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38044发布日期:2019-12-27 16:07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按摩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收纳有按摩机构的按摩器。尤其涉及一种使用者以就座于座部上的状态使用的座椅式按摩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座椅式按摩器的按摩机构收纳在靠背部的内部,并产生揉捏、拍打、指压、振动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按摩动作。作为这种收纳有按摩机构(揉背装置)的按摩器,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示的按摩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21000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希望对于肩部等的施疗部进行各种按摩。

作为满足该希望的按摩器,例如有如专利文献1所示,具备使施疗部件(按摩部件)朝向前方的突出量可变的进退机构的按摩器。该进退机构通过使气囊(空气单元)膨胀,从而使施疗部件朝向前方突出(参照图27等)。

但是,由于进退机构是气囊,因此会因为使用者的重量等被压缩而变形,从而在实际的按摩动作中,施疗部件不会如预期那样突出。即,存在针对施疗部的按压弱的风险。

另外,在现有技术中,用于使座椅式按摩器内的按摩机构沿上下方向移动的导轨大多数是连续且被固定的一根导轨(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3至图19等)。在这样具备一根固定的导轨的按摩器的情况下,施疗部件朝向前方的突出量被限制。

也就是说,即使在现有的具备一根固定的导轨的按摩器中采用专利文献1那样的进退机构,也无法期待施疗部件的突出量,因此存在按摩效果差的风险。

在专利文献1那样的按摩器的情况下,不确定能否可靠地实现希望对施疗部进行各种按摩这一使用者的希望。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置整体简单紧凑,能够容易地切换按摩位置,并且能够给使用者带来各种按摩效果的按摩器。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涉及的按摩器具有:对施疗部实施按摩动作的按摩机构;使所述按摩机构沿规定的轨道从该轨道的一侧向另一侧移动的移动驱动部;以及通过改变所述轨道的弯曲程度而将所述按摩机构的移动方向切换为多个方向的切换机构。

优选所述切换机构具有连接部,该连接部在所述轨道的弯曲程度发生改变时,使得所述按摩机构能够在位于该轨道上的弯曲部位上连续移动。

优选所述轨道通过使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在长度方向上对接而形成;所述连接部形成于所述对接的部位处;所述按摩器构成为:通过在所述连接部处使所述第一轨道或所述第二轨道围绕与长度方向正交的轴线进行摆动,从而能够改变所述轨道的弯曲程度。

优选所述轨道通过使第一导轨部件和第二导轨部件在长度方向上对接而形成;所述按摩机构具有在所述第一导轨部件和所述第二导轨部件上滚动或滑动的引导部件;通过所述引导部件在所述连接部上连续地移动,从而使所述按摩机构从所述第一导轨部件连续地移动至所述第二导轨部件。

优选所述按摩机构具有旋转轴和驱动部件,所述旋转轴沿着与所述轨道交叉的方向配置,并传递所述移动驱动部的旋转驱动力;所述驱动部件设置于所述旋转轴上;所述按摩器构成为:利用通过所述驱动部件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而使所述按摩机构从所述轨道的一侧移动至另一侧、或者从另一侧移动至一侧;在所述引导部件在所述连接部上连续地移动,使所述按摩机构从所述第一导轨部件移动至所述第二导轨部件时,所述按摩机构围绕传递所述移动驱动部的旋转驱动力的所述旋转轴的轴线倾斜。

优选所述驱动部件所具有的驱动导轨部件沿所述第一导轨部件配置,所述驱动导轨部件的端部配置于相比所述连接部更加远离第二导轨部件侧的位置处。

优选在所述连接部中,所述第一导轨部件具有沿长度方向突出的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二导轨部件具有沿长度方向突出的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和所述第二连接片在侧视时相互重叠而配置;无论所述轨道的弯曲角度如何,所述第一连接片的侧面与所述第二连接片的侧面都维持相接的状态;所述第一连接片的引导面和所述第二连接片的引导面呈连续相接的状态,所述引导部件呈始终与所述第一连接片的引导面和所述第二连接片的引导面中的至少一个面接触的状态。

