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和/或预防秋兰母混合物过敏性疾病的物质及其设计方法和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624093发布日期:2020-10-23 19:31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为申请日为2019年8月25日,申请号为:201910787182.4,发明名称为:一种治疗和/或预防过敏性疾病的物质及其设计方法和制备方法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属于药物、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等领域,具体涉及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和/或预防的物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过敏性疾病是机体受到抗原性刺激引起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病理性免疫疾病,主要包括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哮喘和过敏性休克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饮食结构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过敏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需重点研究和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世界变态反应组织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全球过敏患者已高达22%。

面对这样肆虐的过敏性疾病,现有的治疗手段显得极其匮乏。目前,医学对于过敏的治疗,主要包括以抗组胺药物为代表的药物治疗,以及脱敏疗法等。这些药物都是针对过敏中不同阶段的过敏反应进行抑制,是疗效明确的对症治疗,但是停药后复发率高,不良反应多。脱敏治疗,又称为特异性免疫治疗,是唯一可以改变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的对因治疗。脱敏疗法是在临床上确定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后,通过逐渐增加患者暴露在过敏原中的强度,包括过敏原的剂量由小到大,浓度由低到高,接触的时间由短到长,使机体产生耐受性,使其在脱敏治疗后再次接触过敏原时,不再产生过敏或过敏症状得以减轻。脱敏疗法的治疗时间与有效率呈正比,其起效缓慢、疗程较长,一般需要3-5年,且期间会产生过敏副作用的特点,也使病人的依从性下降,难以坚持完成整个疗程。

本发明根据新的医学模式——结构信息医学,从结构系统的角度认识生命,通过让机体识别具体结构的信息,利用机体结构系统的自适应、自组织等功能,恢复结构系统的动态平衡,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1、中医和西医的医学模式

现有的医学体系主要有西医和中医,西医以微观的局部物质结构为基础,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中医以宏观的整体功能系统为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两者优势互补,但是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又相互对立。西方医学主要依靠科学实验,以解剖生理学、生化与分子学和临床试验等基础研究手段,通过分割还原理论分析疾病的物质本质。因此,西医更注重病变的结构物质,分析具体结构的改变,然后利用化学药物、手术、射线等手段,从局部物质结构的层面上直接损有余补不足,比如h2受体拮抗药治疗胃酸过多、激素替代治疗等。这种疗法起效快,在一些急性病、外科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上卓有成效。然而,西医缺乏对机体的整体性认识,这种治疗方式只能暂时性解决局部结构的问题,长期使用会对机体其他结构产生不良影响,破坏机体的平衡。事实上,从2010年起,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疾病都是药源性疾病,这些疾病都是由药物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引起。并且,西医对于致病因素复杂、多因素影响的慢性退行性疾病比如心脑血管病、多发性硬化、老年性痴呆等收效甚微,难以遏制其日渐高涨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中医把生命作为一个整体,将人与社会、心理、环境统一起来,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反映自然界和人,健康与疾病的客观规律。中医的健康讲究的是在主客观环境中机体阴阳相对平衡、协调有序的状态,即功能系统的平衡。当这种平衡被打破,人体的有序和稳态受到干扰和破坏,即人体的功能系统失衡,就会出现疾病。中医通过问诊大量的功能系统信息来诊断疾病的性质,然后通过药物、针灸、按摩等方法调动机体的功能系统,从整体上,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扶正祛邪,重新恢复机体的稳态。中医疗法起效慢,但能减少了替代方法或拮抗药使用的毒副作用,对于疾病防治、养生康复等方面颇有成效。

总而言之,西医更注重微观的结构平衡,中医更注重宏观的功能系统平衡,两者目的都是在不同层面上纠正机体的失衡状态。但是这两者在疾病与健康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上又截然不同,为了让这两种医学模式取长补短,我们需要用更包容的视角和理论将两者融为一体,研发出更有效的治疗疾病的物质,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卓越的贡献。

