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脊柱内镜下可视化处理骨性压迫和椎间孔成型的嵌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43415发布日期:2020-11-06 16:46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脊柱内镜下可视化处理骨性压迫和椎间孔成型的嵌顿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脊柱外科微创手术用器械,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在脊柱内镜下使用的用于处理骨性压迫以及椎间扩孔成形的嵌顿器。



背景技术:

椎间孔镜是一项全新的脊柱微创技术,能处理几乎所有类型椎间盘突出,部分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钙化等骨性病变。椎管骨性狭窄、钙化突出、增生骨赘等硬性致压物导致神经、硬膜囊受压时处理难度大,现有工具包括动力磨钻、骨刀、环锯、咬骨钳等。处理上述硬性致压物时,需要牵拉神经、硬膜囊、脊髓等,以暴露目标靶区的致压物,便于针对性去除。但是,对于颈椎、胸椎以及高位腰椎腹侧的硬性致压物吧,如钙化的椎间盘、骨化的后纵韧带、增生的椎体后方骨赘、比邻脊髓的巨大中央型椎间盘,使用上述工具时,均需要牵拉脊髓、神经、硬膜囊以便暴露致压物,因上述类型的致压物均位居椎管中央,牵拉脊髓、神经、硬膜囊极有可能导致机械性牵拉伤,发生神经不可逆损伤性瘫痪,上述工具均无法安全解除此类硬性压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在脊柱内镜下安全可视化处理骨性压迫和椎间扩孔成型嵌钝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包括包括杆体和嵌顿头,其特征在于,其中杆体为圆柱或圆锥形杆,最大直径3.5-4.5mm,能够穿过脊柱内镜的操作孔,杆体的长度在35-45cm范围内;

嵌顿头包括连接部和操作部;连接部用于嵌顿头与杆体的连接,操作部用于锉凿骨骼;

所述操作部包括两个侧面,一个底面、一个顶面和一个背面;

所述顶面一侧与连接部连接,顶面与底面之间形成一个20-40度的夹角;

所述两个侧面为平面;连接顶面和底面,所述背面位于远离顶面以及底面接触端,背面与底面之间通过弧面连接,

所述顶面与底面之间也通过弧面连接;

顶面紧邻邻连接部的一侧与底面之间的距离2-4mm,顶面远离连接部的一侧与底面之间的距离为1-2mm;

所述顶面宽度2.5-3.5mm,所述底面宽度2.5-4.5mm;

所述顶面长度3-5mm,所述底面长度4-6mmm;

所述连接部轴线与操作部底面之间的夹角α为90-110°,连接部轴线与操作部顶面之间的夹角为100-130°;

所述侧面中的一个侧面带有侧面锉花,侧面锉花为菱形或三角形刻痕组成,刻痕深度0.5-0.8mm;

所述底面带有底面锉花,底面锉花为菱形或三角形刻痕组成,刻痕深度0.5-0.8mm。

进一步的,在带有侧面锉花的一侧的底面处,开有沿底面边沿的长槽长槽与底面之间形成了底边刃口,长槽宽度1-1.8mm,底边刃口底边宽度0.3-0.5mm。

进一步的,在底面临近背面的一侧设有1-4个锚钉,其用于嵌顿头在骨骼上的定位以及敲击时对骨骼形成凿切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锚钉为1个时,位于底面与背面临近长槽尾端的夹角处,锚钉为圆锥形,凸出底面0.2-0.5mm。

进一步的,当锚钉有多个时,其沿底面与背面相交的沿线排布,锚钉为圆锥形,凸出底面0.2-0.3mm。

进一步的,带有侧面锉花的侧面为斜面,其与底面之间的夹角75-85度。

本发明有益效果在于,能够在脊柱内镜下使用,有良好的视野,同时,“l”型嵌顿头可在不牵拉神经、脊髓、硬膜囊的前提下,通过神经、脊髓、硬膜囊外侧间隙进去,安全地绕到神经、脊髓、硬膜囊腹侧,通过锤击嵌钝杆末端,将锤击冲击力传导致嵌钝头,塌陷神经、脊髓、硬膜囊的腹侧硬性致压物,或扩大椎间孔,为神经、脊髓、硬膜囊塑造出足够空间,锉花及锚钉可牢牢锚定致压物,锤击时不会打滑。整个操作不会将软组织或是神经卷入,也不牵拉神经、脊髓、硬膜囊,安全性更高,手术难度降低,可完成目前脊柱内镜技术难以完成的颈椎、胸椎、高位腰椎腹侧中央型致压物的减压手术,可拓展脊柱内镜技术目前的手术适应症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后视图。

