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配液便捷、无残留大容量注射剂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53732发布日期:2021-05-07 19:51阅读: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配液便捷、无残留大容量注射剂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药包装容器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安全、配液便捷、无残留大容量注射剂容器。



背景技术:

在临床药品使用时,经常需要将粉针剂药品或小容量注射剂与大容量注射剂瓶配液混合后再进行注射使用。尤其是待配剂型是注射用无菌粉针时,传统中常用的方法是用注射器将一定液体注入到粉针瓶中,溶解稀释后,再用注射器抽出粉针瓶中的混匀液,最终注入到大容量注射剂瓶中。传统方法不仅操作步骤繁琐,而且在复杂的操作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或环境污染,增加护士工作量的同时也增大了无菌操作的风险,给用药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另外,现有的注射剂容器在输液到最后时,往往瓶口处会有部分残留液体无法流出,当药品为特殊药品或要求精确给药时时,残留的液体往往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珍贵药品浪费及给药剂量的偏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无污染的即配式双头针容器本体。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安全、配液便捷、无残留大容量注射剂容器,包括上盖、容器本体和下盖;所述上盖和下盖均分别与容器本体密封连接,所述上盖为双头针盖,所述下盖为插拔盖。

进一步地,所述双头针盖包括支撑筒、支撑管、密封盖,所述支撑管套设在支撑筒内,所述支撑筒下端与容器本体相连,所述密封盖盖合在支撑筒上口;所述支撑筒包括上筒仓、中筒仓和下筒仓,所述中筒仓外径与上筒仓内径相同,所述中筒仓与上筒仓连接处的内壁上设有凸起,所述中筒仓设有带3个圆孔的筒底,所述筒底上设有3组挡板和3个卡板,所述挡板一侧壁与中筒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卡板位于中筒仓内壁与圆孔之间,所述下筒仓内设有橡胶筒和连接筒,所述橡胶筒内设有胶塞;所述支撑管包括外圈、圈底和双针头,所述支撑管内设有3个带卡舌的卡块和3个挡块,所述圈底上设有3个卡孔,所述圈底和外圈壁连接处设有3个挡孔,所述挡块斜设于挡孔内且底部与圈底固定连接,所述挡块上部设有卡头,所述双针头位于支撑管中心且与圈底固定连接,所述卡板的上沿穿过卡孔并与卡块中部的下沿相对应且卡舌下端位于卡板上端的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管外圈的外壁上设有多个三角凸起;所述橡胶筒套设在连接筒内,所述橡胶筒下沿短于连接筒下沿,所述中筒仓的外径大于下筒仓的外径。

进一步地,所述双头针盖与容器本体为螺纹连接或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筒内壁设有螺纹,所述容器本体借助螺纹与连接筒构成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插拔盖从上到下依次包括固定圈、锥形斗和柱形口,所述固定圈、锥形斗和柱形口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柱形口下端为密封状,所述插拔盖与容器本体为焊接连接或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双针头的一端插入在胶塞内或位于胶塞上方;所述支撑筒上还设有提手。

进一步地,所述卡块内壁和外圈的外壁均设有密封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卡孔的宽度大于卡板的宽度,所述挡孔的宽度大于挡板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盖借助黏胶或焊接盖合在支撑筒上口。

进一步地,所述拉环盖还设有底座,所述底座套设在固定圈上。

本实用新型获得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快速、可有效防止操作过程中污染药品的现象发生,药品无残留,计量更准确。本容器本体利用支撑管在支撑筒内的上下运动及双针头液体通道,可快速实现药瓶中药粉与液体的溶解混合,极大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安全系数。本实用新型中支撑筒内的挡板和卡板均设为3组,使得支撑管在上下滑动时,更加稳定、牢靠。中筒仓的外径大于下筒仓的外径,可降低下筒仓原料的使用,且更方便拿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1;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2;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筒结构示意图1;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撑筒结构示意图1

图5为本实用新型支撑管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支撑管在支撑筒内下压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支撑筒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支撑筒仰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支撑管俯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支撑管仰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未下压时卡块与卡板位置关系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下压时卡块与卡板位置关系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卡块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挡块侧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代表密封盖、2代表容器本体、3代表上筒仓、4代表中筒仓、5代表下筒仓、6代表凸起、7代表挡板、8代表卡板、9代表橡胶筒、10代表连接筒、11代表外圈、12代表圈底、13代表双针头、14代表卡舌、15代表卡块、16代表挡块、17代表卡孔、18代表挡孔、19代表卡头、20代表三角凸起、21代表固定圈、22代表胶塞、23代表提手、24代表锥形斗、25代表柱形口、26代表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如图1-14所示,一种安全、配液便捷、无残留大容量注射剂容器,包括上盖、容器本体2和下盖;所述上盖和下盖均分别与容器本体2密封连接,所述上盖为双头针盖,所述下盖为插拔盖。

