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17855发布日期:2020-10-17 00:52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



背景技术:

胸腔感染是胸外科手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中,严重的手术后脓胸常见于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如果治疗不及时,吻合口瘘合并脓胸可以导致大血管出血、气管食管瘘等致命并发症,死亡率很高。临床上,当病人发生感染时,为了保持手术时放置的胸管引流通畅,一般通过影像学定位下,另外通过手术于脓腔处,置入冲洗管。然而,深部的脓腔常常位于纵隔深部,邻近大血管,冲洗管放置风险很大,并且增加了手术费用和病人痛苦。而且传统的给药冲洗,其冲洗出口单一,不利于药物扩散,大大限制了疗效;在目前使用的冲洗一体式管道多为在原引流管中穿入一根输液导管的形式,改变了原有引流管的构造,阻碍了引流通路,造成引流效果的降低,而将冲洗管固定在引流管表面,会导致引流管表面不平整,增加了整体的尺寸,进而影响引流管周边切口的缝合,增加了伤口感染几率,引流管在术后使用过程中,会有移位的情况发生,这时需要医护人员作出相应的调整,但由于无法确定其具体的移动尺度,因此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医护人员的临床经验。

中国专利文献:cn204563269u公开了“一种双腔冲洗引流管,该双腔冲洗引流管包括:冲洗管道、引流管道和位于所述冲洗管道内的单向流动阀门;所述冲洗管道与所述引流管道平行,且所述冲洗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引流管道的一端相连;所述冲洗管道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接口;所述引流管道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接口。本专利文献其优点在于:该双腔冲洗引流管通过在冲洗管道内设置单向流动阀门,抑制了冲洗后的液体返流,降低了冲洗后的液体返回颅内导致颅内感染的风险;另外,该冲洗引流管解决了临床上需要冲洗引流时设置冲洗管和引流管的不便,减少了手术创伤,降低了手术并发症。”但是其引流管与冲洗管并联,且其引流孔及冲洗孔各利用一侧的设置,容易造成引流孔及冲洗孔的堵塞,降低冲洗和引流效率,因此其以牺牲引流管一部分效率的设计方式,不利于手术疗效,特别是浓胸等积液较多患处,需要有高效的引流装置时。

中国专利文献:cn203342182u公开了“一种冲洗引流管,它包括一根引流管和一根中间段走行于引流管中的冲洗管,冲洗管的部分管道设置在引流管中,冲洗管两端从引流管上伸出,引流管前端管壁上方和侧方带有间隔、交错不对称分布的引流孔,引流管尾端带有与负压装置连接的接头,引流管管内底部带有2-3条突起的嵴;冲洗管尾端接冲洗液,本专利文献其优点在于:冲洗和引流范围大,不易堵塞,体内留置时间长,可根据需要进行药物冲洗引流、单纯引流或单纯药物注射,可有效引流术区渗血,促进病灶、吻合口愈合,观察、预防及治疗吻合口瘘,防止术区感染。”但其采用在引流管内穿入冲洗管的方式达到引流冲洗一体化的效果,且结合其说明书附图所示,冲洗液大多数在引流管的负压下沿着引流管内被引流出来,没有到达病灶位置,直接影响了冲洗引流的效果,同样也没有在引流管上设置标尺,不利于观察引流可能产生的移位。也同样没有设置其他利于观察移位的装置。