优选所述按摩器具有:具备所述按摩机构的主体部;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部摆动的摆动部;以及使所述摆动部相对于所述主体部朝向规定的方向摆动而改变所述摆动部的姿势的姿势变更部;所述主体部中设置有所述第一导轨部件;所述摆动部中设置有所述第二导轨部件;当通过所述姿势变更部改变了所述摆动部的姿势时,通过所述切换机构改变所述第二导轨部件的弯曲程度,从而使所述按摩机构从所述主体部连续地移动至所述摆动部。

优选所述姿势变更部是能够将所述摆动部的倾斜程度改变为多个方向的棘轮机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装置整体简单紧凑,且容易切换按摩位置,而且能够给使用者带来各种按摩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按摩器整体的立体图(左图:靠背部的主体部与头枕部同样倾斜的状态(第一姿势),右图:头枕部朝向前方倾倒而按摩机构相比主体部朝向前方突出的状态(第二姿势))。

图2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按摩器的主视图(左图:第一姿势,右图:第二姿势)。

图3是本发明涉及的按摩器的剖视图(左图:a-a剖面,右图:b-b剖面)。

图4是第一姿势时的按摩器的立体图(a-a剖面)。

图5是将切换机构的连接部(c部)放大的图(第一姿势)。

图6是第二姿势时的按摩器的立体图(b-b剖面)。

图7是将切换机构的连接部(d部)放大的图(第二姿势)。

图8是表示第二姿势时引导部件的连续移动状况的图(第一导轨部件~连接部~第二导轨部件)。

(符号说明)

1:按摩器

2:座部

3:靠背部

4:主体部

5:头枕部

6:基座部件

6a:第一基座部件

6b:第二基座部件

7:覆盖部件

7a:第一覆盖部件

7b:第二覆盖部件

8:开口部

8a:第一开口部

8b:第二开口部

9:姿势变更部

10:卡合部件

11:支撑轴

12:支撑部件

13:移动驱动部

14:升降部

15:升降电机

15a:输出轴

16:齿轮箱

17:旋转轴(升降轴)

18:升降部件

19:驱动部件(小齿轮)

20:驱动导轨部件(齿条齿轮)

21:引导部

22:引导部件(辊部件)

22a:上部辊部件

22b:下部辊部件

23:轨道(导轨部件)

24:第一导轨部件

24a:前侧壁

24b:后侧壁

25:第二导轨部件

25a:前侧壁

25b:后侧壁

26:切换机构

27:连接部

28:第一连接片

28a:侧面

28b:引导面

29:第二连接片

29a:侧面

29b:引导面

30:按摩机构

31:按摩部件

32:臂部件

33:施疗部件

34:按摩旋转轴

35:驱动部

36:驱动电机

36a:输出轴

37:齿轮箱

38:转换部

39:倾斜凸台部

40:环状嵌合部

41:外壳

42: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按摩器1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座椅式的按摩器1为例进行说明,但这只是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例,本发明的构成并不限定于该具体例。

另外,关于附图,为了便于观察而省略了一部分构成部件的图示。

在以下说明中,将图中所示的方向作为说明按摩器1时的方向。该方向与从就座于按摩器1上的使用者来看的方向一致。

图1至图8示出本发明涉及的按摩器1的实施方式。

将图1至图3的左图、图4、图5所示的状态设为按摩器1的“第一姿势”。

将图1至图3的右图、图6至图8所示的状态设为按摩器1的“第二姿势”。

此外,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示例,并不限定于这些姿势(倾斜角度)。即,除了这些姿势之外,还可以具有多个其他姿势。

如图1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按摩器1具有供使用者就座的座部2、和设置为从该座部2的后端侧向上方延伸的靠背部3,并对就座于座部2上且倚靠在靠背部3上的使用者的脖颈或肩部至腰部进行按摩。

