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内科或ICU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43382发布日期:2020-08-14 16:45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内科或ICU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内科或icu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呼吸机主要用于挽救急危重患者,且已经成为临床救治中不可缺少的器械。现有的呼吸机通常包括主机、通气管以及呼吸棉罩等结构组成。然而,现有的呼吸机通过将外部空气或者空气与氧气的混合体抽入然后输送到患者口中,为了防止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坏,通常需要对抽入的气体进行过滤及加湿处理,然而,现有的过滤结构无法对空气进行充分的过滤,并且空气中的杂质容易在过滤结构内造成堵塞,影响空气的流通,甚至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并且加湿结构在呼吸机的整个工作过程中持续的进行加湿处理,不仅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容易导致输送至患者的气体中的水分含量较大,严重的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中国专利cn109157725a揭示了一种呼吸机,其包括机体、连接管组件、呼吸面罩和支架组件,机体包括外壳、过滤总成、加气装置、控制电路主板、遥测装置和电机,其中,过滤总成内可以设置有可拆卸的空气过滤滤芯,空气过滤滤芯可以为活性炭吸附材料。可见,在该呼吸机工作过程中,当空气中的杂质在空气过滤滤芯中集中时,很容易造成滤芯的阻塞,影响空气的流通,甚至无法保证输送至患者的空气的质量,严重的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中国专利cn107335118b揭示了一种呼吸机,其包括气源、氧气混合系统、灭菌系统、加湿系统等结构,其中,加湿系统包括加湿罐、加湿进气管、加湿出气管、湿度检测器、液位检测器和加热板,加湿罐的顶端设有加水阀门,加湿进气管的前端伸入加湿罐内的液面以下,加湿出气管的进气端位于加湿罐内,并位于液面以上,加湿出气管的出气端与吸气泵的进气端连通,加湿系统通过对空气持续的加湿处理,以便防止干燥的气体呼入患者体内,由于呼吸运动是周期性的,空气的抽入也是周期性的,其无法实现周期性的对抽入的空气进行加湿处理,进而不仅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而且耗能高,甚至会使得空气中的水分含量过高,影响患者健康的恢复。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内科或icu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包括本体结构、设置于所述本体结构下方的驱动结构、设置于所述本体结构上的移动框结构、设置于所述移动框结构上的加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结构包括本体、设置于所述本体上的软管、第一单向阀,所述本体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软管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框结构包括移动框、设置于所述移动框上的第二单向阀、收容于所述移动框内的第二过滤网。本发明可以通过电机驱动输出轴周期性的正反旋转,进而使得移动框在本体上周期性的来回移动,且配合第一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使得气体可以周期性的被输入至患者体内。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用于内科或icu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包括本体结构、设置于所述本体结构下方的驱动结构、设置于所述本体结构上的移动框结构、设置于所述移动框结构上的加湿结构,所述本体结构包括本体、设置于所述本体上的软管、第一单向阀,所述本体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软管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框结构包括移动框、设置于所述移动框上的第二单向阀、收容于所述移动框内的第二过滤网,所述移动框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本体的端部穿过所述开口且与所述移动框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移动框上还设有位于其另一端面上的第三通孔、设置于所述移动框上表面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二单向阀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内且与所述移动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收容于所述移动框内且与其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加湿结构包括集中框、设置于所述集中框内的定位柱、设置于所述定位柱周边的第三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三弹簧下方的密封板,所述集中框的下端开口对准所述第四通孔且与所述移动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集中框的侧面设有第六通孔,所述定位柱的上端与所述集中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上端与所述集中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密封板收容于所述集中框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第三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密封板固定连接,所述密封板上设有第七通孔,所述定位柱可以穿过所述第七通孔,所述定位柱的下表面与所述移动框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密封板的厚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用于内科或icu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可以通过电机驱动输出轴周期性的正反旋转,进而使得移动框在本体上周期性的来回移动,且配合第一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使得气体可以周期性的被输入至患者体内,操作简单,使用便利,自动化程度高;并且在气体被挤入到软管内时,此时移动框向本体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旋转板上方的空气不断的经过第一斜孔进入到旋转框内,由于第一斜孔沿所述第一旋转板的周向倾斜设置,使得第一旋转板带动旋转框旋转,所述第二过滤框及第一刷毛随之旋转,旋转的第二过滤框不仅可以防止其滤孔被堵塞,并且旋转的第一刷毛可以对第一过滤框起到清洁作用,保证空气可以持续高效的进入到软管内,并且防堵效果显著;同时活塞可以在旋转框内向下移动,以便对旋转框内的气压起到缓冲的作用,安全性高,保护效果好;同时加湿结构的设置可以在移动框向远离本体的方向移动时,移动框内的气压降低,此时转换框可以向靠近本体的方向移动且不挡住第四通孔,此时密封板向下移动到定位柱的下方,然后密封板上方的液体经过第七通孔、第四通孔进入到移动框内,以便对移动框内的气体进行加湿处理,且可以滴落到旋转的第二刷毛上,使得加湿的更加均匀,效果更显著,而移动框靠近本体时,密封板向上移动,定位柱穿过第七通孔,使得液体无法流入到密封板的下方,此时亦不会有新的空气进入到移动框内,从而可以有效的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实现水资源充分的利用;并且在空气进入到移动框内后,由于第二旋转板及其上第二斜孔的设置,在空气穿过第二斜孔时可以带动第二旋转板旋转,以便带动转轴、第三过滤网及第二刷毛旋转,第二刷毛旋转不仅可以对空气过滤,亦可以对第二过滤网起到清洁的作用,同时亦可以将从第四通孔滴落的液体甩出,且加湿的第二刷毛可以对空气加湿,其具有多重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用于内科或icu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本发明用于内科或icu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的沿a-a’方向的剖面图;

