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视网膜静脉用微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75419发布日期:2020-05-08 17:45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一种视网膜静脉用微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视网膜静脉用药的微针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眼底疾病的治疗,人们需要对眼用药,为了给眼用药治疗眼后段疾病时采用了各种手段。滴眼剂是一种最普遍的眼用制剂,滴眼剂滴入结膜囊内,首先与眼泪结合,透过角膜向眼内转运,药量损失严重,只有不到5%给药量的药物能够到达眼内,较长的扩散距离和房水的对流,药物进入眼内后几乎不能到达眼后段组织;全身给药是治疗眼部疾病的另一种途径,但由于房水屏障和血-视网膜屏障的隔离,药物很难通过眼球末端进入眼球,大剂量和频繁给药还会引起全身副作用;玻璃体内注射可使药物到达眼后段组织,但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方案为多次注射短半衰期的药物来达到治疗目的,不但增加患者痛苦,而且增加了感染和眼底损伤的各种并发症的可能;缓控释给药包括手术植入植入剂和注射微粒两类,植入剂有生物降解型和非生物降解型,前者植入剂可精确控制药物释放,但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同样容易引起眼底损伤的各种并发症,后者植入剂安全效果好,但能够携带的药物种类少,针对治疗的疾病少,效果不明显,注射微粒能够实现药物的缓释并延长药物半衰期,但是可能会造成暂时或者永久的视力损伤;靶向性给药的技术尚未成熟,副反应难以控制;离子电渗给药是利用电场将药物离子通过皮肤和黏膜导入眼内,可打破局部屏障,但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方案,将药物覆盖在眼球表面至少5个小时,药物离子才开始迁移到眼后段组织,而想要在眼后段积累出足够的药物浓度,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手术时间长,资源消耗大,另外,药物离子经过漫长迁移后同样难以突破眼后段的血-视网膜屏障,治疗效果差。

因此,基于上述几种眼后段给药手段,人们仍需要新的技术方案或者改进方案,来应对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视网膜静脉用微针装置,引导离子电渗为眼后段给药。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视网膜静脉用微针装置,包括离子电渗室和微针,所述离子电渗室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内盛有治疗介质,离子电渗室的一端开口为给药端,给药端扣在患者眼球上,离子电渗室的另一端开口为观察端,观察端设置有第一电极,所述离子电渗室的侧壁均匀开口并分别连接绝缘软管,每根绝缘软管分别连接一根微针;所述微针为中空管状,微针前端为第二电极,微针中段为复合管,包括贴合的内层、中间层和外层,内层与外层均为导电的金属管,内层的一端与微针前端为一体式结构,中间层为绝缘层,将内层和外层分隔开,内层的另一端与绝缘软管相连通,内层与外层分别连接有导线,外层接地,内层与第一电极的电流极性相反,即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极性相反。

在本发明中,所述微针沿眼眶向内穿刺,微针前端与眼球巩膜相接触。

在本发明中,所述离子电渗室为圆筒状或中空的圆台结构。

在本发明中,所述离子电渗室的给药端开口覆盖眼球的角膜和部分结膜。

在本发明中,所述离子电渗室外设置有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离子电渗室给药端的开睑装置,开睑装置撑开患者眼睑,固定装置将离子电渗室固定在患者眼部。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架体,架体的前方设置有两组夹持机构,两组夹持机构分别位于患者双眼处,夹持机构夹持住离子电渗室,两个夹持装置之间通过伸缩调节机构连接,架体的后方设置有弹性头带和弹性耳带,头带绕过患者头部,耳带有两条,每根耳带的一端与头带同侧端头连接,另一端绕过耳朵下方连接到架体的下部。

