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裤型的穿着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13051发布日期:2020-11-20 12:14阅读:86来源:国知局
内裤型的穿着物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尿布、包含尿布垫的内裤型的穿着物品。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利用将前后腰部区域的两侧缘部彼此相互接合的侧接缝而形成内裤型的形状的一次性穿着物品。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经由具有沿纵向断续地配置的多个密封部的侧密封区域,使前后腰部区域的两侧缘部彼此相互接合而成的内裤型穿着物品。侧密封区域被划分为位于腰部开口侧的上侧区域、位于腿部开口侧的下侧区域、位于上下侧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47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发明的内裤型穿着物品中,通过适当调整侧密封区域的密封部的配置方式,使中间区域的密封强度低于上下侧区域的密封强度,能够抑制穿着中的上下侧区域的剥离,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尿布的废弃时的中间区域的剥离。

可是,上侧区域的构成片材的层叠数多、质量高,且具有高的密封强度,因此在上侧区域和中间区域产生刚性差。由此,在进行剥离操作时,有可能在密封部的配置方式发生变化的上侧区域与中间区域的交界附近产生横向撕裂。同样地,下侧区域与中间区域相比,片材的层叠数多、质量高,且具有高的密封强度,因此在中间区域和下侧区域产生刚性差,在进行剥离操作时,有可能在密封部的配置方式发生变化的中间区域与下侧区域的交界附近产生横向撕裂。

另外,为了抑制该横向撕裂,也考虑根据片材的层叠数等进一步详细地对密封部的配置方式进行设计变更,但在该情况下,在按产品制造时的密封形成工序中,不得不变更制造装置的结构、加压-加热条件,从制造成本的观点出发不优选。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内裤型穿着物品,在剥离侧密封区域时,在片材的层叠数发生变化的交界附近不会产生横向撕裂。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申请的第1技术方案和第2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内裤型穿着物品,具有纵向和横向,包含第1腰部区域、第2腰部区域、通过使所述第1腰部区域和所述第2腰部区域的两侧缘部彼此重合并经由侧密封区域接合而划分出的腰部开口、和一对腿部开口,该侧密封区域具有沿所述纵向不连续地延伸的多个密封部。

本发明的内裤型穿着物品的特征在于,所述第1腰部区域和所述第2腰部区域中的至少所述第1腰部区域的一方的侧缘部具有位于所述腰部开口侧的第1区域和位于所述腿部开口侧的第2区域,在所述第1区域和所述第2区域中,所述侧密封区域的面积在规定的范围内,形成所述第1区域的片材的层叠张数比形成所述第2区域的片材的层叠张数多,所述第1区域包含位于外表面侧的主要由第1纤维构成的第1无纺布、和位于内表面侧的主要由第2纤维构成的第2无纺布,所述第1无纺布的所述横向上的拉伸强度低于所述第2无纺布的所述横向上的拉伸强度,且所述第1纤维的熔点低于所述第2纤维的熔点。

本发明的内裤型穿着物品包含以下优选的技术方案。

(1)所述第2区域包含所述第1无纺布和所述第2无纺布。

(2)所述第1纤维是沿所述横向延伸的热塑性树脂的连续纤维,且所述第1无纺布是纺熔无纺布。

(3)所述第1纤维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密封部的外周缘附近被切断。

(4)所述第1纤维主要为聚乙烯纤维,且所述第2纤维主要为聚烯烃纤维。

(5)所述第1无纺布的横向上的拉伸强度小于所述第2无纺布的纵向上的拉伸强度。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内裤型穿着物品中,在废弃时,在将前后腰部区域的侧缘部彼此分离时,能够在片材的层叠数发生变化的交界附近不产生横向撕裂地在侧密封区域顺畅地进行撕裂、剥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内裤型穿着物品的实施方式的一例中的内裤型的一次性尿布的立体图。

图2是从内表面侧观察一次性尿布的、各弹性体沿纵向和横向伸展到最大伸长时(由弹性材料的收缩作用产生的褶裥消失的程度)的尿布的局部剖切展开平面图。

图3是一次性尿布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沿着图1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a)是侧密封区域的放大俯视图。(b)是沿着图5(a)的v(b)-v(b)线的剖视图。

图6(a)是由图5(b)的单点划线vi(a)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图。(b)是由图5(b)的单点划线vi(b)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图。

图7(a)是表示通过第1分离方式分离前后腰部区域的两侧缘部的情形的图。(b)是表示通过第2分离方式分离前后腰部区域的两侧缘部的情形的图。(c)是表示通过第3分离方式分离前后腰部区域的两侧缘部的情形的图。

图8(a)是第1变形例中的前腰部区域的侧缘部的剖视图。(b)是第2变形例中的与图8(a)相同的图。(c)是第3变形例中的与图8(a)相同的图。

图9(a)是第4变形例中的与图5(a)相同的图。(b)是第5变形例中的与图5(a)相同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的实施方式涉及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用的实施方式的一例中的一次性的内裤型尿布(以下,简称为尿布)10,不仅包含发明的不可或缺的结构,还包含选择性和优选的结构。在图2以及图3中,后述的各弹性体克服其收缩力,处于伸长至由于沿横向x以及纵向y的收缩力而在安装有各弹性体的构件上产生的褶裥通过自然的视觉看起来实质上消失的程度的状态。

参照图1~图9,尿布10具有纵向y及与其交叉的横向x、肌肤相向面及其相反侧的肌肤非相向面、将横向x的长度尺寸二等分的纵断中心线p、将纵向y的长度尺寸二等分的横断中心线q,关于纵断中心线大致对称,包含前腰部区域(第1腰部区域或第2腰部区域)11、后腰部区域(第2腰部区域或第1腰部区域)12、以及位于前腰部区域11和后腰部区域12之间的裆部区域13。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内裤型的吸收性物品例如包含新生儿、婴幼儿以及成人用的、一次性的内裤型尿布、内裤型的尿布垫。