图3为图1所示本发明用于内科或icu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的沿b-b’方向的剖面图;

图4为图1所示本发明用于内科或icu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的沿c-c’方向的剖面图;

图5为图1所示本发明用于内科或icu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的第一旋转板的俯视图;

图6为图5所示本发明用于内科或icu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的第一旋转板的沿d-d’方向的剖面图;

图7为图1所示本发明用于内科或icu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的第二旋转板的左视图;

图8为图7所示本发明用于内科或icu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的第二旋转板的沿e-e’方向的剖面图。

图中:1-本体结构;11-本体;111-第一通孔;112-第二通孔;12-软管;13-引导框;14-第一过滤框;15-支撑框;16-第一轴承;17-第一单向阀;2-旋转结构;21-旋转框;22-第一旋转板;221-第一斜孔;23-第二过滤框;24-第一刷毛;25-活塞;26-支撑块;27-第一弹簧;3-驱动结构;31-电机;32-输出轴;33-拉线;34-第二弹簧;4-移动框结构;41-移动框;411-第三通孔;412-第四通孔;413-环形槽;414-第五通孔;42-第二单向阀;43-第一过滤网;44-密封环;45-连接框;46-收集框;47-连接环;48-第二过滤网;5-加湿结构;51-集中框;511-第六通孔;52-定位柱;53-第三弹簧;54-密封板;55-输液管;6-净化结构;61-转换框;62-第二轴承;63-第二旋转板;631-第一斜孔;64-转轴;65-挡板;651-圆孔;66-第三过滤网;67-第二刷毛;68-固定块;69-第四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提出的用于内科或icu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包括本体结构1、设置于本体结构1内的旋转结构2、设置于本体结构1下方的驱动结构3、设置于本体结构1两端的移动框结构4、设置于移动框结构4上方的加湿结构5、设置于移动框结构4内的净化结构6。

