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事件的应急医疗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81950发布日期:2020-10-28 12:44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城市公共事件的应急医疗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应急救援辅助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城市公共事件的应急医疗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医疗救治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准确及时的应急医疗会给伤员带给更好的救治效果,对于某些伤员来说,甚至能带来更多生存的希望,然而,现实情况中,公共事件的应急医疗仍然存在众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现代城市中,道路拥堵已经成为常态,若进行应急医疗的医院距离现场较远,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往往较长,并且,有时还会出现,救护车已经到达现场附近,但由于静止的车辆堵塞道路,使得救护车无法进入现场,导致救护力量无法及时赶到现场,延误救援时机;

2)现有的应急医疗中,往往只能是救护车赶到后,才能对伤员进行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检测,医生只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依据有限的信息提出治疗方案,往往存在试探性调整治疗方案的过程;

3)公共事件现场的群众或工作人员往往缺乏紧急救助的知识,常常出现错误操作,为伤员带来不必要的损伤,影响后续治疗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城市公共事件的应急医疗管理系统,所述城市公共事件的应急医疗管理系统包括指挥中心、现场应急处理单元、伤员转送单元、快速医疗投递单元和现场监控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指挥中心包括综合指挥单元、请求接收单元、医院选定单元、视频通信单元、伤情判断单元、车主联系单元、病历调阅单元、亲属联系单元、医疗方案生成单元、公共事件预警单元、通信单元和信息展示单元;

所述现场应急处理单元以无人机处理小组为基本单位,城市的每个街道办事处会配置三个所述无人机处理小组;

所述伤员转送单元以救护车为基本单位,所述救护车平时分布在各个医院;

所述快速医疗投递单元以医疗投递小组为基本单位,所述医疗投递小组分布在各个医院;

所述现场监控单元以大型监控无人机为基本单位,所述指挥中心配备有多架所述大型监控无人机。

进一步地,所述医院选定单元包括医院信息数据库,并且连通交警部门的道路监控数据库,结合公共事件信息、医院信息和道路监控信息选择最终的接诊医院。

进一步地,所述结合公共事件信息、医院信息和道路监控信息选择最终的接诊医院具体包括:

1)结合公共事件的发生地点、类型、规模,以及医院信息数据库中存储的医院位置、医院等级、医院科室,选择备用接诊医院;

2)依据道路拥堵情况,规划从公共事件的发生地点到各个备用接诊医院的最佳路线;

3)在备用接诊医院中选择交通时间最短的接诊医院作为最终的接诊医院。

进一步地,所述病例调阅单元根据伤员的身份信息从医疗诊断数据库中查询伤员的既往病史记录。

进一步地,所述医疗方案生成单元采用弹性云服务器和云硬盘。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云服务器可以将伤员的个人信息输入诊断模型,所述诊断模型基于所述云硬盘中存储的信息推荐合适的治疗方案,供医生参考。

进一步地,所述无人机处理小组包括现场监控无人机、伤员体征检测无人机、道路检测无人机和现场指导无人机。

进一步地,所述伤员体征检测无人机配备有红外传感器、超宽屏雷达、非接触血压检测装置和5g通信模块,所述红外传感器传感器用于感测伤员的体温,所述超宽屏雷达用于感测伤员的呼吸和心率,所述非接触血压检测装置拍摄伤员的面部图像,通过图像分析获得伤员的血压值。

进一步地,所述现场指导无人机配备有5g通信模块和裸眼立体成像装置,所述裸眼立体成像装置可以将急救动作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得现场人员进行正确的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医疗投递小组包括大型货运无人机和大型载人无人机,两者均采用多旋翼结构,所述大型货运无人机用于装载用于急救的设备和药品,所述大型载人无人机用于在紧急情况下将医护人员快速送达现场。

进一步的,所述伤员体征检测无人机还配备有图像采集装置、语音通话装置、声纹识别装置、虹膜识别装置、指纹识别装置、人脸识别装置和识别控制装置;所示识别控制装置分别与图像采集装置、语音通话装置、声纹识别装置、虹膜识别装置、指纹识别装置、人脸识别装置连接;

