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分支型血管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0596822发布日期:2022-07-01 20:50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人工分支型血管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医疗材料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人工分支型血管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病变血管置换术已经成为治疗血管疾病的首选方法。
3.目前分支型血管的制造需通过机器或手工方式将分支与主体血管缝合在一起,缝合处医用缝合线常常会暴露于血管壁内侧,血液在通过血管壁内侧时,血液中的凝血酶和血小板易在缝线处集聚,长期的集聚易在血管内壁缝线处易形成血栓。并且缝合强度通常不能满足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降低分支型血管缝合处血栓形成及渗漏的缝合方法。
5.具体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工分支型血管,包括主体血管和分支血管,所述主体血管的管壁上开设有窗口,所述分支血管位于所述窗口处并与所述主体血管连接;所述分支血管包括分支主体和位于所述分支主体一端的连接部,在所述窗口处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与所述主体血管的内壁贴合以形成结合部,并通过第一缝合线对所述结合部形成第一圈缝合。
6.可选的,所述结合部的轴向长度为1.8mm~2.2mm。
7.可选的,所述第一圈缝合为荷包缝合法。
8.可选的,所述第一缝合线贯穿于多个第一缝合孔,所述第一缝合孔至少部分贯穿所述结合部。
9.可选的,所述人工分支型血管还包括通过第二缝合线对所述结合部形成第二圈缝合,所述第二圈缝合位于所述第一圈缝合的远离所述分支主体的一侧。
10.可选的,所述第一缝合线贯穿于多个第一缝合孔,所述第一缝合孔的密度为1~20个/mm,所述第二缝合线贯穿于多个第二缝合孔中,所述第二缝合孔的密度为1~20个/mm。
11.可选的,超过一半数量的所述第二缝合孔位于所述第一缝合线的同一侧;或,超过一半数量的所述第二缝合孔分设于所述第一缝合线的两侧;且超过一半数量的所述第二缝合孔到所述第一缝合孔的最短距离大于0mm且小于或等于10mm。
12.可选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缝合孔位于所述第一缝合线的缝合线迹上。
13.可选的,所述第二缝合线贯穿于多个第二缝合孔中,所述第二缝合线沿所述分支血管的轴向穿过每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缝合孔。
14.可选的,所述结合部还包括加强层,所述加强层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与所述主体血管的内壁之间。
15.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人工分支型血管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6.提供主体血管和分支血管,所述主体血管的管壁上开设有窗口,所述分支血管包括分支主体和位于所述分支主体一端的连接部;
17.在所述窗口处将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与所述主体血管的内壁贴合以形成结合部,并通过第一缝合线采用荷包缝合法对所述结合部进行第一圈缝合;
18.通过第二缝合线对所述结合部进行第二圈缝合,所述第二缝合线沿所述分支血管的轴向穿过每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缝合孔。
19.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20.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人工分支型血管及其制造方法,为分支型血管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该人工分支型血管连接牢固,不易导致血液渗漏,机械性能好;且血管内部缝合线数量不多,不易引起血栓形成。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缝合示意图;
23.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加强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现将详细地提供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参考,其一个或多个实例描述于下文。提供每一实例作为解释而非限制本发明。实际上,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化而不背离本发明的范围或精神。例如,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的部分而说明或描述的特征可以用于另一实施方式中,来产生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
25.因此,旨在本发明覆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及其等同范围中的此类修改和变化。本发明的其它对象、特征和方面公开于以下详细描述中或从中是显而易见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理解本讨论仅是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意在限制本发明更广阔的方面。
26.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分支型血管,包括主体血管和分支血管,所述主体血管的管壁上开设有窗口,所述分支血管位于所述窗口处并与所述主体血管连接;所述分支血管包括分支主体和位于所述分支主体一端的连接部,在所述窗口处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与所述主体血管的内壁贴合以形成结合部,并通过第一缝合线对所述结合部形成第一圈缝合。
27.本发明所提供的人工分支型血管,为分支型血管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该人工分支型血管连接牢固,不易导致血液渗漏,机械性能好;且血管内部缝合线数量不多,不易引起血栓形成。