如图1及图3所示,本体结构1包括本体11、设置于本体11上方的软管12、设置于本体11内的引导框13、设置于引导框13下方的第一过滤框14、设置于第一过滤框14下方的支撑框15、设置于支撑框15内的第一轴承16、设置于本体11上壁上的第一单向阀17。本体11可以为任何几何体,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1优选为长方体,且左右两端设有开口,本体11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一通孔111、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二通孔112,引导框13通过第一通孔111与软管12连通,支撑框15通过第二通孔112与本体11外部连通。软管12的下端对准第一通孔111且与本体1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软管12的内部与本体11的内部相通,软管12的上端与呼吸面罩(未图示)连接,方便将净化后的气体输送至患者口内。引导框13呈倒截顶圆锥筒结构,引导框13的上表面大于其下表面,引导框13的上端对准第一通孔111且与本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使得第一通孔111处于本体11内。第一过滤框14呈空心的圆锥体,第一过滤框14的顶部与引导框13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过滤框14上均匀设有多个滤孔,以便对进入到引导框13内的空气进行净化过滤处理。支撑框15呈空心的圆柱体且上下表面相通,支撑框15的底部与本体11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通孔112处于支撑框15对应本体11侧壁上。第一轴承16收容于支撑框15内,第一轴承16的外圈与支撑框15的内圆周面固定连接。第一单向阀17收容于第一通孔111内且与本体11固定连接,第一单向阀17可以使得本体11的空气进入到软管12内,而不会使得软管12内的空气进入到本体11内。

本体结构1的设置可以将净化后的空气传输至软管12内,并且可以容纳旋转结构2,旋转结构2可以对空气进行净化处理,并且可以将第一过滤框14外表面上的杂质自动清除,自动化程度高,并且移动框结构4可以在本体11的端部上左右移动,实现本发明的功能。

如图1及图4至图6所示,旋转结构2包括旋转框21、设置于旋转框21内的第一旋转板22、设置于第一旋转板22下方的第二过滤框23、设置于第二过滤框23内的若干第一刷毛24、设置于第二过滤框23下方的活塞25、位于活塞25下方的第一弹簧27、设置于第一弹簧27下方的支撑块26。旋转框21呈空心的圆柱体且上下两端与旋转框21外部连通,旋转框21的下表面顶靠在本体11的内表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旋转框21的下端收容于第一轴承16的内圈内且与其固定连接,旋转框21可以在支撑框15内稳定的旋转。第一旋转板22收容于旋转框21内且与其内表面固定连接,引导框13贯穿第一旋转板22设置,且引导框13与第一旋转板22滑动接触,第一旋转板22可以在引导框13上稳定的旋转,第一旋转板22上设有多个沿周向上倾斜设置的若干第一斜孔221,第一斜孔221在第一旋转板22的周向上均匀分布,从而第一旋转板22上方的空气向下穿过第一斜孔221进入到第一旋转板22的下方时,由于第一斜孔221在周向上倾斜设置,从而可以带动第一旋转板22及旋转框21旋转。第二过滤框23呈空心的圆锥体,第二过滤框23上设有滤孔,第二过滤框23的顶部与第一旋转板22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斜孔221处于第二过滤框23的径向外部,第二过滤框23位于第一过滤框14的下方。第一刷毛24设有若干个且处于第一过滤框14与第二过滤框23之间,第一刷毛24的一端与第二过滤框2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第一刷毛24的另一端顶靠在第一过滤框14的外表面上,以便清除第一过滤框14外表面上的杂质。活塞25收容于旋转框21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活塞25可以在旋转框21内上下移动。支撑块26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旋转框21内的左右两侧,支撑块26的一端与旋转框2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第一弹簧27设有若干个,第一弹簧27的上端与活塞25固定连接,第一弹簧27的下端与支撑块26固定连接,从而对活塞25起到支撑作用。

旋转结构2的设置,不仅可以通过第二过滤框23对空气进行过滤处理,并且可以通过第二过滤框23的旋转带动第一刷毛24对第一过滤框14的外表面进行清洁处理,从而实现自动清洁,自动化程度高;并且通过在第一旋转板22上设置若干第一斜孔221,且第一斜孔221在周向上倾斜设置,从而在空气向下流通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第一旋转板22及旋转框21的旋转,进而配合第二过滤框23、第一刷毛24实现对第一过滤框14的清洁处理;并且在旋转框21内空气较多且气压较大时,活塞25可以在旋转框21内向下移动,且第一弹簧27被压缩,以便对气压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对第一过滤框14、第二过滤框23等结构造成损坏,延长其使用寿命。