2、结构信息医学

(1)以结构系统融合西医与中医的基础理论

宇宙大爆炸后出现正负电荷,两者相互作用形成简单结构的物质氢,然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又形成更为复杂的结构,最终形成宏观物质,包括整个生物界,因此宇宙万物都统一于结构。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能量、信息也统一于结构。首先,不同的结构构成了不同的物质,物质是具体的结构,是实现功能的基础,生命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配合,什么样的具体结构就具有什么样的具体功能,具体结构的改变也自然会影响相应系统的具体功能;其次,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键能,是相对抽象的结构,表明了结构的稳定性,能量是结构相互联系的内在动力;最后,结构之间的关系与秩序是信息,信息是三者之中最抽象的结构,对物质和能量起着结合和控制作用,反映了结构的内在规律和本质,比如生物的本质就是由其抽象结构基因所决定。因此,结构是物质、能量与信息的统一,即具体结构与抽象结构的统一。

生物是一个有机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由抽象结构所主导的有机结构系统。结构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之间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秩序及其时空关系所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结构整体。任何要素本身也同样是一个结构系统,是构成原系统的子系统,子系统又必然由次子系统所构成……生物的结构系统就是由不同层次的结构子系统构成,比如免疫系统、肠胃系统等,而生物自身又是更大结构系统的子系统,比如生物是自然界这个更大结构系统的子系统,在与自然界不停的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中保持自身的存在和繁衍。

dna作为生物的遗传物质,储存着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包括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罗杰·威廉姆斯博士在生化个体化理论中表明,人体生化组成的差异来源于基因和基因表达的不同,即源于基因表达的分子空间结构的差异。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利根进川博士表明,除了外伤,一切疾病都与基因有关。疾病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构成身体的结构受到结构环境的破坏或者改变;二是基因不恰当表达,造成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是抽象结构的改变,也就是基因表达的改变,如不正常的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不正常的基因甲基化等。如果是具体结构发生了变化,只要与该结构相关的基因能够正常表达,则机体的新陈代谢会让已发生病变的结构逐渐被正常结构所替换,机体就可以重新回到健康状态。因此,生物健康的核心在于基因和基因的表达。

西医研究具体结构变化,以病为模型,以模型来治病。西医偏重于结构系统中局部的组织和功能的研究,可以借助仪器检测,深入到具体的、微观的物质结构,注重和强调具体的人体物质结构和形态的存在形式,如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组织胚胎学等,这些学科都是以实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结构系统中的具体结构进行研究和观察,在抽象思维上不足,忽略了机体作为结构系统的整体性。因而在认识和实践上就容易产生局限性,西医主要对具体的结构进行直接干预,用药物来改变和影响机体的局部结构来达到新的平衡,包括对于基因的研究,也倾向于直接改变基因或基因的表达。中医学以人为模型,是在整体论为主导的思想指导下,研究机体各器官的功能以及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中医没有检测具体的物质结构,是通过功能的表现、外在的信息等来诊断疾病。但是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功能系统的本质是结构系统,功能子系统之间的相生相克,本质上是结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中医通过调理机体的功能秩序、强弱,达到整体的平衡,其本质是恢复结构系统的动态平衡,但由于缺乏对具体机体结构的深入认识,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西医主要是以微观结构为视角建立了疾病模型,中医则以宏观功能为视角建立了生命模型。西医的微观结构为中医的证找到了物质基础,即中医的证,都有基因表达的物质支撑,也就是结构支撑,本质都是微观的结构失衡。在结构系统之中,基于这种微观和宏观、局部和整体、具体和抽象的统一,可以利用局部、微观的具体结构,通过机体对具体结构的识别,把具体结构转化为抽象的结构信息,激发机体所具有的自适应、自组织功能来调整基因或基因的表达,重新达到结构系统的平衡。

