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62968发布日期:2020-08-07 18:24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



背景技术:

采用(支)气管导管可以使健康肺与患侧肺的气道隔离,通过插入支气管导管,手术中可实现单肺通气以改善手术条件,并且,通过在支气管导管中设置吸引导管,可以避免肺的脓性、血性溢出物涌入健肺,为避免损伤患者器管,气管导管通常以柔性材料制成,为避免导管打折,可采用尼龙后钢丝支撑,支撑强化管等。

由于人体的肺部包括左肺和右肺,人体的气管在隆突处分杈为左支气管和右支气管,左肺和右肺的结构稍有不同,为适应手术中使用,在设计支气管导管时,设计有左侧支气管导管和右侧支气管导管,采用右侧支气管导管能够堵塞右侧支气管导管,而在左侧通气,也可以通过设置通气细管,实现支气管的某一分支通气,实现麻醉或治疗支气管局部病患处。

常用的(支)气管导管多数为双腔气管导管,在手术时,可以将(支)气管导管进行手术插管,由于整个手术中都需要保持插管通气,对气管导管插管的技术有一定要求,并且,目前存在的气管导管在插管时能够根据手术经验进行定位,但是,当患者的体位发生变化,气管导管随即移动,目前,为了使气管导管能够在患者发生体位变化时仍保持稳固,均在气管导管上设置一个气囊,在对气管导管进行插管时,对气囊充气,使气囊与气管导管形成倒置的“y”型,从而将气囊与气管导管的连接处卡设在支气管隆凸处,但由于支气管隆凸处的神经较为复杂,在气管导管插设过程中,患者应激反应强烈,使患者在插管过程中存在诸多不适,患者的舒适度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易定位的双腔气管导管,不仅能防止患者在发生体位变化过程中气管导管滑动,且能大大降低患者在插管过程中的不适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包括下端呈弯曲状导管本体;所述导管本体的下端固定套设有第一套囊,且导管本体的下端还设置有凸出囊;所述凸出囊呈环状,且凸出囊沿导管本体的内弧面延伸;所述导管本体上还开设有与第一套囊连通的气囊通道a、与凸出囊连通的气囊通道b;所述导管本体上还开设有第一进气通道和第二进气通道,且导管本体的外弧面上开设有连通第一进气通道的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二进气通道的下端贯穿导管本体,且导管本体的内弧面上还开设有连通第二进气通道的第二出气口,第二出气口的出口段与凸出囊中心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进气通道内壁上还设有倾斜的引导囊,引导囊的低端与第二出气口的最低位置对应;所述导管本体上还开设有连通引导囊的气囊通道c。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气通道的进口端与第二进气通道的进口端共同设置有封闭结构;所述封闭结构包括设置在导管本体上端的扩颈部,且扩颈部上还设置有与第一进气通道连通的分支套管a、与第二进气通道连通的分支套管b;所述分支套管a内堵塞有堵头a,分支套管b内堵塞有堵头b。

进一步的,所述堵头a和堵头b之间连接有连接件。

进一步地,所述导管本体的中部还固定套设有第二套囊,且导管本体上还开设有连通第二套囊的气囊通道d。

进一步地,所述凸出囊、第一套囊、第二套囊、引导囊的材质均为塑料薄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套囊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二套囊的体积。

进一步地,所述导管本体上还设置有四个气囊管,四个气囊管分别与气囊通道a、气囊通道b、气囊通道c、气囊通道d一一连通,且四个气囊管内均设置有通气阀。

进一步地,所述通气阀包括安装在气囊管进气端的扁状气腔;所述扁状气腔上还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外固定管,外固定管内设置有气流管,且气流管的外壁还设置有保护套管;所述保护套管的外侧套有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导管本体的材质为透明塑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在导管本体上设置圆环状的凸出囊,使凸出囊在通气后,导管本体的下端呈倒置的“y”字型,从而在插管过程中,将导管本体的下端插设在右肺中叶支气管内,而凸出囊插设在右肺上叶支气管内,从而使导管本体卡设在右肺上叶支气管与右肺中叶支气管的连接处,由于右肺上叶支气管与右肺中叶支气管的连接处的神经较少,因此,导管本体在插管后,患者的应激反应会大大降低,从而使患者的不适度大大降低,使患者更加舒适;同时,在导管本体插设后,再次通过向第一套囊和凸出囊通气,使导管本体在完成插管后更加稳固,防止患者发生体位变化时,导管本体依然不会下滑或越位。

