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单腔支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16997发布日期:2020-06-30 20:46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单腔支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进的单腔支气管导管。



背景技术:

临床上,在胸科手术过程中,需要进行左右肺分隔的单肺通气,要求麻醉医师能够使患侧肺停止通气并塌陷而健侧肺正常通气,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同时防止健侧肺受到患侧肺内感染源、肿物等污染,保护键侧肺;手术结束后,恢复到正常的双肺通气。目前临床常使用双腔支气管导管或单腔气管导管+支气管封堵器实现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的相互切换,但在使用这两种方式进行气道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一、双腔管可选型号较少,适用范围小,最小型号为26号,不适合较小的儿童;

二、双腔导管外径较粗,材质硬,操作过程中需要不断通过旋转、移动调整位置,会增加声门、气道损伤的风险,甚至无法通气,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

三、由于气道解剖结构的特点,人体的左侧支气管较长,前端单个通气孔就能保证左上肺和左下肺的通气,而右侧支气管较短,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右侧双腔支气管头端侧面有一固定开口用于右上肺通气,所以双腔气管的两单管功能差异较大不能互换,需反复调整位置,可能增加单肺通气失败的风险,甚至导致低氧血症;

四、部分术后需要呼吸机的患者需要将双腔管拔出,更换为较细的单腔管,二次插管增加了患者气道损伤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改进的单腔支气管导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改进的单腔支气管导管,包括气管导管、设置在所述气管导管外壁的第一气囊,所述第一气囊与第一充气管相连;所述气管导管的下端还连接有支气管导管,所述支气管导管与所述气管导管之间的成钝角,所述支气管导管的管径小于所述气管导管的管径,所述支气管导管外设置有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与第二充气管相连。

所述气管导管下端远离所述支气管导管的一侧还设有支气管通气口,所述气管导管位于支气管通气口处的导管管壁的厚度是气管导管上端管壁厚度的1.5-5倍,支气管通气口形成管状,成为通气管。

进一步的,气管导管1位于支气管通气口34处的导管管壁,环绕通气口34向导管内部凸出,形成具有通气孔的凸块41,凸块41内的通气孔即为通气管3。

进一步的,气管导管1位于支气管通气口34对面的处的导管管内壁上设有凹槽42。气管导管1位于支气管通气口34对面的处的导管管壁的厚度为气管导管上端管壁厚度的0.1-0.8倍。从而使得气管导管1保持通气畅通。

所述通气管的内部上壁上设有第三气囊,所述第三气囊与第三充气管相连;所述气管导管的左管壁中开设有第一壁道,所述第三充气管穿过所述第一壁道与所述第三气囊连通;

所述支气管导管内部上壁上设有第四气囊,所述第四气囊与第四充气管相连,所述气管导管的右管壁中开设有第二壁道,所述第四充气管穿过所述第二壁道与所述第四气囊连通。

优选的,所述通气管的长度远小于所述支气管导管。

优选的,所述第三充气管露出所述气管导管的部分设有第一通气接口。

优选的,所述第四充气管露出所述气管导管的部分设有第二通气接口。

进一步的,支气管导管第二气囊的下侧的管壁上还设有通气孔。

进一步的,气管导管位于支气管通气口处的导管管壁环绕通气口向气管导管内部凸出,形成具有通气孔的凸块,凸块内的通气孔成为通气管。

进一步的,气管导管位于支气管通气口对面的处的导管管内壁上设有凹槽。

进一步的,气管导管位于支气管通气口对面的处的气管导管管壁的厚度为气管导管上端管壁厚度的0.1-0.8倍。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气囊设在凸块的对面。

进一步的,所述气管导管的外壁上还设有能显示插管深度的刻度。

进一步的,所述气管导管的管壁内还设有环形状支撑弹簧,在支气管导管的内壁上也设有环形状支撑弹簧,使得气管导管和支气管导管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可塑性,插管方便容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一、单腔管不受型号、规格限制,选择面大,降低了对气管导管直径的要求,使用人群广,解决了双腔管不适合儿童胸科手术的问题;且支气管导管的单腔结构减轻了置管难度和对声门的损害。

