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装载输送的瓣膜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54001发布日期:2021-12-17 21:50阅读:63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装载输送的瓣膜夹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装载输送的瓣膜夹。


背景技术:

2.二尖瓣解剖结构复杂,包含瓣叶、瓣环、腱索与乳头肌,分别对左、右心室功能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任何影响到瓣叶、瓣环、腱索、乳头肌和左心室的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的疾病都可能导致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regurgitation,mr),可引起左心室衰竭、肺动脉高压、心房颤动、脑卒中和死亡。根据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在大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发病率占首位的瓣膜病类型是二尖瓣反流。目前,我国虽然还没有权威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我国二尖瓣反流患者的数量之庞大是毋庸置疑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分退行性mr和功能性mr,退行性mr是由瓣叶、瓣环、腱索和乳头肌的1项或以上发生病理学改变引起;功能性mr通常为左心室功能异常,例如瓣环扩大,但二尖瓣瓣膜通常是正常的。
3.目前,mr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药物治疗只能改善患者症状,不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外科手术主要是瓣膜修复术或瓣膜置换术,被公认为是二尖瓣反流的首选治疗方法,已被证实能缓解患者的症状及延长其寿命。然而对于很多高龄合并多系统疾病的高危患者,手术风险高,生存获益少,根据欧洲数据显示,此类患者的外科手术成功率仅50%,重度功能性mr患者的外科手术成功率更是低至16%。因此,经导管介入二尖瓣修复及置换理论上可使失去外科手术机会的高危患者获益。介入治疗是将人工植入物在体外装载至输送系统上,沿血管路径或穿刺心尖送达二尖瓣瓣环处,然后释放并固定以完全或部分替代自体瓣膜的功能。当前,二尖瓣介入治疗已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众多产品均在研发中。但因二尖瓣本身及周边结构复杂等问题,二尖瓣介入器械的发展面临许多特殊困难。
4.专利cn103826548a提供一种固定组织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提供可植入固定装置,其包括一对固定元件,每个固定元件具有第一端部、与第一端部相对的自由端部和位于第一端部和自由端部之间以结合组织的接合表面,第一端部可动地联接在一起,使得固定元件能够在闭合位置和第一打开位置之间运动,在闭合位置,接合表面彼此面对,在第一打开位置,接合表面彼此远离定位,该专利技术方案中瓣膜夹在装载输送时长度过长,而人体内血管路径蜿蜒曲折,尤其是从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时,调弯曲度较大,瓣膜夹在调弯时容易刮增到血管壁及其心内组织,不利于装载输送。
5.专利cn201880066104.9公开了一种瓣膜夹装置包括间隔件构件,间隔件构件被配置为被布置在位于心脏的第一腔和第二腔之间的天然心脏瓣膜的小叶之间。假体装置进一步包括多个锚定部构件,多个锚定部构件被耦接至间隔件构件并被配置以将小叶捕获在各自的锚定部构件和间隔件构件之间,使得瓣膜夹被保持在小叶之间。当小叶被捕获在锚定部构件和间隔件构件之间时,间隔件构件被配置以提供在第一腔和第二腔之间通过假体装置的流动路径,使得血液可以通过间隔件构件从第二腔反流地流到第一腔;该专利技术方
案中的框架结构采用预塑性金属材料支撑,虽然在装载输送时可以因为材料的特性而顺应血管的曲度,但其在捕捉瓣叶时会因为支架本身的支撑性不够而导致捕捉失败,同时结构的稳定性能较差,长期使用会产生应力疲劳等问题。
6.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瓣膜夹在装载输送以及结构稳定性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稳定性能好同时又便于其调弯输送的瓣膜夹。
7.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装载输送的瓣膜夹,该瓣膜夹具备以下优点:结构简单,稳定性能好同时又便于其调弯输送,瓣膜夹在装载时,可以缩短为最短行程,便于其输送系统在调弯输送时能应对血管的曲度,同时又能增强结构的稳定性,不会产生应力疲劳等问题。