结构系统作为系统,具有系统的整体性、开放性、稳定性、自组织等基本特征。相对于环境而言,系统是封闭性和开放性的统一,结构系统内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以结构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前提,以结构的外部环境为条件的。同样结构系统的进化依赖于外部结构。基因表达随外部结构变化发生适当改变和调整是生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存、保持自身健康的基本功能,如果缺乏这种功能,一般都会被淘汰。人体本身的结构系统就拥有这种强大的自我健康机能,结构信息医学就是通过具体结构的结构信息来调动和调节结构系统中包括基因、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所构成的相对复杂、高度秩序、自主调控的作用机制,从而恢复机体的结构平衡,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既融合了西医的以具体结构和功能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又融合了中医的通过调节机体自身来恢复平衡的理论。

(2)结构信息医学解决的问题

生命体不可能脱离环境独立存在,外在结构环境通过结构即物质、能量和信息与机体的结构系统相互作用,每个个体都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所得到的独特结构系统。结构信息医学强调生物内结构系统,以及其与外在结构环境的动态平衡,正是这种动态平衡演绎着生命的过程。除了恢复机体自身结构系统的动态平衡,增加机体的抵抗力,结构信息医学的侧重于共生和共进。共生是指机体不再一味抵抗和防御外在结构,而是将外在结构信息不断内化,通过生物机体本身的自适应、自组织等功能实现生物机体的结构系统与外在结构的平衡,化敌为友,甚至为我所用。共进是指生物机体的结构系统通过结构信息获得其它生物机体中有利于生物健康、生存和繁衍的结构特性。本发明就是根据所建立的结构信息医学的理论体系,用物质所对应的稳定结构,通过生物自身结构系统的自适应、自组织等能力,调节其基因或基因的表达,治疗和所述物质相关的疾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设计治疗和/或预防过敏性疾病的物质的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按照该方法设计的物质。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该物质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生物的结构系统是稳定性和适应性统一的有机结构系统,能够适应环境,维持自身与外在环境的动态平衡,进而实现自身更好的生存、繁衍。生物结构系统的适应性是以生物结构的稳定性为前提的,稳定性结构是起到关键作用的支配性结构。

生物结构系统是一个由具体结构与抽象结构所构成的核心结构螺旋发展形成的有机巨系统。生物结构系统的核心结构,即核酸-蛋白质结构系统中具体结构与抽象结构统一的复合体,作为遗传信息载体与表达系统,在生物结构系统的功能中起到支配性作用,而核心结构中起到支配性作用的是稳定性结构。从原子水平上来说,核心结构中抽象结构dna和具体结构蛋白质都是以碳元素为有机物质基础的生物大分子。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既不容易失去电子也不容易得到电子,这种结构有利于碳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共价键的稳定性较高,是有机分子之间最强的作用力,以碳原子为主形成的单键共价键约在300-500kj/mol,热裂解温度为500-800℃。

dna的一级结构通过碱基氢键作用和碱基堆积力等作用决定了dna的双螺旋二级结构,即稳定的一级结构决定了其适应性的二级结构,遗传信息的核心在稳定性结构上。dna通过转录作用将遗传信息传递给rna,最后rna通过翻译作用将遗传信息表达成蛋白质,这是所有细胞生物所遵循的法则。中心法则的建立阐明了遗传信息从dna到rna到蛋白质的信息传递路径,从dna一级结构中的碱基序列到rna一级结构中碱基序列再到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中的氨基酸序列上,遗传信息载体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和三联密码子将信息一一线性对应到功能信息载体氨基酸上。因此这个信息传递路径是以这些生物大分子稳定性结构为基础的,由抽象结构的稳定性结构传递到具体结构的稳定性结构上。