尿布10具有:前腰部片14,形成前腰部区域11;后腰部片15,形成后腰部区域12;以及吸收片16,在前后腰部片14、15之间沿纵向y延伸,形成裆部区域13。前腰部片14和后腰部片15例如形成为相同形状相同大小。

吸收片16具有:前端部19a,位于前腰部区域11的肌肤相向面侧;后端部19b,位于后腰部区域12的肌肤相向面侧;以及中间部19c,位于前后端部19a、19b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片16的前后端部19a、19b分别位于前后腰部区域11、12的肌肤相向面侧而被固定,但也可以以前后端部19a、19b位于前后腰部区域11、12的肌肤非相向面侧的方式将吸收片16固定于前后腰部片14、15的外表面。

前腰部区域11的两侧缘部28和后腰部区域12的两侧缘部29经由在纵向y上断续地延伸的侧密封区域50相互接合。侧密封区域50具有在纵向y上分离配置的多个密封部51。通过经由侧密封区域50将前后腰部区域11、12的两侧缘部28、29彼此接合,形成尿布10的两侧缘部7、8,并且划分出腰部开口26和一对腿部开口27。密封部51能够通过基于热封、超声波等熔接手段的各种公知的接合手段或它们的组合来形成。

前腰部片14具有由形成前腿部开口的一部分的内端缘(前腰部区域的内端缘)14a、形成前腰部开口的外端缘(前腰部区域的外端缘)14b、在内外端缘14a、14b之间沿纵向y延伸的两侧缘14c、14d(前腰部区域的两侧缘)划分出的横长矩形形状。

参照图2、3,前腰部片14具有位于肌肤相向面(内表面)侧的不透液性的内层片材17和位于肌肤非相向面(外表面)侧的不透液性的外层片材18。外层片材18具有与内层片材17接合的主体部18a和从内层片材17的外端缘向纵向y的外侧伸出的折弯部18b。折弯部18b以在将吸收片16的前端部19a配置于前腰部片14的肌肤相向面侧的状态下覆盖该吸收片16的前端部19a的方式,沿着沿横向x延伸的折弯线24a向纵向的内侧折弯并固定于内层片材17和前端部19a的肌肤相向面侧。在内层片材17与外层片材18的主体部18a之间,多条绞线状或者弦状的前腰部弹性体20以能够沿横向x收缩的方式被固定。

后腰部片15具有:形成后腿部开口的一部分的内端缘(后腰部区域的内端缘)15a;形成后腰部开口的外端缘(后腰部区域的外端缘)15b;以及在内外端缘15a、15b之间沿纵向y延伸的两侧缘(后腰部区域的两侧缘)15c、15d。

后腰部片15具有位于肌肤相向面侧的不透液性的内层片材21和位于肌肤非相向面侧的不透液性的外层片材22。外层片材22具有与内层片材21接合的主体部22a和从内层片材21的外端缘向纵向y的外侧伸出的折弯部22b。折弯部22b以在将吸收片16的后端部19b配置于后腰部片15的肌肤相向面侧的状态下覆盖该吸收片16的后端部19b的方式,沿着沿横向x延伸的折弯线24b向纵向的内侧折弯并固定于内层片材21和后端部19b的肌肤相向面侧。在内层片材21与外层片材22的主体部22a之间,多条绞线状或者弦状的后腰部弹性体23以能够沿横向x收缩的方式被固定。

前腰部片14的外层片材18和后腰部片15的外层片材22由第1无纺布71形成。第1无纺布71是包含热塑性合成树脂的纤维无纺布,优选使用纺熔纤维无纺布,尤其是纺粘纤维无纺布、sms(纺粘-熔喷-纺粘)纤维无纺布。另外,构成这些无纺布的连续纤维(第1纤维)优选使用作为各种公知的合成纤维的、包含聚丙烯(pp)、聚乙烯(pe)的聚烯烃系的热塑性纤维。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无纺布71,使用主要包含聚乙烯纤维的纺粘纤维无纺布。

第1无纺布71通过由连续纤维构成的纺熔无纺布形成,与包含短纤维的热风无纺布等不同,纤维的自由末端不会与穿着者的肌肤直接接触。特别是,在穿着者的指尖接触时,纤维的自由末端不会与指纹抵接,且由于是连续纤维且自由度高,因此能够以缠绕在一起的方式与手指的指纹接触而赋予柔软且良好的肌肤触感。另外,与使用短纤维等的情况不同,不需要纤维的解纤工序,因此制造工序少,能够抑制制造成本。

第1无纺布71通过使用由连续纤维构成的纺粘纤维无纺布或sms纤维无纺布,与由短纤维构成的其他的合成纤维相比,在片材表面没有起毛,能够赋予光滑且柔和的柔软的触感。另外,纺粘纤维无纺布与其他的纤维无纺布相比,存在无纺布强度高的倾向,因此在穿着时提拉尿布10时或在穿着过程中不易产生片材破损。

在此,第1无纺布71的“光滑且柔和的柔软的触感”除了穿着尿布10的穿着者所产生的触感之外,在穿着者为婴幼儿等的情况下,还包含辅助该穿着的母亲等穿着辅助者所产生的触感。特别是,在穿着辅助者辅助穿着时,根据尿布10的内外表面的一部分与其指尖接触时的触感来判断该尿布10的柔软性、良好的肌肤触感。具体而言,相对于穿着辅助者而言,当接触到形成尿布10的内外表面的第1无纺布71时,通过纤维对手指的指纹赋予缠绕在一起那样的触感,能够使穿着辅助者识别为该尿布10是柔软性和肌肤触感优异的尿布。