也就是说,在使用该按摩器1时,使用者以坐在座部2上,并将背部靠在靠背部3上的方式就座,并使用收纳于靠背部3内部的按摩机构30,对使用者的脖颈或肩部至腰部进行施疗、即对背部(施疗部)实施按摩。

此外,在该按摩器1例如能够调整倾斜度的情况下,可以在靠背部3的各种姿势(倾斜姿势和立起姿势等)下对使用者的背部进行按摩。

座部2具有能够让使用者就座的程度的面积,且在座面(上表面)侧设置有缓冲材料。

靠背部3是以朝向前后方向立起的方式配置于座部2的后端侧,并且全面覆盖并支撑使用者的背部(腰部~肩部)的部件。该靠背部3是呈宽度比使用者的肩宽稍大、且上下方向长的板形状(薄板形状),且内部为空腔的框体。另外,靠背部3的前后方向的厚度比宽度方向薄。

即,靠背部3沿使用者的背部而配置。靠背部3具有上下方向长的板状的基座部件6(后侧壳体)、和覆盖该基座部件6的前表面的覆盖部件7(前侧壳体)。

基座部件6形成为前后方向的厚度薄且上下方向长的板状。换言之,基座部件6形成为朝向前方开口且深度浅的凹状。

在该基座部件6的前表面上,以沿上下方向移动自如的方式安装有按摩机构30(详细后述)。也就是说,配置于基座部件6的前表面上的按摩机构30通过移动驱动部13(详细后述)而沿着规定的轨道从该轨道的一侧移动至另一侧(上下方向)。

覆盖部件7形成为前后方向的厚度薄且与基座部件6同样上下方向长的板状。换言之,覆盖部件7形成为朝向后方开口且深度浅的凹状。

即,覆盖部件7通过将基座部件6的整个前表面覆盖,从而将基座部件6朝向前方的开口封闭。

另外,在覆盖部件7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侧,沿上下方向形成有朝向前方开口的开口部8。

开口部8的左右方向宽度比覆盖部件7的宽度窄,且上下方向的长度与覆盖部件7的长度相同。也就是说,在从正面观察开口部8时,开口部8呈上下方向长的带状地开口。

沿着该开口部8,按摩机构30在基座部件6的前表面上(靠背部3的内部)沿上下方向(长度方向)自如地移动。即,开口部8成为按摩机构30上下移动的移动区域。

另外,通过布状的表面保护件(未图示)等将开口部8完全无缝地覆盖,以防按摩机构30直接接触使用者的背部(施疗部)。

即,靠背部3的基座部件6和覆盖部件7在前后方向上重合,并在该重合的内部形成空间。靠背部3以能够沿上下方向长的开口部8移动的方式收纳按摩机构30。另外,按摩机构30的施疗部件33从覆盖部件7的开口部8朝向前方突出,并且,覆盖部件7的开口部8被表面保护件等封闭。

如图1至图6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靠背部3上下被分割为支撑使用者的肩部至腰部的主体部4、和支撑使用者的脖颈至头部的头枕部5(摆动部)。头枕部5能够相对于主体部4进行摆动。

在该主体部4与头枕部5之间设置有左右一对的姿势变更部9,该姿势变更部9使头枕部5相对于主体部4朝向规定方向摆动并以规定的姿势卡合。

此外,将基座部件6的主体部4侧设为第一基座部件6a,将头枕部5侧设为第二基座部件6b。另外,同样将覆盖部件7中的主体部4侧设为第一覆盖部件7a,将头枕部5侧设为第二覆盖部件7b。开口部8也同样将主体部4侧设为第一开口部8a,将头枕部5侧设为第二开口部8b。

如图1所示,姿势变更部9以相对于主体部4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撑头枕部5,并以规定的姿势将头枕部5卡合。姿势变更部9通过改变倾斜程度,从而在多个方向上维持头枕部5的姿势。