综上所述,亟需一种既能提供连续输液冲洗治疗,又能保证引流通道的高效利用,且利于冲洗药液的扩散、增大疗效;在不需要连续冲洗的情况下,可利用针筒通过冲洗通道输入药液,使药液直接到达腔内病灶,提高药效;同时在手术中便于医护人员确定引流管深入位置,手术后依然能够使医护人员确定其是否发生移位,以及移位程度的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能提供连续输液冲洗治疗,又能保证引流通道的高效利用,且利于冲洗药液的扩散、增大疗效;在不需要连续冲洗的情况下,可利用针筒通过冲洗通道输入药液,使药液直接到达腔内病灶,提高药效;同时在手术中便于医护人员确定引流管深入位置,手术后依然能够使医护人员确定其是否发生移位,以及移位程度的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本体、冲洗管本体;所述冲洗管本体包括冲洗管喷头段、冲洗管接口段、内部冲洗管道;所述引流管本体为两端开口的中空柱形结构;所述内部冲洗管道轴向设置在所述引流管本体其管壁内,所述冲洗管喷头段与所述冲洗管接口段皆为与所述内部冲洗管道相适配的两端开口的中空柱形结构,所述冲洗管喷头段其一端为设有显影环的自由端,另一端与所述内部冲洗管道固定相连相通;所述冲洗管接口段一端部为设有输液接头的自由端,另一端与所述内部冲洗管道固定相连相通。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冲洗管喷头段其上设有沿圆周布置的若干喷洒孔。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喷洒孔为所述冲洗管喷头段其自由端上的指向轴心的贯穿孔洞。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显影环为含有造影剂的圆环结构,设置在所述冲洗管喷头段其自由端末端,其造影剂可以为钡剂。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引流管本体其管壁上设有刻度线。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引流管本体其靠近所述冲洗管喷头段的一端设有沿圆周布置的若干引流孔,且所述引流孔其设置的位置应规避所述内部冲洗管道其所在的位置。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输液接头为可与外部输液管路可拆卸相接相通的螺纹接头,且所述输液接头还配有相适配的可拆卸相连的保护帽。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内部冲洗管道及对应的所述冲洗管喷头段、冲洗管接口段有多组,可以组成两条或两条以上冲洗管本体。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引流管本体外壁还设有若干卡合装置,所述卡合装置其内径与所述冲洗管接口段其外径相适配,且所述冲洗管接口段可通过所述卡合装置与所述引流管本体可拆卸卡接相连。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卡合装置为槽口正对所述冲洗管接口段设置的u型卡槽或槽口设置在侧面的倒j型卡槽;且所述卡合装置其结构不限于这两种。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所述冲洗管本体其内部冲洗管道轴向设置在所述引流管管壁内,实现冲洗管本体与引流管本体一体式设计,既不影响引流管本身的构造,又可以实现输液冲洗功能。

2、所述冲洗管喷头段连接在所述内部冲洗管道末端,其自由端上设有含造影剂的显影环,使其得以在x线摄片中清楚的显示,便于医护人员观察其所深入的部位。

3、所述冲洗管喷头段其上设有若干喷洒孔,所述喷洒孔为指向所述冲洗管喷头段轴心的贯穿孔洞,令输液冲洗时,药液可通过各喷洒孔从各个方向喷洒散入患者受治疗部位,以扩大药物直接接触范围,增加疗效。

4、所述引流管本体其管壁上设有刻度线,可以用于记录手术后引流管留存在患者体内的深度,以及在术后引流管发生移位后,医护人员依据其刻度的变化进行准确的判断与调整。

5、所述引流管本体其靠近所述冲洗管喷头段的一端设有沿圆周布置的引流孔,有利于增加对患者受治疗部位积液的吸收引流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立体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正面示意图。

附图3是附图2中a部分放大示意图。

附图4是附图2中b部分放大示意图。

附图5是附图2中c部分放大示意图。

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与外部引流装置及输液装置配合示意图。

附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立体示意图。

附图8是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立体示意图。

附图9是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所述卡槽部位剖面示意图。

附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所述的另一种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所述卡合装置部位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记载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引流管本体2.冲洗管喷头段3.冲洗管接口段

4.冲洗管本体5.外部输液管6.外部引流连接管

11.内部冲洗管道12.刻度线13.引流孔

21.显影环22.喷洒孔31.输液接头

32.保护帽14.卡合装置

实施例1

请参看附图1、附图2,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立体示意图;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正面示意图。一种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包括引流管本体1、冲洗管本体4;所述冲洗管本体4包括冲洗管喷头段2、冲洗管接口段3、内部冲洗管道11;所述引流管本体1为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两端开口的中空柱形结构;所述内部冲洗管道11轴向设置在所述引流管本体1其管壁内,所述冲洗管喷头段2与所述冲洗管接口段3皆为与所述内部冲洗管道11相适配的两端开口的中空柱形结构,由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请参看附图3,附图3是附图2中a部分放大示意图。所述冲洗管喷头段2其一端为设有显影环21的自由端,另一端与所述内部冲洗管道11其端部固定相连相通,所述显影环21为连接在冲洗管喷头段2自由端末端的含有钡剂的圆环结构,所述冲洗管喷头段2其上设有六个喷洒孔22,所述喷洒孔22为指向所述冲洗管喷头段2轴心的贯穿孔洞,且各喷洒孔22沿圆周等距均匀分布在所述显影环21一侧;请结合参看附图4,附图4是附图2中b部分放大示意图。所述冲洗管接口段3一端部为设有输液接头31的自由端,另一端斜插入所述引流管本体1外壁与所述内部冲洗管道11固定相连相通;请参看附图5,附图5是附图2中c部分放大示意图。所述输液接头31为可与外部输液管路5可拆卸相接相通的螺纹接头,且其还配有相适配的可拆卸相连的保护帽32;所述引流管本体1其管壁上设有刻度线12,所述刻度线12其上的刻度以mm为单位,所述引流管本体1其靠近所述冲洗管喷头段2的一端沿圆周均匀等距分布有六个贯穿其管壁的引流孔13,且所述引流孔13其设置的位置避开了所述内部冲洗管道11所在的位置。