第1无纺布71是主要包含由聚乙烯纤维构成的第1纤维的纤维无纺布,聚乙烯纤维相对于片材整体的含有率为70~100质量%。聚乙烯纤维与聚丙烯纤维、pet(聚对苯二甲酸乙酯)纤维等其他的热塑性树脂纤维相比柔软,因此,通过聚乙烯纤维的含有率至少为70质量%,与聚乙烯纤维的含有率为70质量%以下的以往的无纺布相比,柔软性优异。另外,由于聚乙烯纤维的纤维直径比较大,因此纤维间隙比较大,透气性优异。因此,通过使用第1无纺布71作为尿布10的外层片材18、22,能够与穿着者的肌肤良好地贴合,并且能够抑制尿布10内部的闷热。

在第1无纺布71由使用了连续的聚乙烯纤维的纺粘无纺布形成的情况下,具有通过基于压延压花方式的热处理使连续纤维相互热熔接而成的多个熔接部分。在熔接部分,各构成纤维热熔接而不维持纤维形状,一部分膜化,与各构成纤维的非熔接部分相比刚性变高。

熔接部分相对于第1无纺布71的面积的总面积率与第1无纺布71的手感、拉伸强度有关,但从该观点出发,熔接部分的总面积率优选为5~25%。在总面积率为5%以下的情况下,拉伸强度降低,有可能在吸收性穿着物品的穿着中一部分破损,另一方面,在总面积率为25%以上的情况下,第1无纺布71整体变硬,有可能损害手感。

第1无纺布71的质量例如为10~30g/m2,优选为12~25g/m2,微载荷(0.49hpa)下的厚度尺寸为0.10~0.60mm。在第1无纺布71的质量小于10g/m2的情况下,柔软性优异但难以得到充分的拉伸强度。在第1无纺布71的质量超过30g/m2的情况下,能够得到比较高的拉伸强度,但无法得到充分的柔软性,另外,透气性有可能降低。

第1无纺布71的0.49hpa(≈0.5gf/cm2)载荷下的表观密度为0.02~0.1g/cm3,优选为0.04~0.08g/cm3,49.03hpa载荷下的表观密度为0.1~0.2g/cm3,优选为0.12~0.18g/cm3。另外,第1无纺布71的0.49hpa载荷下的比容积为10~50cm3/g,优选为12.0~18.0cm3/g,49.03hpa载荷下的比容积为5.0~10cm3/g,优选为4.0~8.0cm3/g。

第1无纺布71的构成纤维(主要为聚乙烯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14~22μm。由于第1无纺布71的纤维直径比较大,因此每单位面积的纤维根数比较少,通过将纤维密度抑制得较低而形成较多的纤维间隙,可以说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前腰部片14的内层片材17和后腰部片15的内层片材21由与第1无纺布71不同的第2无纺布72形成。第2无纺布72是包含热塑性合成树脂的纤维无纺布,优选使用纺熔纤维无纺布,尤其是纺粘纤维无纺布、sms(纺粘-熔喷-纺粘)纤维无纺布。另外,构成这些无纺布的第2纤维能够使用将作为各种公知的合成纤维的、包含均聚物或共聚物的聚丙烯(pp)、聚乙烯(pe)的聚烯烃系的热塑性纤维、单独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et)、尼龙等成分而成的单一纤维、由这些多个成分构成的复合纤维等混合而成的纤维。

作为复合纤维,优选包含至少2种以上的具有互不相同的熔点的成分的复合纤维,例如使用芯鞘型纤维、并列型纤维、海岛型纤维、扁平、y型、c型等异型纤维等。特别是从工业的廉价性出发,优选使用鞘部的成分的熔点比芯部的成分的熔点低的芯鞘纤维,特别是pet/pe、pp/pe(芯部/鞘部)等芯鞘纤维。

第2无纺布72的质量例如为10~30g/m2,优选为12~25g/m2,微载荷(0.49hpa)下的厚度尺寸为0.1~0.6mm。另外,第2无纺布72的0.49hpa(≈0.5gf/cm2)载荷下的表观密度为0.02~0.1g/cm3,优选为0.04~0.08g/cm3,49.03hpa载荷下的表观密度为0.1~0.2g/cm3,优选为0.12~0.18g/cm3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无纺布72中,使用主要包含聚烯烃纤维作为第2纤维的纺粘纤维无纺布。第1无纺布71与第2无纺布72相比,至少在横向x(无纺布制造时的机械方向md)上的拉伸强度低,且主要构成第1无纺布71的第1纤维的熔点低于主要构成第2无纺布72的第2纤维的熔点。

<熔点的测定方法>

由热塑性树脂纤维构成的第1纤维和第2纤维的“熔点”是指在差示扫描量热仪中,以10℃/分钟的升温速度进行测定的情况下的、从固体状变化为液状时的吸热峰的峰顶温度。作为差示扫描量热仪,例如能够使用(株)岛津制作所社制的dsc-60型dsc测定装置。

第1和第2无纺布71、72的质量基于jisl1096法测定。表观密度根据由通过这些测定得到的质量和厚度尺寸算出的平均值(n=3)求出。第1无纺布71和第2无纺布72的比容积通过将无纺布的质量除以其厚度而算出。

前腰部弹性体20具有:多条前上方腰部弹性体20a,沿着外端缘14b在横向x上延伸;以及前下方腰部弹性体20b,位于前上方腰部弹性体20a与内端缘14a之间。后腰部弹性体23具有:多条后上方腰部弹性体23a,沿着外端缘15b在横向x上延伸;以及后下方腰部弹性体23b,位于后上方腰部弹性体23a与内端缘15a之间。

