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防压力性损伤护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85341发布日期:2020-11-27 10:49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髋关节防压力性损伤护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髋关节防压力性损伤护具。



背景技术:

现有医疗中存在卧床患者容易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问题,通常采用将软枕放置在容易产生压力性损伤的部位作为预防手段,或购买市面上的关节护具,然而市面上的关节护具大多是针对保护关节在运动过程中不易受伤或针对骨折病人固定或不易跌倒受伤等功能进行设计的,对于压力性损伤的患者并不实用。髋关节作为易产生压力性损伤的部位急需一种针对压力性损伤患者的防护护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髋关节防压力性损伤护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髋关节防压力性损伤护具,包括连接带、第一垫体、第二垫体和固定带,所述连接带上对称设有所述第一垫体和所述第二垫体,所述固定带设置在所述第一垫体和所述第二垫体以实现缠绕固定。所述第一垫体和所述第二垫体结构相同,包括抗磨层、缓冲层、接触层和髋部贴合垫,所述抗磨层上设有所述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上设有所述接触层,所述接触层内设有贴合凹槽,所述贴合凹槽内设有所述髋部贴合垫。

所述缓冲层包括第一连接面、第二连接面和减压柱,所述第一连接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面之间均匀设有所述减压柱。

所述髋部贴合垫包括贴合软垫和贴合垫外皮,所述贴合软垫设置在所述贴合垫外皮内侧。

所述贴合软垫上均匀设有透气孔。

所述接触层上设有粘带以实现所述第一垫体和所述第二垫体前方粘黏固定,所述粘带采用魔术贴。

所述固定带包括拉伸层和固定外层,所述拉伸层设置在所述固定外层内侧。

所述拉伸层为加强筋相互交叉构成。

所述第一垫体和所述第二垫体水平方向两端均设有贴合面,所述贴合面为斜面。

所述连接带采用弹性尼龙材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方案针对髋骨两侧进行设计,主要保护髋骨两侧骨骼突出的部分,针对压力性损伤的特点,着力于改善透气性和受力均匀的问题,通过通过改进第一垫体、第二垫体和内部结构增强透气性和受力均匀等问题,整体采用各部件便于拆卸的结构,在治疗中被弄脏或受损的情况,便于将需要替换的部分进行替换清洗消毒,免于整体更换,便于循环利用也节约了回收成本,便于临床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贴合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一垫体和第二垫体的侧面剖视图;

图5是缓冲层的剖面图;

图6是髋部贴合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固定带的剖面图;

图中:1为连接带,2为第一垫体,3为第二垫体,4为固定带,5为抗磨层,6为缓冲层,7为接触层,8为髋部贴合垫,9为第一连接面,10为第二连接面,11为减压柱,12为贴合软垫,13为贴合垫外皮,14为透气孔,15为粘带,16为拉伸层,17为固定外层,18为加强筋,19为贴合面,20为贴合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髋关节防压力性损伤护具,包括连接带1、第一垫体2、第二垫体3和固定带4,连接带1上对称设有第一垫体2和第二垫体3,固定带4设置在第一垫体2和第二垫体3以实现缠绕固定。

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通过连接带1进行连接第一垫体2和第二垫体3,在使用中环绕患者身体通过前方进行扣合,通过固定带4固定第一垫体2和第二垫体3的下部,使其与身体贴合,固定带4通过环形缠绕在患者腿根部进行固定。

第一垫体2和第二垫体3结构相同,包括抗磨层5、缓冲层6、接触层7和髋部贴合垫8,抗磨层5上设有缓冲层6,缓冲层6上设有接触层7,接触层7内设有贴合凹槽20,贴合凹槽20内设有髋部贴合垫8。

抗磨层5因需要作为接触外界最主要的磨损层,易收到外界的磨损和医疗生活中造成的污染,故采用尼龙的不易磨损且便于清洗的材质,用于垫体外部。

缓冲层6起到分散局部压力的作用,需要质地柔软的橡胶材质。接触层7因直接与患者接触,采用使人体舒适的棉麻等材质。贴合凹槽20和髋部贴合垫8相比匹配对髋骨骨骼突出的部位进行重点保护。髋部贴合垫8采用可拆卸结构进行设置,如魔术贴等,便于更换。