如图1所示,驱动结构3包括电机31、设置于电机31上的输出轴32、设置于输出轴32左右两侧的拉线33、设置于电机31左右两侧的第二弹簧34。电机31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使其可以正常运行,电机3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电机31可以固定在本体11的下表面上,且第二通孔112处于电机31的一侧,防止堵住第二通孔112。输出轴32的一端与电机31连接,使得电机31可以带动输出轴32旋转,输出轴32与电机31的连接处于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拉线33设有两个,拉线33的一端与输出轴32固定连接,以便输出轴32旋转时,拉线33的端部可以在输出轴32上缠绕。第二弹簧34设有两个,第二弹簧34的一端与电机31的侧面固定连接。

驱动结构3的设置可以驱动移动框结构4在本体11上左右移动,以便实现呼吸的功能,并且电机31优选为伺服电机,从而可以方便控制移动框结构4移动的距离,以便满足患者呼吸的需求,可控制性好,操作简单,并且第二弹簧34对移动框结构4起到支撑作用,在电机31带动输出轴32反向旋转时,拉线33放松,此时压缩的第二弹簧34可以推动移动框结构4,以便将移动框结构4复位,然后方便下次再次通过拉线33拉动移动框结构4,使得移动框结构4周期性的来回移动。

如图1至图3所示,移动框结构4可以设置一个,亦可以设置两个,移动框结构4包括移动框41、设置于移动框41端面上的第二单向阀42、设置于移动框41上壁上的第一过滤网43、设置于移动框41内表面上的密封环44、设置于移动框41下方的连接框45、设置于连接框45上的收集框46、设置于移动框41下方的连接环47、设置于移动框41内的第二过滤网48。移动框41优选为空心的长方体,移动框41的一端设有开口,本体11的端部穿过移动框41的开口且部分收容于移动框41内,本体11的外表面与移动框41的内表面滑动接触,移动框41可以在本体11上稳定的左右移动,第二弹簧34的另一端与移动框41的端部固定连接,移动框41还设有位于其另一端面的第三通孔411、位于其上表面的第四通孔412、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五通孔414及位于其内表面的环形槽413,第三通孔411设有若干个,第三通孔411、第四通孔412及第五通孔414贯穿移动框41的内外表面。第二单向阀42的数量与第三通孔411相通且一一对应,第二单向阀42收容于第三通孔411内且与移动框41固定连接,第二单向阀42使得外部的空气可以经过第三通孔411进入到移动框41内,而不会使得移动框41内的空气经过第三通孔411进入到移动框41的外部。第一过滤网43收容于第四通孔412内且与移动框41固定连接,第一过滤网43上设有滤孔,以便可以对进入到第四通孔412内的水进行过滤处理。密封环44呈方形环状,密封环44收容于环形槽413内且与移动框41固定连接,本体11穿过密封环44的内部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以便起到较好的密封作用,防止空气从移动框41与本体11之间的空气流出。连接框45环绕第五通孔414设置,连接框45上表面与移动框4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连接框45的内圆周面上设有内螺纹。收集框46呈空心的圆柱体,收集框46的上端设有开口,收集框46的上端收容于连接框45内且与其螺纹连接,以便将收集框46固定在移动框41的下方,且第五通孔414处于收集框46的上方。连接环47呈半圆环状,连接环47的两端与移动框4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拉线33的另一端与连接环47固定连接。第二过滤网48收容于移动框41内且与其固定连接,第二过滤网48处于第四通孔412与第三通孔411之间,第二过滤网48贴靠在移动框41内表面上。

移动框结构4的设置可以在本体11上周期性的左右移动,从而实现空气周期性的被输送至患者口中,操作简单,使用便利,并且可以对抽入的空气进行过滤处理,以便去除空气中的杂质,同时密封环44的设置可以防止移动框41内的空气漏出,密封效果好,并且第一过滤网43的设置可以对进入的液体进行过滤处理,清除液体中的杂质,防止在内部引起堵塞,并且防止杂质进入到移动框41内的空气中,同时第五通孔414及收集框46的设置可以方便将加湿后的液体收集起来,防止沉积在移动框41内。

