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脂肪移位和活性激活的面部美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550850发布日期:2021-04-06 12:03阅读:79来源:国知局
基于脂肪移位和活性激活的面部美容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面部美容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脂肪移位和活性激活的面部美容方法。



背景技术:

面部线条重塑、面部皱纹消除等面部美化手术已经在美容界形成一种风潮,面部美容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面部脂肪抽吸,一种是面部脂肪填充。

面部脂肪抽吸主要是针对下面部、下颌缘等因皮肤老化而脂肪堆积下垂的情况,在进行手术时,一般是使用专用的脂肪抽吸器械将面部多余的脂肪吸出;而面部脂肪填充则是选择自身脂肪丰富部位的脂肪进行处理后填充至凹陷的太阳穴、苹果肌等位置,以使面部圆润、年轻化。这两种方式虽然在理论上能有效改变面部情况,但是其在进行手术前无法直观地将术后效果提前展示给消费者查看,最终成果可能会与消费者的期盼存在较大的差别,导致大量的医患纠纷,同时在进行手术时,大部分都依靠医生的感觉进行,无法为手术脂肪抽吸或填充的多少给出直观对比感受,容易出现面部整体不协调的问题,影响术后的面部美观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脂肪移位和活性激活的面部美容方法,能对面部美容后的情况进行提前设计对比,让消费者可以直观感受到美容后的效果,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同时也能为医生的操作提供指导,提升美容的效果。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脂肪移位和活性激活的面部美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采用三维扫描的方式获取消费者面部参数信息,并通过计算机建立面部初始模型;

s2.对面部修整幅度进行设计,并将相应参数信息导入计算机内形成初始设计模型,设计结束后将初始设计模型与面部初始模型放置在同一坐标系下,并将初始设计模型与面部初始模型的表面形态图像进行分割方式相同的网格化处理,将初始设计模型中的修整网格范围与面部初始模型对应的网格范围进行替换,得到最终设计模型;

s3.将最终设计模型与面部初始模型对消费者进行展示,由消费者进行挑选,并根据消费者意见按照步骤s2中的方式进行调整得到模型样本;

s4.检测消费者的面部皮下脂肪厚度,根据面部初始模型的参数信息、模型样本的参数信息计算需要抽吸或填充的脂肪量的范围值;

s5.对于需要抽吸的部位利用吸脂针按照算出的脂肪量将脂肪抽出;对于凹陷需要填充的部位,提取消费者自身的脂肪按照算出的脂肪量进行填充。

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5中用于填充凹陷部位的脂肪来源于消费者的上臂、腹部或大腿内侧、外侧。

更进一步地,待抽吸或填充脂肪的创口愈合后,采用胶原纤维激活装置激活胶原纤维活性,修整面部线条,抚平脂肪抽吸或填充后的痕迹。

更进一步地,所述胶原纤维激活装置包括治疗头及主机,所述治疗头中部设置有从治疗头一端延伸至治疗头另一端的弧形作用部,所述弧形作用部上设置有至少2个相互连通的负压孔,所述负压孔连接有安装在主机内的负压发生器,所述弧形作用部上还设置有至少2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安装有与皮肤组成射频电路回路的正电极、负电极,所述正电极与负电极通过导线连接有安装在主机内的射频发射器,所述负压孔呈直线排布,且负压孔位于弧形作用部的中部,所述安装孔均匀排布在负压孔两侧。

更进一步地,所述负压孔下端设置有将负压孔彼此连通的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底部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与负压发生器连通。

更进一步地,所述治疗头上设置有位于弧形作用部两侧的滚珠。

更进一步地,所述治疗头可拆卸连接有中空的握持部,所述握持部底部开设有穿线孔,所述导线与连接管从穿线孔穿出,所述穿线孔内设置有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位于穿线孔上端的第一定位板、位于穿线孔下端的第二定位板、与第一定位板及第二定位板固定连接的定位轴,所述定位轴外侧环设有至少2根与定位轴平行的滑动轴,所述滑动轴与定位轴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第一定位板及第二定位板上以定位轴为中心层放射状设置有若干滑槽,所述滑动轴位于滑槽内,并与滑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板及第二定位板上均设置有供导线穿过的布线孔,所述导线及连接管穿过第一定位板的布线孔以蛇形环绕的方式将滑动轴、定位轴缠绕在内,并穿过第二定位板上的布线孔离开握持部。

更进一步地,所述穿线孔下端设置有至少2块搭接板,所述第二定位板上表面与搭接板下表面接触,且第二定位板与搭接板通过螺钉进行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将最终美容效果在手术前以三维模型的方式呈现在消费者面前,让消费者可以直观感受到美容前后的差别,既有利于提升消费者的信心,又能避免医患纠纷的出现,减少部分人群对于美容行业的偏见;