进一步的,所述开睑装置包括两组开睑钩和支撑臂,两个开睑钩由钢丝分别向外弯折而成,分别扒开患者的上下眼睑,支撑臂的一端连接同侧的开睑钩,两个支撑臂的另一端连接在一起,两个支撑臂的连接处销接在架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臂上设置有开睑调节销,开睑调节销穿过两个支撑臂,通过调节开睑调节销来调节两个支撑臂之间的距离,进而调节两个开睑钩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伸缩调节机构包括两根同轴的调节螺栓,两根调节螺栓上的螺纹方向相反,调节螺栓的一端分别固定到同侧的夹持装置上,两个调节螺栓的另一端连接到调节块上,调节块内侧固定有分别与两个调节螺栓相匹配的螺母,通过旋转调节块来使得两个调节螺栓靠近或者远离,进而调节两个夹持机构之间的距离,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眼距的患者。

基于上述结构,一种视网膜静脉用微针装置的使用方法为:

(1)将固定装置固定在患者头部,将离子电渗室设置到患者眼球上方,调节开睑调节销,使得开睑钩撑开患者眼睑并固定住;

(2)将离子电渗室的给药端设置到患者眼球处,覆盖角膜和部分结膜后,向离子电渗室注满治疗介质药物;

(3)将绝缘软管和微针内的空气排空后,将微针穿刺到指定位置,为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通电,构成电场,此时治疗介质中的药物离子开始迁移,部分药物离子通过对角膜的覆盖浸染,在电场的推动下,药物离子穿过角膜和结膜向眼球内迁移;另一部分药物离子经过绝缘软管和微针,汇聚到眼中段的巩膜处,药物离子积累后,一边沿着巩膜向眼后段蔓延,一边在电场的作用下穿透巩膜,向眼球内迁移,分别穿透巩膜、脉络膜、血-视网膜屏障后,到达眼后段内组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以微针引导离子电渗,使得药液通过对角膜的覆盖浸染和通过空心微针导入眼球中段的巩膜两个方向,送药范围大,送药效率高;

(2)在微针上第二电极的引导下,药液离子能够快速的在眼球中段到眼球后段富集,有效的穿过巩膜进入到脉络膜内,并进一步穿越血-视网膜屏障进入到眼后段组织内,进一步提高送药效率;

(3)在药物穿越过程中,巩膜能够控制药物的穿越速度,对脉络膜、视网膜和眼后段组织进行保护,减少药物对眼后段的副反应;

(4)固定装置能够有效的将离子电渗室固定在患者眼部,防止离子电渗室和微针与患者眼球产生位移,减少手术副损伤,提高手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人眼球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离子电渗室的药物流向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的离子电渗室和微针的分布连接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微针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夹持结构和开睑结构位置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开睑结构示意图。

图中:离子电渗室1、微针2、治疗介质3、第一电极4、绝缘软管5、第二电极6、外层7、中间层8、内层9、导线10、夹持机构11、触点12、凹点13、开睑装置14、开睑钩15、支撑臂16、开睑调节销17、头带18、耳带19、调节螺栓20、调节块21、眼球22、玻璃体23、晶状体24、虹膜25、瞳孔26、角膜27、结膜28、视神经29、视神经乳头30、巩膜31、脉络膜32、视网膜3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优选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视网膜静脉用微针装置,如图1-6所示,包括离子电渗室1和微针2,所述离子电渗室1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台状,内盛有治疗介质3,离子电渗室1的一端开口为给药端,给药端扣在患者眼球22上,覆盖眼球22的角膜27和部分结膜28,离子电渗室1的另一端开口为观察端,观察端设置有第一电极4,所述离子电渗室1的侧壁均匀开口并分别连接绝缘软管5,每根绝缘软管5分别连接一根微针2;所述微针2为中空管状,微针2前端为第二电极6,微针2中段为复合管,包括贴合的内层9、中间层8和外层7,内层9与外层7均为导电的金属管,内层9的一端与微针2前端为一体式结构,中间层8为绝缘层,将内层9和外层7分隔开,内层9的另一端与绝缘软管5相连通,内层9与外层7分别连接有导线10,外层7接地,内层9与第一电极4的电流极性相反,即第一电极4与第二电极6的极性相反,所述微针2沿眼眶向内穿刺,微针2前端与眼球巩膜31相接触。