如图1及图2所示,加湿结构5包括集中框51、设置于集中框51内的定位柱52、设置于定位柱52周边的第三弹簧53、位于第三弹簧53下方的密封板54、设置于集中框51外部的输液管55。集中框51的下端设有开口,集中框51的下端对准第四通孔412且与移动框4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集中框51的内部与第四通孔412相通,集中框51的侧面设有第六通孔511,第六通孔511贯穿集中框51的内外表面。定位柱52的上端与集中框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定位柱52的下端与移动框41的上表面之间存在间隙。第三弹簧53设有若干个,第三弹簧53的上端与集中框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密封板54收容于集中框51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第三弹簧53的下端与密封板5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密封板54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七通孔541,定位柱52穿过第七通孔541且与密封板54滑动接触,定位柱52穿过第七通孔541时,密封板54上方的液体不会从第七通孔541流入到密封板54的下方,定位柱52下表面与移动框41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密封板54的厚度,从而密封板54向下移动到定位柱52的下方时,密封板54上方的液体可以经过第七通孔541流入到其下方,然后经过第四通孔412进入到移动框41内。输液管55的一端对准第六通孔511且与集中框51的侧面固定连接,使得输液管55的内部与集中框51的内部相通。

加湿结构5的设置可以方便将净化液或者水经过输液管55输入到集中框51内,且流入到密封板54的上方,当移动框41在本体11上向远离本体11的方向移动时,移动框41内的气压降低,外部空气经过第三通孔411进入到移动框41内,同时密封板54向下移动到定位柱52的下方,密封板54上方的水或者净化液经过第七通孔541流入到密封板54的下方,然后经过第四通孔412及第一过滤网43的过滤流入到移动框41内,从而可以对进入到移动框41内的空气进行加湿处理,以便防止空气干燥;当移动框41向本体11的方向移动时,移动框41内的气压增大,外部气体不会进入到移动框41内,且密封板54向上移动,使得定位柱52穿过第七通孔541,密封板54上方的液体无法流入到密封板54的下方,从而可以节约净化液及水资源。综上,在进气时可以对气体进行加湿处理,在不进入新的气体时则不会对气体进行加湿处理,从而可以显著的节约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经济环保,并且可以防止持续加湿处理导致空气中的水分过高,效果适宜,保证了患者的健康,防止加重患者的病情。

如图1、图2、图7及图8所示,净化结构6包括转换框61、设置于转换框61内的第二轴承62、设置于第二轴承62内的第二旋转板63、设置于第二旋转板63上的转轴64、设置于转换框61内的挡板65、设置于转轴64上的第三过滤网66、设置于第三过滤网66上的若干第二刷毛67、设置于移动框41内的固定块68、设置于固定块68上的第四弹簧69。转换框61呈空心的长方体,转换框61收容于移动框41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转换框61可以在移动框41内左右移动,转换框61内设有一圆柱体状的空腔,该空腔贯穿转换框61的左右表面。第二轴承62收容于转换框61内,第二轴承62的外圈与转换框61的内圆周面固定连接。第二旋转板63呈圆柱体,第二旋转板63收容于第二轴承62的内圈内且与其固定连接,使得第二旋转板63与第二轴承62的内圈可以一同稳定的旋转,第二旋转板63的周向上设有若干第二斜孔631,第二斜孔631沿着第二旋转板63的周向倾斜设置,第二斜孔631沿着第二旋转板63的周向均匀分布,以便在空气穿过第二斜孔631时,可以带动第二旋转板63旋转。转轴64处于第二旋转板63与第二过滤网48之间,转轴64的一端与第二旋转板63固定连接。挡板65呈圆柱体,挡板65收容于转换框61内且与其内表面固定连接,第二旋转板63顶靠在挡板65的侧面上且与其滑动接触,挡板65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圆孔651,转轴64穿过圆孔651。第三过滤网66呈圆柱体,第三过滤网66收容于转换框61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第三过滤网66可以在转换框61内旋转,转轴64的另一端与第三过滤网66固定连接,以便带动第三过滤网66旋转。第二刷毛67设有若干个且处于第三过滤网66与第二过滤网48之间,第二刷毛67的一端与第三过滤网66的侧面固定连接,第二刷毛67的另一端顶靠在第二过滤网48的侧面上,以便第三过滤网66带动第二刷毛67旋转实现清洁第二过滤网48的目的。并且转换框61向本体11方向移动时,第二刷毛67可以移动到第四通孔412的下方,以便液体向下滴落到第二刷毛67上,使得第二刷毛67对第二过滤网48清洁的效果更好,并且可以使得对进入的气体加湿的更加均匀。

