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血管重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腹动脉重塑装置。
背景技术:
患者体内的管腔的尺寸、形状和/或开放能够发生变化,并且这些变化能够导致并发症或者影响相关的身体功能。例如,脉管系统的壁、尤其是动脉壁可能发展成通常称作动脉瘤的病理扩张。动脉瘤作为动脉壁的膨胀而被观察到。这是因为血管壁因疾病、损伤或者先天性畸形而变弱。动脉瘤具有薄弱的壁,有发生破裂的趋势,而且通常由高血压所引起或者因其恶化。可以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处发现动脉瘤;最常见的是腹主动脉瘤(aaa)和脑或者大脑动脉瘤。虽然仅仅存在动脉瘤不总是对生命构成威胁,但是动脉瘤能够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例如,如果动脉瘤在脑中破裂则引发中风。另外,破裂的动脉瘤也能够导致死亡。
现有的治疗是,将动脉上长有动脉瘤的一段切除更换为人工血管。但是当动脉瘤的位置靠近支血管31时,如图7所示,若切除动脉安装人工血管,会造成支血管堵塞。现有技术中也有采用生物补片进行血管腔外重塑的案例,但是现在使用的生物补片在进行腔外重塑后,需要用缝合线将生物补片捆绑在血管外表面,由于缝合线与血管外表面是线接触,若用力过大会割伤血管,用力过小会导致生物补片缠绕过松,起不到血管重塑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的腹动脉重塑装置,在动脉腔外进行重塑,便于减少对支血管的破坏。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腹动脉重塑装置,包括:
柔性的血管补片,所述血管补片的一端为缝合端,另一相对端为裁切端,该裁切端能被手术刀切割;
和联接体,所述联接体安装在血管补片的缝合端上;
其中,所述血管补片的裁切端允许向靠近缝合端的一侧弯折至与联接体连接,形成管状的腔体,所述腔体用以包裹血管的外周面充当托架。
可选地,所述血管补片包括弹性骨架和覆膜,所述覆膜的一端贴合在弹性骨架的一侧的表面上形成缝合端,另一相对端向远离弹性骨架的方向延伸形成裁切端。
可选地,所述联接体包括片状构件,所述片状构件具有侧面i和侧面ii,所述侧面i和侧面ii和相对设置,所述侧面i的中部设置有折线,所述片状构件能绕折线翻折,使侧面i的两端相互抵触,所述侧面i上设置有锁紧结构,该锁紧结构用以使侧面i的两端可拆卸连接,所述侧面ii的中部与缝合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锁紧结构包括两排分别设置在侧面i两端的凸齿列,每排所述凸齿列具有至少一个凸齿,所述凸齿开有贯穿孔,所述侧面i的两端相互抵触时,位于所述侧面i两端的凸齿交错设置,且相邻的凸齿上的贯穿孔同轴设置。
可选地,所述锁紧结构包括定位针;所述侧面i的一端开有若干个盲孔,另一端开有若干个容置孔,所述盲孔远离侧面ii的一端沿径向向内延伸形成环状凸台,所述片状构件上开有轴线与容置孔轴线垂直的通孔,且该通孔与容置孔连通,每个所述容置孔内均安装有卡扣,所述卡扣的一端为弹性端,另一相对端为刚性端,所述弹性端与片状构件连接,所述刚性端靠近弹性端的一端开有限位孔,另一相对端向远离容置孔轴线的一侧延伸,形成锚刺,所述侧面i的两端相互抵触时,所述刚性端能插入盲孔内,使锚刺与环状凸台卡接,所述定位针依次穿过通孔和限位孔,以压缩弹性端,使刚性端收纳于容置孔内。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腹动脉重塑装置,包括柔性的血管补片和联接体,所述血管补片的一端为缝合端,另一相对端为裁切端,该裁切端能被手术刀切割;所述联接体安装在血管补片的缝合端上;其中,所述血管补片的裁切端允许向靠近缝合端的一侧弯折至与联接体连接,形成管状的腔体,所述腔体用以包裹血管的外周面充当托架。本发明提供的腹动脉重塑装置,在动脉腔外进行重塑,便于减少对支血管的破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使用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片状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片状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片状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片状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动脉瘤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血管补片、2-片状构件、3-动脉、4-缝合针、11-弹性骨架、12-覆膜、21-侧面i、22-侧面ii、23-折线、24-凸齿、25-定位针、26-通孔、31-支血管、32-动脉瘤、41-缝合线、121-缝合端、122-裁切端、123-缺口、124-分割线、211-盲孔、212-容置孔、213-环状凸台、214-卡扣、215-弹性端、216-刚性端、217-限位孔、218-锚刺、241-贯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腹动脉重塑装置,包括:
