复运动停止后导管进行运动,而只有当导电凸缘导电块通电时推动气缸才会开始工作,输出端进行往复运动,因此可以通过设置导电块的分布位置调控每次电凝的位置间隔,对不同距离高度的点进行电凝,电凝更精准,能实现对人体组织进行多个不同间隔点的点状电凝,这种电凝方式使电凝位置不集中,在靠近血管的部位多设置电凝点,远离血管的位置少设置电凝点,能防止电凝温度过高导致的灼伤,提高电凝效果。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导电凸缘与导电块为接触面表面积较小的块状或点状,且使推动气缸输出端的往复运动时间与间歇电凝中单次电凝的时间相同。

进一步的,底座底面中部沿第一通孔轴向向上弯曲呈弧形。

由于静脉曲张最常发生的部位在下肢,本技术方案底座地面采用中部沿轴向弯曲呈弧形,更贴合人体下肢形状,使电凝头与下肢接触方向和位置更容易接触,操作更精准。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凝导管下段设置移动夹持机构,利用第一通孔控制电凝导管的插入方向和路径,使电凝导管插入时只能沿第一通孔的固定路径和方向移动,使电凝插入角度和退出角度在一条直线上,电凝部位创口小,再利用夹持组件和移动组件配合固定和控制电凝导管沿第一通孔轴向上下移动的位移,利用夹持组件用于夹紧电凝导管,移动组件控制电凝导管的退管过程,实现自动退管,电凝导管沿通孔方向被夹持组件固定,操作中电凝导管的插入、退出角度更加稳定,电凝头在组织内沿直线方向位移,能使电凝点沿直线分布、减少创面,操作更精准。

2、本实用新型在电凝导管外圆周壁设置导电凸缘,与底座凹槽间隔设置的金属导电件配合,当电凝导管向上移动时,导电凸缘依次与间隔的金属导电件结束,使电凝导管实现通电-断电-通电的过程,实现自动间歇电凝。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利用导电凸缘导电块通放电过程控制丝杆间歇转动的方法,丝杆转动由导电凸缘导电块接触通电时间决定,导电凸缘与导电块接触通电,推动气缸通电其输出端推动推杆使齿轮产生位移,丝杆停止转动导管停止位移,推动气缸输出端拉回推杆使齿轮复位,丝杆继续转动导管上移,推动气缸输出端的往复运动过程中导管停止运动,往复运动停止后导管进行运动,而只有当导电凸缘导电块通电时推动气缸才会开始工作,输出端进行往复运动,因此可以通过设置导电块的分布位置调控每次电凝的位置间隔,对不同距离高度的点进行电凝,电凝更精准。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电凝导管插入底座后的剖视图;

图2为电凝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通孔的剖视图;

图4为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电凝导管、101-导电凸缘、102-电凝头、2-底座、201-通孔、2011-凹槽、2012-导电块、301-卡盘基座、302-卡盘体、303-小锥齿轮、304-大锥齿轮、305-活动卡爪、306-平面螺纹、401-丝杆、402-第一限位杆、403-丝杆支撑座、404-滑台、501--第二齿轮、502-第一齿轮、503-连杆、504-驱动电机、505-推动气缸、506-第二推杆、601-第二限位杆、602-导板、603-条形限位孔、604-第一限位块、605-第二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电凝仪,所述电凝仪包括电凝导管1和底座2,电凝导管1下端面设有电凝头102,电凝导管1内设有金属导电件,电凝导管1外圆周壁上设有导电凸缘101,导电凸缘101经金属导电件与电凝头102连接。

所述底座2开有供电凝导管1插入的第一通孔201,第一通孔201内圆周壁沿轴向设有与导电凸缘101配合的凹槽2011,凹槽2011从底座2上端面沿轴向向下延伸,凹槽2011槽壁沿轴向间隔设有至少一个与槽壁表面齐平的导电块2012;在底座2设有与导电块2012连接的电源线;底座2内还设有夹持组件和移动组件,夹持组件用于夹紧电凝导管1,移动组件用于沿第一通孔201轴向上下移动电凝导管1;使用时,电凝导管1插入第一通孔201,电凝头102贯穿第一通孔201至底座2下端面下方,夹持组件夹紧电凝导管1,移动组件带动电凝导管1沿第一通孔201轴向下移使电凝头102穿刺血管后,移动组件带动电凝导管1沿第一通孔201轴向上移退管,导电凸缘101沿凹槽2011滑动与导电块2012接触使电凝头102通电。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底座以及供电凝导管插入的第一通孔,底座下端面靠近需要电凝的部位,电凝导管通过插入底座第一通孔使电凝头靠近人体组织,过程中利用第一通孔控制电凝导管的插入方向和路径,使电凝导管插入时只能沿第一通孔的固定路径和方向移动,使电凝插入角度和退出角度在一条直线上,电凝部位创口小,再利用夹持组件和移动组件配合固定和控制电凝导管沿第一通孔轴向上下移动的位移,利用夹持组件用于夹紧电凝导管,移动组件控制电凝导管的退管过程,实现自动退管,电凝导管沿通孔方向被夹持组件固定,操作中电凝导管的插入、退出角度更加稳定,电凝头在组织内沿直线方向位移,能使电凝点沿直线分布、减少创面,操作更精准。