28.可选的,分支血管可以为1个或多个,例如2、3、4、5、6、7、8、9、10或更多个,不同分支血管通过不同窗口与所述主体血管相连。
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结合部的轴向长度为1.8mm~2.2mm,也可以为1.9mm、2.0mm或2.1mm。
30.在优选的方案中,所述连接部的外径尺寸与所述窗口的宽度相同。
31.所述连接部的外径尺寸与所述窗口的宽度若太小,可能会导致无法有效达到加固
结合部的目的;若太宽,则可能会导致人工分支型血管结合部血管动态顺应性降低,顺应性降低会易导致血栓,或结合部及其周围渗血。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窗口的宽度是申请人经过大量临床实验得到的优选范围。
3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为所述分支主体的延伸,所述连接部的材料与结构与所述分支主体相同。
3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缝合线贯穿于多个第一缝合孔,所述第一缝合孔至少部分贯穿所述结合部。
34.容易理解,第一缝合孔也可仅贯穿所述连接部或所述主体血管二者之一,其与其他的第一缝合孔配合同样能够形成结合部。优选的,与仅贯穿所述连接部的第一缝合孔相邻的其他第一缝合孔,至少要贯穿所述主体血管(或贯穿所述结合部);与仅贯穿所述主体血管的第一缝合孔相邻的其他第一缝合孔,至少要贯穿所述连接部(或贯穿所述结合部)。
3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全部的所述第一缝合孔均贯穿所述结合部。
3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缝合线贯穿于多个第一缝合孔,所述第一缝合孔的密度为1~20个/mm,例如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或19个/mm。
3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缝合线贯穿于多个第二缝合孔中,所述第二缝合孔的密度为1~20个/mm,例如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或19个/mm。
3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超过一半数量的所述第二缝合孔位于所述第一缝合线的同一侧。
3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超过一半数量的所述第二缝合孔分设于所述第一缝合线的两侧。
4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超过一半数量的所述第二缝合孔到所述第一缝合线的最短距离大于0mm且小于或等于10mm,例如1mm、2mm、3mm、4mm、5mm、6mm、7mm、8mm、9mm。
[0041]“超过一半数量”意为大于50%,例如可以为总量的60%、70%、80%、90%或全部。
[0042]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接近100%的所述第二缝合孔位于所述第一缝合线的两侧(即所述第一缝合线两侧的第二缝合孔数目基本等量),以保证结合部缝合的更为牢固。
[004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缝合孔位于所述第一缝合线的缝合线迹上。
[0044]
公用相同的孔可以使得开孔更少,以免破坏人工分支型血管的机械强度。
[0045]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缝合线沿所述分支血管的轴向穿过每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缝合孔。
[0046]
沿所述分支血管轴向穿过每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缝合孔的含义是,每一次相应的进针点和出针点连线与所述分支血管轴向基本平行。如本文所用的术语“基本”、“基本上”及其变体旨在指出描述的特征等于或近似等于值或描述。“基本平行”表面旨在表示每一次相应的进针点和出针点连线与轴线的夹角可为约15
°
内,诸如约10%,或约5%内的值。
[0047]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绝大部分所述第二缝合孔位于所述第一缝合线的同一侧,且贯穿所述结合部。
[004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绝大部分所述第二缝合孔分设于所述第一缝合线的两侧,且靠近所述主体血管一侧的第二缝合孔贯穿所述结合部,远离所述主体血管一侧的第二缝合孔贯穿所述结合部或只贯穿所述连接部。
[004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缝合线和所述第二缝合线为医用缝线。
[005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人工分支型血管为主动脉人工分支型血管。
[005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结合部还包括加强层,所述加强层位于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与所述主体血管的内壁之间。优选的,所述加强层的材料和/或结构与前述所述连接部相同。
[0052]
在本发明中,“主动脉人工分支型血管”为用于替换主动脉的人工分支型血管,“主动脉”此属于包括胸主动脉(aorta thoracalis)和腹主动脉(aorta abdominalis)。
[0053]
胸主动脉位于胸腔,分支分为脏支和壁支两种。其中脏支营养食道、心包、肺部和气管的动脉(不能跟用于交换气体的肺动脉混淆,后者起于右心室)。胸主动脉可以进一步再分成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等部分。
[0054]
·
升主动脉(aorta ascendens)从左心室向上行,通过主动脉瓣与左心室相隔。整个位于胸腔,数厘米长。冠状动脉起于主动脉瓣上方的动脉底端,营养心肌。
[0055]
·
主动脉弓(arcus aortae)是升主动脉的延伸部分。也是同样位于胸腔,下接降主动脉。主动脉弓从右到左发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即为右图上方的三个分支。这些分支主要供给头部和手臂。
[0056]
主动脉弓处有压力感受器,它能感受血压的变化,通过传入冲动到中枢,实现神经调节。
