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09489发布日期:2021-01-23 16:23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高频电刀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频电刀。


背景技术:

[0002]
单级高频电刀广泛应用于组织的切割,常见的单级高频电刀包括杆状的电极与连接在电极头端的绝缘体,电极在通电后会在与组织的接触处形成相对较大的接触电阻,从而发热以焦化或汽化组织,绝缘体则用于抵靠不需切割的组织上,避免电极头端放电而灼伤组织。在利用高频电刀进行组织切割之前,为了使操作者能够准确的捕捉手术范围,通常需要在待切割组织的外周进行局部灼烧以标记范围。由于需要实现标记、切割等多种功能,手术过程中需要更换不同的器具进行操作,手术时间长,医师操作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高频电刀,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病人的痛苦。
[0004]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频电刀,包括:
[0005]
护套;
[0006]
导电件,与所述护套的远端固定连接;
[0007]
第一电极,与所述护套的远端连接,且能够沿所述护套的轴向伸出和缩回,所述导电件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电连接状态保持为导通状态;
[0008]
绝缘连接件,所述绝缘连接件的近端与所述第一电极的远端连接;
[0009]
第二电极,与所述绝缘连接件连接,包括位于所述绝缘连接件的近端的导通端,所述导通端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使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的电连接状态为断开状态;
[0010]
其中,当所述第一电极缩回至设定位置时,所述第二电极的导通端与所述导电件之间的电连接状态从断开状态切换为导通状态。
[0011]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件为环绕于所述第一电极外侧的回转体。
[0012]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件与所述第一电极中的一个具有与另一个滑动接触的凸出部,且所述导电件供所述第一电极穿过的第一通孔的部分孔壁与所述第一电极滑动接触。
[0013]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件与所述第一电极中的一个具有与另一个滑动接触的多个凸出部,多个所述凸出部沿周向分布,以在所述导电件供所述第一电极穿过的第一通孔的孔壁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形成间隙。
[0014]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件与所述第一电极中的另一个具有沿所述第一电极的轴向延伸的滑槽,所述凸出部位于所述滑槽内。
[0015]
进一步地,还包括滚动件,所述滚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导电件接触,且能够分别相对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导电件滚动,所述导电件供所述第一电极穿过的第一通孔的部分孔壁与所述第一电极滑动接触。
[0016]
进一步地,还包括多个滚动件,各所述滚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导电件接触,且能够分别相对所述第一电极、所述导电件滚动,多个所述滚动件沿周向分布,以在所述导电件供所述第一电极穿过的第一通孔的孔壁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形成间隙。
[0017]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导电件中的另一个具有沿所述第一电极的轴向延伸的滚动槽,所述滚动件嵌入所述滚动槽内。
[0018]
进一步地,还包括绝缘隔离件,所述绝缘隔离件连接于所述护套的远端,环绕于所述第一电极并具有环槽,所述导电件嵌入所述环槽内。
[0019]
进一步地,所述导通端偏离所述第一电极的轴线。
[0020]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的远端连接,且以所述第一电极的轴线为回转轴的回转体,所述第三电极与所述导通端之间具有第二间隙。
[0021]
进一步地,所述导通端为环绕于所述第一电极外侧的回转体。
[0022]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件沿所述第一电极的径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电极滑动接触。
[0023]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件与所述第一电极接触并可相对所述第一电极滚动。
[0024]
进一步地,包括多个所述导电件,多个所述导电件沿所述第一电极的周向均匀分布。
[0025]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件与所述第一电极之间滑动接触和/或滚动接触。