该姿势变更部9配置于主体部4与头枕部5之间且头枕部5的左右至少一侧。

姿势变更部9具有卡合部件10、支撑轴11以及支撑部件12,其中,卡合部件10设置于头枕部5上,并在头枕部5被改变为规定姿势时卡合;支撑轴11以围绕朝向左右方向的轴线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撑卡合部件10;支撑部件12设置于主体部4上,并支撑支撑轴11。

该姿势变更部9构成为:通过使主体部4上的支撑部件12与头枕部5上的卡合部件10卡合,从而能够使头枕部5在前后方向的规定姿势(按摩位置)停止摆动并维持该姿势。

姿势变更部9可以将头枕部5改变为多个姿势,例如,使头枕部5向后方摆动并与主体部4的倾斜同样地倾斜的姿势(第一姿势),或者使头枕部5向前方摆动而弯曲的姿势(第二姿势)等。此外,头枕部5的姿势并不限于所例示的姿势。

此外,关于姿势变更部9的构成,只要是能够将头枕部5在变为前后方向的规定姿势的位置处固定,并在切换成其他姿势时解除头枕部5的固定的构成,便无特别限定。

例如,姿势变更部9也可以采用能够将头枕部5的倾斜程度改变为多个方向的棘轮机构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按摩机构30中设置有使该按摩机构30沿上下方向移动的移动驱动部13。

如图1至图6等所示,移动驱动部13配置于按摩机构30的驱动部的下侧,且具有升降部14和引导部21,其中,升降部14使按摩机构30上升或下降,引导部21沿升降部件18引导按摩机构30。

升降部14具有升降电机15、齿轮箱16、旋转轴17以及升降部件18,其中,升降电机15产生旋转驱动力,齿轮箱16将旋转驱动力减速至规定的速度,旋转轴17在旋转驱动力的作用下进行旋转,升降部件18将旋转驱动力转换为升降动作。

升降电机15的输出轴15a朝向左侧,且输出轴15a插入侧方的齿轮箱16内。旋转轴17(升降轴)位于输出轴15a的下侧,且沿左右方向贯穿齿轮箱16。齿轮箱16将输出的旋转驱动力减速至规定的速度,并传递至升降轴。

升降轴沿着轴线与轨道(详细后述)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左右方向)配置,并在其长度方向中央位置处配置有齿轮箱16。也就是说,升降轴经由齿轮箱16与升降电机15连接。升降轴的端部侧设置有升降部件18。

升降部件18具有设置于升降轴上的驱动部件19和供驱动部件19移动的驱动导轨部件2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驱动部件19设为小齿轮,将驱动导轨部件20设为齿条齿轮(rackgear)。

小齿轮19分别安装在升降轴的两端部侧,并随着升降轴一同进行旋转。在第一基座部件16a的前表面中与小齿轮19相对的位置处配置有齿条齿轮20。

齿条齿轮20的齿条齿沿上下方向排列配置于一条直线上,并且与小齿轮19啮合。通过使小齿轮19在齿条齿轮20上移动,将升降轴的旋转驱动力转换成上下方向的直线移动动作,从而使按摩机构30在靠背部3内上升或下降。

在升降部件18的左右方向外侧,配置有沿上下方向引导按摩机构30的引导部21。

引导部21具有引导部件和轨道,其中,引导部件安装在按摩机构30的侧方(升降轴的两端部等),轨道将引导部件从一侧引导至另一侧。

如图3至图8等所示,引导部件是轴线朝向左右方向,并且滚动或滑动自如地嵌入轨道内的辊部件22。辊部件22的直径与轨道内的高度(槽高度)大致相同,轴向的高度大于轨道内的深度(槽深度)。由此,辊部件22能够在轨道内移动。