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伤员及其周边环境的图像信息;

所述语音通话装置用于所述伤员体征检测无人机与可进行语音通话的伤员进行语音通话;

所述声纹识别装置用于对可进行语音通话的伤员进行声纹识别,确定其身份;

所述虹膜识别装置用于对可睁眼的伤员进行虹膜识别,确定其身份;

所述指纹识别装置用于对可进行指纹识别的伤员进行指纹识别,确定其身份;

所述人脸识别装置用于对伤员进行人脸识别,确定其身份;

所述识别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图像采集装置、语音通话装置、声纹识别装置、虹膜识别装置、指纹识别装置、人脸识别装置动作。

进一步的,所述伤员体征检测无人机还配备有图像识别装置,所述图像识别装置连接在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与所述识别控制装置之间,所述图像识别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图像信息识别伤员的状态并将识别结果发送至所述识别控制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识别控制装置的具体控制方法如下:

当判断伤员处于意识清醒状态时,

控制所述语音通话装置与伤员进行通话,询问伤员的伤情并进行通话保存;

控制所述虹膜识别装置对伤员进行虹膜识别,生成第一识别结果;

控制所述声纹识别装置对伤员进行声纹识别,生成第二识别结果;

当判断伤员处于意识昏迷状态时,

控制所述人脸识别装置对伤员进行人脸识别,生成第三识别结果;

控制所述指纹识别装置对伤员进行指纹识别,生成第四识别结果。

进一步的,

当判断伤员处于意识清醒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与所述第二识别结果不同时,再控制所述人脸识别装置对伤员进行人脸识别,生成第三识别结果;

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与所述第三识别结果相同时,则所述第二识别结果舍弃;

当所述第二识别结果与所述第三识别结果相同时,则所述第一识别结果舍弃。

进一步的,

当判断伤员处于意识清醒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与所述第二识别结果不同时,再控制指纹识别装置对伤员进行指纹识别,生成第四识别结果;

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与所述第四识别结果相同时,则所述第二识别结果舍弃;

当所述第二识别结果与所述第四识别结果相同时,则所述第一识别结果舍弃。

进一步的,

所述伤员体征检测无人机还配备有虹膜识别辅助装置,所述虹膜识别辅助装置与所述识别控制装置连接,所述虹膜识别辅助装置用于在伤员处于意识昏迷状态时将伤员的眼皮辅助拨开。

进一步的,当判断伤员处于意识昏迷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三识别结果与所述第四识别结果不同时,

再控制所述虹膜识别装置对伤员进行虹膜识别,生成第一识别结果;

当所述第三识别结果与所述第一识别结果相同时,则所述第四识别结果舍弃;

当所述第四识别结果与所述第一识别结果相同时,则所述第三识别结果舍弃。

本发明提出的城市公共事件的应急医疗管理系统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通过医院选定单元选择距离适当的医院作为接诊医院,通过道路检测无人机保证救护车能够顺利地进入现场,极大地避免了因为交通问题造成的时间浪费;

2)通过伤员体征检测无人机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通过医疗方案生成单元为医生推荐医疗方案,给医生的后续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以更短的时间获得最优的治疗方案,并且,可以基于伤员体征检测无人机的数据判断伤员的伤情,在伤情非常严重时,通过快速医疗投递单元将医护人员和医疗物资及时送达现场,对伤员进行紧急处理;

3)通过现场指导无人机实现医生对于现场救治工作的及早干预,避免现场的群众或工作人员出现错误操作,影响后续的治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伤员体征检测无人机部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城市公共事件的应急医疗管理系统包括指挥中心、现场应急处理单元、伤员转送单元、快速医疗投递单元和现场监控单元。