[0026]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极还包括工作端,所述工作端位于所述绝缘连接件的远端。
[0027]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连接件为以所述第一电极的轴线为回转轴的回转体,所述工作端位于所述绝缘连接件的远端的中心。
[0028]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连接件为以所述第一电极的轴线为回转轴的回转体,所述第二电极为直线型电极且偏离所述绝缘连接件的中心。
[0029]
有益效果:
[0030]
本发明的电刀具有位于远端部的第二电极,且第二电极能够通过第一电极的移动实现通电状态的切换,当第二电极不通电时,第二电极可以直接接触人体组织,避免第一电极在工作状态(例如切割组织)下对其他部位的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当第二电极通电时,第二电极可以执行标记等操作,从而可以减少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更换器具的步骤,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病人的痛苦。
[0031]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32]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33]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高频电刀的立体示意图;
[0034]
图2是图1中高频电刀的分解示意图;
[0035]
图3是图1中高频电刀的剖视图;
[0036]
图4是图1中高频电刀处于缩回状态时的局部剖视图;
[0037]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导电件的立体示意图;
[0038]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导电件与第一电极连接时的剖视图;
[0039]
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导电件与第一电极连接时的剖视图;
[0040]
图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导电件与第一电极连接时的剖视图;
[0041]
图9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导电件与第一电极连接时的剖视图;
[0042]
图10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中导电件与第一电极连接时的剖视图;
[0043]
图11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中导电件与第一电极连接时的剖视图;
[0044]
图12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中导电件与第一电极连接时的剖视图;
[0045]
图13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中导电件与第一电极连接时的剖视图;
[0046]
图14是本发明第十实施例中高频电刀处于缩回状态时的局部剖视图;
[0047]
图15是本发明第十实施例中导电件、第一电极与绝缘隔离件连接时的剖视图;
[0048]
图16是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中高频电刀显示绝缘连接件的近端的立体示意图;
[0049]
图1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高频电刀显示延伸部的近端的立体示意图;
[0050]
图18是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中高频电刀处于缩回状态时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1]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构思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52]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53]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某一特征被称为“设置”、“固定”、“连接”、“安装”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设置、固定、连接、安装在另一个特征上。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若干”,其含义是一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多个”,其含义是两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大于”、“小于”、“超过”,均应理解为不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以上”、“以下”、“以内”,均应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第一”、“第二”,应当理解为用于区分技术特征,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0054]