蛋白质一级结构中的共价主链含有上百个单键,这些单键是可以自由旋转的,但是一级结构中肽键的刚性平面性质、亲疏水氨基酸和酸碱氨基酸的的数目和位置等因素使各个单键旋转自由度受到限制,最终形成在热力学上最稳定的三维结构。因此,事实上蛋白质最终结构的控制成分,也就是氨基酸序列是很早就形成的,这些对蛋白质构象起支配作用的稳定性结构形成了一个框架,在多肽链折叠过程中蛋白质按此框架装配成最终的形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包含了决定其三维结构的所有信息,且蛋白质的结构决定蛋白质的功能。所以,与遗传信息一致,功能信息的本质也是稳定性结构决定适应性结构。

从系统的角度,生物结构系统的稳定性是结构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结构系统所具有的自我稳定的能力,每个结构在结构系统中都有促进它的结构也有抑制它的结构,相互作用中形成动态平衡,即不会缺少也不会过多,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环境变化而自我调节,从而保持和恢复原来的有序状态,也就是在非平衡状态下保持自身的有序性,其中稳定性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起到了支配性的作用。比如在结构信息识别上,动植物中固有免疫系统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能识别病原体的结构特征,这些特征是不同种类病原体所共有的不容易突变的稳定分子结构上(如所有的细菌都有lps组成的细胞壁)。如食物过敏,即使含有过敏原的食物经过了高温蒸煮,同样会引起过敏,其免疫识别也是识别过敏原的稳定结构。再以神经递质阿片肽为例,不同立体构象的阿片肽对细胞膜受体选择性不同,内吗啡肽-1是当今所知对μ受体亲和力和选择性最高的生物活性肽。适应性结构是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的分子基础,而从其稳定性结构氨基酸的变化上看,内吗啡肽-1与其他阿片肽的不同主要在于三个氨基酸上。通过氨基酸残基的改变,使其形成了适当的空间布局,改变了立体空间构象,为这类递质与受体结合起到正确定位的作用。稳定性结构的相互作用,可引起的适应性结构显著改变,在信息识别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信息传递过程中,细胞膜上的受体需要把信息带到细胞核中,主要依赖蛋白质的修饰。蛋白质修饰的基础是一级结构中氨基酸残基的化学反应活性,在酶的作用下通过调整蛋白质的稳定结构使蛋白质的高级结构更适应具体时空条件下的功能需求,具有可逆性和多功能性,比如蛋白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传递到细胞核的信息,细胞最终会通过基因表达的改变来做出相应的反馈,并再次通过信号通路将指令传递下去。因此,稳定性结构相互作用或者结构调整决定了适应性结构的变化,当然适应性结构也可以反作用于稳定结构。

生物的结构系统之中,没有哪个结构是“孤立”的,结构之间,子结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构成了生物的有机结构系统。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就是机体这个大的结构系统的子结构系统,根据生物有机体复杂程度由数百、数万,甚至数亿个行使各种特定功能的细胞组成,各种细胞分工合作,是一个有序而可控的细胞社会,这种社会性的维持,不仅依赖于细胞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更依赖于细胞间通讯与信号调控,从而协调细胞的行为,诸如细胞生长、分裂、分化、凋亡及其他各种生理功能,实现多细胞生物体完整的生命活动过程。细胞间通讯与信号调控的本质也是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决定细胞的行为和命运,包括结构与功能分化、位置以及生死抉择等。细胞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以及在机体中的位置均受到机体、局部组织、周围细胞以及细胞外信号分子的调节与控制,如神经细胞,免疫细胞以及内分泌细胞通过社会性联系,共同参与并维持机体的稳态平衡。生物结构系统之中结构的相互作用,让细胞具有区分自己与异己的识别能力,可以分辨同种与异种同源的细胞。细胞之间相互的辨认和鉴别,以及对自己和异己物质分子认识的现象称为细胞识别。细胞在识别的基础上相互黏合或建立稳定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连接,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许多重要生命活动都与细胞的识别能力有关,细胞识别也是细胞发育和分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细胞通过识别和黏着形成不同类型的组织。机体免疫实际上也是细胞的一种识别现象,血液中白细胞能识别侵入的细菌并将其吞噬,却从来不吞噬血液中自己正常的细胞,这是异种之间的细胞识别。临床上做异体组织移植时,机体会对移植的异体组织发生排斥反应,这是异体细胞之间的细胞识别产生的。此外,血液凝固、炎症反应、血栓形成、致病微生物感染乃至肿瘤细胞转移等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均与同种或异种之间复杂的相互识别与黏合及其所诱发的效应有关。结构识别基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物所形成的自适应、自组织有机结构系统的基础。