现有技术采用电凝法治疗静脉曲张,是对人体浅表的静脉血管进行穿刺和电凝治疗,由于人体静脉血管直径一般在2~10mm,电凝过程中退管速度与电凝时间的控制要非常精准,采用人为操作易产生大误差;本实施例在电凝导管外圆周壁上设有导电凸缘,通过导电凸缘与第一通孔凹槽配合限制电凝导管的位移,使电凝头在组织内沿直线方向位移,且在间歇电凝过程中,通过导电块与电凝凸缘间断接触实现间歇电凝,电凝点的设置与电凝导管的退管方向一致,因此电凝只有在电凝导管沿第一通孔固定位置移动时才会发生,使组织内的电凝位点也沿直线分布、减少创面,操作更精准。电凝导管外壁的导电凸缘在凹槽内滑动并与导电块接触,经电源线与电源连通,电凝导管通电开始电凝,随着导电凸缘继续滑动,导电凸缘与导电块脱离接触,电凝导管断电电凝中止,导电凸缘滑动至于另一导电块接触,电凝导管再次通电电凝,实现电凝导管通电-断电-通电的过程,控制电凝导管的通断电。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卡盘基座301、卡盘体302、小锥齿轮303、大锥齿轮304、活动卡爪305和第一电机,卡盘体302固定于卡盘基座301上,卡盘体302的中央和卡盘基座301的中央均设有与第一通孔201同轴的第二通孔;卡盘体302的侧壁周向设置有多个圆形槽,所述小锥齿轮303安装于圆形槽内,大锥齿轮304安装于卡盘体302的第二通孔内并与小锥齿轮303啮合,所述大锥齿轮304的中央设有供电凝导管1通过的第三通孔,第三通孔与第二通孔同轴;所述活动卡爪305为多个,活动卡爪305上的螺牙与大锥齿轮304上表面的平面螺纹306相匹配;第一电机设置在卡盘基座301上,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一个小锥齿轮303同轴相连;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用于分别限制每个活动卡爪305沿卡盘体周向移动的多个第二限位杆601和导板602,导板602一端固定在卡盘基座301侧壁,导板602另一端沿卡盘体302径向向外延伸,导板602上开有供一个第二限位杆601通过的条形限位孔603,条形限位孔603长轴与卡盘体302轴向垂直,第二限位杆601与卡盘体302轴线平行,一个第二限位杆601顶端固定连接在一个活动卡爪305外侧壁上,第二限位杆601另一端向下延伸插入条形限位孔603内,使用时,第一电机驱动小锥齿轮303进行转动,并带动与小锥齿轮303相啮合的大锥齿轮304旋转,大锥齿轮304上表面的平面螺纹使多个活动卡爪305运动,第二限位杆601沿条形限位孔603长轴向卡盘体302靠近,使活动卡爪305同时向中心靠近夹紧电凝导管1。

使用夹持组件,如夹持头等夹紧电凝导管,由于长时间的使用,夹持组件各部件长期受力易发生变形和松动,不利于维持被夹持物的稳定性;尤其是使用夹头类的夹持机构,在长期使用后推杆会出现杆身弯曲、端面磨损等问题,导致夹持头与导管管体无法完全贴合,使导管夹持不紧,或导致电凝导管被夹紧后位移角度产生偏差;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卡盘式夹持结构,卡盘式中的卡爪沿卡盘齿轮啮合固定,其位移受齿轮限制,位移路径固定不易发生变化,在长期使用中也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多个在导向槽内固定活动的卡爪配合卡紧导管,能使圆柱形的电凝导管牢固稳定,维持夹持位移方向的固定。