相关技术中,电刀的远端部通常为绝缘体,无法执行标记操作,因此需要在手术过程中更换其他器具,导致手术时间的延长,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基于上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的高频单极电刀,第二电极位于电刀的远端,当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断开时,可以利用第一电极进行切割等操作,第二电极可以接触人体组织而不造成损伤;当第二电极与第一电极导通时,可以利用第二电极执行标记等操作。
[0055]
以下参照图1至图4具体说明发明实施例的高频单极电刀。
[0056]
第一实施例
[0057]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高频电刀包括第一电极100、第二电极200、护套300、绝缘连接件400与导电件500,其中,第一电极100与护套300的远端连接,且能够沿护套300的轴向伸出和缩回。绝缘连接件400的近端与第一电极100连接,第二电极200与绝缘连接件
400连接,使得第一电极100、第二电极200与绝缘连接件400能够同步运动。第二电极200包括位于绝缘连接件400的近端的导通端210,导通端210与第一电极100之间具有第一间隙101,第一间隙101使得第一电极100与第二电极200的电连接状态在第一电极100未缩回时处于断开状态。导电件500与护套300的远端连接,且导电件500与第一电极100之间的电连接状态为导通状态。
[0058]
当第一电极100未缩回时(例如处于图1所示状态时),导通端210与第一电极100处于断开状态,此时第二电极200中无电流通过,可以通过第一电极100进行切割等操作;当第一电极100缩回至设定位置时(例如处于图4所示状态时),导通端210与第一电极100从断开状态切换为导通状态,电流可以通过导电件500从第一电极100传递至第二电极200,此时可以通过第二电极200执行标记等操作。
[0059]
本申请所称的“远端”指相对远离控制者的一端,“近端”指相对靠近控制者的一端,“远端”与“近端”用于说明相对位置,并不意味着限制为构件的端面。当涉及构件的“轴向”与“径向”时,用于说明构件的延伸或者运动趋势,并不意味着将构件限制为圆柱体。当涉及构件的“轴线”时,既可以指回转体的回转轴,也可以指轴对称或者中心对称结构的对称轴,也可以是构件上的部分结构是回转结构、轴对称或者中心对称结构时,相应部分的回转轴或者对称轴。“导通状态”指高频电流在构件间通过并满足电极工作要求的状态,包括构件之间相互接触,或者构件之间的间隙小于设定值的情形(由于高频电刀使用交流电工作,当间隙足够小时就可以通过足够强度的电流,使电极导通后可以实现标记等功能);“断开状态”指阻隔电流通过或者通过的电流极微弱的状态。(当然,将间隙和两侧的导体看作电容,除了距离以外还需要考虑导体相对面积和间隙内材质对电流大小的影响,这些在后面的叙述中会提到。)
[0060]
具体的,护套300可以是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圆管,第一电极100可以是长杆状电极,第一电极100插接在护套300的内部,且第一电极100整体可以相对护套300沿护套的轴向运动。当第一电极100处于图1所示的状态时,第一电极100的远端位于护套300的外侧,可以在通电后进行组织的切割。当第一电极100处于图4所示的状态时,第一电极100几乎全部或者全部位于护套300内。第一电极100的近端可以通过导电连接件110(例如图3中的套管)与钢丝绳120连接,钢丝绳120的近端连接未示出的操作手柄,操作者能够通过操作手柄与钢丝绳控制第一电极100的轴向移动,同时,未示出的电源也能够通过钢丝绳向第一电极100供电。
[0061]
本实施例的电刀具有位于远端部的第二电极200,且第二电极200能够通过第一电极100的轴向移动实现通电状态的切换,当第二电极200不通电时,第二电极200可以直接接触人体组织,避免第一电极100在使用时对其他部位的组织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当第二电极200通电时,第二电极200可以执行标记等操作,从而可以减少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更换器具的步骤,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病人的痛苦。
[0062]
在上述的电刀中,导电件500与第一电极100之间相互接触以保持在导通状态,二者的接触关系既可以是滑动接触,也可以是滚动接触,也可以同时包括滑动接触与滚动接触,从而在保证二者导通的基础上,实现第一电极100相对导电件500的转动或者移动。本申请所称的“滑动接触”,是指两个构件在保持接触的状态下,还能够发生相对运动。本申请所称的“滚动接触”,是指两个构件直接接触,且两个构件中的至少一个能够相对另一个滚动;
或者两个构件分别与能够导电的滚动件接触,且滚动件能够分别相对两个构件滚动。
[0063]
第二实施例
[0064]