二、从气管导管外部手动操作,通过第三充气管给第三气囊充气充气放气实现通气管的封堵和通气,通过第四充气管给第四气囊充气放气实现支气管导管的封堵和通气,由此当气管导管插入病人身体内之后,可同时满足手术需要的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自由切换,增强单肺通气的成功率,减少病人的痛苦。

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术后无需更换导管,有效减少二次插管对病人带来的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改进的单腔支气管导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改进的单腔支气管导管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第三气囊和第四气囊满气时的示意图;

图4为支气管通气口处结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图1、图2、图3和图4对本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改进的单腔支气管导管,如图2所示,包括气管导管1、设置在气管导管1外壁的第一气囊11,第一气囊11与第一充气管12相连;气管导管1的下端还连接有支气管导管2,支气管导管2与气管导管1之间的成钝角,支气管导管2的管径小于气管导管1的管径,支气管导管2外设置有第二气囊21、第二气囊21与第二充气管22相连;

如图1、4所示,所述气管导管1下端远离所述支气管导管2的一侧还设有支气管通气口34,所述气管导管1位于支气管通气口34处的导管管壁的厚度是气管导管1上端管壁厚度的1.5-5倍,支气管通气口34形成管状,成为通气管3;

进一步的,气管导管1位于支气管通气口34处的气管导管管壁环绕通气口34向气管导管内部凸出,形成具有通气孔的凸块41,凸块41内的通气孔即为通气管3。

进一步的,气管导管1位于支气管通气口34对面的处的气管导管管内壁上设有凹槽42。气管导管1位于支气管通气口34对面的处的导管管壁的厚度为气管导管上端管壁厚度的0.1-0.8倍。从而使得气管导管1保持通气畅通。

通气管3的内部上壁上设有第三气囊31,第三气囊31与第三充气管32相连;气管导管1的左管壁中开设有第一壁道33,第三充气管32穿过第一壁道33与第三气囊31连通;

支气管导管2内部上壁上设有第四气囊23,第四气囊23与第四充气管24相连,气管导管1的右管壁中开设有第二壁道25,第四充气管24穿过第二壁道25与第四气囊23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气囊23设在凸块41的对面,该处支气管导管2的管内直径最小。

进一步的,所述气管导管(1)的外壁上还设有能显示插管深度的刻度。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通气管3的长度远小于支气管导管,通气管的作用是给第三气囊提供空间实现患侧肺的不通气,过长容易增加置管难度,导致通气管前端刮伤患者内部。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第三充气管32露出气管导管1的部分设有第一通气接口321,需要给第三气囊通气时打开第一通气接口,由第三充气管32连接充气设备给第三气囊充气,停止充气时则关闭第一通气接口。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第四充气管24露出气管导管1的部分设有第二单向通气阀241。需要给第四气囊通气时打开第二通气接口,由第四充气管24连接充气设备给第四气囊充气,停止充气时则关闭第二通气接口。

在实际运用中,单腔气管导管的型号比较多,导管内径有3.0mm-10.0mm之间不同型号,选择面大,适用范围广,儿童和成人均可以,降低了对气管导管直径的要求,使用人群广,解决了双腔管型号不适合儿童胸科手术的问题;

如图1所示,在实际运用中,首先,患者全身麻醉后,经口气管插管,根据病人身高插至导管尖端距离门齿10-50cm深度。本发明为单腔管,相比双腔管具有较小的管径,从而本发明在临床上也可以经鼻气管插管,不只经口一条路径,而且解决了双腔管不适合气管较细的患者如儿童的技术难题。经鼻插管,一般成人深度在20-50cm,儿童插管深度在8-20cm,不同的身高需要不同长度的单腔支气管导管。因为本发明管腔直径较小,插管方便,且不需要旋转插管,不会造成患者气管损伤。