所述移动组件包括丝杆401、第一限位杆402、丝杆支撑座403、滑台404,丝杆401底端转动设置于丝杆支撑座403上,丝杆支撑座403固定在底座内壁上,丝杆401上螺纹连接有螺母,滑台404与螺母固定连接,第一限位杆402与丝杆401平行设置且固定于底座内壁上,滑台404开有供第一限位杆402插入的第四通孔,第一限位杆402顶端设有限位挡块,卡盘基座301与滑台404固定连接;当丝杆401产生相对于螺母的旋转时,螺母发生轴向位移,而固定在螺母上的滑台404则带动夹持组件夹着电凝导管1上下移动。

本实施例中使用丝杆转动使螺母带动滑台沿丝杆轴向移动,与滑台固定连接的卡盘基座带动夹持组件上下移动,以控制电凝导管的移动速度和移动时间间隔,以控制电凝头插入和退出的速度,实现自动间歇电凝,操作更精准;此外,设置与滑台滑动连接的第一限位杆,使滑台沿第一限位杆在上下移动,限制夹持组件位移方向,进一步限制电凝导管沿固定的直线方向位移,能使电凝点沿直线分布、减少创面,操作更精准。

优选的,所述第二限位杆601下端面设有限制其沿卡盘体302轴向位移的第一限位块604,所述条形限位孔603远离卡盘体302处的孔径小于第一限位块604外径,其靠近卡盘体302位置的孔径大于第一限位块604外径;初始状态下,第二限位杆601插入条形限位孔603内,第一限位块604位于条形限位孔603下方,使用时,活动卡爪305向中心靠近夹紧电凝导管1,第二限位杆601沿条形限位孔603长轴向卡盘体302靠近至条形限位孔603孔径大于第一限位块604外径的位置,移动组件带动电凝导管1上移时,第一限位块604从条形限位孔603穿过并向上。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小锥齿轮303设置为三个且小锥齿轮303均匀分布于卡盘体302的侧壁上,所述活动卡爪305设置为三个且活动卡爪均匀分布于所述卡盘体302的上部。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底座2底面中部沿第一通孔201轴向向上弯曲呈弧形,电凝导管顶端设有把手。

优选的,本实施例移动组件还包括联轴器和第二电机,第二电机通过联轴器与丝杆401同轴相连。第二电机为伺服电机,使用伺服电机实现丝杆401间歇转动,使螺母带动滑台404间歇上移,通过对伺服电机设置使导电凸缘101与导电块2012不接触时丝杆401转动,导电凸缘101与导电块2012接触时丝杆401停止转动,使得电凝导管1停止位移,实现间歇电凝;还可以在卡盘基座301下方第一通孔201上设置限位挡块,限制电凝导管1沿第一通孔20轴向插入的深度。使用伺服电机控制丝杆间歇转动,通过对伺服电机设置使导电凸缘与导电块不接触时丝杆转动,导电凸缘与导电块接触时丝杆停止转动一段时间,使螺母带动滑台间歇上移,并在导电凸缘与导电块接触时短暂停止上移,实现退管过程与电凝开关过程配合,使间歇电凝操作更精准。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电凝导管1插入第一通孔201后,导电凸缘101下方设有一个导电块2012,导电凸缘101上方设有不少于一个导电块2012。

优选的,所述第二限位杆601底端设有第二限位块605,第二限位块605限制第二限位杆601上移的最大位置,因而限制了夹持组件上移的最大位置,所述导板602为l形导板,其横杆与卡盘基座301连接,其竖杆底端固定在底座2内壁上,用于加强装置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卡盘基座301下方底座2上端面固定有至少一个固定杆,卡盘基座301下端面开设有供固定杆插入的盲孔,用于加强装置稳定性。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电凝仪的工作过程如下:步骤1、将电凝导管1插入第一通孔201,电凝头102贯穿第一通孔201至底座2下端面下方;步骤2、第一电机驱动小锥齿轮303进行转动,与小锥齿轮303相啮合的大锥齿轮304即被带动旋转,大锥齿轮304上表面的平面螺纹带动多个活动卡爪305同时向中心靠近夹紧电凝导管1;步骤3、电机驱动丝杆401使螺母带动滑台404向下位移,使电凝导管1沿凹槽2011轴向下移使电凝头102穿刺血管,导电凸缘101与下方的导电块2012接触电凝;步骤4、电机驱动丝杆401反转使螺母带动滑台404向上位移,电凝中止,电凝导管1沿凹槽2011轴向上移退管,导电凸缘101沿凹槽2011滑动与间隔设置的导电块2012接触使电凝仪间隔电凝直至电凝头102完全从人体退出,停止电凝。