结构系统的开放性,不仅是具体结构的开放,还有关系之间的开放。结构系统的自适应自组织能力主要体现于系统在外部环境刺激条件下的维稳。机体的结构系统,通过信息的传递、处理,进行自我调整自我组织,不断克服结构系统的不确定性,使其保持动态平衡。结构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交换,也不仅是物质的交换,主要的是能量或信息的交换。生物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内环境的稳定,需要细胞有感知这些变化并且做出反应的能力。细胞接收和传输信息并执行指令的能力是生物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基础。蛋白质是细胞中各种生理活动的执行者(例如催化化学反应和调控基因表达),蛋白质自身状态的改变也同时会改变其功能状态。所以生物使用细胞所拥有的蛋白质分子建造一个信号系统。因为蛋白质分子的形状可以改变,与蛋白质分子形状密切有关的功能也会相应随之改变,而其一个蛋白状态的改变又会通过与下游的蛋白质分子相互作用改变下游分子的状态,下游分子又可以改变更下游分子的状态,这样一级一级的状态依次改变,就是细胞中信息传递的方式。而且,蛋白质是具有生物功能的分子在状态改变后对信号做出最后的反应,成为效应分子。信息传递链终端的效应分子多是转录因子,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状况来对信号做出反应。

以免疫系统为例,任何外部结构进入人体后,都会被免疫系统识别和评估。如当细菌或者病毒进入人体后,免疫细胞与外来结构相互作用,识别其结构信息,然后根据结构信息的不同,分泌出不同的细胞因子将信息传递到b淋巴细胞,调节b细胞的基因表达合成igg抗体,与抗原结构结合形成复合物,最终被巨噬细胞清除,从而抵御外物入侵。当寄生虫类病原体入侵时,免疫细胞与外来结构相互作用,识别的结构信息使b细胞活化,调节基因表达合成ige抗体,这类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使其释放出有毒性作用的颗粒蛋白等物质,导致寄生虫死亡。

在这个免疫应答过程中,被识别的结构决定了机体的具体反馈作用。通过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将具体结构转化为抽象结构——结构信息,机体根据结构信息的识别,调动免疫系统中的多个细胞协同作用,调控基因表达,释放出不同的活性物质对外物进行适应性的作用,实现新的稳定和谐的结构系统。同时,免疫系统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实现结构系统中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协同。由此可见,机体的结构系统存在着结构信息识别和自我调控,恢复结构系统的平衡,甚至和外部结构建立新结构的平衡机制。

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地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从结构的角度,生物的疾病是由于生物的结构系统的失衡引起的,包括:(1)生物结构系统内部的结构失衡(2)生物结构系统和外部结构之间结构的不平衡,也就是生物的结构系统中缺少抑制外部结构的物质。因此和疾病相关的物质包括:引起疾病的物质、生物本身和疾病相关的物质、抑制引起疾病的结构的物质。所述抑制引起疾病的结构的物质,也就是和引起疾病的结构能建立结构平衡的物质。疾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许多情况下,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的疾病涉及生物结构系统之中多个系统的结构失衡。中医用“证”来反映疾病的本质,辨“证”论治,“证”既非西医所说的病或症,也不是对疾病单一因素或线性因果关系的概括,它是根据中医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对疾病在一定阶段上的病因、病位、病机、病理性质、正邪交争等多种生理、病理相联系表现为对机体反应态的认识和概括。它着眼于人体正和邪的矛盾的对立统一。因此“扶正以祛邪”,“祛邪以安正”,从正、邪双方着眼,调整人体阴阳,恢复其相对平衡、协调有序正邪的稳态,乃是中医基本的治则。