该辊部件22在按摩机构30(壳体41)的上部的左右两侧设有一对(上部辊部件22a),并在下部的左右两侧(升降轴的左右两端部)设有一对(下部辊部件22b)。也就是说,辊部件22分别设置于按摩机构30的大致四个角上。

轨道是辊部件22以滚动或滑动自如的方式嵌入的导轨部件23。此外,以下将轨道作为导轨部件23进行说明。

该导轨部件23构成为:当通过姿势变更部9使头枕部5的位置从第一姿势改变为第二姿势时,切换为朝向该改变的方向弯曲。

本实施方式的导轨部件23由第一导轨部件24和第二导轨部件25组成,并通过使第一导轨部件24和第二导轨部件25沿长度方向对接而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两个导轨部件24、25中的第二导轨部件25呈能够相对于第一导轨部件24朝向前后方向弯曲的构成。

也就是说,当改变为第一姿势时,第一导轨部件24和第二导轨部件25的对接部位相互靠近。另外,当改变为第二姿势时,该对接部位相互分离。

第一导轨部件24在第一开口部8a(主体部4)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一对,并与齿条齿轮20平行配置。第一导轨部件24的长度与第一开口部8a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

第一导轨部件24具有前侧壁24a和后侧壁24b两个侧壁,前侧壁24a形成于第一覆盖部件7a上,后侧壁24b形成于第一基座部件6a上。第一导轨部件24的前侧壁24a和后侧壁24b配置为在前后方向上相对。另外,该前侧壁24a与后侧壁24b的间隔(槽宽度)与辊部件22的直径大致相同。

第二导轨部件25在第二开口部8b(头枕部5)的左右两侧设置有一对。第二导轨部件25的长度与第二开口部8b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

第二导轨部件25具有前侧壁25a和后侧壁25b两个侧壁,前侧壁25a形成于第二覆盖部件7b上,后侧壁25b形成于第二基座部件6b上。第二导轨部件25的前侧壁25a和后侧壁25b配置为在前后方向上相对。另外,该前侧壁25a与后侧壁25b的间隔(槽宽度)与辊部件22的直径大致相同。

第一导轨部件24和第二导轨部件25的宽度(槽深度)为可以与辊部件22的外周面充分相接的宽度。

在第一导轨部件24的上部与第二导轨部件25的下部之间,设置有切换按摩机构30的移动方向的切换机构26。

如图3至图8等所示,切换机构26通过改变第一导轨部件24和第二导轨部件25的弯曲程度,从而将按摩机构30的移动方向切换为多个方向。

切换机构26具有“连接部27”,该连接部27使得在改变第一导轨部件24和第二导轨部件25的弯曲程度时,按摩机构30能够在存在于该第一导轨部件24和第二导轨部件25上的弯曲部位处连续地移动。

该连接部27是在第一导轨部件24的上端部与第二导轨部件25的下端部对接的部位处,即使发生弯曲辊部件22也能够连续地移动的连接部位。

即,切换机构26通过在连接部27处使第二导轨部件25(或第一导轨部件24)围绕与长度方向正交的轴线(围绕姿势变更部9的支撑轴11的轴线)摆动,从而改变第一导轨部件24和第二导轨部件25的弯曲程度。

通过使辊部件22与该连接部27连续接触并移动,从而可以不脱离第一导轨部件24和第二导轨部件25地引导辊部件22,因此,按摩机构30从第一导轨部件24经由该连接部27连续地移动至第二导轨部件25。

例如,当通过姿势变更部9使头枕部5从图4、图5等所示的“第一姿势”改变为图6、图7等所示的“第二姿势”时,切换机构26使第二导轨部件25朝向多个移动方向中与头枕部5相同的方向(前方)倾斜,从而使连接部27变为弯曲状态。将形成有弯曲部位的连接部27称为能够在第一导轨部件24与第二导轨部件25之间不间断地引导按摩机构30的“转换部位”。