2.通过在导管本体上开设进气通道,并将进气通道的出口端与凸出囊中心对应,使通过进气通道进入到氧气能通过凸出囊中心的通道顺利的进入到右侧肺叶内,从而为人体内供气,使患者能正常呼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使用示意图;

附图标记:1-导管本体,2-第一套囊,3-第二套囊,4-凸出囊,5-气囊通道a,6-气囊通道b,7-气囊通道c,8-第一进气通道,9-第二进气通道,10-第一出气口,11-第二出气口,12-引导囊,13-气囊通道d,14-封闭结构,15-气囊管,16-通气阀,18-气管,19-右肺上叶支气管,20-右肺中叶支气管;

141-扩颈部,142-分支套管a,143-分支套管b,144-堵头a,145-堵头b,146、连接件;

161-扁状气腔,162-外固定管,163-气流管,164-保护套管,165-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右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包括下端呈弯曲状导管本体1;所述导管本体1的下端固定套设有第一套囊2,且导管本体1的下端还设置有凸出囊4;所述凸出囊4呈环状,且凸出囊4沿导管本体1的内弧面延伸;所述导管本体1上还开设有与第一套囊2连通的气囊通道a5、与凸出囊4连通的气囊通道b6;所述导管本体1上还开设有第一进气通道8和第二进气通道9,且导管本体1的外弧面上开设有连通第一进气通道8的第一出气口10;所述第二进气通道9的下端贯穿导管本体1,且导管本体1的内弧面上还开设有连通第二进气通道9的第二出气口11,第二出气口11的出口端与凸出囊4中心对应。

所述导管本体1下端的弯曲长度可根据插管的位置进行设定,且导管本体1下端的弯曲角度根据人体右肺中叶支气管20的弯曲的角度配合,方便在插管过程中,导管本体1能顺利的插入到右侧肺叶中,使导管本体1的插管更加方便。所述第一套囊2呈圆环状,第一套囊2位于导管本体1的弯曲部下方,当完成插管后,通过向第一套囊2内通气,使第一套囊2鼓起,使第一套囊2处的直径变大,使第一套囊2的外壁卡设在右肺中叶支气管20内,从而使导管本体1的下端被固定,有效防止导管因人体轻微的移动而移动,使插管效果更好。

所述凸出囊4位于第一套囊2的下端,且凸出囊4的一端固定在导管本体1的内弧面上,当凸出囊4通气时,凸出囊4呈一个圆柱状,此时凸出囊4的中心轴线与导管本体1的中心轴线呈夹角排布,且由于凸出囊4通气,使凸出囊4的直径变大,使凸出囊4卡设在右肺上叶支气管19内,此时凸出囊4的中心形成一个流通通道,通过第二进气通道9进入到氧气能通过第二出气口11进入到凸出囊4中心的流通通道内,最终使氧气进入到右肺上叶支气管19内。

所述气囊通道a5和气囊通道b6均沿导管本体1的轴线方向设置,且气囊通道a5和气囊通道b6的上端均延伸至导管本体1的上端,方便导管本体1在插设至人体内后,通过向气囊通道a5和气囊通道b6内充气,使进入到气囊通道a5内的空气能顺利的进入到第一套囊2内,使第一套囊2内通气,从而使第一套囊2鼓起,当进入到气囊通道b6内的空气能顺利的进入到凸出囊4内,使凸出囊4内通气,从而使凸出囊4鼓起。