9.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便于装载输送的瓣膜夹,包括可伸缩套管、与可伸缩套管一端连接的衔接件、夹合臂、联动杆,所述夹合臂与所述衔接件连接,所述联动杆一端与所述可伸缩套管连接、所述联动杆另一端与所述夹合臂一端连接,所述瓣膜夹具有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当所述瓣膜夹处于第一形态时,所述夹合臂之间呈最小夹角,所述联动杆贴合所述夹合臂,所述可伸缩套管为压缩形态;当所述瓣膜夹由第一形态转变为第二形态时,所述可伸缩套管逐渐伸长,带动所述夹合臂之间夹角逐渐增大以便于所述联动杆抓捕自体瓣叶;当所述瓣膜夹完成抓捕自体瓣叶后,所述可伸缩套管再次缩短至压缩形态,所述瓣膜夹由第二形态回复为第一形态。
10.本发明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一步实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可伸缩套管、衔接件、夹合臂、联动杆都采用刚性材料制成,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可伸缩套管的行程在变化时,整个瓣膜夹的结构具有良好的支撑性,不会在操作过程中变形,有利于手术操作,另一方面,可保证持久的夹合力,不会产生疲劳等问题。
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可伸缩套管由若干套管组成,相邻的套管之间设置有防脱结构。
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可伸缩套管为压缩形态时,所述可伸缩套管的长度即为最外层的所述套管的长度。
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无论所述瓣膜夹为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或处于两种形态转换过程中,所述可伸缩套管一端始终与所述衔接件连接。
1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可伸缩套管的最内层套管与所述衔接件连接,所述夹合臂包括第一夹合臂和第二夹合臂,所述联动杆包括第一联动杆和第二联动杆,所述第一夹合臂和第二夹合臂分别与所述衔接件铰接并被设置在所述可伸缩套管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联动杆一端与所述第一夹合臂铰接、所述第一联动杆另一端与所述可伸缩套管的最外层套管铰接,所述第二联动杆一端与所述第二夹合臂铰接、所述第二联动杆另一端与所述可伸缩套管的最外层套管铰接。
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瓣膜夹还包括自锁结构,所述自锁结构包括设置在衔接件上的限位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可伸缩套管的最外层套管上的锁止件,当所述瓣膜夹处于
第一形态时,所述锁止件与所述限位构件配合实现自锁;所述限位构件为自膨结构。
1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可伸缩套管包括第一套管、第二套管和第三套管,所述第二套管被套设在所述第一套管和第三套管之间,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衔接件连接,所述第三套管与所述联动杆连接。
17.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套管的长度要小于第三套管的长度,所述第一套管的长度要小于所述第三套管的长度;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当可伸缩套管缩短至最短行程时,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不会超过第三套管,从而增加可伸缩套管在体内的长度,避免对心脏瓣膜以及心内的组织造成刮增和损伤。
1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瓣膜夹还包括锁定装置,所述锁定装置包括与衔接件连接的自锁杆和锁定头,所述夹合臂包括长臂和短臂,所述短臂的一端设置有锁定部,操作所述锁定装置轴向移动使所述第一夹合臂的长臂和第二夹合臂的长臂张角变大呈张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夹合臂上的锁定部与所述第二夹合臂上的锁定部部分呈错位配合状态;操作所述锁定装置轴向移动使所述第一夹合臂的长臂和第二夹合臂的长臂张角变小呈闭合状态时,移动所述自锁杆使得所述锁定头与所述锁定部实现配合并锁定。
1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锁定杆的长度要小于所述第三套管的长度;避免瓣膜夹植入心内时增加长度,从而刮增到心内组织。
2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短臂的形态呈弧形或者"l"形,所述第一夹合臂和第二夹合臂的张角变大时,所述第一夹合臂上的短臂与所述第二夹合臂上的短臂之间错位配合。
2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衔接块上轴向设置有通孔和安装槽,所述安装槽设置在所述通孔的远端侧,所述通孔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锁定杆的远端侧设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螺接的外螺纹。
