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导管及其制成的中心静脉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80545发布日期:2020-08-07 20:01阅读:1917来源:国知局
双腔导管及其制成的中心静脉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输注液体的医疗器械,具体的是一种双腔导管及其制成的中心静脉导管。



背景技术:

目前,输注可将几乎所有的药液通过血管输向人体,以实现治疗和予防疾病的目的。临床中,常常会使用到中心静脉导管。现实中的中心静脉导管产品中的聚胺脂导管形式依使用目的不同,有单腔、双腔和多腔之分,但是,无论其腔数的多少,其导管的截面外轮廓均为圆形,同时,各内腔的断面也是标准的圆形,这样,其导管的壁厚就会厚薄不一,不仅多用了导管材料,同时也使得通过液体的断面总面积受到制约,当产品为了满足流量要求时,又不得不加大导管的管径,最终是粗管大针,不仅浪费了社会资源,同时还加大了病人的痛苦。

至今,非圆形的中心静脉导管的技术方案以及现实中的产品形式均没有公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何开发出一种导管本体,满足临床细管小针的应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为:

一种双腔导管,包括导管本体,其内固定隔板,导管本体的截面为椭圆形,隔板为平板状,其设置在该椭圆的短轴位置,隔板沿导管本体的轴线方向延伸,从而将导管本体的内腔分为两个彼此独立的部分:一个为流入腔、一个为流出腔,流入腔、流出腔均呈d字形,流入腔、流出腔均沿导管本体的轴线方向延伸,且流出腔比流入腔延伸的更远;流入腔的内端面为入口端面,入口端面为平面,入口端面所在平面与隔板所在平面的夹角小于30°,且入口端面的尖端方向位于隔板处;流出腔的内端面为出口端面,出口端面为平面,出口端面所在平面与隔板所在平面的夹角小于30°,且出口端面的尖端方向位于隔板处。

导管本体的管壁的截面厚度均一且等厚;流入腔、流出腔之间的间隔的厚度不大于导管本体的管壁厚度;两个单腔管的截面积是相等的。

导管本体整体呈直线状。

流入腔、流出腔的外端平齐。

一种上述双腔导管制成的中心静脉导管,包括连接件、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一支管座、第二支管座,还包括双腔导管,第一支管的外端固定在第一支管座上,第一支管的内端固定流入腔的出口处;第二支管的外端固定在第二支管座上,第二支管的内端固定流出腔的入口处。

在第一支管、第二支管与导管本体的连接处固定连接件,连接件能包裹在第一支管、第二支管与导管本体连接处的外侧。

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的管径大小及长度均相当,且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的内径均大于流入腔与流出腔中较大者的内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技术效果为,本发明将导管的截面设计为椭圆形,隔板固定在椭圆的短轴处,这样既不浪费导管的截面面积,又满足了流入腔、流出腔的截面面积,能满足临床细管小针的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导管本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置入血管内流动方向的示意图。

图4为中心静脉导管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需要说明的是,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此外,在本发明中需要理解的是“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展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此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进行操作,以此不能理解为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及其具体实施方式详细介绍本发明。

如图1-2,一种双腔导管,包括导管本体1,导管本体1整体呈直线状,其内固定隔板11,导管本体1的截面为椭圆形,隔板11为平板状,其设置在该椭圆的短轴位置,隔板11沿导管本体1的轴线方向延伸,从而将导管本体1的内腔分为两个彼此独立的部分:一个为流入腔12、一个为流出腔13,流入腔12、流出腔13均呈d字形,流入腔12、流出腔13均沿导管本体1的轴线方向延伸,且流出腔13比流入腔12延伸的更远,这样,参见图3,使流出腔13外侧的流出区域与流入腔12外侧的流入区域中间设有隔板,能防止从流出腔13外侧的流出区域的体液进入流入腔12外侧的流入区域,即能防止回流。

