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屈伸锻炼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88456发布日期:2020-07-14 17:15阅读:521来源:国知局
膝关节屈伸锻炼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腿部康复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膝关节屈伸锻炼器。



背景技术: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构成,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属于滑车关节,主要运动形式是屈伸。膝关节同时也是人体关节中关节窝最浅,用力杠杆最长,活动负担最重的一个关节。在膝关节部位常患有膝关节滑膜炎、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膝关节游离体、腘窝囊肿、髌骨软化、鹅足滑囊炎、膝内/外翻等关节疾病。

患者在进行膝关节手术后,患者的腿部往往不能进行自主的活动,且需要静躺在床上进行康复的,但是为了保证膝关节更好的进行康复,预防关节僵硬,减轻疼痛不适等症状,就需要患者的膝关节进行小幅度伸展锻炼。在现有技术中,帮助患者进行膝关节活动,大多是亲属或者医护人员推动患者的腿部,从而促使患者的膝关节进行小幅度的伸展运动,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对于亲属或者医护人员来说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二是不能保证亲属或者医护人员能够随时的进行帮助,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所以针对上述所提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帮助患者进行膝关节活动的膝关节屈伸锻炼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膝关节屈伸锻炼器,其具有局限性小、能够方便患者随时自行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的特点,解决了原有的活动方式局限性较大,不能及时的帮助患者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膝关节屈伸锻炼器,包括垫板和患者腿部,所述垫板正面的左、右两侧和背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绑带,所述垫板上端面的左侧设有一气囊,所述气囊的中部一体成型有膝关节放置槽,所述气囊的左侧连通有一充气管,所述充气管的管体上设有放气阀,所述充气管与外界的充气装置连接,所述垫板上端面的右侧且与膝关节放置槽相对应的位置处横向开设有一滑槽,所述滑槽内腔的右侧活动连接有一脚掌固定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的垫板、气囊、绑带和脚掌固定盒等结构的设计,能够有效的使得该设计方案具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对患者的膝关节锻炼效果好的优点,在使用时,患者可自行的对气囊进行充气或者放气,即当气囊充放气时,患者的膝关节就实现了小幅度的弯曲伸展效果,实现了自主进行锻炼的目的,不再需要亲属或者医护人员无时无刻的帮助患者进行膝关节的伸展活动。

进一步地,所述脚掌固定盒的底部一体成型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底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滑轮,四个滑轮的底部滚动连接在滑槽的内腔底面,四个滑轮且靠近滑槽内壁的一面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远离滑轮的一侧与滑槽的内壁相互贴合。

该设计的出现,能够有效的辅助患者的腿部进行弯曲锻炼,且能够保证脚掌固定盒在滑槽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的上端面设有一层第二海绵板,且该第二海绵板为左底右高的圆弧面;所述脚掌固定盒的内腔开设有脚掌放置腔,所述脚掌放置腔的左、右两侧均固定有椭圆状的海绵块。

该设计的出现,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腿部的舒适度,同时保证了患者脚掌的稳固性。

进一步地,所述患者腿部的膝关节处位于气囊的膝关节放置槽内,所述患者腿部的脚掌位于脚掌固定盒内,且通过两个椭圆状的海绵块将患者的脚掌进行夹持。

进一步地,所述垫板的上端面还设有一层第一海绵板。

通过第一海绵板的设计,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整条腿放置在垫板上的舒适度。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的正面和背面且位于滑槽开口处的位置均横向一体成型有限位块,该限位块与滑槽的顶部留有间隙。

该设计的出现,能够避免脚掌固定盒在移动时出现偏移,能够使脚掌固定盒更好的进行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气囊的左侧连通有一充气管,所述充气管的管体上设有放气阀,所述充气管与外界的充气装置连接。