2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装载输送时,所述锁头部位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锁头部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所述安装槽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直径,所述锁头部被所述通孔限制朝近端移动。
2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瓣膜夹还包括瓣膜夹输送系统,所述瓣膜夹输送系统包括控制手柄,与控制手柄连接的第一输送管、中控件和第二输送管,所述自锁杆和所述可伸缩套管的最外层套管上均设有可拆卸连接机构,所述第一输送管的远端部分和第二输送管的远端部分均设有与所述可拆卸连接机构相配合的可解脱连接机构,预装时,所述自锁杆上的可拆卸连接机构通过所述中控件与所述第一输送管上的可解脱连接机构连接,为第一拆卸部,所述可伸缩套管的最外层套管上的可拆卸连接机构通过所述中控件与所述第二输送管上的可解脱连接机构连接,为第二拆卸部,当所述中控件移离所述第一、第二拆卸部时,所述第一输送管与所述自锁杆,所述第二输送管与所述可伸缩套管的最外层套管解脱分离。
2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拆卸部与所述第二拆卸部发生相对位移时,所述中控件与所述第一输送管的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不变;这样设计好处在于:当所述第一拆卸部与所述第二拆卸部发生相对位移时,可控制所述瓣膜夹的开闭,而所述中控件与所述第一输送管的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不变可以保证瓣膜夹在开闭的过程中,所述第一拆卸部不会被提前拆卸,同时中控件填补了所述第一输送管与所述内管,所述第二输送管与所述外连管之间的空隙,使其整个装置在操作时,结构更稳定。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采用了可伸缩套管结构,在装载时,将可伸缩套管缩短至最短行程,有利于瓣膜夹在装载输送时应对血管内的各种调弯曲度,并且不会刮增到血管壁、造成损伤,当需要捕捉瓣叶时,将可伸缩套管被拉伸至目标行程便于捕捉瓣叶,同时,可伸缩套管为瓣膜夹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当瓣叶位于联动杆上时,可伸缩套管再次被压缩至最短行程,使得瓣叶被夹闭在联动杆与可伸缩套管之间,瓣膜夹被植入到目标位置,可伸缩套管层层叠加的结构使得瓣膜夹具备更有的防漏效果;2.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中可伸缩套管采用三层套管叠加,既接近了最佳有效长度(最佳有效距离是指:衔接件到夹合臂一端的垂直长度)使得可伸缩套管的管径不会太粗,影响其入路,对血管造成不必要的损伤;3.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中第一夹合臂和第二夹合臂的张角变大时,第一夹合臂上的锁定部与第二夹合臂上的锁定部之间错位扣接,不会干涉/影响夹合臂之间的张角大小,有利于捕捉以及夹持瓣叶,当瓣膜夹需要锁定时,锁定杆一端沿着衔接件轴向朝远端移动直至锁定杆的一端与锁定区域完成锁定配合,即完成锁定;利用杠杆原理,使得锁定杆一端与锁定部之间产生力矩平衡,控制第一夹合臂与第二夹合臂的张角不再增大,达到锁闭的效果,同时,锁定结构为机械锁定,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又不会有疲劳风险,可长久保证其夹闭效果;4.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中无论所述瓣膜夹为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或处于两种形态转换过程中,所述可伸缩套管一端始终与所述衔接件连接,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当瓣膜夹的夹合臂之间的张角逐渐增大时,可伸缩套管提升了瓣膜夹的结构稳定性,避免在操作时,瓣膜夹在心内左右晃动。
附图说明
26.图1a~1d为本发明一种便于装载输送的瓣膜夹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7.图2a~2f为本发明可伸缩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a~3c为本发明锁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a~4c为本发明夹合臂的结构示意图图5a~5d为锁定部的结构示意图与锁头部锁定夹合臂的原理图。
30.图6a~6f为本发明衔接件和自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a~7c 为本发明拆卸部与连接部扣接的结构示意图。
32.图8a~8g为本发明输送导管进入心脏的过程示意图。
33.图9a~9c为本发明瓣膜夹在左心房打开的过程示意图。
34.图10a~10h为本发明瓣膜夹运动至最佳锚定位置的过程示意图。
35.附图中各数字所指代的部位名称如下:1