前下方腰部弹性体20b在尿布10的俯视下与吸收片16的前端部19a的两侧部相互重叠地配置,后下方腰部弹性体23b在尿布10的俯视下与吸收片16的后端部19b的两侧部相互重叠地配置。前后下方腰部弹性体20b、23b分别在吸收片16的前后端部19a、19b的中央部被切断、去除而非弹性化,在该中央部划分出前后下方腰部弹性体20b、23b的收缩力不作用的非弹性区域45、46。

在前后腰部弹性体20、23中,前后上下方腰部弹性体20a、20b、23a、23b是在纵向y上相互隔开间隔地在横向x上延伸的多条线状、弦状、绞线状的弹性材料。多条弹性体20a、20b、23a、23b在内外层片材17、18、21、22之间例如以伸长为1.5~3.0倍、优选为2.2~2.7倍的状态安装。需要说明的是,所谓伸长倍率为1.0倍,表示将各弹性体的非伸长状态下的长度(自然长度)设为1时的伸长程度,例如伸长倍率为1.5倍是指从非伸长状态下的各弹性体的长度起伸长增加0.5倍。

作为弹性材料,除了天然橡胶以外,还能够没有限制地使用苯乙烯系橡胶、聚氨酯系橡胶、酯系橡胶、聚氨酯、聚乙烯等各种公知的合成橡胶。各弹性体的纤度没有特别限制,为200~1100dtex,优选为300~1000dtex。在纤度小于200dtex的情况下,在利用各弹性体20、23间的间距控制褶裥的形状、大小的状态下,有可能无法发挥所需的伸缩性。在各弹性体的纤度超过1100dtex的情况下,各弹性体容易经由位于尿布10的肌肤非相向面侧的外层片材18、22从外部透视,因此在外观上容易被识别为不是内衣而是尿布,有损审美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外层片材17、18、21、22经由连续或部分地涂敷在夹设于它们之间的各弹性体的整周上的粘接剂而相互接合。因此,各弹性体间的间距也可以说是将内外层片材17、18、21、22相互接合的接合线的分离尺寸(间距)。通过仅利用涂敷于各弹性体20、23的整周的粘接剂将内外层片材17、18、21、22相互固定,再加上内外层片材17、18、21、22中的任一个由后述的第1无纺布71形成,由内外层片材17、18、21、22和前后腰部弹性体20、23构成的伸缩性片材比较柔软。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也可以在前后腰部片14、15的腰部开口26侧,除了前后上方腰部弹性体20a、23a之外或者代替前后上方腰部弹性体20a、23a,配置具有弹性伸缩性的片材。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具有线状的弹性材料的情况相比,更良好地贴合于穿着者的肌肤。

吸收片16是由前后端缘16a、16b和两侧缘16c、16d划分出的纵长方形状,前后端部19a、19b经由在前后腰部片14、15的肌肤相向面涂敷热熔粘接剂而成的前后接合区域(未图示)而相互接合。前后接合区域中的热熔粘接剂的涂敷方式例如除了能够采用沿纵向y延伸的多个线状以外,还能够采用ω状、螺旋状、波状等各种公知的形状。

参照图2和图3,吸收片16具有位于肌肤相向面侧的亲水性/透液性的内表面片材(身体侧衬里)31、吸收体33、位于吸收体33的肌肤非相向面侧的疏水性的覆盖片材40、和位于吸收体33与覆盖片材40之间且具有至少覆盖吸收体33的底面的大小的由不透液性的塑料膜形成的防漏膜34。吸收体33具有吸液性芯35和包覆吸液性芯35整体的包芯片材36。

吸液性芯35是被赋形为所需的形状的半刚性的片形状,具有沿横向x延伸的前后端缘和在前后端缘之间朝向纵断中心线p(朝沿横向x的内侧)凸曲地延伸的两侧缘。另外,吸液性芯35由短纤木浆和超吸收性聚合物颗粒(sap)的混合物形成。

覆盖片材40具有:主体部41,配置有防漏膜34;以及两侧部42,位于比沿着防漏膜34的两侧缘在纵向y上延伸的折弯线25a、25b靠横向x的外侧的位置。两侧部42沿着折弯线25a、25b向纵断中心线p侧折弯而与主体部41重叠。在两侧部42与防漏膜34之间,以伸长状态能够收缩地安装有沿纵向y延伸的多条弦状或绞线状的腿部弹性体38。腿部弹性体38例如能够使用纤度为470~740dtex、且从收缩或松弛的状态起伸长至1.7~2.3倍并固定的弹性材料。在尿布10的腿部开口缘部形成有配设有腿部弹性体38的腿部弹性区域39,通过腿部弹性区域39的收缩作用,腿部开口缘部与穿着者的大腿部贴合而能够有效地抑制排泄物的侧漏。

参照图4,前腰部区域11的两侧缘部28具有位于腰部开口26侧的上侧区域28a、位于腿部开口27侧的下侧区域28b、以及位于上侧区域28a与下侧区域28b之间的中间区域28c。后腰部区域12的两侧缘部29具有位于腰部开口侧的上侧区域29a、位于腿部开口侧的下侧区域29b、以及位于上侧区域29a与下侧区域29b之间的中间区域29c。

前腰部区域11的两侧缘部的上侧区域28a具有外层片材18的主体部18a、内层片材17和外层片材18的折弯部18b这3层构造,下侧区域28b和中间区域28c具有外层片材18和内层片材17这2层构造。另外,后腰部区域12的上侧区域29a具有外层片材22的主体部22a、内层片材21和外层片材22的折弯部22b这3层构造,下侧区域29b以及中间区域29c具有外层片材22和内层片材21这2层构造。