图3为图1的仰视图。

图4为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a-a向示意图。

图6锚钉结构示意图。

图中,杆体10、嵌顿头20、侧壁锉花21、底面锉花22、底边刃口23、锚钉2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实际手术操作时,常用的是带有手柄的凿或是类似的工具对脊柱骨骼进行修整,将骨刺凿掉或是切掉,或是将椎间孔凿大。

这种器械没有办法在脊柱内镜下操作,要么需要在患者的患处开较大的创口,要么就只能凭经验操作,总之手术风险和难度都非常大。

因此,设计了能够倒插进入脊柱内镜的嵌钝器,其包括杆体10和嵌顿头20,其中杆体10为圆柱或圆锥形杆,最大直径3.5-4.5mm,能够穿过脊柱内镜的操作孔,杆体10的长度在35-45cm范围内。

嵌顿头20包括连接部202和操作部201;连接部202用于嵌顿头20与杆体10的连接,操作部201用于锉凿骨骼;

所述操作部201包括两个侧面,一个底面、一个顶面和一个背面;

所述顶面一侧与连接部202连接,顶面与底面之间形成一个20-40度的夹角;

所述两个侧面为平面;连接顶面和底面,所述背面位于远离顶面以及底面接触端,背面与底面之间通过弧面连接,

所述顶面与底面之间也通过弧面连接;

顶面紧邻邻连接部的一侧与底面之间的距离2-4mm,顶面远离连接部的一侧与底面之间的距离为1-2mm;

所述顶面宽度2.5-3.5mm,所述底面宽度2.5-4.5mm;

所述顶面长度3-5mm,所述底面长度4-6mmm;

所述连接部202轴线与操作部201底面之间的夹角α为90-110°,连接部轴线与操作部顶面之间的夹角为100-130°;

所述侧面中的一个侧面带有侧面锉花21,侧面锉花21为菱形或三角形刻痕组成,刻痕深度0.5-0.8mm;

所述底面带有底面锉花22,底面锉花22为菱形或三角形刻痕组成,刻痕深度0.5-0.8mm。

这样使用时,将杆体从脊柱内镜底端倒插后,在杆体顶端再安装手柄或是锤击面,就能够在脊柱内镜下对骨刺或是椎间孔进行操作。操作时,使用嵌顿头抵触骨刺或是椎间孔,锤击杆体顶端的锤击面,利用锉花将骨骼的表层或是突出的部分剥离掉,从而达到去除骨刺和扩大椎间孔的目的。

当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带有侧面锉花21的一侧的底面处,开有沿底面边沿的长槽长槽与底面之间形成了底边刃口23,长槽宽度1-1.8mm,底边刃口23底边宽度0.3-0.5mm。这样底面抵触骨刺阔时椎间孔时能够更快的剥离骨骼。

在底面临近背面的一侧设有1-4个锚钉24,其用于嵌顿头20在骨骼上的定位以及敲击时对骨骼形成凿切的作用。

所述锚钉24为1个时,位于底面与背面临近长槽尾端的夹角处,锚钉24为圆锥形,凸出底面0.2-0.5mm。

当锚钉24有多个时,其沿底面与背面相交的沿线排布。

为了提高与骨骼之间的摩擦或是提高剥离效果,将带有侧面锉花的侧面设置成一个斜面其与底面之间的夹角为75-85°,这样在抵触骨骼的时候,嵌顿头20与骨骼之间能够形成一个线接触,便于处理较大的骨刺。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精神和原则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