夹合臂,11

第一夹合臂,12

第二夹合臂,111

短臂,112

长臂,1111

第一锁定部,1112

弧形段,1211

第二锁定部,2

联动杆,21

第一联动杆,22

第二联动杆,3

衔接件,31

衔接块,311

通孔,312

安装槽, 32

衔接耳,4

锁定装置,41

自锁杆,42

锁定头,43

内拆卸部,5

可伸缩套管,51

第一套管,511

第一限位件,52

第二套管,521

第二限位件,522

第三限位件,53

第三套管,54

外拆卸部,55

防脱结构,6

输送导管,61

第一输送管,62

第二输送管,63

中控件,611

第一解脱部,621


二解脱部,64

第一拆卸部,65

第二拆卸部,7

自锁结构,71

限位构件,72

锁止件。
具体实施方式
36.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7.本发明所述的近端是指接近手术操作者的一端,所述的远端是指远离手术操作者的一端。
38.具体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9.本发明所述的近端是指接近手术操作者的一端,所述的远端是指远离手术操作者的一端。
40.具体实施例一:在用于二尖瓣瓣膜疾病治疗时,如图1a~1d所示,一种便于装载输送的瓣膜夹,包括可伸缩套管5、与可伸缩套管5一端连接的衔接件3、夹合臂1、联动杆2,所述夹合臂1与所述衔接件3连接,所述联动杆2一端与所述可伸缩套管5连接、所述联动杆2另一端与所述夹合臂1一端连接,所述瓣膜夹具有第一形态和第二形态,当所述瓣膜夹处于第一形态时(即为瓣膜夹装载时的形态),所述夹合臂1之间呈最小夹角,所述联动杆2贴合所述夹合臂1,所述可伸缩套管5为压缩形态,如此有利于瓣膜夹在装载输送时应对血管内的各种调弯曲度,并且不会刮增到血管壁、造成损伤;当所述瓣膜夹由第一形态转变为第二形态时,所述可伸缩套管5逐渐伸长,带动所述夹合臂1之间夹角逐渐增大以便于所述联动杆2抓捕自体瓣叶,同时,可伸缩套管5为瓣膜夹提供足够的支撑力,所述可伸缩套管5、衔接件3、夹合臂1、联动杆2都采用刚性材料制成,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可伸缩套管5的行程在变化时,整个瓣膜夹的结构具有良好的支撑性,不会在操作过程中变形,有利于手术操作,另一方面,可保证持久的夹合力,不会产生疲劳等问题;当所述瓣膜夹完成抓捕自体瓣叶后,所述可伸缩套管5再次缩短至压缩形态,所述瓣膜夹由第二形态回复为第一形态;可伸缩套管5层层叠加的结构使得瓣膜夹具备更有的防漏效果。
41.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可缩短装载行程的瓣膜夹各部件的组成和连接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可伸缩套管5由若干套管组成,相邻的套管之间设置有防脱结构55,如图2a所示。
42.本实施例中,当所述可伸缩套管5为压缩形态时,所述可伸缩套管5的长度即为最外层的所述套管(即第三套管53)的长度,如图2a所示。
43.本实施例中,无论所述瓣膜夹为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或处于两种形态转换过程中,所述可伸缩套管5一端始终与所述衔接件3连接。
44.本实施例中,所述可伸缩套管5的最内层套管(即第一套管51)与所述衔接件3连接,所述夹合臂1包括第一夹合臂11和第二夹合臂12,所述联动杆2包括第一联动杆21和第二联动杆22,所述第一夹合臂11和第二夹合臂12分别与所述衔接件3铰接并被设置在所述可伸缩套管5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联动杆21一端与所述第一夹合臂11铰接、所述第一联动杆21另一端与所述可伸缩套管5的最外层套管铰接,所述第二联动杆22一端与所述第二夹合臂12铰接、所述第二联动杆22另一端与所述可伸缩套管5的最外层套管铰接。