参照图2,本实施例是在第一实施例基础之上的具体方案,本实施例中,导电件500为环绕于第一电极100外侧的回转体,例如图中所示的环形导电片,第一电极100穿过导电件500上的第一通孔510,使得第二电极200相对护套300转动至任意角度均可以与导电件500导通。导电件500与第一电极100中的一个具有与另一个滑动接触的凸出部,且导电件500供第一电极100穿过的第一通孔510的部分孔壁520与第一电极100滑动接触,如此,既能实现第一电极100与导电件500之间的导通,同时能够减少第一电极100与导电件50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二者之间的摩擦力,便于第一电极100的转动或轴向移动。
[0065]
具体的,参照图5、图6,第一通孔510的孔壁520上沿径向伸出有第一凸出部530,第一电极100可以是横截面为圆形的长杆状电极。多个第一凸出部530沿第一通孔510的周向分布,第一电极100分别与各第一凸出部530滑动接触,从而在第一通孔510的孔壁520与第一电极100之间形成间隙540,也即,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00不接触第一通孔510的孔壁520,仅依靠第一凸出部530的接触实现与导电件500的导通。
[0066]
第一凸出部530上朝向第一电极100的一端具有圆弧的端部531,圆弧的端部531可以进一步减少第一凸出部530与第一电极100之间的接触面积。本实施例中共设置有四个第一凸出部530,各第一凸出部530沿第一通孔510的周向均匀分布,且各第一凸出部530的径向尺寸相等,从而能够将第一电极100保持在第一通孔510的中心位置。能够理解的是,导电件500也可以设置三个或者其他数量的第一凸出部530。
[0067]
本实施例中,电刀还包括绝缘隔离件700,绝缘隔离件700连接于护套300的远端,环绕于第一电极100并具有环槽710,导电件500嵌入环槽710内以实现导电件500的安装固定。
[0068]
具体的,绝缘隔离件700包括第一连接部720与第二连接部730,第一连接部720与第二连接部730均为圆管,且第一连接部720的直径大于第二连接部730。第一连接部720位于护套300的外侧,第二连接部730位于护套300的内侧,绝缘隔离件700通过第一连接部720和/或第二连接部730的护套300连接,第一电极100穿过绝缘隔离件700内的通道。
[0069]
第一连接部720的远端的端面具有环槽710,导电件500嵌于环槽710内,并通过粘接、卡接等方式固定。导电件500的远端端面可以从第一连接部720的远端端面伸出,以便接触导通端210,也可以与第一连接部720的远端端面平齐。本实施例将导电件500设置于绝缘隔离件700的远端端面的环槽710内,既能够实现与导通端210、第三电极800的导通,又能够避免导电件500接触人体组织而产生不必要的损伤。
[0070]
第三实施例
[0071]
参照图7,本实施例是在第二实施例基础之上的替换方案,其与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包括:第一电极100除了与第一凸出部530滑动接触之外,还能够与第一通孔510的部分孔壁520滑动接触。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510的孔壁520上沿径向伸出有三个第一凸出部530,三个第一凸出部530大致位于第一电极100的一侧,第一电极100的另一侧与第一通孔510的部分孔壁520接触,如此,可以在保证二者导通的基础上,减少第一电极100的转动或者移动时的阻力。能够理解的是,第一通孔510的孔壁520上也可以设置两个或者其他数量的第一凸出部530。
[0072]
第四实施例
[0073]
参照图8,本实施例是在第二实施例基础之上的替换方案,其与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包括:第一电极100上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二凸出部140,第二凸出部140沿第一电极100的径向伸出,各第二凸出部140分别与第一通孔510的孔壁520接触,以在第一电极100的外侧壁与孔壁520之间形成间隙540,如此,可以在保证二者导通的基础上,减少第一电极100的转动或者移动时的阻力。能够理解的是,第二凸出部140上朝向导电件500的一端具有圆弧的端部141,圆弧的端部141可以进一步减少第一凸出部530与第一电极100之间的接触面积。
[0074]
第五实施例
[0075]
参照图9,本实施例是在第二实施例基础之上的替换方案,其与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包括:第一电极100上沿径向伸出有第二凸出部140,导电件500除了能够与第二凸出部140滑动接触,还能够与第一电极100的部分外侧壁滑动接触。具体的,第一电极100上伸出有一个第二凸出部140,第二凸出部140与第一通孔510的部分孔壁520接触,第一电极100上相对于第二凸出部140的部分外侧壁同样与第一通孔510的另一部分孔壁520接触,从而在第二凸出部140的两侧形成间隙150,如此,可以在保证二者导通的基础上,减少第一电极100的转动或者移动时的阻力。
[0076]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电极100为图9所示的形状时,第一电极100的轴线为圆杆部分的轴线。
[0077]
第六实施例
[0078]
参照图10,本实施例是在第二实施例基础之上的改进方案,其与第二实施例的区别包括:第一电极100上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滑槽130,第一凸出部530伸入至滑槽130内,滑槽130的槽壁可以在对第一凸出部530进行导向。滑槽130的数量可以与第一凸出部530对应相等,例如图中沿第一电极100的周向均匀分布的四条滑槽130。滑槽130的数量也可以少于第一凸出部530,例如仅设置与一个第一凸出部530配合的滑槽130,其他第一凸出部530仍然与第一电极100的侧壁滑动接触。
