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加热功能的儿科输液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98719发布日期:2020-09-11 22:43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加热功能的儿科输液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加热功能的儿科输液架。



背景技术:

通常在对病人进行静脉输液时,输入人体的液体温度与人体体温越接近越好,而实际上在天气较为寒冷时,药液温度往往低于人体温度,从而给病人带来了许多不适。

目前在进行静脉输液时,对输液液体进行加温的方式是通过热传递的物理升温,比如将热水袋、暖宝贴等发热物体裹住输液管进行加热。但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输液管依靠发热物体来吸收热量,而发热物体是全方位的向四周散热,因此输液液体所吸收的热量过少,而且天气寒冷时,发热物体散发流失热量较快,进而药液不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的恒定温度,而且现有的加热方式都是单人单个采用不同的方法。

因此,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特别需要设计一种可以供多人使用,并且对输液液体进行恒温加热功能的带有加热功能的儿科输液架。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方式不能对输液管进行恒温加热,散发流失热量较快,效果不佳,且不能多人同时使用的缺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可以供多人使用,并且对输液液体进行恒温加热功能的带有加热功能的儿科输液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施方案为:一种带有加热功能的儿科输液架,包括有:支撑底架,支撑底架上侧滑动式连接有l形升降架;挂钩,l形升降架上端设有挂钩;升降机构,支撑底架和l形升降架的连接处设有升降机构,用于l形升降架上下移动;支撑架,支撑底架上端前侧设有支撑架;开合机构,支撑架上安装有开合机构;第二连接块,支撑架上远离开合机构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块;卡杆,第二连接块上转动式连接有卡杆,卡杆分为左右两部分,卡杆前端与开合机构连接;加热机构,卡杆上安装有加热机构。

进一步,升降机构包括有安装架、第一齿条、蜗杆、转手和蜗轮,支撑底架一侧上端设有安装架,l形升降架一侧设有第一齿条,第一齿条与安装架位于同一侧,安装架上均转动式设有蜗杆和蜗轮,蜗轮与蜗杆配合,同时蜗轮与第一齿条配合,蜗杆外端连接有转手。

进一步,开合机构包括有第二齿条、轴承座、双向丝杆、齿轮、l形螺母和第一连接块,l形升降架前侧下部设有第二齿条,且支撑底架前侧上部开有开口,开口位于第二齿条前侧,支撑架上内侧设有轴承座,轴承座上安装有双向丝杆,双向丝杆中部设有齿轮,双向丝杆上设有l形螺母,且l形螺母设置有两个,l形螺母与第一连接块连接,第一连接块与卡杆滑动式连接。

进一步,加热机构包括有加热块和温度控制表,卡杆内侧均匀设置有加热块,且加热块至少为6个,加热块上设有温度控制表。

进一步,还包括有l形夹块,单侧卡杆顶部均匀设有l形夹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过加热机构可对输液管内的液体进行加热,且其中的温度控制表可以设置相对接近于人体的体内温度,进而使儿童在输入液体时保持舒适的状态。

2、通过加热块进行加温,外侧还设有卡杆,从而使散发出来的热量集中被输液管吸收,不易向四周散热,且同时可以对多根输液管进行加热,使得设备更加节能和安全。

3、通过多个挂钩和l形夹块可以实现多个使用者进行使用,从而使得装置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a的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开合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序号:1支撑底架,101安装架,2l形升降架,3第一齿条,4挂钩,5蜗杆,6转手,7蜗轮,8支撑架,9第二齿条,10轴承座,11双向丝杆,12齿轮,13l形螺母,14第一连接块,15第二连接块,16卡杆,17加热块,18温度控制表,19l形夹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

实施例1

一种带有加热功能的儿科输液架,如图1-4所示,包括有支撑底架1、l形升降架2、挂钩4、升降机构、支撑架8、开合机构、第二连接块15、卡杆16和加热机构,支撑底架1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脚,支撑底架1上侧滑动式连接有l形升降架2,l形升降架2上端设有4个挂钩4,所述挂钩4用于悬挂输液包,支撑底架1和l形升降架2的连接处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用于升降l形升降架2,支撑底架1上端前侧设有支撑架8,支撑架8顶部后侧设有开合机构,支撑架8上部前端设有第二连接块15,第二连接块15上左右两侧转动式连接有卡杆16,卡杆16后端与开合机构连接,左右两侧的卡杆16内设有加热机构。