缓冲层6包括第一连接面9、第二连接面10和减压柱11,第一连接面9和第二连接面10之间均匀设有减压柱11。

通过均匀设置减压柱11进行压力的分散,第一连接面9和第二连接面10起到定型与进一步分散压力的作用。

髋部贴合垫8包括贴合软垫12和贴合垫外皮13,贴合软垫12设置在贴合垫外皮13内侧。

贴合软垫12上均匀设有透气孔14。

贴合软垫12采用软质橡胶等软性材料,增设透气孔14不仅起到透气性好的作用,其蜂窝结构的造型也能起到分散压力的作用,贴合垫外皮13采用棉麻等适合人体的材质进行制作。

接触层7上设有粘带15以实现第一垫体2和第二垫体3前方粘黏固定,粘带15采用魔术贴。

通过粘带15进行第一垫体2和第二垫体3的扣合。便于使用和调整位置。

固定带4包括拉伸层16和固定外层17,拉伸层16设置在固定外层17内侧。

拉伸层16为加强筋18相互交叉构成。

加强筋18相互交叉的方式便于伸缩也提高了柔韧性与透气性。固定外层17起到保护拉伸层16不易被磨损污染的作用,

第一垫体2和第二垫体3水平方向两端均设有贴合面19,贴合面19为斜面。贴合面19提高了第一垫体2和第二垫体3与连接带1连接部分的贴合度,更加舒适。

连接带1采用弹性尼龙材质。便于调整第一垫体2和第二垫体3的位置关系,且结实耐用便于清洗消毒,便于大量生产使用。

为了易于说明,实施例中使用了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于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相应地解释。

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髋关节防压力性损伤护具,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带、第一垫体、第二垫体和固定带,所述连接带上对称设有所述第一垫体和所述第二垫体,所述固定带设置在所述第一垫体和所述第二垫体以实现缠绕固定,所述第一垫体和所述第二垫体结构相同,包括抗磨层、缓冲层、接触层和髋部贴合垫,所述抗磨层上设有所述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上设有所述接触层,所述接触层内设有贴合凹槽,所述贴合凹槽内设有所述髋部贴合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髋关节防压力性损伤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层包括第一连接面、第二连接面和减压柱,所述第一连接面和所述第二连接面之间均匀设有所述减压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髋关节防压力性损伤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髋部贴合垫包括贴合软垫和贴合垫外皮,所述贴合软垫设置在所述贴合垫外皮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髋关节防压力性损伤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软垫上均匀设有透气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髋关节防压力性损伤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层上设有粘带以实现所述第一垫体和所述第二垫体前方粘黏固定,所述粘带采用魔术贴。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髋关节防压力性损伤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带包括拉伸层和固定外层,所述拉伸层设置在所述固定外层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髋关节防压力性损伤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伸层为加强筋相互交叉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髋关节防压力性损伤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垫体和所述第二垫体水平方向两端均设有贴合面,所述贴合面为斜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髋关节防压力性损伤护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采用弹性尼龙材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髋关节防压力性损伤护具,包括连接带、第一垫体、第二垫体和固定带,连接带上对称设有第一垫体和第二垫体,固定带设置在第一垫体和第二垫体以实现缠绕固定。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方案针对髋骨两侧进行设计,主要保护髋骨两侧骨骼突出的部分,针对压力性损伤的特点,着力于改善透气性和受力均匀的问题,通过通过改进第一垫体、第二垫体和内部结构增强透气性和受力均匀等问题,整体采用各部件便于拆卸的结构,在治疗中被弄脏或受损的情况,便于将需要替换的部分进行替换清洗消毒,免于整体更换,便于循环利用也节约了回收成本,便于临床使用。

技术研发人员:王春霞;白玉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长征医院
技术研发日:2019.12.30
技术公布日:2020.11.2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