西医从具体、微观的角度研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从而研究健康与疾病;西医从抽象、宏观的角度研究人体功能系统之间的生、克、制、化的多维双向调节的关系,从而研究健康与疾病。从结构的角度,生物的本质是机体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平衡、协调而有序的自适应、自组织的有机结构系统。结构信息医学以结构融合中西医的基础理论,从结构系统的角度认识生命,通过让机体识别具体结构的信息,利用机体结构系统的自适应、自组织等功能,恢复结构系统的动态平衡,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因为同一个器官不同的病变会产生不同的疾病,不同的个体同一个疾病症状也不完全相同,而且同一个疾病可能涉及生物结构系统之中多个不同的器官或者组织的病变,同一个疾病不同个体病变的结构也不完全一样。因此,本发明结合西医研究的具体结构,中医建立的宏观理论,从结构信息的角度治疗和/或预防疾病,对于生物的疾病,仅需知晓和疾病有关的物质,疾病有关的物质所在具体病变细胞、组织或器官,无需探究通过何种机理致病,以及疾病的具体症状,或者疾病相关物质所在的系统。特别是当不能确定病变的具体结构,或者不容易将病变的结构分离出来,而人与人之间从系统的角度无论是按照西医还是中医的划分都是相同的,甚至人与猪牛羊、灵长类生物之间也基本一致的,那么用包含这个病变结构(也就是失衡的结构)的细胞、组织或者器官等所对应的稳定结构进行疾病的治疗和/或预防,更具有通用性,更容易获得和制备。因此,本发明公开的设计治疗和/或预防疾病的物质的方法,将和疾病相关的物质所对应的稳定结构作为外部结构作用于生物的结构系统,生物的结构系统就能够使生物体根据结构自适应、自组织来建立同外部物质的结构之间的平衡或者恢复生物结构系统内在的结构失衡,从而消除、缓解疾病,或预防疾病的发生,比如用猪肺所对应的稳定结构治疗和/或预防哮喘或者和肺的结构相互作用的鼻子上的疾病过敏性鼻炎,也就是和肺相关的疾病。本发明设计治疗和/或预防疾病的物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邪扶正和以正扶正:

生物结构系统的不平衡包括生物结构系统和自身以外的结构之间的不平衡。本发明把生物结构系统本身称之为“正”,把造成生物结构系统失衡的外的结构称之为“外邪”。“外邪”是相对于生物而言的,包括对健康的生物是有害的物质,比如治病的细菌、病毒等,也包括对健康的生物是无害的,但是对某个生物,在不与这个物质接触时疾病没有发作,接触后就会发病的物质。比如某种物质对健康的生物而言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也就是说这种物质的结构和生物的结构之间是平衡,但是如果机体的结构失衡,造成所述的某种物质和生物的结构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了,而且不同的失衡会造成不同的疾病,如对所述的某种物质的过敏、不耐受等等,如牛奶过敏和牛奶不耐受。根据生物结构系统所具有的自适应、自组织的保持结构稳定的功能,在外部结构的作用下,会产生和所述的外部结构抑制性、促进性等相互作用的结构,从而建立所述生物结构系统和所述外部结构之间的平衡,也就是以“外邪”扶“正”。