在插管过程中,当导管本体1的下端插入到右肺中叶支气管20内,且导管本体1上的第二出气口11与右肺上叶支气管19对应时,向第二进气通道9内插入医用导丝,并使医用导丝的下端沿第二进气通道9进入到第二出气口11内,此时逐渐向气囊通道b6内充入空气,使凸出囊4内逐渐通气,在凸出囊4逐渐充气时,通过移动医用导丝,使医用导丝对凸出囊4进行引导,从而保证凸出囊4能顺利的插设在右肺上叶支气管19内,当凸出囊4完全鼓起后,由于凸出囊4的直径变大,使凸出囊4被卡固在右肺上叶支气管19内,此时将医用导丝抽出;接着,通过向气囊通道a5内充入空气,使第一套囊2内逐渐通气,在第一套囊2完全鼓起后,第一套囊2卡固在右肺中叶支气管20内,使导管本体1下端被固定。

当凸出囊4充气完全鼓起后,凸出囊4与导管本体1形成倒“y”型,此时凸出囊4与导管本体1的连接处卡设在右肺上叶支气管19与右肺中叶支气管20的连接处,使导管本体1稳固的卡设在患者体内,有效防止导管本体1在患者产生体位变化时向下滑动,从而使导管本体1在患者体内更加稳固;同时,由于凸出囊4在鼓起后中心具有流通通道,从而使凸出囊4固定在右肺上叶支气管19内后,第二进气通道9内的氧气能通过第二出气口11沿凸出囊4内的流通通道顺利的进入到右肺上叶支气管19内,有效防止凸出囊4在鼓起后对右肺上叶支气管19造成封堵,从而保证对右侧肺叶的通气,使患者能保持呼吸畅通。

所述第二进气通道9内壁上还设有倾斜的引导囊12,引导囊12的低端与第二出气口11的最低位置对应;所述导管本体1上还开设有连通引导囊12的气囊通道c7;所述引导囊12呈弧形,引导囊12的一边固定在第二进气通道9内壁上,当引导囊12充气后,引导囊12鼓起,此时引导囊12形成一个倾斜的弧形面状,此时引导囊12将第二进气通道9的下端进行封堵,而引导囊12外表面的低端与第二出气口11的最低点对应,引导囊12外表面的高端高于第二出气口11的低端,使医护人员在对患者插管过程中需要采用医用导丝对凸出囊12进行引导时,医用导丝在进入到第二进气通道9内后,医用导丝的下端先抵设在引导囊12上,随着医用导丝的继续插入,医用导丝的下端则沿引导囊12表面弯曲,从而使医用导丝能顺利的通过第二出气口11对凸出囊12进行引导,使凸出囊12的引导更加方便。

所述第一进气通道8的进口端与第二进气通道9的进口端共同设置有封闭结构14;所述封闭结构13包括设置在导管本体1上端的扩颈部141,且扩颈部141上还设置有与第一进气通道8连通的分支套管a142、与第二进气通道9连通的分支套管b143;所述分支套管a142内堵塞有堵头a144,分支套管b143内堵塞有堵头b145。

所述封闭结构14对第一进气通道8和第二进气通道9的开启和关闭进行控制,使患者在未进行插管时,封闭结构14能使第一进气通道8和第二进气通道9关闭,从而有效防止细菌进入到第一进气通道8和第二进气通道9内,避免患者被二次感染;同时,当患者在进行插管时,可通过封闭结构14使第一进气通道8和第二进气通道9打开,不仅方便导管本体1与输氧设备之间连接,使患者能保持正常呼吸。

所述扩颈部141呈圆锥状,扩颈部141的小径端与导管本体1连接,在插管过程中,扩颈部141位于患者体外;所述分支套管a142的直径大于第一进气通道8的直径,且分支套管b143的直径大于第二进气通道9的直径,使第一进气通道8的进口端与第二进气通道9的进口端被放大,方便输氧设备的管道与进气通道的连接。

所述堵头a144用于对分支套管a142进行封堵,堵头b145用于对分支套管b143进行封堵,为了方便堵头a144对分支套管a142的封堵与堵头b145对分支套管b143的封堵,可将堵头a144与堵头b145设置成圆锥状。