参照图5(a)、(b),为了便于说明,尿布10的两侧缘部7、8被划分为位于腰部开口侧的上侧区域61、位于腿部开口侧的下侧区域62、以及位于上侧区域61与下侧区域62之间的中间区域63。尿布10的两侧缘部7、8通过前后腰部区域11、12的两侧缘部28、29经由侧密封区域50相互接合而形成,上侧区域61由前后腰部区域11、12的上侧区域28a、29a形成,中间区域63由前后腰部区域11、12的中间区域28c、29c形成,下侧区域62由前后腰部区域11、12的下侧区域28b、29b形成。另外,在各图和以后的段落中,有时仅将尿布10的(一方)侧缘部7和形成其的前后腰部区域11、12的两侧缘部28、29作为对象进行说明,但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尿布10的(另一方)侧缘部8和形成其的前后腰部区域11、12的两侧缘部28、29也具有同样的结构。

尿布10的两侧缘部7、8的上侧区域61具有由前后腰部区域11、12的上侧区域28a、29a相互接合而成的6层构造,下侧区域62具有由具有2层构造的前后腰部区域11、12的下侧区域28b、29b构成的4层构造,中间区域63具有由具有2层构造的前后腰部区域11、12的中间区域28c、29c构成的4层构造。因此,在尿布10的两侧缘部7、8,上侧区域61的片材层叠张数比下侧区域62及中间区域63的片材层叠张数多。

尿布10的两侧缘部7、8的纵向y的尺寸l1为100~250mm,各区域61~63的纵向尺寸具有纵向尺寸l1的20~40%的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侧缘部7、8的纵向y的纵向尺寸l1为150mm,各区域61~63具有将全长设为3等分的纵向y的尺寸。但是,尿布10的两侧缘部7、8也可以被划分为上侧区域61和片材张数比上侧区域61少的下侧区域62这2个,在该情况下,前后腰部区域11、12的两侧缘部28、29也同样地被划分为上侧区域28a、29a和下侧区域28b、29b这2个。另外,上侧区域61具有6层构造,因此整体的质量比较高,为110~140g/m2,与此相对,具有4层构造的下侧区域62、中间区域63的质量为50~80g/m2

构成侧密封区域50的密封部51在尿布10的两侧缘部7、8均匀地配置。侧密封区域50的总面积(密封部51的面积的合计)为40~200mm2,圆形的多个密封部51隔开0.5~4.0mm的分离尺寸(间距)r1而配置于纵向y。分离尺寸r1能够根据密封部51的各面积以及侧密封区域50所需要的密封强度等来适当调整,但侧密封区域50为了具有适度的密封强度,侧密封区域50的纵向尺寸(除分离尺寸r1之外,各密封部51的纵向的尺寸的合计尺寸)相对于两侧缘部7、8的纵向尺寸l1的占有率优选为20%以上。另外,密封部51的横向x的尺寸w1为0.8~3.5mm,除了图示的大致圆形以外,既可以具有横长椭圆形、纵长椭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公知形状,也可以是心形、星形、带形等装饰的形状。

在尿布10的两侧缘部7、8,上侧区域61、中间区域63和下侧区域62中的侧密封区域50的面积(密封部51的总面积)处于规定的范围内。但是,为了起到本发明申请的技术效果,优选各区域61~63的侧密封区域50的面积在规定的范围内大致相同。另外,只要各区域61-63的侧密封区域50的面积在规定的范围内,就能够适当地变更位于各区域61-63的密封部51的形状、大小、分离尺寸。因此,在各区域61-63中,即使密封部51的配置图案彼此不同,侧密封区域50的面积也大致相同。

在废弃尿布10时,解除前后腰部区域11、12的两侧缘部28、29的连结时的方式存在多个。例如,参照图7(a),穿着者或穿着辅助者在废弃尿布10时,通过把持前后腰部区域11、12向彼此分离的方向拉拽,沿着密封部51的外周缘在前腰部区域11的侧缘部28(或后腰部区域12的侧缘部29)形成开孔53,前腰部区域11与后腰部区域12分离(第1分离方式)。

参照图7(b),穿着者或穿着辅助者在废弃尿布10时,通过把持前后腰部区域11、12向彼此分离的方向拉拽,沿着侧密封区域50的内侧缘沿着在纵向y上延伸的撕裂线k1纵向地撕裂前腰部区域11的侧缘部28(或后腰部区域12的侧缘部29),前腰部区域11从后腰部区域12分离(第2分离方式)。

另外,参照图7(c),穿着者或穿着辅助者在废弃尿布10时,通过把持前后腰部区域11、12向彼此分离的方向拉拽,在密封部51的前后腰部区域11、12的界面(外层片材18、21的折弯部18b、21b的接触面)剥离,在密封部51的一部分残留于前后腰部区域11、12的两侧缘部28、29的状态下,前腰部区域11从后腰部区域12分离(第3分离方式)。

通常,在将前后腰部区域11、12的两侧缘部28、29相互分离时,并不是仅通过第1~第3分离方式中的任一个方式而分离,而是针对沿纵向y断续地配置的每个密封部51而考虑产生这些分离方式的2个或3个方式。

在尿布的两侧缘部具有片材张数多的区域和片材张数少的区域的情况下,由于拉伸强度不同,因此在剥离侧密封区域而解除前后腰部区域的两侧缘部的接合时,在片材张数变化的交界附近产生刚性差,有可能朝向横向x的外侧或内侧产生横向撕裂。在向横向x的外侧产生了横向撕裂的情况下,尿布的一部分被分离,并且不得不从被撕裂的部分再次开始撕裂,因此无法顺利地把持而进行撕裂操作。另一方面,在向横向x的内侧产生了横向撕裂的情况下,收容于尿布内部的排泄物有可能漏出到外部。为了抑制该废弃时的横向撕裂,已知有与片材张数的不同相应地利用密封部的面积、配置方式、间距等来调整侧密封区域的接合强度的现有技术,但不得不与要制造的尿布的片材结构相匹配地适当变更形成侧密封区域的密封形成工序的制造装置的结构,制造上的负担变大。