2.通过面部初始模型与最终设计模型的对比,配合消费者皮下脂肪厚度的测量,可以有效算出需要抽吸或填充的脂肪量,使得手术操作的难度减小,且面部调整更为精细、准确,大幅提升面部美容的效果;

3.后期使用胶原纤维激活装置配合前期的面部轮廓调整,通过加强胶原纤维的再生能力,促进面部皮肤与脂肪贴合,重塑面部线条,同时在使用时,能通过负压发生装置轻轻吸附面部皮肤,并拉动面部皮肤微调面部线条,完善面部美容的效果,同时还能加深射频电路的作用深度,加强胶原纤维的激活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仪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治疗头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射频发射器控制流程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二定位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治疗头,2-弧形作用部,3-负压孔,4-安装孔,5-握持部,6-连接通道,7-连接孔,8-穿线孔,9-滚珠,10-第一定位板,11-定位轴,12-滑动轴,13-弹簧,14-第二定位板,15-搭接板,16-主机,17-布线孔,18-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通,也可以是可拆卸连通,或一体地连通;可以是机械连通,也可以是电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脂肪移位和活性激活的面部美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采用三维扫描的方式获取消费者面部参数信息,并通过计算机内置的三维图像处理软件建立面部初始模型,其中三维扫描的方式主要为三维光学扫描及ct扫描相配合,在两次进行扫描时,尽量使消费者保持相同的表情及姿态,以提高准确性;

s2.对面部修整幅度按照常规方式进行设计,设计分为多次进行,先大致修整,再精修,并将相应参数信息导入计算机内,利用三维图像处理软件建立初始设计模型,设计结束后将初始设计模型与面部初始模型放置在同一坐标系下,并将初始设计模型与面部初始模型的表面形态图像进行分割方式相同的网格化处理,将初始设计模型中的修整网格范围与面部初始模型对应的网格范围进行替换,即利用初始设计中的修改网格范围(面部进行设计修改的位置)对面部初始模型相对应范围进行替换,得到最终设计模型;

s3.将最终设计模型与面部初始模型对消费者进行展示,由消费者进行挑选,并根据消费者意见按照步骤s2中的方式进行调整得到模型样本;

s4.检测消费者的面部皮下脂肪厚度,根据面部初始模型的参数信息、模型样本的参数信息计算需要抽吸或填充的脂肪量的范围值,由于参数测定及计算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因此将脂肪量计算为一个范围,医生实际操作时,在该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即可;

s5.对于需要抽吸的部位利用吸脂针按照算出的脂肪量将脂肪抽出;对于凹陷需要填充的部位,提取消费者自身的脂肪按照算出的脂肪量进行填充,其中用于填充凹陷部位的脂肪来源于消费者的上臂、腹部或大腿内侧、外侧,脂肪抽取后按照常规方式进行清洗、离心等操作再进行注射,这些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操作方式,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同时,在进行美容操作后,由于皮下脂肪量发生了改变,可能导致皮肤表面形态不够完美,对此,待抽吸或填充脂肪的创口愈合后,可采用胶原纤维激活装置激活胶原纤维活性,修整面部线条,抚平脂肪抽吸或填充后的痕迹。

请参见图1-4所示,上述步骤中所使用的胶原纤维激活装置包括治疗头1及主机16,所述治疗头1中部设置有从治疗头1一端延伸至治疗头1另一端的弧形作用部2,弧形作用部2内凹,在使用时与面部相贴,且弧形作用部2与治疗头1连接处为圆滑过渡,能避免在使用时对面部皮肤造成伤害,所述弧形作用部2上设置有至少2个相互连通的负压孔3,所述负压孔3连接有负压发生器,负压发生器安装在主机16内,负压发生器用于在使用时产生负压轻轻吸附住面部皮肤,在加强射频作用深度的同时,还能起到柔缓提拉皮肤的作用,为面部塑形,所述弧形作用部2上还设置有至少2个安装孔4,所述安装孔4内安装有与皮肤组成射频电路回路的正电极、负电极,所述正电极与负电极通过导线连接有射频发射器,射频发射器安装在主机16内,其中射频发射器为双极射频发射器,其可以直接从市面上购买,是现有装置,在此不再进行赘述。其中,如图3所示,还可以设置一控制器,利用控制器对负压发生器的开启与关闭、射频发射器的开启与关闭进行控制,方便使用者进行使用,同时还可以通过控制器对射频发射器的输出电流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使用者的使用要求。