所述堵头a144和堵头b145之间连接有连接件146,所述连接件246为u型连接件,当堵头a144或堵头b145被拔除时,不需要对堵头a144或堵头b145进行放置,放置堵头a144或堵头b145放置过程中受到二次污染。

所述导管本体1的中部还固定套设有第二套囊3,且导管本体1上还开设有连通第二套囊3的气囊通道d13;所述第二套囊3固定套设在导管本体1上,第二套囊3位于突出凸出囊4上方;所述气囊通道d13沿导管本体1的轴线方向设置,且气囊通道d13与第二套囊3内连通,通过向气囊通道d13内充入空气,使气囊通道d13内的空气进入到第二套囊3内,使第二套囊3逐渐被鼓起,当第二套囊3完全鼓起时,第二套囊3与气管卡紧,使导管本体1的上端被卡固,最终导管本体1更加稳固,避免患者在发生体位变化时导管本体1产生滑动。

所述凸出囊4、第一套囊2、第二套囊3、引导囊12的材质均为塑料薄膜,使凸出囊4、第一套囊2、第二套囊3在未充气时,导管本体1的外表面上呈光滑状,方便对导管本体的1插管,降低导管本体1在插管过程中凸出囊4、第一套囊2、第二套囊3对患者的损伤。所述第二套囊3的体积大于所述第一套囊2的体积,使第二套囊3在充气后能稳固的卡设在气管内,通过与第一套囊2配合,实现对导管本体1在插设在患者体内能被固定。

所述导管本体1上还设置有四个气囊管15,四个气囊管15分别与气囊通道a5、气囊通道b6、气囊通道c7、气囊通道d13一一连通,且四个气囊管15内均设置有通气阀16。所述气囊管15为柔性管,使气囊管15与对第一套囊2、第二套囊3、凸出囊4、引导囊12供气的供气设备连接;所述通气阀16用于对气囊管15的打开和关闭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第一套囊2、第二套囊3、凸出囊4、引导囊12的充气和排气进行控制,使第一套囊2、第二套囊3、凸出囊4、引导囊12的鼓起和凹陷进行控制。

所述通气阀16包括安装在气囊管15进气端的扁状气腔161;所述扁状气腔161上还设置有与其内部连通的外固定管162,外固定管162内设置有气流管163,且气流管163的外壁还设置有保护套管164;所述保护套管164的外侧套有弹簧165;通过该结构的通气阀16的设置,使该通气阀16能够在插管手术中或手术后轻易连接用于对第一套囊2、第二套囊3、凸出囊4、引导囊12供气的供气设备上,提高了插管或拔管的效率。

所述导管本体1的材质为透明塑料,且该导管本体1具有透光性,方便在手术过程中需要采用腔镜操作时,能使腔镜能通过第一进气通道8或第二进气通道9顺利的进入到肺叶,并在腔镜在通过第一进气通道8或第二进气通道9进入肺叶的过程中,腔镜能透过导管本体1进行观察,方便医生的诊断和手术。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插管时,现在导管本体1外涂覆润滑剂,取下堵头a144和堵头b145,先打开与引导囊12对应的通气阀16,并通过与该通气阀16对应的气囊管15内充气,充入该气囊管15内的空气沿气囊通道c7进入到引导囊12内,使引导囊12内逐渐鼓起,当引导囊12鼓起后,停止向对应的气囊管15内充气,并关闭与气囊通道c7对应的通气阀16。