所述双头针盖包括支撑筒、支撑管、密封盖1,所述支撑管套设在支撑筒内,所述支撑筒下端与容器本体2相连,所述密封盖1盖合在支撑筒上口;所述支撑筒包括上筒仓3、中筒仓4和下筒仓5,所述中筒仓4外径与上筒仓3内径相同,所述中筒仓4与上筒仓3连接处的内壁上设有凸起6,所述中筒仓4设有带3个圆孔的筒底,所述筒底上设有3组挡板7和3个卡板8,所述挡板7一侧壁与中筒仓4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卡板8位于中筒仓4内壁与圆孔之间,所述下筒仓5内设有橡胶筒9和连接筒10,所述橡胶筒9内设有胶塞22;所述支撑管包括外圈11、圈底12和双针头13,所述支撑管内设有3个带卡舌14的卡块15和3个挡块16,所述圈底12上设有3个卡孔17,所述圈底12和外圈11壁连接处设有3个挡孔18,所述挡块16斜设于挡孔18内且底部与圈底12固定连接,所述挡块16上部设有卡头19,所述双针头13位于支撑管中心且与圈底12固定连接,所述卡板8的上沿穿过卡孔17并与卡块15中部的下沿相对应且卡舌14下端位于卡板8上端的内侧。所述支撑管外圈11的外壁上设有多个三角凸起20;所述橡胶筒9套设在连接筒10内,所述橡胶筒9下沿短于连接筒10下沿,所述中筒仓4的外径大于下筒仓5的外径。所述双头针盖与容器本体2为螺纹连接或焊接。所述连接筒10内壁设有螺纹,所述容器本体2借助螺纹与连接筒10构成螺纹连接。

所述插拔盖从上到下依次包括固定圈21、锥形斗24和柱形口25,所述固定圈21、锥形斗24和柱形口25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柱形口25下端为密封状,所述插拔盖与容器本体2为焊接连接或一体成型。所述双针头13的一端插入在胶塞22内或位于胶塞22上方;所述支撑筒上还设有提手23。所述卡块15内壁和外圈11的外壁均设有密封凸起。所述卡孔17的宽度大于卡板8的宽度,所述挡孔18的宽度大于挡板7的宽度。所述密封盖1借助黏胶或焊接盖合在支撑筒上口。所述插拔盖还设有底座26,所述底座26套设在固定圈21上,所述底座26为锥形座或柱形座。

具体实施时,一种安全、配液便捷、无残留大容量注射剂容器,上盖为双头针盖,本容器在未使用的密封状态时,双头针13的底部针头位于胶塞22内部或上部但针尖部分并未露出,卡板8的上沿穿过卡孔17并与卡块15中部的下沿相对,即卡板8限定了支撑管的位置,使其不能够再向下和左右运动。使用时,撕开密封盖1,将装有待配试剂的药瓶倒插进支撑管内,双针头13的上端针头插进药瓶的胶塞内,同时由于瓶口对卡舌14的推力,使卡舌14向外推卡板8,卡板8的上沿就位于了卡块15外壁的外侧,失去了限定作用、为支撑管向下运动提供了空间,向下轻轻推药瓶,支撑管开始向下运动;当支撑管运动到中筒仓4底部时,在挡板7的作用下,挡块16的上端向内受到挤压,卡头19将药瓶瓶颈卡住,牢固安全,双头针13的下端针头此时穿透胶塞22,针尖露在容器本体2内;翻转使容器本体2内的溶液流进药瓶中,反复翻转使药瓶中的药粉或溶液全部溶解混合后最终流进容器本体2内。最后将药瓶上提,支撑管复位后,由于三角凸起20与内壁上设有凸起6的限定,防止支撑管被拽出,然后拔出药瓶即可。胶塞22的密封作用防止被空气污染。输液时利用提手23将本容器本体挂起即可。

下盖为插拔盖,使用时将底座26拔下,柱形口25即可用于注射针头的插拔,锥形斗24可使容器内的药液全部流进柱形口25,最终所有药液都流进注射针头内,然后输给患者,实现了药液无残留,计量更准确、不浪费、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