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颜色辨别能力的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642786发布日期:2021-04-13 13:57阅读:698来源:国知局
一种颜色辨别能力的检测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一种色盲和/或色弱检测方法,具体是一种颜色辨别能力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2.根据已发表文献及统计得知, 依据人种的不同 ,全球色盲/色弱人口比重在4%~8%之间。大部分的色盲来自于遗传,故男性为色盲之机率远高于女性,并以红绿色盲为多数,全世界约7~10%的男性人口为色觉异常,白种人色弱的比例较黄种人为高。中国1932
‑ꢀ
1957年根据已发表的专业论文及权威统计(色盲统计3),男性约为5.14%,女性约为0.73%,但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个比例已显著提高。
3.色盲是指缺乏或完全没有辨别色彩的能力,对颜色视觉不正常的人,临床上称为色觉障碍或色觉异常。先天性色觉障碍通常称为色盲,它不能分辩自然光谱中的各种颜色或某种颜色;而对颜色的辨别能力差的则称色弱,它与色盲的界限一般不易严格区分,只不过轻重程度不同罢了;色盲又分为全色盲和部分色盲(红色盲、绿色盲、蓝黄色盲等);色弱包括全色弱和部分色弱(红色弱、绿色弱、蓝黄色弱等)。我们之所以能力辨别色彩是因为视网膜上有三种感测色彩的锥细胞(如图1所示),锥细胞包括l细胞、m细胞和s细胞,三种锥细胞l/m/s分别对于445奈米,545奈米和565奈米特别敏感(如图2所示),大脑积分三种锥细胞上的信号强度比较积分后的信号大小来感知颜色;色弱(色盲)的发生是因为敏感曲线发生了衰退或偏移,无论是哪种色弱类型,都是因为l和m细胞的敏感曲线下的面积失衡,使得人眼无法辨认;如:

当l细胞上缺乏受器(receptor)时,l细胞的敏感度就会下降,对某种颜色的辨别能力就会下降(如图3所述);

当l细胞的最强敏感度往另一种锥细胞之最强敏感度靠近时,对多种颜色的辨别能力下降(如图4所示)。
4.目前,色觉障碍的检查方法常用的有:颜色混合测定器法、fm

100色调检测法、d

15色调检测法、色盲镜、霍尔母艮(holmgren)彩色线团法、彩色铅笔记录法、彩色灯光测验法等,还有色觉异常彩色视觉诱发电位检查;但现有的色觉障碍检测方法存在效果单一且不易判定等缺陷;因此临床上,还是以〈色盲检查图〉的应用最为广泛,《色盲检查图〉最早由史梯灵istilling, 1810
‑ꢀ
1879)所绘制,后来石原忍又加以改制;1936年开始使用的拉布金(kpac

haren
ꢀ‑
pa6kvh )的色盲检查表也是同样性质;上述的色觉检查图在临床上存在诸多问题:

光线及角度不同会导致结果偏差,

主要以人的以使为判定,易有误差,

检测结果相对单一,只能判定色觉障碍的基本情况,

即使能辨别色盲/色弱,但不能提供精准数据。
5.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检测方法做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颜色辨别能力的检测方法,本检测方法能精准、高效的检测出患者颜色辨别能力缺陷的程度,以便于后期纠正患者的色觉。
7.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颜色辨别能力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色弱初判,对受测者的色觉状况进行初步判定;步骤2,红绿色弱细分,对受测者的红绿色觉能力缺陷进行准确测量;步骤3,色觉感知细致分析,得出受测者不同角度上辨别颜色的颜色能力值;步骤4,色觉缺陷程度确认,对受测者的颜色辨别能力缺陷程度进行检测;步骤5,颜色感知频谱化,将检测数据和/或结果频谱化,以绘制相应的曲线图。
8.所述色弱初判的检测方法为石原忍测试法。
9.所述红绿色弱细分的检测方法为色轴测试法;所述色轴测试法:从4
°
、16
°
、80
°
色轴角度上测试色觉能力,根据每张色轴测试图片答案分别对应不同颜色的分辨力,得到ca(04)/ ca(16)/ ca(80)不同轴向的结果,以区别正常色觉、红色弱和绿色弱,4
°
色轴方向检测绿色觉能力,16
°
色轴方向检测红绿色觉能力,80
°
色轴方向检测红色觉能力。
10.所述色觉感知细致分析的方法为jnd测试法;所述jnd测试法:对0
°
、30
°
、60
°
、90
°
、120
°
、150
°
、180
°
、210
°
、240
°
、270
°
、300
°
或330
°
等角度上的色觉能力进行测试。
11.所述色觉缺陷程度确认的方法为颜色对比测试法;所述颜色对比测试法包括:farnsworth

