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毒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91337发布日期:2021-03-17 00:40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消毒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厨房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消毒柜。



背景技术:

目前,不少消毒柜都在柜内或者拉篮上单独设置了专门的餐具盒用来放置筷子、小碟子、勺子等小餐具。

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1810213164.0(公告号为cn108144089a)的发明专利《消毒柜拉篮和消毒柜》公开的一种消毒柜拉篮和消毒柜,消毒柜拉篮包括拉篮本体,所述拉篮本体具有多个餐具放置区,每一所述餐具放置区用以供不同类型的餐具放置,其中餐具放置区内设有餐具盒,餐具盒具有朝上敞口的第一容置槽和第二容置槽,第一容置槽内设有供勺子搁置的勺子搁架,第二容置槽内设有筷子盒。

但是上述餐具盒一般不具备对气流进行导向的功能。

另外,餐具烘干是消毒柜产品的必要功能,目前消毒柜的烘干通常采用电热管、石英管、ptc作为加热装置。为了保证烘干效果,加热装置通常布置在消毒柜的下方或者底面位置,加热装置附近的温度大于150℃,不耐高温餐具掉落在加热装置的附近,会有烧焦熔化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在不影响原有功能的同时能够对吹向置物架的气流进行导向的消毒柜。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避免不耐高温餐具烘干时熔化的消毒柜。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气流内循环的消毒柜。

本发明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消毒柜,包括有

柜体,具有消毒腔;

置物架,位于所述的消毒腔中;以及

餐具盒,安装在所述的置物架内;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餐具盒包括有

固定架,包括有两条并排布置的支撑条;

至少两条转动片,沿所述支撑条的长度方向布置,各转动片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两条所述的支撑条上;以及

调节组件,能驱动各所述的转动片相对于所述的支撑条偏转并至少具有两种状态:

在第一状态下,转动片基本处于水平状态,相邻两条转动片的相邻边缘靠近,各转动片在整体上形成供餐具放置的平台;

在第二状态下,转动片偏离水平状态,相邻的转动片之间形成用于对气流进行导向的导流通道。

为了进一步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述柜体内部的底壁上安装有加热件,所述置物架在位于该加热件正上方的位置处设有所述的餐具盒,该餐具盒处于第一状态的所述转动片高于所述置物架的底面,以使处于第一状态的所述转动片与所述的加热件之间具有足够大的间隙。

为了方便餐具的放置,还包括有能抽拉地进出所述消毒腔的抽屉,该抽屉包括有门体以及安装在门体背面的所述置物架,在所述抽屉关闭的状态下,所述的餐具盒位于所述加热件的正上方。

为了进一步解决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所述的柜体包括有

外壳;以及

内胆,设于所述的外壳内,内部具有所述的消毒腔,内胆上开设有与消毒腔相贯通的排风口和回风口,该内胆的外壁与所述外壳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夹层;

所述的夹层中设有循环通风装置,该循环通风装置的内部形成有风道,该风道的入口连通所述的排风口,风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的回风口,循环通风装置能将气流从风道的入口输送到风道的出口。

为了保证回风口排出的气流分散均匀,所述的支撑条内部具有第一流通通道,在所述抽屉处于关闭状态下,该第一流通通道的入口连通所述的回风口;

所述转动片的内部具有第二流通通道,该第二流通通道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出口,第二流通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的消毒腔。

为了保证在第一状态下对餐具盒内的餐具进行快速烘干,在第二状态下避免热量累积在加热件附近使其温度过高,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出口朝向放置在餐具盒内的餐具;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出口朝向所述的加热件。

为了方便上述第一流通通道和第二流通通道的形成,所述支撑条的内部呈中空,支撑条的端壁上凸设有连通支撑条内腔的进气管,该进气管的端口为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入口,支撑条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沿支撑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轴孔,该轴孔为所述第一流通通道的出口;