升降机构包括有安装架101、第一齿条3、蜗杆5、转手6和蜗轮7,支撑底架1右侧上端固接有安装架101,l形升降架2右侧安装有第一齿条3,安装架101上右侧转动式连接有蜗杆5,安装架101上中部转动式连接有蜗轮7,蜗轮7位于蜗杆5正上方,且蜗轮7与蜗杆5啮合,同时蜗轮7与第一齿条3啮合,蜗杆5外端连接有转手6,转手6位于安装架101右侧。

开合机构包括有第二齿条9、轴承座10、双向丝杆11、齿轮12、l形螺母13和第一连接块14,l形升降架2前侧下部安装有第二齿条9,且支撑底架1前侧上部开有开口,开口位于第二齿条9前侧,支撑架8顶部后侧左右两侧均设有轴承座10,左右两侧的轴承座10上安装有双向丝杆11,双向丝杆11两侧的螺纹相反,双向丝杆11上左右两侧均连接有l形螺母13,l形螺母13底部与支撑架8滑动式连接,双向丝杆11中部设有齿轮12,齿轮12位于第二齿条9正前方,齿轮12与第二齿条9相互啮合,l形螺母13前侧连接有第一连接块14,第一连接块14前端与卡杆16后端滑动式连接。

加热机构包括有加热块17和温度控制表18,卡杆16内侧均匀设置有多个加热块17,卡杆16前侧设置有温度控制表18,温度控制表18与加热块17通过电路连接。

当天气较为寒冷的时候,为了使得儿童在输液时不会因为药液冰冷而感觉不适,医护人员可以使用本设备,首先医护人员将输液包或者输液瓶挂置在挂钩4上,并且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升降机构对l形升降架2进行升降,进而调整输液包或者输液瓶的位置,使得可以更加顺畅的进行输液,在此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开合机构打开两侧的卡杆16,并将输液管放入两侧的卡杆16内,然后通过开合机构关闭两侧的卡杆16,使得卡杆16夹住输液管,随后启动加热机构,加热机构对通过卡杆16的输液管进行加热,进而对输液管内的药液进行加热,使用完成后,可以关闭加热机构,并打开开合机构取出输液管。

当需要升高l形升降架2时,医护人员正方向摇动转手6,使得蜗杆5带动蜗轮7转动,由于第一齿条3与蜗轮7啮合,第一齿条3向上移动,进而l形升降架2向上移动,当需要降低l形升降架2时,医护人员反方向摇动转手6,使得l形升降架2向下移动即可。

一般在进行输液时,需要先将l形升降架2降低高度,然后由医护人员将输液包或者输液瓶挂置在挂钩4上,在此过程中,第二齿条9随着l形升降架2向下移动,齿轮12随之反方向转动,进而带动双向丝杆11转动,从而使得两侧的l形螺母13分开向外侧移动,使得两侧的第一连接块14带动两侧的卡杆16向外侧移动,由于第一连接块14与卡杆16滑动式连接,因此可以完成适当的长度调节,然后医护人员将需要加温的输液管放置在两侧的卡杆16之间,随后医护人员在挂好输液包或者输液瓶后,升高l形升降架2,第二齿条9随之向上移动,进而带动卡杆16合并,对输液管进行固定。

医护人员打开加热块17即可对卡杆16之间的输液管进行加热,并且可以通过温度控制表18对加热的温度进行控制。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还包括有l形夹块19,左侧卡杆16顶部安装有l形夹块19,且均匀分布有多个l形夹块19,所述l形夹块19用于输液管固定。

l形夹块19是用于对输液管进行固定,因此在其他儿童病患加入输液时,医护人员打开或关闭卡杆16,正在输液的输液管不会晃动,不会影响医护人员工作,也不会影响对输液管的加热,因为l形夹块19对其进行固定,可以使得输液管一直与左侧的卡杆16内的加热块17贴合。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