即,切换机构26使得不存在辊部件22与第一导轨部件24和第二导轨部件25两者都不接触的“非接触区间”。

换言之,当辊部件22移动至第一导轨部件24的终点时,借助切换机构26穿过能够转换的弯曲部位的连接部27,从而能够立即在第二导轨部件25上移动。

此外,齿条齿轮(驱动导轨部件20)的上端部配置在相比连接部27更加远离第二导轨部件25侧的位置处。

如图4至图8等所示,连接部27具有第一连接片28和第二连接片29,其中,第一连接片28从第一导轨部件24沿其长度方向突出,第二连接片29从第二导轨部件25沿其长度方向朝向与第一连接片28相反的方向突出。

详细来说,从正面观察时,第一连接片28和第二连接片29相互错开配置。例如,在第一连接片28从第一导轨部件24的右侧朝向上方延伸的情况下,第二连接片29从第二导轨部件25的左侧朝向下方延伸。此外,第一连接片28和第二连接片29的配置位置相反亦可(左右互调配置)。

另外,从侧面观察时,第一连接片28和第二连接片29相互重叠(重合)而配置(参照图5、图7等)。也就是说,第一连接片28的引导面28b的上端与第二连接片29的引导面29b的下端,即使在第一导轨部件24和第二导轨部件25弯曲的状态下也重叠。该重叠部位为连接部27,且是用于使辊部件22从第一导轨部件24移动至第二导轨部件25的“转换区间”。

第一连接片28的朝向外侧的侧面28a与第二连接片29的朝向内侧的侧面29a彼此相对而配置。另外,第一连接片28的朝向前方的引导面28b与第二连接片29的朝向前方的引导面29b呈连续相接的状态,辊部件22始终与第一连接片28的引导面28b和第二连接片29的引导面29b中的至少一个面呈接触状态。

即,第一连接片28和第二连接片29以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对接的方式配置,无论第一导轨部件24与第二导轨部件25的弯曲角度如何,都维持彼此相接的状态。

例如,在第一导轨部件24和第二导轨部件25弯曲的状态下,当在第一导轨部件24上移动的辊部件22向第二导轨部件25移动时,在连接部27中,辊部件22在即将与第一连接片28的引导面28b分离时便开始与第二连接片29的引导面29b接触。

由此,按摩机构30在第一导轨部件24和第二导轨部件25上从一侧(上方侧)移动至另一侧(下方侧)、或者从另一侧移动至一侧。

也就是说,在连接部27中,存在辊部件22与第一连接片28的引导面28b和第二连接片29的引导面29b两者接触的区间。

另外,当辊部件22在连接部27上连续移动,使按摩机构30从第一导轨部件24经由该连接部27移动至第二导轨部件25时,按摩机构30围绕传递移动驱动部13的旋转驱动力的旋转轴17(升降轴)的轴线倾斜。

也就是说,按摩机构30被支撑为围绕移动驱动部13的旋转轴17(升降轴)的轴线摆动自如。

这样,按摩机构30通过利用切换机构26切换移动方向和利用移动驱动部13进行上升,从而围绕旋转轴17(升降轴)的轴线摆动,因此能够从靠背部3朝向前方突出。

接下来,对按摩机构30的构成的概况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之后进行说明的按摩机构30的基本装置构成与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11-131039号公报中记载的构成等大致相同。

如图2、图4、图6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按摩机构30具有按摩部件31、按摩旋转轴34、驱动部35、转换部38以及移动驱动部13,其中,按摩部件31对施疗部(背部)实施按摩动作;按摩旋转轴34贯穿按摩部件31的基端侧;驱动部35驱动按摩旋转轴34进行旋转;转换部38将按摩旋转轴34的旋转力转换成按摩动作;移动驱动部13使按摩部件31沿上下方向移动。

按摩部件31在左右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配置有一对。按摩部件31具有从驱动部35朝向使用者侧(朝向前方)突出的臂部件32。