流入腔12的内端面(图1中的左侧端面)为入口端面14,入口端面14为平面,该平面包括绝对平面,也包括工程平面(外边沿略高、内边缘略低),入口端面14所在平面与隔板11所在平面的夹角(参见图1的附图标记16)小于30°,且入口端面14的尖端方向位于隔板11处。这种入口设计,有两个好处:第一、使入口的流入中心线与导管本体1的轴线方向接近平行(参见图3),相对于入口的流入中心线设在导管本体1的径向方向,本专利的引流效果更好;第二、方便刺破患者的血管、进入患者体内。

流出腔13的内端面(图1中的左侧端面)为出口端面15,出口端面15为平面,该平面包括绝对平面,也包括工程平面(外边沿略高、内边缘略低),出口端面15所在平面与隔板11所在平面的夹角(参见图1的附图标记17)小于30°,且出口端面15的尖端方向位于隔板11处。这种出口设计,有两个好处:第一、使出口的流出中心线与导管本体1的轴线方向接近平行(参见图3),相对于出口的流出中心线设在导管本体1的径向方向,本专利喷流方向与血液的流动方向一致,本专利的喷流效果更好;第二、隔板11的内端(图1中的左侧端面)充当了针头的角色,方便刺破患者的血管、进入患者体内。

上述两个30°的角度,是为了保持进入血管的方便。

导管本体1的管壁的截面厚度均一且等厚;流入腔12、流出腔13之间的间隔11的厚度不大于导管本体1的管壁厚度;两个单腔管的截面积可以是相等的,也可以是一大一小的。

本专利中,当导管本体1的外截面尺寸一定时,可以使流入腔12、流出腔13的断面面积之和最大化,以利于液体在其中的流动性。

流入腔12、流出腔13的外端(图1中的右侧端面)可以平齐,能方便进行装配等作业,但是本说明书要说明的是,即使不平齐,也不影响本专利的使用。

一种中心静脉导管,包括连接件2、第一支管3、第二支管4、第一支管座5、第二支管座6,还包括上述双腔导管,第一支管3的外端(图4中的右侧端面)固定在第一支管座5上,第一支管3的内端(图4中的左侧端面)固定流入腔12的出口处;第二支管4的外端(图4中的右侧端面)固定在第二支管座6上,第二支管4的内端(图4中的左侧端面)固定流出腔13的入口处。第一支管座5与第一支管3固定在一起,借助于外力形成流出通路;第二支管座6上与第二支管4固定在一起,借助于外力形成流入通路。

在第一支管3、第二支管4与导管本体1的连接处固定连接件2,连接件2能包裹在第一支管3、第二支管4与导管本体1连接处的外侧。

第一支管3与第二支管4的管径大小及长度均相当,且第一支管3与第二支管4的内径均大于流入腔12与流出腔13中较大者的内径。

双腔导管呈扁圆形状,这种形状宜于在皮肤上的固定操作,其贴在患者皮肤上比较稳定,不易滚动,可以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其工作原理为:

需要使用时,先将本专利产品组装好,同时,第一支管座5连接吸出设备、第二支管座6连接推进设备(比如注射器等)。

然后,将导管本体1的内端送入或刺入患者的血管90内,参见图3,血液的流动方向参见第一箭头91,流入腔12的进入方向参见第三箭头93,流出腔13的流出方向参见第二箭头92。

流出腔13外侧的流出区域与流入腔12外侧的流入区域中间设有隔板,能防止从流出腔13外侧的流出区域的体液进入流入腔12外侧的流入区域,即能防止回流,防止从流入腔12流进血管90内的药液又流动到流入腔12外侧的流入区域,从流入腔12流进血管90内的药液更多的部分沿患者的血液的流动方向而向前(图3中的左侧)流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技术效果为,本发明将导管的截面设计为椭圆形,隔板固定在椭圆的短轴处,这样既不浪费导管的截面面积,又满足了流入腔、流出腔的截面面积,能满足临床细管小针的应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突破了传统中心静脉导管的呈圆形的形式,不仅仅是宜于固定操作及可以提高液体的流通量,同时还具有降低制造成本的优势,具有独到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是中心静脉导管技术领域内的新的技术方案。

其他内容参见现有技术。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整体构思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