所述转动片的内部呈中空,转动片的端部具有呈中空的转轴,该转轴能转动地插设在所述的轴孔,该转轴的端口为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入口,转动片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出风口,该出风口为所述第二流通通道的出口。

为了使循环通风装置将气流从风道的入口输送到风道的出口,所述的循环通风装置包括有

离心风机,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能将气流从吸气口吸入并通过排气口排出,离心风机的吸气口为风道的入口;以及

连通管道,该连通管道的入口与离心风机的排气口相连通,连通管道的出口为风道的出口。

为了提高烘干效率,同时充分利用柜内空间,所述的加热件呈长条状,并沿柜体的宽度方向布置在所述柜体内部底壁的后部,对应地,所述的餐具盒沿柜体的宽度方向布置在所述置物架的后部。

为了保证热气流通过导流通道倾斜向上扑向放置在置物架内的餐具,在第二状态下,所述的转动片自下而上逐渐向前倾斜布置。

为了保证餐具盒能够容置足够的餐具,所述的固定架还包括有竖立在支撑条前端的侧板,在第一状态下,各转动片、侧板与所述置物架的局部内侧壁包围形成有供餐具容置的置物腔。

为了方便侧板的悬空设置,所述的固定架还包括有支撑在所述侧板下方的支撑板,该支撑板搁置在所述置物架内部的底面上,且支撑板上开设有供流体通过的流通孔。

为了实现各转动片的同步翻转,所述的调节组件包括有

第一齿轮,与所述的转动片一一对应,并与对应的转动片传动连接;以及

齿条,与各所述的第一齿轮相啮合。

为了实现上述齿条的自动滑移,所述的调节组件还包括有

第二齿轮,与所述的齿条相啮合;以及

驱动件,其动力输出轴与所述的第二齿轮相连接,用以驱动该第二齿轮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将至少两条转动片沿支撑条的长度方向布置在两条支撑条之间,通过调节组件驱动各转动片相对于支撑条偏转,当转动片基本处于水平状态,相邻两条转动片的相邻边缘靠近,各转动片在整体上形成供餐具放置的平台;当转动片偏离水平状态,相邻的转动片之间形成导流通道,能够对吹向置物架的气流进行导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消毒柜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省略了外壳的后侧壁);

图2为本发明消毒柜的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位于下方的抽屉和餐具盒在第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纵向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位于下方的抽屉和餐具盒在第二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纵向剖视图;

图7为图5中餐具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省略了侧板和支撑板之后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8所示,为本发明消毒柜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该消毒柜包括有柜体1、抽屉2、加热件3、餐具盒4、循环通风装置5和消毒灯管6。

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柜体1包括有外壳11以及设于外壳11内的内胆12。具体地,内胆12的内部具有消毒腔121,内胆12后侧壁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开设有与消毒腔121相贯通的排风口122和回风口123,内胆12的外壁与外壳11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夹层111。

抽屉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一上一下设于消毒腔121内,并均能抽拉地进出消毒腔121。各抽屉2包括有门体21以及安装在门体21背面的置物架22。本实施例中,位于下方的抽屉2的置物架22包括有支撑框架221和拉篮222,支撑框架221呈u形,两端与门体21的背面相连接;拉篮222为平网拉篮,布置在支撑框架221的底端。

加热件3呈长条状,并沿内胆12的宽度方向布置在内胆12内部底壁的后部,加热件3的外周罩设有管罩31,该管罩31上开设有多个通孔311。本实施例中,加热件3为一石英加热管。