指挥中心包括综合指挥单元、请求接收单元、医院选定单元、视频通信单元、伤情判断单元、车主联系单元、病历调阅单元、亲属联系单元、医疗方案生成单元、公共事件预警单元、通信单元和信息展示单元。请求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出现公共事件时,消防、交警等部门工作人员或群众提出的医疗支援请求。医院选定单元包括医院信息数据库,并且连通交警部门的道路监控数据库,当出现公共事件时,首先,结合公共事件的发生地点、类型、规模,以及医院信息数据库中存储的医院位置、医院等级、医院科室,选择备用接诊医院,然后,依据道路拥堵情况,规划从公共事件的发生地点到各个备用接诊医院的最佳路线,在备用接诊医院中选择交通时间最短的接诊医院作为最终的接诊医院。视频通信单元用于在指挥中心、公共事件现场和接诊医院之间建立视频通信,方便信息的传递与沟通。伤情判断单元用于接收现场应急处理单元传输的伤员实时体征数据(例如血压、呼吸、心率、体温等),根据体征数据判断伤情的严重程度,如果伤情等级达到非常严重,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则会向指挥中心和接诊医院发出警报,并将体征数据传输给医疗方案生成单元。车主联系单元可以根据车牌号从车管所的数据库中获取车主信息,依据车主信息从通信运营商的数据库中获取相关的手机号码,拨打相关手机号码与车主取得联系。病例调阅单元根据伤员的身份信息从医疗诊断数据库中查询伤员的既往病史记录。亲属联系单元根据伤员的身份信息,从公安局的相关数据库获取伤员的父母、配偶等亲属信息,结合亲属信息从通信运营商的数据库中获取相关的手机号码,拨打相关手机号码与伤员的亲属取得联系。医疗方案生成单元采用华为的弹性云服务器和云硬盘,弹性云服务器选择适于大数据场景的超高i/o型ir3,云硬盘选用超高io云硬盘,云硬盘中存储有大量的医学研究、医学指南、医院实际案例等信息,弹性云服务器可以将伤员个人信息(例如年龄、心率、体温、既往病史等)输入诊断模型,模型基于云硬盘中存储的信息推荐合适的治疗方案,供医生参考,并且,弹性云服务器会周期性地从互联网中获取最新的医学相关信息,将其存入云硬盘,基于更新数据训练诊断模型,医疗方案生成单元在运行过程中主要生成两种方案:1)在伤情非常严重的情况下,基于伤员的实时体征数据生成急救方案;2)基于伤员的实时体征数据和补充信息(例如年龄、既往病史等)生成较为完整的治疗方案。公共事件预警单元同样选用适于大数据场景的超高i/o型ir3弹性云服务器,并且连通公安系统的城市监控数据库,基于监控数据判断潜在的公共事件风险。通信单元采用5g技术在指挥中心、公共事件现场和接诊医院之间建立稳定高效的通讯通道。信息展示单元采用大尺寸的拼接显示屏,将公共事件的发生地点、接诊医院的位置、救护车所在位置、公共事件高风险区域等信息标注在显示的城市地图中,并会将视频通信信息、现场实时信息等展示在适当的位置。综合指挥单元用于接收指令,控制整个系统的运行。

现场应急处理单元以无人机处理小组为基本单位,无人机处理小组分布区在城市的各个街道办事处,每个街道办事处会配置三个无人机处理小组,当其管辖范围内出现公共事件时,会派出一组无人机处理小组火速赶往现场。无人机处理小组包括现场监控无人机、伤员体征检测无人机、道路检测无人机和现场指导无人机。现场监控无人机配备有5g通信模块和高清摄像机,用于将现场的实时画面传递给后方指挥中心。伤员体征检测无人机配备有红外传感器、超宽屏雷达、非接触血压检测装置和5g通信模块,红外传感器传感器用于感测伤员的体温,超宽屏雷达用于感测伤员的呼吸和心率,非接触血压检测装置拍摄伤员的面部图像,通过图像分析获得伤员的血压值,伤员体征检测无人机可以在医护人员达到现场前,对伤员进行初步的体征检查,将实时的体征数据发送给后方指挥中心。道路检测无人机配备有5g通信模块和高清摄像机,检测救护车进入现场的必经之路中是否存在障碍物,若存在的障碍物是汽车,道路检测无人机会拍摄其车牌号,将其发送给后方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符合联系车主,并且,道路检测无人机还会将车辆信息在现场进行广播,通过多种手段保证及时将车辆挪开,如果存在的是其他障碍物,道路检测无人机还会将障碍物信息在现场进行广播,提醒现场人员及时将障碍物移走。现场指导无人机配备有5g通信模块和裸眼立体成像装置,其可以将来自后方指挥中心的救护指导信息在现场播放,指导现场人员对于伤员进行必要的基本处理,现场指导无人机还可以通过裸眼立体成像装置将急救动作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得现场人员进行正确的处理。