臂部件32的前端分开朝向前侧斜上方和前侧斜下方这两个方向突出,并在分叉后的上侧的前端和下侧的前端上分别配置有施疗部件33。该臂部件32的长度方向中间部成为按摩部件31的基端。

施疗部件33是形成为球体状的部件,用于对使用者的背部(施疗部)进行按摩。

当左右一对的按摩部件31彼此靠近或分离时,左侧的施疗部件33与右侧的施疗部件33在左右方向上反复靠近或分离,从而对施疗部进行按摩。

按摩旋转轴34以轴线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并由设置于壳体41上的支撑部42旋转自如地支撑。按摩旋转轴34沿左右方向贯穿设置于按摩部件31基端的转换部38。

驱动部35在壳体41内配置于左右一对的按摩部件31之间。驱动部35具有驱动电机36和齿轮箱37,其中,驱动电机36产生旋转驱动力,齿轮箱37将旋转驱动力减速至规定速度并传递至按摩旋转轴34。

驱动电机36的输出轴36a朝向左侧,且输出轴36a插入侧方的齿轮箱37内。按摩旋转轴34位于输出轴36a的下侧,且沿左右方向贯穿齿轮箱37。齿轮箱37将输出的旋转驱动力减速至规定速度,并传递至按摩旋转轴34。

转换部38将按摩旋转轴34的旋转力转换成按摩部件31的按摩动作(靠近分离动作)。转换部38分别设置于一对按摩部件31的基端侧,按摩旋转轴34旋转自如地贯穿转换部38。

转换部38具有倾斜凸台部39、环状嵌合部40以及限制部(未图示),其中,倾斜凸台部39与按摩旋转轴34呈一体地旋转;环状嵌合部40设置于按摩部件31的基端,并套在倾斜凸台部39上;限制部用于限制按摩部件31随着按摩旋转轴34一同旋转。

倾斜凸台部39套在按摩旋转轴34上,并与该按摩旋转轴34一同旋转。倾斜凸台部39的外周面上设有相对于按摩旋转轴34呈倾斜状的凸轮面。倾斜凸台部39相对于按摩旋转轴34的轴线倾斜地旋转。此外,倾斜凸台部39(凸轮面)在左右一对的按摩部件31之间朝向相反的方向倾斜。

环状嵌合部40形成于按摩部件31的基端,并以相对旋转自如的状态套在倾斜凸台部39上。通过使环状嵌合部40旋转自如地套在倾斜旋转的倾斜凸台部39上,从而使按摩部件31进行摆动运动。

限制部用于限制环状嵌合部40随着倾斜凸台部39一同旋转,且配置于该环状嵌合部40的后侧(壳体41侧)。限制部具有限制销和限制槽,其中,限制销设置于环状嵌合部40上,并且,限制销滑动自如地嵌入限制槽中。

限制销设置为朝向与从环状嵌合部40朝向前方突出的按摩部件31相反的方向(后方)突出。限制槽为左右方向长的槽,且设置于与限制销相对的壳体41上。限制销滑动自如地插入限制槽中,并且,限制销沿左右方向摆动。

此外,移动驱动部13如上所述。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按摩器1的动作形态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3的左图、图4以及图5等对“第一姿势”时的状况进行说明。

头枕部5通过姿势变更部9而变为与主体部4的倾斜同样地倾斜的“第一姿势”的状态。

切换机构26与头枕部5的姿势相对应地使第二导轨部件25向后倾斜,以与第一导轨部件24位于同一条直线(同一轨道)上。

如图4、图5所示,此时第一导轨部件24与第二导轨部件25对接,第一连接片28的引导面28b和第二连接片29的引导面29b处于同一平面上。这两个引导面28b、29b位于同一平面上的部位即为连接部27。