餐具盒4沿消毒腔121的宽度方向布置在拉篮222后部的上方,在位于下方的抽屉2关闭的状态下,餐具盒4位于加热件3的正上方。

本实施例中,餐具盒4包括有固定架41、转动片42和调节组件43。

具体地,固定架41包括有两条并排布置的支撑条411、竖立在支撑条411的前端的侧板412以及支撑在侧板412下方的支撑板413。支撑条411沿前后方向延伸,两条支撑条411紧贴于支撑框架221相对的两内侧壁;侧板412沿左右方向延伸,左右侧缘紧贴于支撑框架221相对的两内侧壁;支撑板413与侧板412为一体件,搁置在置物架22内部的底面上,左右侧缘紧贴于支撑框架221相对的两内侧壁,且支撑板413上开设有供流体通过的流通孔4131。另外,支撑条411的内部呈中空,支撑条411的侧壁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沿支撑条411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轴孔4113;对于位于右侧的支撑条411来说,支撑条411的端壁上凸设有连通支撑条411内腔的进气管4112(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进气管4112为支撑条411后端的延长段),支撑条411和进气管4112的内部空间共同形成第一流通通道4111,进气管4112的端口为上述第一流通通道4111的入口,支撑条411的轴孔4113为上述第一流通通道4111的出口;在抽屉2处于关闭状态下,进气管4112的端口插入到上述回风口123中,从而实现与回风口123的连通。

转动片42的数量至少为两条,沿支撑条411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各转动片42的两端具有转轴422,该转轴422能转动地插设在两条支撑条411的轴孔4113中,从而实现与两条支撑条411的转动连接。另外,转动片42及设其右端的转轴421的内部呈中空,上述内部空间共同形成第二流通通道421,该第二流通通道421的入口连通第一流通通道4111的出口,上述转轴422的端口为上述第二流通通道421的入口,转动片42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出风口423,该出风口423为上述第二流通通道421的出口。

调节组件43包括有第一齿轮431、齿条432、第二齿轮433和驱动件434。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齿轮431容置在位于左侧的支撑条411内部,与上述转动片42一一对应,并与对应转动片42左端的转轴422相连接;齿条432能滑动地插设在位于左侧的支撑条411内部,前端穿设在支撑条411的前端面上,后端穿过内胆12伸入到夹层111中,该齿条432与各第一齿轮431相啮合;第二齿轮433与上述齿条432相啮合;驱动件434为电机,安装在支撑框架221的后侧壁上,其动力输出轴与上述第二齿轮433相连接,用以驱动该第二齿轮433转动。启动驱动件434,驱动第二齿轮433转动,带动齿条432移动,从而带动各第一齿轮431转动,最终通过转轴422带动各转动片42相对于支撑条411同步偏转并至少具有两种状态:

在第一状态下,如图3和图4所示,转动片42基本处于水平状态,相邻两条转动片42的相邻边缘靠近,各转动片42在整体上形成供餐具放置的平台,各转动片42、侧板412与支撑框架221的局部内侧壁包围形成有供餐具容置的置物腔40;其中,各转动片42形成有上述置物腔40的底壁,该底壁高于拉篮222的底面,以使该底壁与加热件3之间具有足够大的间隙(该间隙的高度优选为20~50mm);本实施例中,在该状态下,转动片42开设有出风口423的一侧朝上,以使出风口423朝向放置在餐具盒4内的餐具;

在第二状态下,如图5和图6所示,转动片42偏离水平状态,相邻的转动片42之间形成用于对气流进行导向的导流通道;本实施例中,在该状态下,转动片42开设有出风口423的一侧朝下,以使出风口423朝向放置在加热件3;转动片42自下而上逐渐向前倾斜布置,以使导流通道排出的气流吹向放置在置物架22内的餐具。

循环通风装置5设于夹层11中,内部形成有风道51,该风道51的入口连通排风口122,风道51的出口连通回风口123,循环通风装置5能将气流从风道51的入口输送到风道51的出口。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循环通风装置5包括有依次相连的离心风机52和连通管道53,该离心风机52和连通管道53的内部空间共同形成上述的风道51。具体地,离心风机52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能将气流从吸气口吸入并通过排气口排出,离心风机52的吸气口为风道51的入口;连通管道53的入口与离心风机52的排气口相连通,连通管道53的出口为风道51的出口。