所述离子电渗室1外设置有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包括架体,架体的前方设置有两组夹持离子电渗室1的夹持机构11和撑开患者眼睑的开睑装置14,两个夹持装置11之间通过伸缩调节机构连接,架体的后方设置有弹性头带18和弹性耳带19,头带18绕过患者头部,耳带19有两条,每根耳带19的一端与头带18同侧端头连接,另一端绕过耳朵下方连接到架体的下部。

如图6所示,所述夹持机构11包括套设在离子电渗室1外的笼体,笼体内侧设置有两圈凸起的触点12,两圈触点12交错分布,相对应的,所述离子电渗室1的外壁设置有两圈凹点13,凹点13与笼体内侧的触点12相吻合,有效的夹持和固定住离子电渗室1。

如图6和7所示,所述开睑装置14包括两组开睑钩15和支撑臂16,两个开睑钩15由钢丝分别向外弯折而成,分别扒开患者的上下眼睑,支撑臂16的一端连接同侧的开睑钩15,两个支撑臂16的另一端连接在一起,两个支撑臂16的连接处销接在架体上,支撑臂16上设置有开睑调节销17,开睑调节销17穿过两个支撑臂16,开睑调节销17的一端与一个支撑臂16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个支撑臂16螺接,通过转动开睑调节销17即可调节两个支撑臂16之间的距离,进而调节两个开睑钩15之间的距离。

所述伸缩调节机构包括两根同轴的调节螺栓20,两根调节螺栓20上的螺纹方向相反,调节螺栓20的一端分别固定到同侧的夹持装置11上,两个调节螺栓20的另一端连接到调节块21上,调节块21内侧固定有分别与两个调节螺栓20相匹配的螺母,通过旋转调节块21来使得两个调节螺栓20靠近或者远离,进而调节两个夹持机构11之间的距离,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眼距的患者。

在本发明中,为了药物的在眼后段快速富集,微针2穿刺到眼中段的巩膜31处。由于健康的人眼球22最中心为玻璃体23,玻璃体23的前方为通过睫状体固定的晶状体24,晶状体24前方由虹膜25调节瞳孔26大小来调节进光量,虹膜25的前方为角膜27,角膜27周围通过结膜28连接在眼球22的组织上;玻璃体23的后方有视神经乳头30,视神经29和血管通过视神经乳头30处进出眼球22;玻璃体23的中后段由视网膜33、脉络膜32和巩膜31包裹,其中视网膜33为最内层,上面分布为感光细胞,脉络膜33位于视网膜33和巩膜31之间,进入眼球22的血运血管分布在脉络膜处,巩膜31对眼球22进行保护,将大部分物质隔离到眼球22外。

本发明应用于眼部给药治疗眼后段疾病时,给患者麻醉后,将本发明的固定装置固定在患者头部,将离子电渗室1设置到患者眼球22上方,调节开睑调节销17,使得开睑钩15撑开患者眼睑并固定住,将离子电渗室1的给药端设置到患者眼球22处,覆盖角膜27和部分结膜28后,向离子电渗室1注满治疗介质3药物;将绝缘软管5和微针2内的空气排空后,将微针2穿刺到指定位置,为第一电极4和第二电极6通电,构成电场。此时治疗介质3中的药物离子开始迁移,部分药物离子通过对角膜27的覆盖浸染,在电场的推动下,药物离子穿过角膜27和结膜28向眼球22内迁移;另一部分药物离子经过绝缘软管5和微针2,汇聚到眼中段的巩膜31处,药物离子积累后,一边沿着巩膜31向眼后段蔓延,一边在电场的作用下穿透巩膜31,向眼球22内迁移,分别穿透巩膜31、脉络膜32、血-视网膜33屏障后,到达眼后段内组织。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微针2未伤及巩膜31,使得巩膜31能够有效的保护巩膜31内组织,也能拦截部分药物的渗透迁移速度,防止过高的药物离子对巩膜31内组织带来副反应。

所述固定装置上还设置有持针器,持针器夹持住每根微针。

因此,结合上述构造和工作过程可以发现,本发明所述的视网膜静脉用微针装置送药范围大,送药效率高,对患者的副反应和手术副损伤小,手术效果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