[0057]
·
主动脉峡(aortenisthmus),即主动脉弓的末端,降主动脉的开始。
[0058]
·
降主动脉(aorta descendens)主动脉弓下降到横膈为止,位于心脏之后。它的上端在食道之前,而下端在其之后。
[0059]
腹主动脉供给腹腔中的所有器官。下行至骨盆区,再分为左右髂总动脉(arteriae iliacae communes,也有译为总肠骨动脉)。它可以进一步分为两部分:
[0060]
·
肾上腹主动脉(aorta abdominalis suprarenalis),从横膈到左右侧肾动脉分支处为止。由此段发出营养肠的大部分和其余消化器官的血管。
[0061]
·
肾下腹主动脉(aorta abdominalis infrarenalis),从左右侧肾动脉分支处到最后主动脉分成左右总肠骨动脉为止,这也是主动脉的最后一段。这部分会发出一些营养肠和骨盆器官的血管,最后到达骨盆,分为两支大的总肠骨动脉。
[0062]
此外,“主动脉”进一步优选为主动脉弓。
[0063]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人工分支型血管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64]
提供主体血管和分支血管,所述主体血管的管壁上开设有窗口,所述分支血管包括分支主体和位于所述分支主体一端的连接部;
[0065]
在所述窗口处将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与所述主体血管的内壁贴合以形成结合部,并通过第一缝合线采用荷包缝合法对所述结合部进行第一圈缝合;
[0066]
通过第二缝合线所述结合部进行第二圈缝合,所述第二缝合线沿所述分支血管的轴向穿过每两个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缝合孔。
[0067]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采用荷包缝合法将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血管缝合在一起。
[006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荷包缝合法连续缝合一周为一圈。
[006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缝合线具有1、2、3、4、5或更多圈。
[007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缝合线优选为1或2圈,缝合位置靠近结合部的端部
和/或基部。
[007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荷包缝合法缝合总针数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得到:
[0072]
f=(3.14
×
d)/单位毫米的平均缝合针数(针/mm);
[0073]
式中:d为分支血管直径(mm);f为一个分支血管的缝合总针数。
[0074]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0075]
实施例1
[0076]
降低缝合处血栓形成及渗漏的缝合方法,以单分支血管为例,其缝合方法具体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0077]
第一步为缝合前的翻边;第二步为第一圈缝合,第三步为第二圈缝合;
[0078]
第一步:第一圈缝合前,对分支血管的一端进行一定宽度的翻边,翻边的宽度为2mm,该翻边作为分支血管的连接部。同时主体血管的管壁上在开窗处也设置翻边,翻边的作用为:(1)便于使所述连接部的内壁与所述主体血管的内壁贴合;(2)第一圈缝合时便于收紧缝线,从而使缝线不易暴露于血管壁内侧,进而降低血管缝合处血管壁内侧血栓形成的概率。
[0079]
第二步:在主体血管的窗口处,将连接部的内壁与主体血管的内壁贴合以形成结合部,并通过第一缝合线对结合部形成第一圈缝合。第一圈缝合是指采用荷包缝合法(见图1)通过一定针数的缝合将分支血管的连接部与主体血管缝合在一起,第一圈缝合的线迹如图2所示;所述荷包缝合是指缝线行走形成一个圆环状(见图1);所述一定针数的缝合为1~20针/mm;所述的针数是指带针缝合线从主体血管和分支血管均穿过为一针;缝合总针数与单位毫米内的缝合针数的换算公式为:
[0080]
f=(3.14
×
d)/单位毫米的缝合针数(针/mm);公式1
[0081]
式中:d为分支血管直径(mm);f为一个侧支的缝合总针数。
[0082]
第三步:通过第二缝合线对结合部进行第二圈缝合,第二缝合线沿分支血管的轴向穿过每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缝合孔。第二圈缝合的线迹如图4所示,第二圈缝合为同一侧进针同一侧出针,进针和出针距第一圈缝合一定距离,所述一定距离指第二圈缝合的进针和出针距第一圈缝合的距离均为0~10mm;第二圈缝合所缝合的针数为0~20针/mm。第二圈缝合的目的为:(1)拉紧主体血管和分支血管,使两者贴合更紧密,主体血管和分支血管的紧密贴合有利于降低缝合处缝合线在血液舒张压和收缩压作用下的松动,若缝合处缝合线松动则易使第一圈缝合线暴露于血管壁内侧,进而形成血栓;(2)第二圈缝合后,缝合线暴露于血管壁的外侧,暴露的缝合线有利于细胞的爬附和肉芽组织的生长。
[0083]
实施例2
[0084]
降低缝合处血栓形成及渗漏的缝合方法,以单分支血管为例,其缝合方法具体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0085]
1.对分支血管缝合头端进行翻边,翻边的宽度为2mm(见图5)。
[0086]
2.翻边完成后,对结合部进行第一圈荷包缝合,用带针缝合线将分支血管的连接部和主体血管以圆环状缝合在一起(见图3);第一圈荷包缝合所缝合的针数为136针(即0.2针/mm,通过公式1计算可得)。
[0087]
3.第一圈缝合后,对结合部进行第二圈缝合,第二圈缝合所缝合的针数为190针(即0.1针/mm,通过公式1计算可得)翻边缝合进针或出针的位置距第一圈缝合0.5mm,每次
完成进针或出针后将缝线拉紧,以使主体血管和分支血管贴合紧密。
[0088]
实施例3
[0089]
实施例3同实施例2,区别仅在于,在步骤2中,在对结合部进行第一圈荷包缝合之前:
[0090]
从与分支血管,或与其同规格的其它血管上剪下2mm长的样品,并将其作为缝合用分支血管的加强层,将准备好的加强层(见图6)套在分支血管待缝合头端,并且该加强层位于连接部的内壁与主体血管的内壁之间。对结合部进行缝合。
[0091]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92]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