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式肩关节假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10220发布日期:2020-08-18 19:38阅读:47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反式肩关节假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反式肩关节假体。



背景技术:

反式肩关节假体在治疗肩袖关节损伤、骨性缺损以及初次肩关节置换术失败后的翻修重建工作方面意义重大。反式肩关节假体一般采用模块化设计,这种假体设计方式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还具有修复肩袖功能的作用。但是,由于肩关节个体差异的特性,这种设计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会导致相应并发症的发生,影响临床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肩胛骨下侧切迹形成;肩关节不稳定及脱位;肩胛骨骨折。

尽管反式肩关节置换技术已日趋成熟,但大多数情况下,模块化的肩关节假体需要通过复杂的瞄准装置和术者的大量精力才能恢复患者的原始肩关节高度和解剖学角度。因此,模块化设计的肩关节假体除了对术者的手术技术和经验要求较高之外,还存在的组件间装配定位不精确、手术器械操作复杂等因素,影响肩关节置换术的顺利进行。因此,传统反式肩关节假体的设计不利于术者缩短手术时间,也不利于减少患者术后出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反式肩关节假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肩关节假体在临床应用中效果差、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反式肩关节假体,包括:肩盂部件和肱骨部件,所述肩盂部件包括肩盂托和肩盂头,所述肩盂托的近端中心设有带齿状沟槽的圆形立柱,所述肩盂头为可调偏心结构,所述肩盂托的近端通过第一钛钉组合、第二钛钉组合与肩胛骨连接,所述肩盂托的远端通过第一螺钉与所述肩盂头连接;所述肱骨部件包括肱骨垫、肱骨托和肱骨柄,所述肩盂头与所述肱骨垫配合形成关节面,且肩盂头能在肱骨垫中旋转运动,所述肱骨垫与所述肱骨托的近端嵌入式连接,所述肱骨托的远端通过第二螺钉与所述肱骨柄的近端连接,所述肱骨柄的远端植入肱骨髓腔中。

作为优选,所述肱骨柄为双锥面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肱骨柄的近端设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上段为锥形结构、下段为圆柱形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肱骨托的远端设有防旋凸起,所述肱骨柄的近端设有销孔,所述防旋凸起与所述销孔插接配合。

作为优选,所述肩盂头、所述肩盂托相接触的面均为平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通过在肩盂托的近端中心设置带齿状沟槽的圆形立柱,使用时圆形立柱插入到肩胛骨中,提高骨结合强度,增强植入后肩关节假体与骨结合的稳定性。

通过将肩盂头设置为可调偏心结构,能够避免肩胛骨下侧切迹的形成,可覆盖盂肱关节个体差异化的特性,形成解剖学复位,促进复杂解剖结构的修复,例如风湿性关节炎和创伤。

本实用新型各组件间的安装定位更加精确合理,有利于反式肩关节置换术缩短手术时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反式肩关节假体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肱骨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肱骨托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肩盂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肩盂托,2、肩盂头,3、第一螺钉,4、第一钛钉组合,5、第二钛钉组合,6、肱骨垫,7、肱骨托,8、肱骨柄,9、第二螺钉,10、定位柱,11、防旋凸起,12、销孔,13、圆形立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4所示的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反式肩关节假体,包括:肩盂部件和肱骨部件,所述肩盂部件包括肩盂托1和肩盂头2,肩盂托1的近端中心设有带齿状沟槽的圆形立柱13,肩盂头2为可调偏心结构,肩盂托1的近端通过第一钛钉组合4、第二钛钉组合5与肩胛骨连接,肩盂托1的远端通过第一螺钉3与肩盂头2连接;肱骨部件包括肱骨垫6、肱骨托7和肱骨柄8,肩盂头2与肱骨垫6配合形成关节面,且肩盂头2能在肱骨垫6中旋转运动,肱骨垫6与肱骨托7的近端嵌入式连接,肱骨托7的远端通过第二螺钉9与肱骨柄8的近端连接,肱骨柄8的远端植入肱骨髓腔中。

