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CTA检查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942995发布日期:2020-08-21 15:23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下肢CTA检查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下肢固定,具体地说是一种下肢cta检查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cta是血管造影的简称,在对下肢血管成像过程中,需使患者双腿保持固定不动,如果双腿产生晃动或移动会直接影响检查过程的顺利进行。只有检查过程中保证患者下肢相对稳定,才能进一步保证cta检查的顺利进行。现有技术中的下肢固定架存有以下不足:

一、适用人群范围有限。由于不同患者的年龄、身体情况各不相同,患者双腿的长短、粗细也各不相同,现有技术中的固定架仅能适用于特定腿部长短、粗细的人群,不能满足不同患者的检查需求。

二、患者腿部悬空在检查床上容易使患者腿部晃动。患者躺在检查床上时,双腿并不是完全与检查床相接触,尤其是腿部具有较大弯曲度的患者,由于腿部长时间悬空放置在检查床,很容易在检查过程产生晃动,从而影响检查的顺利进行。

三、操作复杂,不便于患者快速、简便的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下肢cta检查固定装置,以达到能够对不同患者的腿部进行支撑固定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下肢cta检查固定装置,包括架体、装配在架体上的腿部固定装置,腿部固定装置包括置于架体上用于对腿部进行支撑的由弹性材质制成的支撑机构以及皆装配在架体上的脚踝固定机构、膝盖固定机构、大腿固定机构;

支撑机构包括主垫体以及与主垫体相连的分垫体,分垫体包括一对置于人体脚踝两侧的脚踝垫体、一对置于人体膝盖两侧的膝盖垫体以及一对置于人体大腿两侧的大腿垫体;

架体与脚踝垫体之间设有脚踝固定机构,架体与膝盖垫体之间设有膝盖固定机构,架体与大腿垫体之间设有大腿固定机构;脚踝固定机构、膝盖固定机构及大腿固定机构均包括用于捆绑腿部的绑带组件,以及控制绑带组件移动的一对宽度调节组件、一对长度调节组件,宽度调节组件与长度调节组件相连,宽度调节组件装配在架体上,长度调节组件与绑带组件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主垫体上固定连接有置于人体两腿之间的支撑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限定,宽度调节组件包括置于架体上沿人腿宽度方向延伸的宽度滑道、与宽度滑道滑动连接的宽度滑块;长度调节组件包括置于宽度滑块上沿人腿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度滑道、与长度滑道滑动连接的长度滑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限定,绑带组件包括发条弹簧、拉绳及连接件,每对长度调节组件中一个长度调节组件上固定有发条弹簧,发条弹簧与拉绳相连,每对长度调节组件中另一个长度调节组件上固定有与拉绳可拆卸相连的连接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限定,连接件为魔术贴或卡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种限定,还包括用于固定脚部的脚部固定装置,脚部固定装置包括装配在架体上的固定板、与固定板铰接用于支撑双脚的支撑板以及装配在固定板与支撑板之间用于调节固定板与支撑板夹角的角度调节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限定,固定板与架体上沿腿长方向延伸的脚部滑道滑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限定,角度调节机构包括上套筒、套置在上套筒内的下套筒及卡置在上套筒与下套筒之间的弹簧,上套筒顶端与支撑板铰接,下套筒底端与固定板铰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限定,支撑板上固定有用于卡置双脚的脚部卡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其它限定,脚部卡槽上设有脚部垫体。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腿部固定装置,能够在检查过程中将患者的脚踝、膝盖及大腿进行固定,避免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产生腿部的晃动及移动,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长度调节件、宽度调节件能够根据不同患者腿部的长短、粗细调整相应的绑带组件固定位置,以适用于不同人群的使用,并且调节起来较为方便、快捷,易于患者自行操作。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支撑机构,能够对腿部进行有力的支撑,特别是针对腿部弯曲变形度较大的患者,避免患者长时间因腿部悬空放置在检查床上而使腿部产生晃动从而影响检查过程顺利进行的情况发生,也进一步增加了患者检查过程中的舒适性。

(4)本实用新型的绑带组件,能够根据患者腿宽自行伸缩,收卷方便。

(5)本实用新型在将腿部固定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脚部固定装置对脚部进行固定,进一步避免腿部的晃动。通过设置角度调节机构,可根据不同患者脚部在自然状态放置时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自行调整支撑板的倾斜角度,以满足患者的使用需要,增加使用舒适度。