伤员转送单元以救护车为基本单位,救护车平时分布在各个医院。除了基本的体征检测设备,救护车还配备有5g通信模块和身份识别模块,身份识别模块拍摄伤员的面部信息,对于面部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将其与公安系统相关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匹配,获取伤员的身份信息,并将其通过5g通信模块传输给后方指挥中心。伤员的实时体征信息通过5g通信模块传输给接诊医院的医生,使得医生可以准确掌握伤员的病情变化,紧急情况下,医生可以通过5g通信模块指导救护车内的医护人员对于伤员进行紧急处理。

快速医疗投递单元以医疗投递小组为基本单位,医疗投递小组分布在各个医院,每个医院配置三个医疗投递小组。每个医疗投递小组包括大型货运无人机和大型载人无人机,两者均采用多旋翼结构,大型货运无人机的载重高达120千克,用于装载用于急救的设备和药品,大型载人无人机可搭载1-2名医护人员,用于在紧急情况下将医护人员快速送达现场。

现场监控单元以大型监控无人机为基本单位,指挥中心配备有多架大型监控无人机。大型监控无人机可以抵达公共事件高风险区域,对于现场情况进行长时间监控,在出现公共事件时,立即启动相关程序,提高事件的处理效率。

整个系统的常规运行过程包括:

1)指挥中心接到医疗支援请求,通过医院选定单元选择接诊医院,接诊医院派出救护车前往事发地点,与此同时,综合指挥单元联系相关联的街道办事处,派遣无人机处理小组前往事发地点,视频通信单元在指挥中心和接诊医院的医生之间建立视频连线,开始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2)在救护车赶到以前,现场监控无人机将现场实时情况发送给后方指挥中心,道路检测无人机开始核实救护车进入现场的道路是否通畅,当伤员被救出后,伤员体征检测无人机开始检测伤员的心率、体温、呼吸、血压等信息,将实时的体征数据发送给后方指挥中心,伤情判断单元根据体征数据判断伤情的严重程度,如果伤情等级达到非常严重,伤情判断单元会向指挥中心和接诊医院发出警报,医疗方案生成单元基于伤员的实时体征数据生成急救方案,接诊医院的医生参考急救方案,决定是否派出接诊医院的医疗投递小组的前往现场,并及时连线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有针对性地调整急救方案,现场指导无人机在后方指挥中心的控制下,指导现场人员工作,接诊医院的医生可以同步地看到现场情况和伤员的信息,并对现场的工作给予指导;

3)救护车赶到后,将伤员送入救护车,救护车前往就诊医院,身份识别模块识别伤员的身份信息,将其传输给指挥中心,亲属联系单元依据身份信息,自动联系伤员的家属,通知其及时前往就诊医院,病历调阅单元依据身份信息获取伤员的既往病史,医疗方案生成单元依据用户的体征信息和既往病史生成合适的治疗方案,自动将该治疗方案传输给接诊医院的医生,医生参考推荐的治疗方案以及伤员在运送过程中的体征变化,确定初步的医疗方案,提前安排病房、手术室、以及其他医疗物资

4)伤员到达接诊医院后,可以马上开展救治。

在日常工作中,指挥中心每天会通过公共事件预警单元判断城市中存在的公共事件高风险区域,将大型监控无人机派往公共事件高风险区域进行长时间监控,实现对于公共事件的主动干预处理。