该设计的出现,能够有效的通过充气管往气囊中进行充气。

进一步地,所述气囊通过膝关节放置槽将其分为两个驼峰状的小气囊,两个小气囊的形状结构相同。

该设计的出现,能够更有效的对患者的膝关节处进行稳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的垫板、气囊、绑带和脚掌固定盒等结构的设计,能够有效的使得该设计方案具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对患者的膝关节锻炼效果好的优点,在使用时,患者可自行的对气囊进行充气或者放气,即当气囊充放气时,患者的膝关节就实现了小幅度的弯曲伸展效果,实现了自主进行锻炼的目的,不再需要亲属或者医护人员无时无刻的帮助患者进行膝关节的伸展活动;同时通过脚掌固定盒在滑槽内进行移动,能够对患者的脚掌起到支撑稳固的效果,并实现借力的目的,最终使患者的膝关节更好的进行伸展锻炼;该设计方案,有效的解决了原有的活动方式局限性较大,不能及时的帮助患者进行膝关节屈伸锻炼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垫板的四周设计的绑带,能够方便将整个装置固定在病床上,通过在固定座的上表面和脚掌放置腔内设计的软性海绵,一方面可以提升患者脚掌部的舒适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两块海绵块对患者的脚掌上端进行一个简易的夹持稳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患者腿部在垫板上平放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患者腿部在垫板上伸展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脚掌固定盒在垫板内的右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气囊在垫板上的右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脚掌固定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脚掌固定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垫板;2、患者腿部;3、气囊;31、膝关节放置槽;4、充气管;41、放气阀;5、第一海绵板;6、绑带;7、脚掌固定盒;71、固定座;711、第二海绵板;712、海绵块;72、脚掌放置腔;73、限位块;8、滑槽;9、滑轮;10、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7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7,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膝关节屈伸锻炼器,包括垫板1和患者腿部2,垫板1正面的左、右两侧和背面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绑带6,垫板1上端面的左侧设有一气囊3,气囊3的中部一体成型有膝关节放置槽31,气囊3的左侧连通有一充气管4,充气管4的管体上设有放气阀41,充气管4与外界的充气装置连接,垫板1上端面的右侧且与膝关节放置槽31相对应的位置处横向开设有一滑槽8,滑槽8内腔的右侧活动连接有一脚掌固定盒7。

如图1-6所示,所述脚掌固定盒7的底部一体成型有固定座71,固定座71底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滑轮9,四个滑轮9的底部滚动连接在滑槽8的内腔底面,四个滑轮9且靠近滑槽8内壁的一面均固定连接有滑块10,滑块10远离滑轮9的一侧与滑槽8的内壁相互贴合;该设计的出现,能够有效的辅助患者的腿部进行弯曲锻炼,且能够保证脚掌固定盒7在滑槽8中的稳定性。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固定座71的上端面设有一层第二海绵板711,且该第二海绵板711为左底右高的圆弧面;脚掌固定盒7的内腔开设有脚掌放置腔72,脚掌放置腔72的左、右两侧均固定有椭圆状的海绵块712;该设计的出现,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腿部2的舒适度,同时保证了患者脚掌的稳固性。

如图2所示,所述患者腿部2的膝关节处位于气囊3的膝关节放置槽31内,患者腿部2的脚掌位于脚掌固定盒7内,且通过两个椭圆状的海绵块712将患者的脚掌进行夹持。

如图1所示,所述垫板1的上端面还设有一层第一海绵板5;通过第一海绵板5的设计,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整条腿放置在垫板1上的舒适度。

如图4和图6所示,所述固定座71的正面和背面且位于滑槽8开口处的位置均横向一体成型有限位块73,该限位块73与滑槽8的顶部留有间隙;该设计的出现,能够避免脚掌固定盒7在移动时出现偏移,能够使脚掌固定盒7更好的进行移动。

如图1所示,所述气囊3的左侧连通有一充气管4,充气管4的管体上设有放气阀41,充气管4与外界的充气装置连接;该设计的出现,能够有效的通过充气管4往气囊中3进行充气。

如图5所示,所述气囊3通过膝关节放置槽31将其分为两个驼峰状的小气囊,两个小气囊的形状结构相同;该设计的出现,能够更有效的对患者的膝关节处进行稳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有效的使得该设计方案具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对患者的膝关节锻炼效果好的优点,在使用时,患者可自行的对气囊3进行充气或者放气,即当气囊3充放气时,患者的膝关节就实现了小幅度的弯曲伸展效果,实现了自主进行锻炼的目的,不再需要亲属或者医护人员无时无刻的帮助患者进行膝关节的伸展活动。

工作原理:医护人员首先将整个垫板1通过四周的绑带6固定在病床上,然后辅助患者将患者腿部2放置在垫板1上,并使患者的膝关节位于气囊3的膝关节放置槽31中,然后将患者的脚掌伸入至脚掌固定盒7中,并使脚掌根垫在第二海绵板711上,使脚趾附近部位处于两块海绵块712之间,最后医护人员将充气管4与外界的充气装置进行连通即可(患者的腿部放置好后如图1所示)。

充气装置连接后,医护人员首先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调整好充气装置的充气速度(即进入到气囊3中的充气量),然后提醒患者可自行使用放气阀41放出气囊3中的气体;当气囊3鼓起时,能够有效的将患者的整个膝关节处进行抬起,膝关节抬起时,膝关节的两端开始弯曲,膝关节弯曲时,通过脚掌的作用,能够有效的带动整个脚掌固定盒7进行前移,即脚掌固定盒7通过底部的滑轮9在滑槽8中进行前移滑动(患者腿部2的伸展状态如图2所示),通过患者的不断开启或者关闭放气阀41的开关,即能不断的实现气囊3的鼓起或者缩小,最终实现带动膝关节进行不断的向上弯曲,这一过程即能够有效的代替人工推动腿部进行膝关节弯曲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一次固定好患者的腿部后,可帮助患者随时进行自主锻炼,之后的过程便不再需要医护人员的辅助。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