生物结构系统内部结构的病变,往往是结构相互作用的失衡,比如对于生物结构系统中某个结构,缺少了对其起到制约作用的结构的基因的表达或者对其起到促进作用的结构的基因过度表达,都会打破结构之间的平衡。比如抑癌基因与原癌基因相互制约,维持正负调节信号的相对稳定。当这类基因在发生突变、缺失或失活时,打破了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平衡,会引起细胞恶性转化而导致肿瘤的发生。本发明把生物结构系统中失衡的结构称之为“内邪”,把生物的结构系统称之为“正”。本发明所公开的将生物内部结构失衡的物质所对应的稳定结构,作为外部结构作用于生物的结构系统,由于所述生物结构系统所具有的自适应、自组织和自我稳定等功能,所述生物结构系统会根据所述外部结构中的结构信息,调节和其相互作用的结构的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和所述外部结构之间的平衡,也就实现了恢复生物结构系统中内部失衡的结构重新恢复平衡,治疗疾病,也就是以“内邪”扶“正”。

生物结构系统中每个正常的结构都存在与其相互作用的结构,也就平衡的结构,本发明把所述平衡结构和生物的结构系统都称之为“正”。用所述组成系统中正常没有病变的物质所对应的稳定结构作为外部结构作用于生物结构系统,由于所述生物结构系统所具有的自适应、自组织和自我稳定等功能,所述生物结构系统会根据所述外部结构中每个结构的结构信息,调节与其相互作用的结构的基因表达到正常水平,因此所述失衡的结构自然就恢复了平衡。本发明所公开的,将没有病变的物质所对应的稳定结构作为治疗或预防和所述没有病变的物质相同或者相似的物质的病变所引起的疾病的物质,也就是以“正”扶“正”。

生物结构系统的平衡是动态的,特别是生物结构系统和所处的环境的结构之间的平衡,比如对于能够引起疾病的物质,而对于某种生物不会引起疾病,那么所述某种生物的结构系统和所述能够引起疾病的物质的结构在相互作用时能达到平衡,也就是说所述某种生物和所述疾病相关的结构中具有和所述能够引起疾病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而不会让所述生物产生所述疾病的结构,并且这些结构在所述生物结构系统之中不是孤立的,也是存在和其相互作用的结构,而形成了平衡。用所述某种生物中和所述疾病相关的物质所对应的稳定结构,作为外部结构作用于需要治疗所述疾病的生物结构系统,由于所述生物结构系统所具有的自适应、自组织和自我稳定等功能,所述生物结构系统会根据所述外部结构中每个结构的结构信息,调节与其相互作用的结构的基因或者基因表达,从而让所述生物结构系统与所述能够引起疾病的物质的结构之间达到平衡,也是一种以“正”扶“正”。

本发明的特征:

本发明根据所建立的结构信息医学的理论体系,用物质所对应的稳定结构作用于生物的结构系统,通过生物自身结构系统的自适应、自组织等能力,调节其基因或基因的表达,治疗和所述物质相关的疾病。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治疗和/或预防过敏性疾病的物质及其设计方法和制备方法,其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设计治疗和/或预防秋兰母混合物过敏的物质的方法,将秋兰母混合物过敏相关的物质所对应的稳定结构作为治疗和/或预防所述秋兰母混合物过敏的物质;

优选的,所述物质所对应的稳定结构,是指所述物质在5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条件下以固体存在的物质的结构。

优选的,所述秋兰母混合物过敏相关的物质所对应的稳定结构选自以下一种或者几种:

(1)引起生物秋兰母混合物过敏的物质所对应的稳定结构;

(2)生物本身和秋兰母混合物过敏相关的物质所对应的稳定结构;

(3)含有抑制引起秋兰母混合物过敏的结构的物质所对应的稳定结构;

(4)包含上述(1)-(3)中任一项物质的物质所对应的稳定结构。

按照上述的方法设计得到的治疗和/或预防所述秋兰母混合物过敏的物质。

上述治疗和/或预防秋兰母混合物过敏的物质的制备方法:

所述秋兰母混合物过敏相关的物质所对应的稳定结构通过高温碳化的方法制备。

上述治疗和/或预防秋兰母混合物过敏的物质在制备药品、保健品、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和/或预防过敏性疾病的物质及其设计方法和制备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可以使用不同的物质,可以改进工艺实现或者其他类似的工艺制备,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本发明的方法及产品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发明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发明技术。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其具体实现方式如下所述:

实施例1:治疗和/或预防虾过敏的物质及其设计方法和制备方法

虾含有引起虾过敏的物质,而且容易获得,因此优选虾所对应的稳定结构作为治疗和/或预防虾过敏的物质。如果其他器官或者组织,也含有虾过敏相关疾病的物质,同样优选用含有虾过敏相关疾病的物质的器官或者组织所对应的稳定结构作为治疗和/或预防虾过敏的物质,这样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不知道具体的过敏原结构和致病机理的情况下能设计和制备治疗和/或预防虾过敏的物质。

将虾通过高温碳化的方式得到治疗和/或预防虾过敏的物质。

本发明以相同的方法制备了一批治疗和/或预防不同食物过敏原引起的生物过敏性疾病的物质。

实施例2:治疗和/或预防篙属花粉过敏的物质及其设计方法和制备方法

篙属花粉含有引起篙属花粉过敏的物质,而且容易获得,因此优选篙属花粉所对应的稳定结构作为治疗和/或预防篙属花粉过敏的物质。如果其他器官或者组织,也含有篙属花粉过敏相关疾病的物质,同样优选用含有篙属花粉过敏相关疾病的物质的器官或者组织所对应的稳定结构作为治疗和/或预防篙属花粉过敏的物质,这样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不知道具体的过敏原结构和致病机理的情况下能设计和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篙属花粉过敏的物质。

将篙属花粉通过高温碳化的方式得到治疗和/或预防篙属花粉过敏的物质。

本发明以相同的方法制备了一批治疗和/或预防不同花粉过敏原引起的生物过敏性疾病的物质。

实施例3:实施例1和实施例2所制备的物质以及以相同方法制备的治疗过敏性疾病的物质对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应用试验

本发明使用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所制得的物质进行疗效验证,具体案例如下:

1、临床资料: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进行了临床性验证。具体流程为患者就医,自述症状,进行过敏化验和测试(皮肤检验、血液检验等)确认过敏原,对不同过敏原进行针对性治疗1次,如过敏原过多,会进行第2次针对性治疗,治疗后采用直接接触或食用过敏原检验是否脱敏,然后进行同样的过敏化验和测试,通过对比检验指标进一步验证脱敏疗效。共收集门诊及住院过敏患者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4例与对照组54例,两组间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年龄、病程、性别、过敏原、合并症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参照符合《欧洲变态反应学及临床免疫学会指南(2007)》,以及《wao严重过敏反应诊断指南》中过敏的诊断标准。

3、治疗方法:治疗组中患者口服治疗过敏性疾病相关的物质,3g/次,1次/天,连续治疗3天;对照组中患者按照医嘱使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或脱敏疗法,包括注射脱敏、舌下含服脱敏、脱敏贴、抗组胺药物、过敏反应介质阻滞剂、皮质类固醇、钙剂、免疫抑制剂等。

4、疗效判定标准:疾病治疗效果根据症状评定,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其中痊愈为治疗后患者的过敏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再次接触过敏原不发生过敏反应,而且随访1年不复发;显效为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再次接触过敏原不发生过敏反应,而且随访1年出现复发;有效为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一定缓解,再次接触过敏原是过敏症状较治疗前缓解;无效为治疗后患者的以上临床症状及表现均无明显变化或加重。

5、疗效结果:如表1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总体治疗效果达显效共2例,达有效共17例,无效高达35例,超过95%的患者再次接触原后依然出现过敏不良症状。其中使用脱敏治疗患者共3例,均因为出现明显的不耐受现象而提前终止。对照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27例,药物耐受14例,需要根据医嘱更换药物或者加大剂量。

治疗组治愈患者高达52例、总有效率96.30%,并且这些患者治疗后多次接触过敏原都没有发生过敏不良症状,同时治疗组观察过程中没有出现副作用和药物依赖。

表1过敏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