[0079]
能够理解的是,凸出部与滑槽由进行导向的方案可以应用至第三至第五实施例中,当导电件500与第一电极100中的一个设置凸出部时,另一个上相应设置滑槽。
[0080]
第七实施例
[0081]
参照图11,本实施例是在第一实施例基础之上的具体方案,本实施例中,导电件500同样为环绕于第一电极100外侧的回转体,例如图中所示的环形导电片,第一电极100穿过导电件500上的第一通孔510,使得第二电极200相对护套300转动至任意角度均可以与导电件500导通。本实施例的电刀还包括多个滚动件600,各滚动件600位于第一电极100与导电件500之间,分别与第一电极100、导电件500接触,且能够分别相对第一电极100、导电件500滚动。多个滚动件600沿周向分布,以在第一通孔510的孔壁520与第一电极100之间形成间隙540,如此,可以在保证第一电极100与导电件500导通的基础上,减少第一电极100的转动或者移动时的阻力。
[0082]
具体的,滚动件600可以是滚珠,第一通孔510的孔壁520上设有若干的球形凹槽550,凹槽550的开口小于滚动件600的直径,使得滚动件600既能够从开口部分露出,又不会脱离凹槽550。能够理解的是,滚动件600也可以是圆柱体。
[0083]
第八实施例
[0084]
参照图12,本实施例是在第六实施例基础之上的替代方案,其与第六实施例的区别包括:第一电极100除了与滚动件600接触之外,还能够与第一通孔510的部分孔壁520滑动接触。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滚动件600,两个滚动件600大致位于第一电极100的一侧,第一电极100的另一侧与第一通孔510的部分孔壁520接触,如此,可以在保证第一电极100与导电件500导通的基础上,减少第一电极100的转动或者移动时的阻力。
[0085]
第九实施例
[0086]
参照图13,本实施例是在第七实施例基础之上的改进方案,其与第六实施例的区别包括:第一电极100上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滑槽130,滚动件600伸入至滑槽130内,滑槽130的槽壁可以在对滚动件600进行导向。滑槽130的数量可以与滚动件600对应相等,例如图中沿第一电极100的周向均匀分布的四条滑槽130。滑槽130的数量也可以少于滚动件600,例如仅设置与一个滚动件600配合的滑槽130,其他滚动件600仍然与第一电极100的侧壁滑动接触。
[0087]
能够理解的是,滚动件600与滑槽由进行导向的方案可以应用至第八实施例中。
[0088]
第十实施例
[0089]
参照图14、图15,本实施例是在第一实施例基础之上的具体方案,第二电极200的导通端210为环绕于第一电极100外侧的回转体,保证第二电极200相对护套300转动至任意角度均可以与导电件500导通。具体的,绝缘连接件400包括第三连接部410与第四连接部420,第三连接部410为圆柱状,位于第二电极200的内部,用于连接导通端210与第一电极100,且使得导通端210与第一电极100互不接触。第四连接部420套接在第二电极200的外侧,并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从而包覆第二电极200的主体结构。
[0090]
导电件500既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回转体,也可以是图14中所示的非回转体,具体的,导电件500可以是沿第一电极100的径向延伸的导电块,沿第一电极100的径向,导电件50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绝缘隔离件700等结构上,另一端与第一电极100接触;沿第一电极100的轴向,导电件500能够与导通端210接触。第一电极100同时与绝缘隔离件700上供第一电极100通过的通孔的部分孔壁接触,从而在保证第一电极100与导电件500导通的基础上,减少第一电极100的转动或者移动时的阻力。
[0091]
第十一实施例
[0092]
本实施例是在第十实施例基础之上的替代方案,其与第十实施例的区别包括:导电件500为滚珠等转动件,沿第一电极100的径向,导电件500与第一电极100接触并能够相对第一电极100滚动;沿第一电极100的轴向,导电件500能够与导通端210接触。其中,第一电极100可以分别与导电件500以及绝缘隔离件700上供第一电极100通过的通孔的部分孔壁接触。也可以设置沿第一电极100的周向设置的多个导电件500,第一电极100分别与各导电件500接触,从而在第一电极100与绝缘隔离件700上供第一电极100通过的通孔的部分孔壁之间形成间隙。
[0093]
第十二实施例
[0094]
参照图3,本实施例是在第一实施例基础之上的具体方案,本实施例中,当导电件500为回转体时,导通端210偏离第一电极100的轴线,从而能够在避免第一电极100与导通端210干涉的基础上实现第一电极100、第二电极200与绝缘连接件400之间的连接。具体的,
第一电极100为杆状电极,且截面为圆形,护套300为圆管,第一电极100的近端插接在护套300内,且与护套300同轴。导通端210与第一电极100沿轴向平行,且偏离第一电极100的轴线设定距离。
[0095]
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200还包括工作端220,工作端220位于绝缘连接件400的远端,用于在第二电极200通电后执行标记等操作。具体的,工作端220从绝缘连接件400的远端伸出,当第二电极200不通电时,工作端220可以直接接触人体组织;当第二电极200通电时,位于整个电刀的最远端的工作端220可以方便的执行标记等操作。