优选的,本实施例采用时间继电器控制电机正反转。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移动组件还包括第一齿轮502和驱动第一齿轮502转动的驱动电机504,丝杆401顶端设有与丝杆401同轴的第二齿轮501,第一齿轮502与第二齿轮501啮合并带动第二齿轮501转动,第一齿轮502为不完全齿轮。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驱动电机为伺服电机,本工作过程中如采用普通电机驱动第二齿轮501转动,电凝导管在上移过程中持续上移,采用伺服电机能够实现在上移过程中短暂停留。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移动组件还包括第一齿轮502和驱动第一齿轮502转动的驱动电机504,丝杆401顶端设有与丝杆401同轴的第二齿轮501,第一齿轮502与第二齿轮501啮合并带动第二齿轮501转动,第一齿轮502端面铰连有连杆503,底座2内还设有推动气缸505,推动气缸505输出端连有第二推杆506,第二推杆506与连杆侧壁连接,推动气缸505驱动第二推杆506带动连杆503水平移动使第一齿轮502位置偏移与第二齿轮501脱离啮合状态,推动气缸505输出端带动连杆503复位使第一齿轮502与第二齿轮501再次啮合。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控制丝杆间歇转动的方法,通过气缸输出端及第二推杆配合,利用推动气缸改变第一齿轮位置,控制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不啮合—啮合的状态改变,实现丝杆间歇转动,使螺母带动滑台间歇上移,实现退管过程与电凝开关过程配合,使间歇电凝操作更精准。

优选的,本实施例导电凸缘101、导电块2012和推动气缸505设置在同一电路中,当导电凸缘101与导电块2012接触通电时,推动气缸505通电开始工作,导电凸缘101与导电块2012不再接触断电时,推动气缸505断电停止工作。采用伺服电机、不完全齿轮和推动气缸配合控制丝杆间歇转动的方式,丝杆每一次转动和停止的时间由伺服电机、不完全齿轮或推动气缸决定,由于伺服电机、不完全齿轮或推动气缸的特性,丝杆每一次转动和停止都是是固定的时长,因此设定的导电块间隔也要相同,这导致间歇电凝的间隔时间固定;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利用导电凸缘导电块通放电过程控制丝杆间歇转动的方法,丝杆转动由导电凸缘导电块接触通电时间决定,导电凸缘与导电块接触通电,推动气缸通电其输出端推动推杆使齿轮产生位移,丝杆停止转动导管停止位移,推动气缸输出端拉回推杆使齿轮复位,丝杆继续转动导管上移,推动气缸输出端的往复运动过程中导管停止运动,往复运动停止后导管进行运动,而只有当导电凸缘导电块通电时推动气缸才会开始工作,输出端进行往复运动,因此可以通过设置导电块的分布位置调控每次电凝的位置间隔,对不同距离高度的点进行电凝,电凝更精准,能实现对人体组织进行多个不同间隔点的点状电凝,这种电凝方式使电凝位置不集中,在靠近血管的部位多设置电凝点,远离血管的位置少设置电凝点,能防止电凝温度过高导致的灼伤,提高电凝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电凝仪的工作过程如下:步骤1、将电凝导管1插入第一通孔201,电凝头102贯穿第一通孔201至底座2下端面下方;步骤2、第一电机输出端驱动大椎齿轮304,使小锥齿轮303转动带动活动卡爪305向电凝导管1靠近夹紧电凝导管1;步骤3、驱动第二齿轮501转动带动丝杆401使螺母带动滑台404向下位移,使电凝导管1沿凹槽2011轴向下移使电凝头102穿刺血管,导电凸缘101与下方的导电块2012接触电凝;步骤4、电机驱动第二齿轮501反转使螺母带动滑台404向上位移,导电凸缘101与导电块2012远离使电凝中止,电凝导管1沿凹槽2011轴向上移退管,导电凸缘101沿凹槽2011向上滑动与导电块2012接触使电凝头102通电电凝,推动气缸505通电开始工作推动连杆503使第一齿轮502与第二齿轮501不啮合,电凝导管1停止上移退管,推动气缸505拉动连杆503复位使第一齿轮502与第二齿轮501再次啮合,电凝导管1上移使导电凸缘101与导电块2012不再接触,电凝中止推动气缸505停止工作,电凝导管1继续上移至导电凸缘101与下一导电块2012接触通电,重复该过程进行间隔电凝,直至电凝头102完全从人体退出,停止电凝。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