在本发明的尿布10中,即使尿布10的两侧缘部的上侧区域61与下侧区域62相比片材的层叠张数较多,且侧密封区域50的接合面积、接合方式相同,侧密封区域50中的上侧区域61的密封强度与下侧区域62的密封强度也没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能够抑制在片材的层叠数量不同的区域的交界附近产生横向撕裂,能够在尿布10的两侧缘部将侧密封区域50从腰部开口26侧朝向腿部开口27顺畅地剥离。

具体而言,侧密封区域50中的上侧区域61的密封强度的最大值小于中间区域63和下侧区域62的平均密封强度的值的6倍。在前者超过后者的6倍的情况下,密封强度之差变大,有可能在尿布的两侧缘部产生向横向的内侧或外侧的横向撕裂。

在本发明中,这样,作为即使密封部51的配置方式相同,上侧区域61的密封强度与下侧区域62的密封强度也相差不大的理由,可列举出i)上侧区域61的外层片材18、22主要通过由第1纤维(聚乙烯纤维)构成的第1无纺布71构成,内层片材17、21主要通过由第2纤维(聚丙烯纤维)构成的第2无纺布72构成,ii)第1无纺布71的横向x上的拉伸强度比第2无纺布72的横向x上的拉伸强度低,iii)第1纤维的熔点比第2纤维的熔点低,可以说上述i)~iii)是必要的要件。

即,通过形成尿布10的外表面的外层片材18、22具有比较低的横向x的拉伸强度,即使在上侧区域61的片材层叠数比中间区域63和下侧区域62多的情况下,横向x的拉伸强度之差也不会变大,在纵向撕裂前后腰部区域11、12的两侧缘部7、8时,难以产生横向撕裂。另外,可以说由于第1纤维的熔点比较低而低温密封性优异,但通过在制造时的密封工序中加热至位于第1无纺布71的内表面侧的第2无纺布72的第2纤维的熔点以上,第1纤维变脆,密封性降低。由此,位于外表面侧的外层片材18、22容易在密封部51剥离,可以说上侧区域61的密封强度变得比较低。这样,为了降低上侧区域61的密封强度,优选第1无纺布71的第1纤维的熔点比第2无纺布72的第2纤维的熔点低20℃以上。

另外,在上侧区域61中,优选第1无纺布71的张数比第2无纺布72的张数多。在上侧区域61中,第1无纺布71至少位于第2无纺布72的外侧,且其张数比第2无纺布72多,由此,即使在上侧区域61具有3层构造以上的多层构造的情况下,拉伸强度也比较低,可以说片材的撕裂和密封部51的剥离变得容易。

第1无纺布71的第1纤维是沿横向x延伸的连续纤维。通过拉伸强度比较低的第1无纺布71由连续纤维构成,即使纤维彼此的熔接或粘接所产生的接合点(交点)处的接合被解除,与短纤维相比,片材所包含的自由末端的数量也少,因此可以说难以产生片材断裂。因此,可以说在废弃尿布10时剥离侧密封区域50时,与使用短纤维的情况相比,难以产生横向撕裂。

参照图7(d),在密封部51中,由第1无纺布71的连续纤维构成的第1纤维81的至少一部分被切断。由沿横向x连续延伸的连续纤维构成的第1纤维81在制造时的密封形成工序中被切断,由此沿着密封部51的外周缘形成多个自由末端81a。通过沿着密封部51的外周缘形成多个自由末端81a,容易将前腰部区域11沿着撕裂线k1撕裂,并且如图7(a)所示,能够沿着密封部51的外周缘形成开孔53,使前腰部区域11的侧缘部28从后腰部区域12的侧缘部29分离。为了容易进行侧密封区域50的撕裂、剥离,优选切断横截密封部51的第1纤维81中的20%以上的纤维。

<拉伸强度和伸长率>

下述的表1表示第1及第2无纺布71、72的拉伸强度及伸长率的测定结果。该片材的拉伸强度及伸长率使用(株)岛津制作所的autograph型拉伸试验机(型号ag-kn)进行测定。

<测定方法>

首先,从第1及第2无纺布71、72切出长度尺寸(纵向y或横向x)100mm×宽度尺寸(横向x或纵向y)50mm作为试样。接着,将试样设置在拉伸试验机上,在卡盘间距离100mm、拉伸速度100mm/min的条件下伸长。分别测定使试样伸长5%、10%、30%(5mm、10mm、30mm)时的拉伸强度,作为“伸长5%时的拉伸强度”、“伸长10%时的拉伸强度”、“伸长30%时的拉伸强度”。另外,将伸长时得到的拉伸强度的最大值设为“最大拉伸强度”,将该时刻的伸长率设为“最大伸长率”。对纵向y和横向x分别测定第1和第2无纺布71、72的拉伸强度和伸长率。纵向y是指无纺布制造时的机械方向即md方向,横向x是指与机械方向正交的cd方向。

[表1]

参照表1,第1无纺布71的横向x(md方向)的最大拉伸强度为13.38n/50mm,纵向y(cd方向)的最大拉伸强度为8.04n/50mm,与此相对,第2无纺布72的横向x的最大拉伸强度为58.89n/50mm,纵向y的最大拉伸强度为15.87n/50mm。在横向x和纵向y上,第1无纺布71的最大拉伸强度为第2无纺布72的最大拉伸强度的约60%以下的大小,因此具有较低的拉伸强度,即使在上侧区域61中层叠有多层,作为整体的拉伸强度也不会变高,能够在尿布10的废弃时容易地撕裂片材。另外,第1无纺布71的横向x的最大拉伸强度比第2无纺布72的纵向y的最大拉伸强度低。由此,可以说废弃时容易以第1无纺布71为起点而撕裂。

