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倾倒胸腔闭式引流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16759发布日期:2020-08-18 20:11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防倾倒胸腔闭式引流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护理器械,具体涉及一种防倾倒胸腔闭式引流瓶。



背景技术:

临床上胸部外伤、血气胸、脓胸的患者需要留置胸腔引流管。因人体胸腔是密闭的腔道,正常情况下呈负压状态,患者呼气、吸气时胸腔压力也会随之变化,胸腔引流管的末端一般连接闭式水封瓶,以保证胸腔压力正常。

现有胸腔闭式水封瓶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使用过程中需要始终保持瓶身直立,若瓶身倾斜,可能导致空气或瓶内的液体逆流入患者胸腔,导致胸腔感染,甚至加重呼吸困难;2.当为病人翻身、送检或转运患者时,为防止气体或液体逆流入患者胸腔,常需一名工作人员手持瓶身保持直立,并使瓶身低于胸腔,或使用两把钳子夹闭管道,临床实际操作不方便。而采用钳子夹闭管道存在管道破裂的风险,处理不当则引起气胸;3.转运患者或患者下床时,当患者病情变化,胸腔压力增高,若管道处于夹闭状态,会导致引流不畅,甚至出现张力性气胸,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导致心跳骤停;4.引流管无刻度,水柱波动的范围只能目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胸腔闭式水封瓶在临床使用过程因容易倾倒导致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防倾倒胸腔闭式引流瓶。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防倾倒胸腔闭式引流瓶,包括第一容器1和第二容器2;

所述第二容器2容纳于第一容器1内部空腔,并且第二容器壁20的下部与第一容器壁10的下部通过球面滑动接触,所述第二容器壁20的底部固定设置第二底部24并将第二容器2的重心降低至第二底部24;

所述第二容器2的内腔填装液体27,并在第二容器壁20的上部设置第三通道21和第四通道22,其中第三通道21的末端延伸至第二容器2内部液面以下;

所述第一容器壁10的上部设置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所述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分别通过带有弯曲余量的连接管与第三通道21和第四通道22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容器壁10具有球形内壁,第二容器壁能够滑动到第一容器壁的球形内壁任意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容器壁20具有大小两个半球外壁,其中下部为与第一容器壁10滑动接触的大半球外壁,上部为小于下部的小半球外壁,并且所述第二容器壁20的上部与第一容器壁10之间形成容纳连接管弯曲余量的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管均设有保持管道截面贯通的支撑簧圈,避免连接管在弯曲变化过程中发生截面通道阻断。

进一步的,第二容器壁20的下部与第一容器壁10的下部填装有润滑介质5,降低第二容器和第一容器之间的摩擦,提高了第二容器与第一容器之间相对滑动的灵敏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容器壁20上设有显示液面高度的第二容器刻度26,所述第一容器壁10具有观察第二容器刻度的透明壳体,即通过第一容器壁就可以观察到第二容器壁内部的液位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容器1的底部设置第一底部13,作为整个引流瓶稳定放置的底座。

在本实用新型的防倾倒胸腔闭式引流瓶中:所述第一通道11连接引流管,通过第一通道、连接管和第三通道将胸腔积液或气体引入第二容器内腔。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通道12连接外部空气或者与另外的引流瓶第一通道11串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通道12内部设有过滤层15,防止外部杂物通过第二通道进入到第二容器内腔。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内外装配的第一容器和第二容器,第二容器用于接入引流管引流的液体或气体,第一容器用于提供第二容器保持竖直姿态的空间,利用第二容器在第一容器内部的重心始终在最下方,使得即使在第一容器发生倾斜翻到的情况下,第二容器仍能够在第一容器内部保持竖直姿态,避免引流瓶的液封失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防倾倒胸腔闭式引流瓶,使得病人在胸腔引流护理过程中,对接引流管的第二容器不会随意倾斜倒翻,即使在非专业护理人员移动引流瓶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好地保持正常的引流状态,避免了因为引流瓶倾倒导致的各种医疗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是通过项目编号2019jj80098的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研发。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的防倾倒胸腔闭式引流瓶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的防倾倒胸腔闭式引流瓶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的防倾倒胸腔闭式引流瓶内部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的多组防倾倒胸腔闭式引流瓶的串联方案示意图。

图中标号:

1-第一容器,10-第一容器壁,11-第一通道,12-第二通道,13-第一底部,14-第一空腔,15-过滤层;

2-第二容器,20-第二容器壁,201-第二容器壁下部,202-第二容器壁上部,21-第三通道,22-第四通道,23-第一管道,24-第二底部,25-第二空腔,26-第二容器刻度,27-液体;