[0096]
本实例中,工作端220为圆锥体,圆锥状的工作端220便于提高接触面的电流密度以提高标记组织的效率。能够理解的是,工作端220也可以为圆柱体,圆柱状的工作端220便于加工。此外,参照图14,工作端220也可以为半球体,工作端220位于绝缘连接件400的中心。具体的,绝缘连接件400的内部具有安装腔450,安装腔450包括沿远端至近端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在绝缘连接件400的远端形成第一开口,工作端220从第一开口中露出,第二腔体在绝缘连接件400的近端形成第二开口,导通端210从第二开口中露出,如此,第二电极200的主体结构均位于安装腔450内,通过绝缘连接件400进行包覆以避免接触外部的组织,工作端220从安装腔450远端的第一开口露出,以进行标记等操作,导通端210从安装腔450近端的第二开口露出,便于与导电件500进行导通。
[0097]
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绝缘连接件400为以第一电极100的轴线为回转轴的回转体,工作端220位于绝缘连接件400的远端的中心。具体的,第二电极200为折弯型电极,即第二电极200的工作端220与导通端210不同轴,如此,在保证导通端210偏离第一电极100轴线的基础上,可以使工作端220位于绝缘连接件400的远端的中心,即使绝缘连接件400发生转动,工作端220也不会偏离操作位置。且由于工作端220位于绝缘连接件400的中心,因此绝缘连接件400可以是球体、半球体或者圆锥体,即绝缘连接件400的径向截面沿第一电极100的伸出方向逐渐缩小,便于绝缘连接件400进入组织内部。
[0098]
参照图4、图16、图17,本实施例中,电刀还包括第三电极800,第三电极800与第一电极100的远端连接,且是以第一电极100的轴线为回转轴的回转体,第三电极800与导通端210之间具有第二间隙102。
[0099]
具体的,第三电极800为环形导电片,连接于绝缘连接件400的近端,第三电极800与绝缘连接件400之间可以采用粘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以简化二者之间的连接结构,例如,绝缘连接件400的近端端面具有定位凹槽430,第三电极800的远端端面上伸出有定位柱810,安装时,将定位柱810插入定位凹槽430内,以实现第三电极800与绝缘连接件400的定位,然后再通过粘接剂连接第三电极800与绝缘连接件400。当第二电极200与绝缘连接件400伸入至粘膜内后,第三电极800的外侧边缘还可以从黏膜的内侧进行切割,从而增加电刀的切割方式。
[0100]
第三电极800具有第二通孔820,导通端210穿过第二通孔820,且第二通孔820的孔壁与导通端210之间形成第二间隙102,以避免导通端210直接接触第三电极800。此外,第二通孔820沿第三电极800的径向延伸至第三电极800的外侧壁并在外侧壁上形成开口,且第三电极800在开口的边缘处形成尖锐部830,由于电流的“尖端趋肤效应”,尖锐部830会大量放电,从而能够提高切割效率。
[0101]
参照图17,本实施例中,绝缘连接件400的近端端面伸出有延伸部440,延伸部440
至少填充在导通端210与第三电极800之间的第二间隙102内,能够加强对电流的阻隔能力。延伸部440可以沿导通端210的周向环绕导通端210。本实施例中,导通端210与第三电极800之间通过绝缘连接件400上的延伸部440进行绝缘,无需设置单独的隔离件,有助于降低构件数量、减少组装步骤。能够理解的是,也可以采用相对绝缘连接件400分离的单独构件进行绝缘隔离。在第二间隙102内填充延伸部440等绝缘结构,可以使第二间隙102内的介电常数减小,以防止从第三电极800耦合至导通端210的电流过大,从而保证在不使用第二电极200进行标记等操作时(即第一电极100伸出时)尽量地与第一电极100绝缘,防止对非目标组织产生不必要的损伤。另外,在本申请多个实施例的结构设计中,其具体形状也保证了第二间隙102两侧导体的相对面积足够小,进一步地减小在非工作状态下第二电极200中的电流。
[0102]
第十三实施例
[0103]
参照图18,本实施例是在第十二实施例基础之上的替代方案,其与第十二实施例的区别包括:第二电极200为直线型电极且偏离绝缘连接件400的中心。本申请所称的“直线型电极”,是指电极的轴线为直线,未发生弯折,从而保证第二电极200的工作端220与导通端210同轴,如此,第二电极200无需弯折,绝缘连接件400的安装腔450可以是直孔,能够降低加工难度。为了避免导通端210与第一电极100之间的干涉,第二电极200整体偏离绝缘连接件400的中心,由于绝缘连接件400的直径较小,因此工作端220相对绝缘连接件400中心的偏移量也较小,即使使绝缘连接件400在使用过程中发生转动,工作端220相对操作位置的偏移量也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0104]
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极200的主体部分为圆柱体,即截面积保持恒定,能够理解的是,第二电极200的横截面积也可以发生变化,例如,沿近端至远端的方向,截面积逐渐增大。
[0105]
本实施例中,绝缘连接件400可以是圆柱体,或者近似圆柱体的结构,保证在第二电极200整体偏离绝缘连接件400中心的基础上,绝缘连接件400仍能够包覆第二电极200的主体结构。
[0106]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