munsell 100 色相测试法,受测者按指定顺序排列两块以上展示不同颜色的测试色板,根据排列的正确与错误检测受测者色觉异常的严重程度,甚至基于最大错误点周围的区域获取有关色觉不足类型的相关信息,以确定受测者的色觉缺陷程度;rgb颜色匹配法,首先向受测者展示具标准颜色的标准色板;然后受测者需要从一块以上展示不同颜色的测试色板中选出自认为与标准颜色最相近的测试色板,根据所选测试色板与标准颜色之间的差异确定受测者的色觉缺陷程度。
12.所述测试色板以潘通色卡中对应的色号进行编号。
13.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整合多种色觉测试法对受测者的色觉缺陷进行比较全面的检测,以便确认受测者对于颜色辨别能力的初步状况;然后利用颜色比对的方式进一步检测患者颜色辨别能力缺陷的程度,有效的区分患者对不同颜色的认知,以准确的确认患者属于何种类型的颜色辨别缺陷及程度,以便于后期根据该颜色辨别能力缺陷的检测结果,通过光学补偿的技术手段对缺失颜色波段进行光学补偿,从而让颜色辨别能力缺陷的患者可以感受色彩缤纷的世界。综上所述,本检测方法具有高效、精准、客观、不易受外界影响等优点。
附图说明
14.图1为三种锥细胞共同配合以辨别不同颜色的原理图。
15.图2为正常情况下三种锥细胞敏感度的曲线图。
16.图3为异常情况一下l细胞敏感度出现下降的曲线图。
17.图4为异常情况二下l细胞敏感度出现偏移的曲线图。
18.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颜色辨别能力的检测方法图。
19.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jnd测试法的原理图。
20.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farnsworth

munsell 100 色相测试法的示意图。
21.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rgb颜色匹配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23.参见图5,本颜色辨别能力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色弱初判,对受测者的色觉状况进行初步判定,至少可区分正常色彩视觉、红绿色弱、复杂色弱;步骤2,红绿色弱细分,对受测者的红绿色觉能力缺陷进行准确测量;步骤3,色觉感知细致分析,得出受测者不同角度上辨别颜色的颜色能力值;步骤4,色觉缺陷程度确认,对受测者的颜色辨别能力缺陷程度进行检测,以细分缺陷程度;步骤5,颜色感知频谱化,将检测数据和/或结果频谱化,以绘制相应的曲线图,以便后期根据该检测数据和/或曲线图尽量纠正受测者的色觉缺陷。
24.进一步地,色弱初判的检测方法优选为石原忍测试法。
25.进一步地,红绿色弱细分的检测方法优选为色轴测试法;色轴测试法:从4
°
、16
°
、80
°
色轴角度上测试色觉能力,根据每张色轴测试图片答案分别对应不同颜色的分辨力,得到ca(04)/ ca(16)/ ca(80)不同轴向的结果,以区别正常色觉、红色弱和绿色弱;4
°
色轴方向检测绿色觉能力,16
°
色轴方向检测红绿色觉能力,80
°
色轴方向检测红色觉能力。
26.进一步地,参见图6,色觉感知细致分析的方法优选为jnd测试法;jnd测试法:对0
°
、30
°
、60
°
、90
°
、120
°
、150
°
、180
°
、210
°
、240
°
、270
°
、300
°
或330
°
角度上的色觉能力进行测试。
27.进一步地,色觉缺陷程度确认的方法为颜色对比测试法;颜色对比测试法包括:farnsworth

munsell 100 色相测试法,参见图7,受测者按指定顺序(颜色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等)排列两块以上(数量越多,检测结果越准确)展示不同颜色的测试色板,根据排列的正确与错误检测受测者色觉异常的严重程度,甚至基于最大错误点周围的区域获取有关色觉不足类型的相关信息,以确定受测者的色觉缺陷程度;rgb颜色匹配法,参见图8,首先向受测者展示具标准颜色的标准色板;然后受测者需要从一块以上(数量越多,检测结果越准确)展示不同颜色的测试色板中选出自认为与标准颜色最相近的测试色板,根据所选测试色板与标准颜色之间的差异确定受测者的色觉缺陷程度;测试色板上展示的颜色一般与标准颜色属同色性,每块测试色板代表相应的分数,所展示的颜色与标准颜色最接近的测试色板代表的分数最高,所展示的颜色与标准颜色相差较远的测试色板代表的分数最低,通过多次测试后后台根据测试情况统计分析总分数,统计分数达到合格线说明受测者颜色辨别能力正常,统计分数达不到合格线说明受测者有颜色辨别能力缺陷,而且根据统计分数的高低可清楚知道受测者的色觉缺陷程度。如图8所示,标准颜色r为blue, 1号测试色板展示的颜色是3125c(潘通色卡编号),2号测试色板展示的颜色是2717c(潘通色卡编号),三号测试色板展示的颜色是285c(潘通色卡编号),当受测者认为1号或2号测试色板所展示的颜色与标准颜色最接近时,由于实际展示的颜色与标准颜色相差较远,所以得分较低,当受测者认为3号测试色板所展示的颜色与标准颜色最接近时,由于实际展示的颜色与标准颜色最接近,所以得分较高。
28.测试中,可同时用farnsworth

munsell 100 色相测试法和rgb颜色匹配法进行检测,或者取任一种测试法进行检测。
29.进一步地,测试色板以潘通色卡中对应的色号进行编号。
30.上述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