另外,第1无纺布71的横向x的最大伸长率为87.5%,纵向y的最大伸长率为137.24%,第2无纺布72的md方向的最大伸长率为58.89%,纵向y的最大伸长率为87.78%。第1无纺布71的最大伸长率在横向x和纵向y上均为第2无纺布72的最大伸长率的约1.5倍,因此可以说质量比较高的上侧区域61整体在穿着时容易追随身体形状和身体的动作而伸长。

<平均密封强度>

下述的表2是各实施例1-4和比较例1-8的尿布的平均密封强度的测定结果。平均密封强度的测定使用(株)岛津制作所的autograph型拉伸试验机(型号ag-kn)进行测定。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尿布的前后腰部区域的两侧缘部各自的上侧区域具有位于肌肤相向面侧的内层、位于肌肤非相向面侧的外层、位于内外层间的中间层这3层构造,中间区域和下侧区域具有内外层这2层构造。前后腰部区域的两侧缘部经由均匀地配置有相同形状相同大小的点状的多个密封部的侧密封区域而相互接合,侧密封区域位于从尿布的两侧缘向横向x的内侧延伸的20mm宽度的区域内。另外,第1无纺布71主要是由聚乙烯纤维构成的聚乙烯(pe)无纺布,第2无纺布72主要是由聚丙烯纤维构成的聚丙烯(pp)无纺布。

在实施例1、3和比较例1、3、5、7的尿布中,侧密封区域的各密封部具有直径1.4mm的圆形状,各密封部在纵向上隔开2.6mm的间隔配置成一列,侧密封区域的总面积为57.7mm2。在实施例2、4和比较例2、4、6、8的尿布中,侧密封区域的各密封部具有直径1.4mm的圆形状,各密封部在纵向上隔开1.6mm的间隔配置成一列,侧密封区域的总面积为76.64mm2

<实施例1>

外层:第1无纺布71、中间层:第2无纺布72、内层:第2无纺布72

<实施例2>

外层:第1无纺布71、中间层:第2无纺布72、内层:第2无纺布72

<实施例3>

外层:第1无纺布71、中间层:第1无纺布71、内层:第2无纺布72

<实施例4>

外层:第1无纺布71、中间层:第1无纺布71、内层:第2无纺布72

<比较例1>

外层:第2无纺布72、中间层:第2无纺布72、内层:第1无纺布71

<比较例2>

外层:第2无纺布72、中间层:第2无纺布72、内层:第1无纺布71

<比较例3>

外层:第2无纺布72、中间层:第1无纺布71、内层:第1无纺布71

<比较例4>

外层:第2无纺布72、中间层:第1无纺布71、内层:第1无纺布71

<比较例5>

外层:第2无纺布72、中间层:第2无纺布72、内层:第2无纺布72

<比较例6>

外层:第2无纺布72、中间层:第2无纺布72、内层:第2无纺布72

<比较例7>

外层:第1无纺布71、中间层:第1无纺布71、内层:第1无纺布71

<比较例8>

外层:第1无纺布71、中间层:第1无纺布71、内层:第1无纺布71

密封强度的测定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

首先,在实施例1-4及比较例1-8的尿布的两侧缘部(纵向y的尺寸为150mm),在从两侧缘向横向的内侧离开25mm的位置,用红色笔标注沿纵向延伸的切割线。沿着切割线切割两侧缘部,得到包含侧密封区域整体的测定用试样(25mm×150mm)。接着,将试样中的前腰部区域的上端缘部和后腰部区域的上端缘部分别固定于卡盘(卡盘间距离20mm),在剥离速度500mm/min的条件下在180°方向剥离侧密封区域,测定上侧区域、中间区域和下侧区域的平均密封强度。进行5次上述平均密封强度的测定,将其平均值作为各区域的平均密封强度(n)d2、d3、d4。另外,将测定出的密封强度中的最大值(上侧区域的密封强度的最大值)作为最大密封强度(n)d1。

[表2]

参照表2,在实施例1-4中,上侧区域的密封强度的最大值d1小于下侧区域的平均密封强度的值d4的6倍。因此,在上侧区域的密封强度和下侧区域的密封强度中不产生较大的差,能够从上侧区域朝向中间区域、下侧区域将侧密封区域顺畅地撕裂、剥离。另外,实施例1、2的d1/d4为6.0以下。比较例1、2与实施例1、2同样地,尽管具有第1无纺布为1层且第2无纺布为2层的3层构造,d1/d4的值也分别为11.62、17.5。这意味着,在实施例1、2中,第1无纺布位于外层,由此与第2无纺布位于外层的情况相比,密封强度降低。

另外,将实施例3、4与比较例3、4进行比较时,虽然均具有第1无纺布为2层且第2无纺布为1层的3层结构,但实施例3、4的d1/d4的值均为6.0以下,与此相对,比较例3的d1/d4的值为17.1,比较例4的d1/d4的值为18.48。一般认为这是由于以下的原因而造成的:与实施例1、2同样地,在实施例3、4中,具有由拉伸强度低且具有低熔点的第1纤维主要构成的第1无纺布位于外层的方式,前后腰部区域的两侧缘部的外表面由第1无纺布71形成,因此密封强度降低。