45.本实施例中,所述可伸缩套管5包括第一套管51、第二套管52和第三套管53,所述第二套管52被套设在所述第一套管51和第三套管53之间,所述第一套管51与所述衔接件3连接,所述第三套管53与所述联动杆2连接(如图2a~2c所示),所述第一套管51的近端部设有径向向外的第一限位件511,所述第二套管52的近端部设有径向向外的第二限位件521,所述第二套管52的远端部还设有径向向内的第三限位件522,所述第三套管53的近端部设有径向向内的第四限位件532,如图2d~2f所示。
46.本实施例中,所述可伸缩套管5的最短行程即所述第三套管53的长度,所述第二套管52的长度要小于所述第三套管53的长度,其中第一套管51的长度要小于第三套管53的长度,如图2a所示;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当可伸缩套管5缩短至最短行程时,第一套管51和第二套管52不会超过第三套管53,从而增加可伸缩套管5在体内的长度,避免对心脏瓣膜以及心内的组织造成刮增和损伤。
47.本实施例中,所述瓣膜夹还包括锁定装置4,如图3a~3c所示,所述锁定装置4包括与衔接件3连接的自锁杆41和锁定头42,所述夹合臂1包括长臂和短臂,如图4a和4b所示,所述短臂111的一端设置有锁定部1111,操作所述锁定装置4轴向移动使所述第一夹合臂11的长臂112和第二夹合臂12的长臂122张角变大呈张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夹合臂11上的锁定部与所述第二夹合臂12上的锁定部部分(即第一锁定部1111与第二锁定部1211)呈错位配合状态,如图5a和5b所示;操作所述锁定装置4轴向移动使所述第一夹合臂11的长臂112和第二夹合臂12的长臂122张角变小呈闭合状态时,移动所述自锁杆41使得所述锁定头42与所述锁定部(即第一锁定部1111与第二锁定部1211)实现配合并锁定,如图5c和5d所示。
48.本实施例中,所述锁定装置4的长度要小于所述第三套管53的长度;避免瓣膜夹植入心内时增加长度,从而刮增到心内组织。
49.本实施例中,所述短臂111的形态呈弧形或者"l"形,所述第一夹合臂11和第二夹合臂12的张角变大时,第一锁定部1111与第二锁定部1211之间错位配合,如图5b所示。
50.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瓣膜夹捕捉瓣叶时,所述可伸缩套管5被拉伸至目标行程,由左心房进入到左心室下方并捕捉瓣叶,此时,可能会存在角度调整的问题,可将可伸缩套管5拉伸至最大行程,第一夹合臂11和第二夹合臂12与第一联动杆21和第二联动杆22配合可伸缩套管5形成菱形结构,如图1d所示,便于瓣膜假体从二尖瓣膜下方复杂的环境中抽离,同时不会勾住腱索或瓣叶,避免对心内组织造成损伤;由于可伸缩套管5、衔接件3、夹合臂1、联动杆2都采用刚性材料制成,因此可伸缩套管5的行程在变化时不会因支撑强度不够而发生变形等问题,更有利于操作,另一方面,可保证持久的的夹合力,不会产生疲劳等问题。
51.本实施例中,如图6a~6b所示,所述衔接块31上轴向设置有通孔311和安装槽312,所述安装槽312设置在所述通孔311的远端侧,所述通孔311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锁定杆43的远端侧设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螺接的外螺纹,装载输送时,所述锁头部41位于所述安装槽312内,所述锁头部41的最大直径大于所述通孔311的直径,所述安装槽312直径大于所述通孔311直径,所述锁头部41被所述通孔311限制朝近端移动。
