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症患者失禁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27404发布日期:2020-08-28 17:04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一种重症患者失禁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重症患者失禁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医疗救助中,对于昏迷卧病在床的重症患者会因为自身失去意识而出现大小便失禁的状况,或者某些重症患者因为打抗生素导致肠胃菌群紊乱导致腹泻从而大小便失禁,时间长了会出现失禁性皮炎,目前针对病人大小便失禁现象并不能很好的解决,现实中除了小便可以使用导尿管引导出来,大便失禁并没有很好的办法去解决,只能依靠护工人为的对病人的身体和床单进行清理保持重症病人的整洁,但正因为这样,医院的护工总是出现人力不足的现象,需要大量的调配人员,同时大便也不能及时的被发现清理,容易使病人发生感染出现炎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重症患者失禁引流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重症患者失禁引流装置,包括导便管、第一球囊、第二球囊、第一注水管、第二注水管、第三注水管和集液袋,所述导便管的一端侧设置有引流孔,所述导便管的另一端与集液袋连通,所述导便管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所述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靠近引流孔,所述第一球囊与第一注水管连通,所述第二球囊与第二注水管连通,所述第一注水管设置在导便管的管壁内,所述第二注水管设置在导便管的管壁内,所述第三注水管设置在导便管的管壁内,所述第三注水管的一端伸入导便管内,由于不管是长期昏迷在床的重症患者还是因打抗生素造成体内菌群紊乱的患者,他们所产生的大便均为稀糊便或者稀水便,因此可以类似导尿将病人的大便引导出来,进行即时的病人排泄清理。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导便管的圆润头端伸入到人体直肠内,第一球囊卡在直肠内,第二球囊卡在人体括约肌内固定,大便从导便管的引流孔进入导便管并且在集液袋中收集起来,这样就可以及时的实现重症病人大便的收集和清理,大大的减少了护工人力的浪费,也避免病人发生皮炎感染。

作为优化,所述引流孔呈螺旋式绕导便管一端侧面分布,螺旋的引流孔分布使得大便在引流孔附近形成涡旋,使大便的引入速度加快,引流孔引入大便。

作为优化,所述导便管靠近引流孔的一端为圆润密闭的弧形头,弧形头的设置可以防止导便管在伸入直肠内时避免对直肠内壁造成刮擦受损,同时也使得导便管插入更加顺利。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球囊注水膨胀后的直径大于第二球囊注水膨胀后的直径,由于人体直肠的肠径大于人体括约肌的肠径,因此第一球囊放在人体直肠内能很好的卡住,第二球囊放在人体括约肌里面也能很好的卡住,两个球囊的设计使得导便管在人体中不被推出。

作为优化,所述第三注水管伸入导便管的一端靠近引流孔,第三注水管用于在引流孔被大便堵住的时候,可以通过第三注水管在导便管中注水使得引流孔堵塞的大便被清理。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注水管、第二注水管、第三注水管分别从导便管靠近集液袋的一端管壁上伸出形成支管。

作为优化,所述导便管(1)靠近集液袋(7)的一端侧设置有管夹(8),管夹用于在使用第三注水管的时候堵住导便管内的大便及水混合物进入集液袋,使第三注水管更好的对引流孔进行清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引流孔将大便从人体直肠中引入到导便管中,螺旋的引流孔分布使得大便在引流孔附近形成涡旋,使大便充分的引入到导便管中,两个球囊分别卡在人体直肠和括约肌中使导便管在使用的时候被固定在人体中不被推出,导便管中的大便会在集液袋里面被收集起来,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对重症病人大便的及时收集和清理,大大的减少了护工人力的浪费,也避免病人发生皮炎感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重症患者失禁引流装置的导便管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重症患者失禁引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重症患者失禁引流装置的导便管管壁剖视图。

标号说明:1-导便管、101-引流孔、102-弧形头、2-第一球囊、3-第二球囊、4-第一注水管、5-第二注水管、6-第三注水管、7-集液袋、8-管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2所示,一种重症患者失禁引流装置,包括导便管1、第一球囊2、第二球囊3、第一注水管4、第二注水管5、第三注水管6和集液袋7,导便管1的一端侧设置有引流孔101,导便管1的另一端与集液袋7连通,导便管1上依次设置有第一球囊2和第二球囊3,第一球囊2和第二球囊3靠近引流孔101,第一球囊2与第一注水管4连通,第二球囊3与第二注水管5连通,第一注水管4设置在导便管1的管壁内,第二注水管5设置在导便管1的管壁内,第三注水管6设置在导便管1的管壁内,第三注水管6的一端伸入导便管1内,由于不管是长期昏迷在床的重症患者还是因打抗生素造成体内菌群紊乱的患者,他们所产生的大便均为稀糊便或者稀水便,因此可以类似导尿将病人的大便引导出来,进行即时的病人排泄清理。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导便管的圆润头端伸入到人体直肠内,第一球囊卡在直肠内,第二球囊卡在人体括约肌内固定,大便从导便管的引流孔进入导便管并且在集液袋中收集起来,这样就可以及时的实现重症病人大便的收集和清理,大大的减少了护工人力的浪费,也避免病人发生皮炎感染。

如图1所示,引流孔101呈螺旋式绕导便管1一端侧面分布,螺旋的引流孔分布使得大便在引流孔附近形成涡旋,使大便的引入速度加快,引流孔引入大便。

如图1所示,导便管1靠近引流孔101的一端为圆润密闭的弧形头102,弧形头的设置可以防止导便管在伸入直肠内时避免对直肠内壁造成刮擦受损,同时也使得导便管插入更加顺利。

如图1所示,第一球囊2注水膨胀后的直径大于第二球囊3注水膨胀后的直径,由于人体直肠的肠径大于人体括约肌的肠径,因此第一球囊放在人体直肠内能很好的卡住,第二球囊放在人体括约肌里面也能很好的卡住,两个球囊的设计使得导便管在人体中不被推出。

如图1所示,第三注水管6伸入导便管1的一端靠近引流孔101,第三注水管用于在引流孔被大便堵住的时候,可以通过第三注水管在导便管中注水使得引流孔堵塞的大便被清理。

如图1所示,第一注水管4、第二注水管5、第三注水管6分别从导便管1靠近集液袋7的一端管壁上伸出形成支管。

如图3所示,导便管1靠近集液袋7的一端侧设置有管夹8,管夹用于在使用第三注水管的时候堵住导便管内的大便及水混合物进入集液袋,使第三注水管更好的对引流孔进行清理。

本实用新型通过引流孔将大便从人体直肠中引入到导便管中,螺旋的引流孔分布使得大便在引流孔附近形成涡旋,使大便充分的引入到导便管中,两个球囊分别卡在人体直肠和括约肌中使导便管在使用的时候被固定在人体中不被推出,导便管中的大便会在集液袋里面被收集起来,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对重症病人大便的及时收集和清理,大大的减少了护工人力的浪费,也避免病人发生皮炎感染。

本实用新型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实用新型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