如图2所示,进一步的,所述伤员体征检测无人机还配备有图像采集装置、语音通话装置、声纹识别装置、虹膜识别装置、指纹识别装置、人脸识别装置和识别控制装置;所示识别控制装置分别与图像采集装置、语音通话装置、声纹识别装置、虹膜识别装置、指纹识别装置、人脸识别装置连接;

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伤员及其周边环境的图像信息;

所述语音通话装置用于所述伤员体征检测无人机与可进行语音通话的伤员进行语音通话;

所述声纹识别装置用于对可进行语音通话的伤员进行声纹识别,确定其身份;

所述虹膜识别装置用于对可睁眼的伤员进行虹膜识别,确定其身份;

所述指纹识别装置用于对可进行指纹识别的伤员进行指纹识别,确定其身份;

所述人脸识别装置用于对伤员进行人脸识别,确定其身份;

所述识别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图像采集装置、语音通话装置、声纹识别装置、虹膜识别装置、指纹识别装置、人脸识别装置动作。

通过配置多种身份识别单元,可快速识别伤员的身份,便于后续调取伤员的各种资料。

进一步的,所述伤员体征检测无人机还配备有图像识别装置,所述图像识别装置连接在所述图像采集装置与所述识别控制装置之间,所述图像识别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图像信息识别伤员的状态并将识别结果发送至所述识别控制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识别控制装置的具体控制方法如下:

当判断伤员处于意识清醒状态时,

控制所述语音通话装置与伤员进行通话,询问伤员的伤情并进行通话保存;

控制所述虹膜识别装置对伤员进行虹膜识别,生成第一识别结果;

控制所述声纹识别装置对伤员进行声纹识别,生成第二识别结果;

当判断伤员处于意识昏迷状态时,

控制所述人脸识别装置对伤员进行人脸识别,生成第三识别结果;

控制所述指纹识别装置对伤员进行指纹识别,生成第四识别结果。

进一步的,

当判断伤员处于意识清醒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与所述第二识别结果不同时,再控制所述人脸识别装置对伤员进行人脸识别,生成第三识别结果;

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与所述第三识别结果相同时,则所述第二识别结果舍弃;

当所述第二识别结果与所述第三识别结果相同时,则所述第一识别结果舍弃。

进一步的,

当判断伤员处于意识清醒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与所述第二识别结果不同时,再控制指纹识别装置对伤员进行指纹识别,生成第四识别结果;

当所述第一识别结果与所述第四识别结果相同时,则所述第二识别结果舍弃;

当所述第二识别结果与所述第四识别结果相同时,则所述第一识别结果舍弃。

进一步的,

所述伤员体征检测无人机还配备有虹膜识别辅助装置,所述虹膜识别辅助装置与所述识别控制装置连接,所述虹膜识别辅助装置用于在伤员处于意识昏迷状态时将伤员的眼皮辅助拨开。

进一步的,当判断伤员处于意识昏迷状态时,且当所述第三识别结果与所述第四识别结果不同时,

再控制所述虹膜识别装置对伤员进行虹膜识别,生成第一识别结果;

当所述第三识别结果与所述第一识别结果相同时,则所述第四识别结果舍弃;

当所述第四识别结果与所述第一识别结果相同时,则所述第三识别结果舍弃。

通过上述方案,可有效保证识别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因为识别结果错误而导致较大的救治事故。

城市公共事件的应急医疗管理系统包括指挥中心、现场应急处理单元、伤员转送单元、快速医疗投递单元和现场监控单元,现场应急处理单元借助无人机技术和非接触感测技术实现现场情况和伤员情况的及时准确获取,快速医疗投递单元借助大载重旋翼无人机将医疗物资和人员快速送达现场,指挥中心综合多种信息,借助大数据处理技术,进行综合的指挥调度,从减少道路交通时间、提供伤员的全面体征信息、指导现场进行正确急救处理、医疗方案推荐等多个方面提高了应急医疗管理的效率,并且,通过指挥中心和现场监控单元的相互配合,可以实现公共事件的主动干预处理。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