消毒灯管6安装在内胆12内部的后侧壁上,能够产生消毒光线作用于消毒腔121。本实施例中,消毒灯管6为紫外灯管,能同时产生短波段紫外线和中波段紫外线。具体地,短波段紫外线为波长为184.9nm的紫外线,用于与空气中的氧分子结合产生有强氧化性的臭氧;中波段紫外线为波长为253.7nm的紫外线,用于破坏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

另外,餐具盒4的各部件为钣金件,采用导热材质(如不锈钢、铝合金、铜等)制成,加快散热,减少钣金件上不耐高温餐具熔化的概率。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1)当餐具盒4内需要放置餐具时,如图2至图4所示,在第一状态下,转动片42基本处于水平状态,相邻两条转动片42的相邻边缘靠近,各转动片42、侧板412与支撑框架221的局部内侧壁包围形成有供餐具容置的置物腔40;

消毒时:消毒灯管6启动产生臭氧,离心风机52将消毒腔121上部的气流吸入,气流通过连通管道53后依次进入第一流通通道4111和第二流通通道421,然后通过出风口423吹向放置在置物架22内的餐具,使餐具与臭氧充分接触,提高消毒效果,同时可以将臭氧快速扩散至消毒腔121各角落,实现消毒腔121中充分的内循环,最终保证每个角落的臭氧浓度均匀,餐具消毒效果较好;

烘干时:①由于餐具盒4位于加热件3的正上方,且各转动片42高于拉篮222的底面,以使置物腔40的底壁与加热件3之间具有足够大的间隙,可以避免加热件3靠近放置在置物架22和餐具盒4内的餐具,从而避免了不耐高温餐具的熔化变形;②加热件3加热导致气体密度的差异,热气流穿过拉篮222后会通过流通孔4131向前扑向放置在置物架22内的餐具,然后往内胆12上部升腾,类似“烟囱效应”,离心风机52将消毒腔121上部的气流吸入,气流通过连通管道53后依次进入第一流通通道4111和第二流通通道421,然后通过出风口423吹向放置在餐具盒4内的餐具,对餐具进行快速烘干,同时可以将热量快速扩散至消毒腔121各角落,实现消毒腔121中充分的内循环,最终保证每个角落的温度场均匀,餐具烘干效果较好;③残余的臭氧在内循环过程中通过第二流通通道421时,可以利用其附近的高温,加速臭氧的分解过程;

(2)当餐具盒4内部不需要放置餐具时,如图5和图6所示,在第二状态下,转动片42偏离水平状态,相邻的转动片42之间形成用于对气流进行导向的导流通道;

消毒时:消毒灯管6启动产生臭氧,离心风机52将消毒腔121上部的气流吸入,气流通过连通管道53后依次进入第一流通通道4111和第二流通通道421,然后通过出风口423回到消毒腔121中,可以将臭氧快速扩散至消毒腔121各角落,实现消毒腔121中充分的内循环,最终保证每个角落的臭氧浓度均匀,餐具消毒效果较好;

烘干时:①加热件3加热导致气体密度的差异,热气流穿过拉篮222后可以分为两股,一股热气流通过上述导流通道倾斜向上扑向放置在置物架22内的餐具,另一股热气流流通孔4131向前扑向放置在置物架22内的餐具,方便餐具的烘干,然后往内胆12上部升腾,类似“烟囱效应”,离心风机52将消毒腔121上部的气流吸入,气流通过连通管道53后依次进入第一流通通道4111和第二流通通道421,然后通过出风口423吹向加热件3,避免热量累积在加热件3附近使其温度过高,同时可以将热量快速扩散至消毒腔121各角落,实现消毒腔121中充分的内循环,最终保证每个角落的温度场均匀,餐具烘干效果较好;③残余的臭氧在内循环过程中吹向加热件3时,可以利用其附近的高温,加速臭氧的分解过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