请参看附图6,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与外部引流装置及输液装置配合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式:在需要进行浓腔引流的手术中,利用现有的引流管置入手段,置入本申请所述的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其所述冲洗管喷头段2置于患者受治疗部位的浓腔中,所述冲洗管接口段3位于患者体外,所述引流管本体1位于患者体外的一端与外部引流连接管6连接,并通过外部引流管连接在水封瓶(或负压球)上以完成对浓腔积液的引流;且在不需要连续冲洗的情况下,可利用针筒通过所述冲洗管本体4输入药液,使药液直接到达腔内病灶,提高药效;当需要连续输液冲洗时,为所述输液接头31连接处做消毒处理,并通过螺纹连接接入外部输液管5的连接头,进行输液冲洗,在上述进行冲洗时,所述保护帽32可被取下消毒保管,所述输液接头31经消毒处理后与外部连接装置相接,输液结束后,再次消毒处理,利用所述保护帽32封闭所述输液接头31其开口端;在术后使用期间,医护人员可根据所述引流管本体1的刻度线12上刻度的变化进行准确的判断与调整。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内部冲洗管道11轴向设置在所述引流管本体1其管壁内,实现所述冲洗管本体4与引流管本体1一体式设计,既不影响引流管本体1本身的构造,又可以实现输液冲洗功能;所述冲洗管喷头段2与所述内部冲洗管道11末端相连相通,使冲洗管本体4相对于引流管本体1末端有一定的延伸量,可以使冲洗药液有效的进入患者受治疗部位,避免被所述引流管本体1末端阻碍药液扩散效果;所述显影环21为含有钡剂的圆环结构,设置在所述冲洗管喷头段2其自由端末端,使其得以在x线摄片中清楚的显示,便于医护人员观察所置入的本申请所述的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的深入位置;所述冲洗管喷头段2其上设有若干喷洒孔22,所述喷洒孔22为指向所述冲洗管喷头段2轴心的贯穿孔洞,令输液冲洗时,药液可通过各喷洒孔22从各个方向喷洒散入患者受治疗部位,增加疗效;所述输液接头31其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便于与外部输液管5相适配的连接头相接;所述引流管本体1其管壁上设有刻度线12,可以用于记录手术后引流管本体1留存在患者体内的深度,以及在术后引流管本体1发生移位后,医护人员依据其刻度的变化进行准确的判断与调整;所述引流管本体1其靠近所述冲洗管喷头段2的一端设有沿圆周布置的若干引流孔13,有利于增大对患者受治疗部位积液的吸收引流效率,且所述引流孔13其设置的位置规避所述内部冲洗管道11,避免其破坏内部冲洗管道11,进而导致冲洗管本体4达不到最优治疗效果;所述引流管本体1及所述冲洗管喷头段2其置入患者体内的端部位置皆为具有光滑过度的弧形结构,避免损伤粘膜;本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外部引流连接管6、外部引流管、外部输液管5、水封瓶均为现有技术,且外部引流连接管6与外部输液管5皆带有适配于本申请所述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相连接部位的连接头;本申请尤其适用于浓腔治疗的无创微量冲洗。

实施例2

请参看附图7,附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其上的内部冲洗管道11及与之相适配的冲洗管喷头段2与冲洗管接口段3构成的冲洗管本体4有两条。需要说明的是:其冲洗管本体4数量的增加,可以给予更多的输液冲洗通路的选择、避免出现冲洗管本体4堵塞、无法疏通,导致发生无法进行输液冲洗的问题,且其并不影响引流的效率。本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申请所述的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其上并不仅仅只能设置一条冲洗管本体4。

实施例3

请参看附图8;附图8是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所述冲洗管接口段3下方,所述引流管本体1外壁还设有一个卡合装置14,所述卡合装置14其内径与所述冲洗管接口段3其外径相适配;请参看附图9;附图9是本实用新型又一种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所述卡合装置部位剖面示意图。所述卡合装置14为u型卡槽,其槽口略小于所述冲洗管接口段3直径,且槽口方向正对所述冲洗管接口段3,用于所述冲洗管接口段3与所述引流管本体1的可拆卸卡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卡合装置14的设置,可以在无需冲洗输液的时候,通过与所述冲洗管接口段3可拆卸式的卡接,有效的约束处于自由状态下的所述冲洗管接口段3,防止其随意的扰动。

实施例4

请参看附图10;附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所述的另一种多功能一体化引流管所述卡合装置部位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卡合装置14为侧边开口的倒j型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卡合装置14其结构的改变并不影响其约束处于自由状态下的所述冲洗管接口3,防止其随意扰动的效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