将医用导丝外涂覆润滑剂,并将医用导丝向分支导管b143内插设,并沿分支导管b143进入到第二进气通道9内,此时医用导丝的下端先抵设在引导囊12上,此时医护人员逐渐对导管本体1插入,并随着导管本体1逐渐对医用导丝插入,当凸出囊4与右肺上叶支气管19对应时,放慢医用导丝的置入速度,此时医用导丝的下端则沿引导囊12表面弯曲,从而使医用导丝能顺利的通过第二出气口11逐渐伸出,而在医用导丝在逐渐伸出第二出气口11的同时,打开与气囊通道b6对应的通气阀16打开,并向与气囊通道b6对应的气囊管15内逐渐充气,充入该气囊管15内的空气沿气囊通道b6进入到凸出囊4内,使凸出囊4逐渐鼓起,而凸出囊4在逐渐鼓起的同时,医用导丝对凸出囊4进行引导,从而使凸出囊4顺利的进入到右肺上叶支气管19,当凸出囊4完全鼓起时,凸出囊4卡固在右肺上叶支气管19内,若医用导丝在引导过程中受到阻力明显时,则医用导丝前端可能碰到患者气管侧壁,此时医护人员可往患者气管内继续置入0.4~0.6cm,并试探性推进医用导丝,从而保证医用导丝的前端能顺利的进入到右肺上叶支气管19内。当凸出囊4完全卡固在右肺上叶支气管19内时,可将医用导丝沿第二出气口11、第二进气通道9、分支套管b143逐渐抽出。

打开与引导囊12对应的通气阀16,向该通气阀16对应的气囊管5抽气,使引导囊12、气囊通道c7内的空气逐渐被抽出,最终使引导囊12收缩,当引导囊12完全收缩后,关闭与气囊通道c7对应的通气阀16。当引导囊12收缩后,医护人员可对患者的右肺上叶支气管19的通气效果进行测试,当右肺上叶支气管19的通气效果良好,且患者体位稳定时,可将凸出囊4排出一部分空气或全部空气,使凸出囊4与右肺上叶支气管19保持放松状态;当医护人员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幅度较大时,可以再次对凸出囊4充气,实现导管本体1的固定。

接着,打开与第一套囊2对应的通气阀16和与第二套囊3对应的通气阀16,并对与第一套囊2对应的气囊管15和与第二套囊3对应气囊管15充气,随着逐渐充气,两个气囊管15内的空气分别进入到气囊通道a5和气囊通道d13内,并沿气囊通道a5进入到第一套囊2内,沿气囊通道d13进入到第二套囊3内,使第一套囊2、第二套囊3鼓起,第一套囊2在鼓起时,第一套囊3卡固在右肺中叶支气管20内,第二套囊2在鼓起时,第二套囊3卡固在气管内,通过第一套囊2、第二套囊3、凸出囊4的共同配合,使导管本体1稳固在患者体内,有效避免因患者发生体位变化而导致导管本体滑动;当第一套囊2与第二套囊3完全充气后,将与第一套囊2对应的通气阀16和与第二套囊3对应的通气阀16关闭即可。

当插管完毕后,可将分支套管a142与分支套管b143分别与供氧设备连接,氧气进入到分支套管a142与分支套管b143内,进入到分支套管a142内的氧气进入到第一进气通道8内,并通过第一出气口10排出进入到左侧肺叶内,而进入到分支管道b143内的氧气进入到第二进气通道9内后,一部分直接沿第二进气通9道进入右肺中叶支气管20内,另一部分则通过第二出气口11和凸出囊4进入到右肺上叶支气管19内。

当需要拔管时,打开与第一套囊2、第二套囊3、凸出囊4对应的通气阀16,并向与第一套囊2、第二套囊3、凸出囊4对应的气囊管15抽气,从而使第一套囊2、第二套囊3、凸出囊4内的空气被排出,此时,第一套囊2、第二套囊3、凸出囊4收缩,患者将本实用新型拔出即可。

本实用新型中的医用导丝为非金属导丝,且医用导丝的下端为弧型,医用导丝下端的弧度可根据导管本体1下端配合设置,避免医用导丝在使用过程中对引导囊被戳破;同时,为了方便在插管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气管情况进行观察,可在医用导丝的下端嵌装一个现有的医用摄像头,同时方便对插管情况进行观察,使插管方便。

由于在插管过程中,医护人员与患者相对站立,即本实用新型中的右侧肺叶为患者自身的左侧肺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