上述肱骨垫6的近端为凹面,肩盂头2的远端为凸面,二者相互配合形成关节面,使得肩盂头2可在肱骨垫6中转动。肱骨垫6嵌入到肱骨托7的近端形成稳固连接,防止肱骨垫6在肱骨托7中旋转和脱出。

上述肱骨柄8为双锥面结构。这种结构设计能够使其植入肱骨近端髓腔后更加牢固稳定。

上述肱骨柄8的近端设有定位柱10,定位柱10的上段为锥形结构、下段为圆柱形结构。通过定位柱10下段圆柱形结构实现过盈配合,使假体植入后更加牢固稳定,降低对螺纹连接的强度要求。

上述肱骨托7的远端设有防旋凸起11,肱骨柄8的近端设有销孔12,防旋凸起11与销孔12插接配合。这样设计在提高装配精度的同时,也有效防止肱骨托与肱骨柄之间的相对旋转。

上述肩盂头2、肩盂托1相接触的面均为平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反式肩关节假体通过在肩盂托1的近端中心设置带齿状沟槽的圆形立柱13,使用时圆形立柱13插入到肩胛骨中,提高骨结合强度,增强植入后肩关节假体与骨结合的稳定性。

通过将肩盂头2设置为可调偏心结构,能够避免肩胛骨下侧切迹的形成,可覆盖盂肱关节个体差异化的特性,形成解剖学复位,促进复杂解剖结构的修复,例如风湿性关节炎和创伤。

本实用新型各组件间的安装定位更加精确合理,有利于反式肩关节置换术缩短手术时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反式肩关节假体,其特征在于,包括:肩盂部件和肱骨部件,所述肩盂部件包括肩盂托(1)和肩盂头(2),所述肩盂托(1)的近端中心设有带齿状沟槽的圆形立柱(13),所述肩盂头(2)为可调偏心结构,所述肩盂托(1)的近端通过第一钛钉组合(4)、第二钛钉组合(5)与肩胛骨连接,所述肩盂托(1)的远端通过第一螺钉(3)与所述肩盂头(2)连接;所述肱骨部件包括肱骨垫(6)、肱骨托(7)和肱骨柄(8),所述肩盂头(2)与所述肱骨垫(6)配合形成关节面,且肩盂头(2)能在肱骨垫(6)中旋转运动,所述肱骨垫(6)与所述肱骨托(7)的近端嵌入式连接,所述肱骨托(7)的远端通过第二螺钉(9)与所述肱骨柄(8)的近端连接,所述肱骨柄(8)的远端植入肱骨髓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式肩关节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肱骨柄(8)为双锥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式肩关节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肱骨柄(8)的近端设有定位柱(10),所述定位柱(10)的上段为锥形结构、下段为圆柱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式肩关节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肱骨托(7)的远端设有防旋凸起(11),所述肱骨柄(8)的近端设有销孔(12),所述防旋凸起(11)与所述销孔(12)插接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式肩关节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肩盂头(2)、所述肩盂托(1)相接触的面均为平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反式肩关节假体,包括:肩盂部件和肱骨部件,肩盂部件包括肩盂托和肩盂头,肩盂托的近端中心设有带齿状沟槽的圆形立柱,肩盂头为可调偏心结构,肩盂托的近端通过第一钛钉组合、第二钛钉组合与肩胛骨连接,肩盂托的远端通过第一螺钉与肩盂头连接;肱骨部件包括肱骨垫、肱骨托和肱骨柄,肩盂头与肱骨垫配合形成关节面,肱骨托的远端通过第二螺钉与肱骨柄的近端连接,肱骨柄的远端植入肱骨髓腔中。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通过在肩盂托的近端中心设置带齿状沟槽的圆形立柱,增强植入后肩关节假体与骨结合的稳定性。通过将肩盂头设置为可调偏心结构,能够避免肩胛骨下侧切迹的形成,可覆盖盂肱关节个体差异化的特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晓烨;贺娟;覃格姬;刘忠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优材京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11.28
技术公布日:2020.08.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