柔性的血管补片1,所述血管补片的一端为缝合端121,另一相对端为裁切端122,该裁切端能被手术刀切割;
和联接体,所述联接体安装在血管补片的缝合端上;
其中,所述血管补片的裁切端允许向靠近缝合端的一侧弯折至与联接体连接,形成管状的腔体,所述腔体用以包裹血管的外周面充当托架。
使用时,先检查出患者动脉瘤的位置,并确定支血管31的直径,例如采用血管造影技术,确定患者动脉瘤的位置和支血管31的直径,根据患者动脉瘤的位置和支血管31的直径,用手术刀或者医用剪刀在裁切端上切割一个能容纳支血管的缺口123,并剪切一条分割线124,该分割线从缺口的边缘一直延伸到裁切端上远离缝合端121的一端的边缘,从而将裁切端分割为两个裁切半片,然后将血管补片1包裹在动脉外侧,并使血管补片1覆盖动脉瘤,同时将两个所述裁切半片分别包覆在支血管31的两侧,使支血管31位于缺口123内,然后使两个裁切半片分别与联接体连接,形成管状的腔体。此时所述腔体的内周面紧贴在动脉的外周面充当动脉的托架,相当于加厚了动脉瘤的壁,便于防止动脉瘤破裂。且本实施例在动脉腔外进行重塑,减少了对支血管的破坏,便于保持支血管的通畅。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血管补片1包括弹性骨架11和覆膜12,所述覆膜的一端贴合在弹性骨架的一侧的表面上形成缝合端,另一相对端向远离弹性骨架的方向延伸形成裁切端。缝合端内设置有弹性骨架11,便于对血管进行支撑,所述裁切端内没有弹性骨架11,便于裁剪。
如图3-4所示,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联接体包括片状构件2,所述片状构件2具有侧面i21和侧面ii22,所述侧面i和侧面ii和相对设置,所述侧面i21的中部设置有折线23,所述片状构件能绕折线翻折,使侧面i的两端相互抵触,所述侧面i上设置有锁紧结构,该锁紧结构用以使侧面i的两端可拆卸连接,所述侧面ii的中部与缝合端连接。所述锁紧结构包括两排分别设置在侧面i两端的凸齿列,每排所述凸齿列具有至少一个凸齿24,所述凸齿24开有贯穿孔241,所述侧面i的两端相互抵触时,位于所述侧面i两端的凸齿交错设置,且相邻的凸齿上的贯穿孔同轴设置。
初始状态下,所述侧面i的两端处于分离状态,重塑动脉后,拉动裁切端,使血管补片1紧贴在动脉外侧,并将裁切端抵压在侧面i上,此时弯折片状构件,使侧面i的两端相互抵触,此时位于所述侧面i两端的凸齿交错设置,且相邻的凸齿上的贯穿孔同轴设置。裁切端夹持在相邻的凸齿之间的缝隙内。取一颗缝合针4,用缝合针依次穿过凸齿上的贯穿孔,缝合线41随着缝合针依次穿过凸齿上的贯穿孔,这个过程中,缝合线41穿刺裁切端,将裁切端缝合在凸齿上。整个过程中,所述缝合线41不与动脉接触,且片状构件与动脉为面接触,防止了割伤动脉,便于使血管补片1紧贴在动脉外侧,便于保证重塑质量。
如图5-6所示,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锁紧结构包括定位针25;所述侧面i21的一端开有若干个盲孔211,另一端开有若干个容置孔212,所述盲孔211远离侧面ii的一端沿径向向内延伸形成环状凸台213,所述片状构件2上开有轴线与容置孔轴线垂直的通孔26,且该通孔与容置孔连通,每个所述容置孔212内均安装有卡扣214,所述卡扣214的一端为弹性端215,另一相对端为刚性端216,所述弹性端与片状构件连接,所述刚性端216靠近弹性端的一端开有限位孔217,另一相对端向远离容置孔轴线的一侧延伸,形成锚刺218,所述侧面i的两端相互抵触时,所述刚性端能插入盲孔内,使锚刺与环状凸台卡接,所述定位针依次穿过通孔和限位孔,以压缩弹性端,使刚性端收纳于容置孔内。
初始状态下,所述定位针依次穿过通孔和限位孔,以压缩弹性端,使刚性端收纳于容置孔内,重塑动脉后,拉动裁切端,使血管补片1紧贴在动脉外侧,并将裁切端抵压在侧面i上,此时弯折片状构件,使侧面i的两端相互抵触,此时,沿通孔26的轴线抽出定位针,所述定位针与刚性端216分离,所述刚性端216在弹性端215的作用下,伸出容置孔212,并插入盲孔211内,使锚刺与环状凸台卡接,从而使侧面i的两端相互卡接固定。这这个过程中,所述刚性端216将裁切端压入盲孔211内,并抵压在盲孔211内的底部,使得裁切端与片状构件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不使用缝合线41进行固定,便于防止割伤动脉,便于保证重塑质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