图8(a)~(c)及图9(a)、(b)分别是用于说明作为本发明的尿布10的其他的变形例的一例表示的、第1~第5变形例的前腰部区域11的侧缘部28的实施方式的图。另外,各变形例的尿布10的基本结构与本发明的尿布10的基本结构相同,以下仅对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仅对前腰部区域的一方的侧缘部28进行了说明,但另一方的侧缘部28也优选具有同样的结构。并且,也可以不是前腰部区域11的侧缘部28而是后腰部区域12的侧缘部29具有该结构,也可以是前后腰部区域11、12的两侧缘部28、29具有该结构。

<第1变形例>

参照图8(a),在本变形例中,从腰部开口26侧朝向腿部开口27侧配置有由纤维无纺布或塑料膜形成的中间片材91。为了便于说明,前腰部区域11的侧缘部28的上侧区域28a具有由外层片材18的主体部18a、内层片材17、中间片材91以及外层片材18的折弯部18b构成的4层构造,中间区域28c具有成为外层片材18的主体部18a、内层片材17以及中间片材91的3层构造,下侧区域28b具有外层片材18的主体部18a和内层片材17这2层构造。

根据本变形例,各区域28a~28c的片材的层叠数及拉伸强度的相关关系为上侧区域28a>中间区域28c>下侧区域28b。因此,若是通常,则在拉伸强度变化的上侧区域28a与中间区域28c的交界附近及中间区域28c与下侧区域28b的交界附近容易产生横向撕裂,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无纺布71位于层叠数最多的上侧区域28a的外侧,且在上侧区域28a中第1无纺布71的张数比第2无纺布72的张数多,因此拉伸强度及密封强度比较低。因此,层叠数最多的上侧区域28a的最大密封强度与层叠数量最少的下侧区域28b的平均密封强度之差变小,能够从腰部开口26侧向腿部开口27侧顺畅地进行片材的撕裂和密封的剥离,能够有效地抑制横向撕裂。

<第2变形例>

参照图8(b),根据本变形例,外层片材18的主体部18a和折弯部18b仅位于上侧区域28a。上侧区域28a具有外层片材18的主体部18a、由第2无纺布72构成的中间片材91、内层片材17和弯曲部18b这4层结构,中间区域28c和下侧区域28b仅由中间片材91和内层片材17形成。在本变形例中,上侧区域28a比中间区域28c及下侧区域28b多2层,但即使在该情况下,上侧区域28a的最大密封强度与下侧区域28b的平均密封强度之差也小于6倍,不大,因此,在上侧区域28a与中间区域28c、中间区域28c与下侧区域28b的各自的交界附近不会产生横向撕裂,能够顺畅地分离前后腰部区域11、12的两侧缘部28、29。

<第3变形例>

参照图8(c),根据本变形例,除了外层片材18a的折弯部18b和中间片材91仅配置于上侧区域28a以外,在下侧区域28b,在外层片材18a的外表面,配置有由第1无纺布71形成的最外层片材92。上侧区域28a具有由第1无纺布71构成的外层片材18的主体部18a和折弯部18b、夹设于它们之间的由第2无纺布72形成的中间片材91和内层片材17这4层结构,中间区域28c具有内层片材17和外层片材18的主体部18a这2层结构,下侧区域28b具有内层片材17、外层片材18的主体部18a和最外层片材92这3层结构。

在本变形例中,片材的层叠数及拉伸强度的相关关系为上侧区域28a>下侧区域28b>中间区域28c,但通过上侧区域28a及中间区域28c包含多张第1无纺布71,与在纵向y上位于它们之间的中间区域28c之间不会产生大的拉伸强度及密封强度的差异。因此,在废弃尿布10时,能够抑制在上侧区域28a与中间区域28c的交界附近以及中间区域28c与下侧区域28b的交界附近产生横向撕裂,能够顺畅地使前后腰部区域11、12的两侧缘部28、29相互分离。

<第4变形例>

参照图9(a),本变形例的密封部94是比较小的点状,以在纵向y和横向x上彼此不重叠的方式隔开间隔地配置。密封部94的直径为0.8~1.2mm、间距r2、r3为1.4~1.8mm。这样,即使密封部94比较小,也通过配置成所谓的交错状,作为侧密封区域50整体发挥所需的密封强度,并且其他的密封部94位于各密封部94的分离部分的横向x的内侧或外侧,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分离部分的横向撕裂。

<第5变形例>

参照图9(b),本变形例的密封部95为矩形外框状,且在其内部具有椭圆状的非密封部分96。通过使密封部95具有这样的形状,能够使接合面积减少而调整为密封强度比较低,并且密封部95间的分离部分比较小,能够防止横向撕裂。

对于密封部95的各尺寸而言,纵向y的尺寸l2为3.0~5.0mm,横向x的尺寸w1为1.5~3.0mm,非密封部分96的横向x的尺寸w2为0.5~1.5mm,纵向y的尺寸l3为2.0~3.0mm,间距r4为0.5~1.5mm。

通过本说明书、附图以及权利要求书的记载能够由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的全部的特征结构即使仅与特定的其他特征相关联地组合而进行了说明,也能够独立地或者任意地与其他的1个或者多个特征结构进行组合。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内裤型穿着物品(一次性的内裤型尿布)

11前腰部区域(第1腰部区域或第2腰部区域)

12后腰部区域(第1腰部区域或第2腰部区域)

13裆部区域

17内层片材(内层)

18外层片材(外层)

18a外层片材的主体部

18b外层片材的折弯部

21内层片材(内层)

22外层片材(外层)

22a外层片材的主体部

22b外层片材的折弯部

28前腰部区域的侧缘部

28a上侧区域(第1区域)

28b下侧区域(第2区域)

28c中间区域(第2区域)

29后腰部区域的侧缘部

29a上侧区域(第1区域)

29b下侧区域(第2区域)

29c中间区域(第2区域)

50侧密封区域

51密封部

71第1无纺布

72第2无纺布

91中间片材(中间层)

81第1纤维

x横向

y纵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