然后,经纤支镜定位,当支气管导管2位于一侧支气管,支气管通气口34位于气管隆突上时,不分左右侧,支气管导管2定好位置后,通过第一充气管12给第一套囊11充气,第二充气管22给第二套囊21充气,第一套囊11给病人的主气管支撑,第二套囊21给病人的支气管支撑;

气管导管1的长度为10-40cm;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身高可以制成不同长度,不同型号的气管导管,如,儿童用的气管导管1的长度为10cm-20cm;成人用的气管导管1的长度20-40cm。

在一实施例中,如做左肺手术,支气管导管2插进患者左边支气管,通气管3开口对着患者右边支气管,手术过程中需要左侧肺不通气而右侧肺通气。此时通过第四充气管24给第四气囊23充气,使其封堵住支气管导管2,保证位于患者左的支气管中的支气管导管2不通气,而通气管中的第三气囊保持原样,保证作为健侧肺的右肺通气。

在一实施例中,如做左肺手术,支气管导管2插进患者右边支气管,通气管3开口对着患者左边支气管,手术过程中需要左侧肺不通气而右侧肺通气,此时通过第三充气管32给第三气囊31充气,使其封堵住开口对准患者左肺的通气管3,即能保证患者左肺不通气;而位于患者右肺的支气管导管2中的第四气囊23保持原样,保证作为健侧肺的右肺通气。

在一实施例中,如做右肺手术,支气管导管2插进患者左边支气管,通气管3开口对着患者右边支气管,手术过程中需要右侧肺不通气而左侧肺通气。此时通过第三充气管32给第三气囊31充气,使其封堵住开口对准患者右肺的通气管3,即能保证患者右肺不通气,而支气管导管2中的第四气囊23保持原样,保证作为健侧肺的左肺通气。

在一实施例中,如做右肺手术,支气管导管2进患者右边支气管,通气管3开口对着患者左边支气管,手术过程中需要右侧肺不通气而左侧肺通气,此时通过第四充气管24给第四气囊23充气,使其封堵住支气管导管23,即能保证患者右肺不通气;而开口对准患者左支气管的通气管3中的第三气囊保持原样,保证作为健侧肺的左肺通气。

在一实施例中,手术完成后需要患者双肺通气时,打开第一通气接口和第二通气接口,不给第三气囊和第四气囊充气,使其瘪气,此时支气管导管2和通气管3均能正常通气,从而恢复患者双肺通气。

因此,不管是左侧肺还是右侧肺为患侧肺,支气管导管无论插至左侧还是右侧,都能通过实现左肺单肺通气,右肺单肺通气,这种新型单腔支气管导管能阻断患侧肺通气,达到有效分割双侧肺的目的;手术结束后恢复双肺通气,能同时满足手术需要的单肺通气和双肺通气自由切换,术后也无需重新更换。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操作方便,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进一步的,支气管导管2第二气囊21的下侧的管壁上还设有通气孔27。进一步的,所述通气孔27有多个,分别环绕分布在支气管导管2远端管壁上。临床上,在插管过程中,支气管导管2远端端头的管孔经常会被器官堵塞,导致支气管导管2通气失效;临床用的双腔管支气管端只在远端侧面设计了一个通气孔,有时无法对准右上肺或左上肺导致通气失败,需要反复旋转导管调整位置,增加气管损伤的风险或重新插管,给临床插管带来技术难题。本发明在支气管导管2远端管壁上布满通气孔27,能够避免支气管导管2的端头被堵塞,解决了插管过程中支气管导管2远端端头管孔因堵塞导致通气失效的技术难题。支气管导管尾端设计镂空的主要目的是,整个管壁布满了通气孔,能够避免右或左上肺叶支气管开口处易被阻塞的情况,使定位更容易,保证单肺通气的效果,此外支气管2的前端也是可以通气的,不是封闭的。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