(6)本实用新型通过使固定板与架体滑动连接,能够根据患者脚部及腿部长度需要调整固定板的位置,便于调节。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下肢血管成像中使用,用于固定患者的脚部及腿部,避免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晃动,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角度调节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绑带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1、架体;2、主垫体;3、脚踝垫体;4、膝盖垫体;5、大腿垫体;6、宽度轨道;8、长度轨道;10、支撑垫;11、发条弹簧;12、拉绳;13、连接件;14、固定板;15、支撑板;16、上套筒;17、下套筒;18、弹簧;19、脚部卡槽;20、脚部滑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种下肢cta检查固定装置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架体1、装配在架体1上的腿部固定装置及脚部固定装置。

一、腿部固定装置

腿部固定装置用于对患者的脚踝、膝盖及大腿进行支撑固定。腿部固定装置包括支撑机构以及皆装配在架体上的脚踝固定机构、膝盖固定机构、大腿固定机构。

支撑机构用于对腿部进行支撑。支撑机构由弹性材质制成,如海绵、硅胶、橡胶。

支撑机构包括一体相连的主垫体3、分垫体及支撑垫10。主垫体3置于支撑患者腿部下方用于支撑人腿,主垫体3可直接置放在架体1上,也可固定连接在架体1上。支撑垫10置于患者两腿之间,与主垫体3垂直连接。分垫体置于腿部两侧,分垫体与架体1之间具有间隙。分垫体包括一对置于人体两脚踝两侧的脚踝垫体3、一对置于人体两膝盖两侧的膝盖垫体4以及一对置于人体两大腿两侧的大腿垫体5。

架体1与每个脚踝垫体3之间设有脚踝固定机构,架体1与每个膝盖垫体4之间设有膝盖固定机构,架体1与每个大腿垫体5之间设有大腿固定机构。脚踝固定机构、膝盖固定机构及大腿固定机构的结构相同。脚踝固定机构、膝盖固定机构及大腿固定机构均包括一对与架体1滑动连接且沿人腿宽度方向滑动的宽度调节组件、一对与宽度调节组件滑动连接且沿人腿长度方向滑动的长度调节组件以及一个固定连接在长度调节组件上用于捆绑腿部的绑带组件。以脚踝固定机构为例,脚踝固定机构每个宽度调节组件、长度调节组件及绑带组件对应置于一个脚踝垫体3的下方。

具体来说,宽度调节组件包括置于架体1上沿人腿宽度方向延伸的宽度滑道6、与宽度滑道6滑动连接的宽度滑块,通过调节宽度滑块置于宽度滑道6的位置进而调节绑带组件的位置。长度调节组件包括置于宽度滑块上沿人腿长度方向延伸的长度滑道8、与长度滑道8滑动连接的长度滑块,通过调节长度滑块置于长度滑道8的位置进而调节绑带组件的位置。绑带组件包括发条弹簧11、拉绳12及连接件13,每对长度调节组件中一个长度调节组件上固定有发条弹簧11,发条弹簧11与拉绳12相连以使得拉绳12易于收缩,每对长度调节组件中另一个长度调节组件上固定有与拉绳12可拆卸相连的连接件13。连接件13为魔术贴或卡扣。

二、脚部固定装置

脚部固定装置用于固定脚部。脚部固定装置靠近脚踝固定机构,即脚踝固定机构置于脚部固定装置和膝盖固定机构之间。脚部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板14、支撑板15及角度调节机构。

固定板14与架体1滑动连接,即固定板14上滑块与架体1上沿腿长度方向延伸的脚部滑道20滑动连接,可调节固定板14相对脚踝固定机构的位置。

支撑板15相对固定板14倾斜设置,支撑板15与固定板14通过铰接轴铰接,支撑板15上固定有用于卡置双脚的脚部卡槽19。脚部卡槽19上可固定有脚部垫体以支撑脚部。脚部垫体可为海绵或硅胶材质制成。

角度调节机构装配在固定板14与支撑板15之间,用于调节固定板14与支撑板15之间的夹角。角度调节机构包括上套筒16、套置在上套筒16内的下套筒17及卡置在上套筒16与下套筒17之间的弹簧18,上套筒16顶端与支撑板15铰接,下套筒17底端与固定板14铰接,上套筒16沿下套筒17滑动,弹簧18的一端可固定连接在上套筒16底端、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下套筒17底端。当然弹簧18也可套置在下套筒17外、卡置固定在上套筒16与下套筒17之间。

三、工作过程

使用本实施例时,患者先将双腿放置在主垫体2上,支撑垫10置于双腿之间,并将脚放置在支撑板15的脚部卡槽19内,在人脚自然放置时支撑板15在角度调节机构作用下相对固定板14调节倾斜角度。然后根据脚踝、膝盖、大腿的位置调整脚踝固定机构、膝盖固定机构、大腿固定机构中绑带组件的位置,再通过相应的绑带组件将拉绳绑置在脚踝、膝盖、大腿位置处的连接件13上,此时分垫体置于拉绳12与人体之间。以此完成对下肢的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上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