在使用时,开启负压发生器与射频发生器,此时在负压发生器的作用下会对面部皮肤产生吸附提拉的作用力,使皮肤贴合在弧形作用部2,能柔滑拉动皮肤而不会对皮肤造成伤害,同时正电极、负电极接收射频发生器的信号与皮肤形成射频电流回路,使纤维组织发热,起到激活细胞的作用,这样的激活方式,既能加强作用深度,又能保证安全性,使得使用者更为安心,同时不会伤及皮肤,避免留下疤痕,提升了美观性。

具体地,所述负压孔3呈直线排布,且负压孔3位于弧形作用部2的中部,即位于弧形作用部2的最低处,所述安装孔4均匀排布在负压孔3两侧,且负压孔3两侧的安装孔4顶部朝着彼此倾斜,同时正电极与负电极均位于安装孔4内,顶部与弧形作用部2上表面平齐或略低于弧形作用部2的上表面,以免在使用时刮擦到使用者的皮肤,而为了进一对使用者的皮肤进行保护,所述治疗头1上设置有位于弧形作用部2两侧的滚珠9,在移动时,滚珠9可以进行转动,能减小与皮肤之间的摩擦力,避免皮肤受到伤害。

其中,为了方便连接负压发生器,所述负压孔3下端设置有将负压孔3彼此连通的连接通道6,所述连接通道6底部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与负压发生器连通,通过一根连接管即可连接所有负压孔3,组装更为方便,内部线路也少,且治疗头1与主机16分体设置,二者之间通过导线进行连接,二者配合,能有效能减轻治疗头1的重量,而为了便于握持治疗头1,治疗头1可拆卸连接有中空的握持部5,握持部5与治疗头1的连接方式可以为螺纹、螺钉、卡接等方式,所述握持部5下端设置有穿线孔8,所述导线穿过穿线孔8与射频发射器连接,连接管穿过穿线孔8与负压发生器连接,所述穿线孔8内设置有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位于穿线孔8上端的第一定位板10、位于穿线孔8下端的第二定位板14、与第一定位板10及第二定位板14固定连接的定位轴11,定位轴11与第一定位板10、第二定位板14垂直,所述定位轴11外侧环设有至少2根与定位轴11平行的滑动轴12,所述滑动轴12与定位轴11之间通过弹簧13连接,弹簧13在定位轴11的上端、下端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定位板10及第二定位板14上均设置有供导线穿过的布线孔17,所述导线及连接管穿过第一定位板10的布线孔17以蛇形环绕的方式将滑动轴12、定位轴11缠绕在内,并穿过第二定位板14上的布线孔17离开握持部5。

其中握持部5顶部开口设置,而第一定位板10、第二定位板14与握持部5为可拆卸连接,例如螺钉、卡接等,在安装时,将正电极、负电极安装在治疗头1上,并将定位轴11、滑动轴12、第一定位板10、第二定位板14组装好,然后将导线穿过第一定位板10上的布线孔17缠绕在滑动轴12外,其将所有滑动轴12包裹在内,且呈蛇形缠绕多圈,然后从第二定位板14上的布线孔17穿出,并将缓冲组件从握持部5顶部放入握持部5内,然后利用螺钉等物将第一定位板10、第二定位板14固定在穿线孔8壁上,再将导线与射频发射器连接即可,使得仪器的组装及维修都极为方便,同时可以在导线外包裹绝缘保护层,以将所有导线整合在一起。

在裸露在外的导线受到拉扯力时,会挤压滑动轴12使其朝着靠近定位轴11的方向移动,对弹簧13进行压缩,以缓冲导线受到的压力,而为了对滑动轴12的移动轨迹进行限制,请参见图5所示,所述第一定位板10及第二定位板14上以定位轴11为中心层放射状设置有若干滑槽18,所述滑动轴12位于滑槽18内,并与滑槽18滑动连接,其中可以选择将滑动轴12设置为4根,滑槽18相应设置为4个,且相邻滑动轴12之间的角度为90°,以能较好地与导线配合,缓冲导线受到的拉扯力,对导线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当然为了方便进行安装,防止部件丢失,可以使定位轴11与第一定位板10固定连接,并在第二定位板14中部开设一供滑动轴12端部插入的定位槽,定位槽不贯穿第二定位板14,且所述穿线孔8下端设置有至少2块搭接板15,所述第二定位板14上表面与搭接板15下表面接触,且第二定位板14与搭接板15通过螺钉进行连接,在组装时,先将滑动轴12与定位轴11连接好,然后缠绕导线,将第一定位板10固定在握持部5后,再将第二定位板14通过螺钉固定在搭接板15上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发明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