52.本实施例中,所述瓣膜夹还包括自锁结构7,所述自锁结构7包括设置在衔接件3上的限位构件71以及设置在所述可伸缩套管5的最外层套管上的锁止件72,如图6c~6f所示,当所述瓣膜夹处于第一形态时,所述锁止件72与所述限位构件71配合实现自锁。
53.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构件71为自膨结构,如图6d~6f所示,所述限位构件71随着所述锁止件72朝远端移动而发生形变,所述限位构件71为菱形、三角形或其他形状,所述锁止件72为菱形、三角形或其他形状,所述限位件71与所述锁止件72两者形状配合以实现锁定。
54.本实施例中,所述瓣膜夹还包括瓣膜夹输送系统,所述瓣膜夹输送系统包括控制手柄(未标示),与控制手柄(未标示)连接的第一输送管61、中控件63和第二输送管62,所述自锁杆41和所述可伸缩套管5的最外层套管(即第三套管53)上均设有可拆卸连接机构(即内拆卸部43和外拆卸部54),所述第一输送管61的远端部分和第二输送管62的远端部分均设有与所述可拆卸连接机构相配合的可解脱连接机构(即第一解脱部611与第二解脱部621),预装时,所述内拆卸部43通过所述中控件63与所述第一解脱部611连接,为第一拆卸部64,所述可伸缩套管5的外拆卸部54通过所述中控件63与所述第二解脱部621连接,为第二拆卸部65,当所述中控件63移离所述第一拆卸部64、第二拆卸部65时,所述第一输送管61与所述自锁杆41,所述第二输送管62与所述可伸缩套管5的最外层套管(第三套管53)解脱分离,如图7a~7c所示。
55.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1.操作所述瓣膜夹输送导管6从下腔静脉进入心脏,随后操作输送导管6使得所述瓣膜夹穿过房间隔,如图8a~8e所示;继续操作所述输送导管6弯曲使得所述瓣膜夹正对二尖瓣,如图8f和8g所示;2.操作控制手柄使得外鞘后撤使得瓣膜夹暴露在左心房内,通过操作控制手柄使得可伸缩套管5的行程逐渐增大至目标行程,如图9a~9c所示;3.操作控制手柄使瓣膜夹穿过二尖瓣,如图10a所示,当所述瓣膜夹与自体瓣叶进行锚定时,自体瓣叶位于所述联动杆2上,通过影像判断所述瓣膜夹是否位于最佳锚定位置,若为最佳位置,则直接按步骤5进行;若非最佳位置,按步骤4进行;4.操作控制手柄使得可将可伸缩套管5拉伸至最大行程,所述夹合臂1与所述联动杆2呈钝角符合生理结构并配合可伸缩套管5形成菱形结构,便于瓣膜夹从二尖瓣膜下方复杂的环境中抽离,同时不会勾住腱索或瓣叶,避免对心内组织造成损伤;由于可伸缩套管5、衔接件3、夹合臂1、联动杆2都采用刚性材料制成,因此可伸缩套管5的行程在变化时不会因支撑强度不够而发生变形等问题,更有利于操作,将瓣膜夹拉动至左心房,操作控制手柄旋转、使得瓣膜夹到最佳锚定位置,如图10b~10h所示;5.操作控制手柄所述可伸缩套管5再次缩短至最短行程,直至联动杆2处于夹合臂1与可伸缩套管5之间,并紧紧贴合夹合臂1,所述自体瓣叶被夹闭在所述可伸缩套管5与所述联动杆2之间;6.操作所述自锁杆41可沿着所述衔接件3轴向移动,当所述锁定头42进入所述锁定区域时,所述锁定头42与所述锁定部(第一锁定部1111与第二锁定部1211)完成锁定配合,实现瓣膜夹锁定目的,如图5d所示;7.操作所述中控件63向近端移动时,所述第一拆卸部64和所述第二拆卸部65被逐次/同步分离,如图7b所示。
56.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
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