另外,从侧面观察时,第一连接片28的侧面28a与第二连接片29的侧面29a大部分重合(重叠)。第一导轨部件24、连接部27以及第二导轨部件25成为轨道连成一线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当使移动驱动部13进行动作,使按摩机构30沿第一导轨部件24上升时,按摩机构30的上部辊部件22a在第一导轨部件24内移动。接着,上部辊部件22a在到达第一导轨部件24的上部之后,在第一连接片28和第二连接片29大部分重叠的连接部27上移动。当移动至连接部27的端部时,上部辊部件22a在第二导轨部件25内移动。

这样,辊部件22在第一导轨部件24、连接部27以及第二导轨部件25内连续顺畅地移动。

首先,参照图3的右图、图6至图8等对“第二姿势”时的状况进行说明。

头枕部5通过姿势变更部9而变为前屈的“第二姿势”的状态。

切换机构26与头枕部5的前屈姿势相对应地使第二导轨部件25向前倾斜。

也就是说,当通过姿势变更部9改变了头枕部5的姿势时,切换机构26改变第二导轨部件25的弯曲程度。

如图6、图7所示,此时由第一导轨部件24和第二导轨部件25组成的轨道呈向后弯曲的l字状。此时的弯曲部位即为连接部27。

在该连接部27中,第一连接片28的引导面28b的上端与第二连接片29的引导面29b的下端在侧视时重叠。该“第二姿势”时的重叠部分比“第一姿势”时小,但辊部件22也能够连续地移动。

即,即使在由第一导轨部件24、连接部27以及第二导轨部件25组成的轨道弯曲的状态下,第一连接片28和第二连接片29也在辊部件22的移动方向上重合,从而轨道呈无间断地彼此相连的状态(参照图7、图8等)。

在该状态下,当使移动驱动部13进行动作,使按摩机构30沿第一导轨部件24上升时,按摩机构30的上部辊部件22a在第一导轨部件24内移动。接着,上部辊部件22a在到达第一导轨部件24的上部之后,在第一连接片28上移动。

进而,上部辊部件22a在到达第一连接片28的上端之后,与第二连接片29的下端重合,并且与呈弯曲部位的“连接部27”接触并移动。

即,上部辊部件22a与第一连接片28和第二连接片29两者接触,并在“连接部27”上连续移动。

上部辊部件22a在离开第一连接片28(连接部27)之后,在已经接触的第二连接片29上移动,然后在第二导轨部件25内移动。

按摩机构30在通过移动驱动部13从主体部4向头枕部5上升且连续移动的同时,围绕升降轴(下部辊部件22b)的轴线朝向前方摆动。

此时,按摩部件31的施疗部件33从主体部4和头枕部5朝向前方突出,被切换为规定的按摩位置。

综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按摩器1的特征在于具有切换机构26,该切换机构26在通过移动驱动部13使按摩机构30沿规定的轨道(导轨部件)从一侧向另一侧移动时,能够通过改变轨道的弯曲程度而切换按摩机构30的移动方向。

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按摩器1的特征在于,具有可以使按摩机构30沿着使头枕部5倾斜后的方向移动的功能。

进而,具备在使按摩机构30从一侧向另一侧移动时,能够顺畅地转变移动方向的切换部位(连接部27)。

通过具备这样的轨道和切换机构26,能够容易地切换按摩位置,并且能够给使用者带来各种按摩效果。另外,能够使装置整体变得简单紧凑。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轨道和切换机构26的构成只是其中一例,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应该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不是限制性的内容。

例如,也可以具有设置有驱动部件19的旋转轴17(升降轴)、和设置于按摩机构30且对施疗部实施按摩动作的按摩旋转轴34,并将旋转轴17(升降轴)和按摩旋转轴34设置为同一轴或同轴。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导轨部件23(轨道)分割为第一导轨部件24和第二导轨部件25,但也可以形成为一根可弯曲的导轨部件。

特别是在此次公示的实施方式中,未明示的事项例如工作条件、操作条件、构成物的尺寸、重量等,本行业人员不会脱离通常实施范围,通常本行业人员采用容易想到的可能的事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