3-第一连接管,4-第二连接管,5-润滑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见图1-3,图示中的防倾倒胸腔闭式引流瓶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案,具体包括第一容器1、第二容器2、第一连接管3、第二连接管4以及润滑介质5,其中第二容器2装配在第一容器1内部,由第一容器1作为整个引流瓶的支撑结构,第二容器2利用重心在底部的“不倒翁”原理通过润滑介质滑动装配在第一容器1内部,保持第二容器2无论在任何姿态下均处于竖直的状态,第二容器2内部为引流空间,通过第一连接管3和第二连接管4实现第二容器2与外部的连接设置。

具体的,第一容器1的第一容器壁10具有一个圆球形的第一空腔14,用来容纳第二容器2。在第一容器壁10的顶部设置有第一通道11和第二通道12来连通第一空腔14和第一容器1外部,第一容器壁10的底部设置第一底部13,第一底部13为平底,第一容器1通过第一底部13能够平稳地放置。

第二容器2的第二容器壁20分为上下两个半球外壁,其中第二容器壁下部201为与第一容器壁10滑动接触的大半球外壁,该部分球体直径略小于第一空腔14的球体内径,保证第二容器壁下部201能够紧贴在第一容器壁10的任意球面位置,第二容器壁上部202为直径小于第二容器壁下部201的小半球外壁,在第二容器壁上部202顶部中心区域设置有第三通道21和第四通道22,第三通道21通过第一连接管3与第一容器1上的第一通道11连通,第四通道22通过第二连接管4与第一容器上的第二通道12连通,第一连接管3和第二连接管4容纳设置在第二容器壁上部202与第一容器壁10的内壁之间形成的空间内。

第二容器2容纳与第一容器1的第一空腔14内,第二容器壁下部201与第一容器壁10的内壁通过球面滑动接触,第二容器壁20的底部固定设置第二底部24,该第二底部24重量明显大于第二容器壁20,可以采用密度远大于第二容器壁20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固定粘附在第二容器2的第二容器壁下部201的中心位置,将第二容器2的中心降低至第二底部24上,实现第二容器2始终相对第一容器1保持竖直状态。

在第一容器1的第一容器壁10涂抹润滑介质5,如透明的润滑油,第二容器壁下部201通过润滑油与第一容器壁10滑动接触,可以进一步实现第二容器2在第一容器1内部的自由滑动,提高第二容器2在第一容器1内部的防倾倒状态的灵敏度。

第二容器2内部的第二空腔25用于填装实现引流液封的液体27,本实施例中第二容器2上的第三通道21与第一容器1的第一通道11连通作为引流通道,第三通道21在第二空腔25内部的末端延伸至第二容器2内部液面以下实现液封,可以在第二容器2的内部与第二容器壁上部202一体设置第一管道23与第三通道21连通,将第一管道23的末端延伸设置到第二底部24的上方,在向第二容器2内部填装液体时要保证至少淹没第一管道23的底部。

由于第一容器1和第二容器2之间可能会发生相对姿态的改变,为了避免将第一容器1和第二容器2之间连接起来的第一连接管3和第二连接管4干涉第二容器2与第一容器1之间的相对运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管3和第二连接管4均具有一定弯曲余量,该部分弯曲余量均卷曲设置在第二容器壁上部202和第一容器壁10之间的空间内,即当第一容器1和第二容器2无论朝那边相对运动,第一连接管3或第二连接管4均可以通过调整卷曲量来适应。因此,第一连接管3和第二连接管4均采用具有韧性的柔性管道,同时为了避免管道在卷曲过程中在折弯处将管道夹闭,第一连接管3和第二连接管4均设有保持管道截面贯通的支撑簧圈,以提升管道在圆周截面方向的刚度。

本实施例在第二容器壁20上设有竖直方向的第二容器刻度26,第一容器壁10具有观察第二容器刻度的透明壳体,即通过第一容器壁就可以观察到第二容器刻度26,通过第二容器刻度26可以实时了解第二容器壁内部的液位情况。

在本实施例的引流瓶使用过程中,整个引流瓶可以通过第一容器1的第一底部13放置在桌面或者地面上,第二容器2位于第一容器1内部,无论第一容器1姿态如何,第二容器2均可以保持竖直状态,其中第一容器1上的第一通道11连接引流管,通过第一通道11、第一连接管3和第三通道21将胸腔积液或气体引入第二容器内腔,第二通道12连接外部空气,通过第二通道12、第二连接管4和第四通道22将第二容腔内部与外部空气连通,保证引流的气体能够正常排出,第二通道12内部设有过滤层15,防止外部杂物通过第二通道进入到第二容器内腔。或者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多组引流瓶串联使用的情况,可以将第二通道12与另外的引流瓶第一通道11串联连通使用,如图4所示。

以上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