净化结构6的设置可以对进入的空气进行净化处理,并且配合从第四通孔412向下滴落的水或者净化液实现对进入的空气加湿处理,加湿效果显著且均匀;同时第二旋转板63及其上的第二斜孔631的设置可以在空气流动的过程中使其旋转,进而带动转轴64、第三过滤网66及第二刷毛67旋转,实现对第二过滤网48的清洁处理,并且旋转的第三过滤网66可以防止杂质沉积在其表面上;同时在进入的空气压力较大时,转换框61可以向靠近本体11的方向移动,以便对气压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对移动框41内的各个结构造成损坏,安全性好。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用于内科或icu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在使用时,首先打开电机31的开关,电机31为伺服电机,其可以控制输出轴32周期性的正反旋转,当输出轴32正反时,拉线33的端部在输出轴42上缠绕,拉线33拉动连接环47,使得移动框41在本体11上向本体11的方向移动,由于第二单向阀42的设置,且密封板54在集中框51内向上移动,使得定位柱52穿过第七通孔541,然后移动框41内的气体进入到本体11内,然后经过旋转框21的上方进入到第一旋转板22的第一斜孔221内,然后流入到旋转框21内,由于第一斜孔22沿第一旋转板22的周向倾斜设置,使得第一旋转板22在空气流动的推动作用下开始旋转,旋转框21随之旋转,第二过滤框23及第一刷毛24随之旋转,进入到旋转框21内的空气经过旋转的第二过滤框23的过滤后再经过第一过滤网14的过滤后进入到引导框13内,然后经过第一单向阀17进入到软管12内,然后进入到呼吸面罩中进入到患者体内。当移动框41在本体11上移动适宜距离后,此时电机31控制输出轴32反向旋转,然后拉线33放松,压缩的第二弹簧34推动移动框41,使得移动框41向远离本体11的方向移动,由于第一单向阀17的设置,软管12内的空气无法进入到本体11内,然后外部的空气经过第三通孔311及第二过滤网48的过滤进入到移动框41内,然后经过第二刷毛67、第三过滤网66进入到转换框61内,然后穿过第二旋转板63上的第二斜孔631,使得第二旋转63旋转,进而使得转轴64、第三过滤网66旋转,第二刷毛67亦随之旋转,从而可以对第二过滤网48的表面进行清洁,防止杂质在其表面上沉积,并且在进入到移动框41内的风力较大且气压较大时,转换框61可以向靠近本体11的方向移动,第四弹簧69被压缩;并且转换框61向本体11方向移动且不再挡住第四通孔412时,集中框51内的密封板54向下移动,且移动到定位柱52的下方,然后密封板54上方的净化液或者水经过第七通孔541进入到密封板54的下方,然后经过第四通孔412及第一过滤网43的过滤向下滴落在移动框41内,以便对进入到移动框41内的空气进行加湿处理,并且当第二刷毛67移动到第四通孔412的下方时,当液体滴落在旋转的第二刷毛67上时,其可以将净化液甩至移动框41内,以便对空气加湿的更加均匀有效,并且进入到移动框41内的液体可以最终集中到收集框46内,方便对其收集处理,防止液体一直沉积在移动框41内。然后电机31控制输出轴32正转,移动框41开始在本体11上向靠近本体11的方向移动,转换框61在移动框41内复位,且第二刷毛67顶靠在第二过滤网48上,第二刷毛67可以穿过第二过滤网48的滤孔以防止第二过滤网48的滤孔被堵塞,然后重复上述步骤,一直持续的为患者输入净化且加湿的空气。至此,本发明用于内科或icu重症监护室的呼吸机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