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儿童固定核磁共振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71479发布日期:2020-11-10 12:19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儿童固定核磁共振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核磁共振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儿童固定核磁共振床。



背景技术:

磁共振检查是医学检查的一种方法,也是医学影像学的一场革命,医用磁共振设备是一种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发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机,经过处理转换在屏幕上显示图像的医学影像设备。

但是,就现有的核磁共振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较为集中的体现在:首先,在对儿童做磁共振检查时,常用的方法是直接将儿童放置到检查床上,但是,儿童的天性就是好动,这样对诊断造成误差,对病情不好判断,然后,一般的核磁共振床由于平整结构,周围并没有防护措施,这种方式对儿童来说得不到固定且容易翻滚,这样一来儿童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因此,生产一种即可以固定儿童好动,减少误差,又可以起到保护儿童安全的儿童固定核磁共振床,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即可以固定儿童好动,减少误差,又可以起到保护儿童安全的儿童固定核磁共振床,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儿童固定核磁共振床,包括固定底座,所述的固定底座的顶部上方设置有滑板,固定底座与滑板之间设置有滑板底座,所述的滑板的顶部设置有床板,靠近床板一侧侧壁床板的顶部设置有软软枕块,靠近床板另一侧侧壁床板的顶部上方设置有下肢固定橡胶条,软枕块与下肢固定橡胶条之间的床板顶部上方设置有上肢固定橡胶条,所述的上肢固定橡胶条的两侧设置有上肢固定块,下肢固定橡胶条的两侧设置有下肢固定块,上肢固定块与下肢固定块均固定安装在床板的两侧,所述的滑板上开设有滑槽,床板的底部设置有滑块,床板通过滑块与滑槽活动连接。

所述的上肢固定块采用“凹”字型结构,上肢固定块的“凹”口处设置有固定杆,下肢固定块采用与上肢固定块相同的结构,固定杆的数量为四个,其中的两个固定杆分别安装在床板两侧的上肢固定块“凹”口处的中部,另外两个固定杆分别安装在床板两侧的下肢固定块“凹”口处的中部。

所述的滑块采用圆弧块块状结构,滑块的结构与滑板上的滑槽相适配,滑块的高度不大于滑板的高度,滑块的宽度不大于滑板的宽度,所述的滑槽为水平开设的槽,滑槽的一端为敞口设计。

所述的软枕块上开设有护颈槽,护颈槽采用半圆形结构,护颈槽位于软枕块的中部,护颈槽水平开设的槽。

所述的上肢固定块的外壁上设置有固定螺栓,下肢固定块的外壁上设置相同的固定螺栓,上肢固定块与下肢固定块均通过该固定螺栓固定安装床板的两侧外壁上。

所述的上肢固定块上的固定杆套装在上肢固定橡胶条的内部,下肢固定块上的固定杆套装在下肢固定橡胶条的内部。

所述的床板的一端通过滑块活动滑动延伸至外接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首先,本产品通过设置上肢固定橡胶条与下肢固定橡胶条,将儿童的肢体进行固定,有效的防止了儿童乱动造成的诊断上的误差;其次,本产品通过设置软枕块,在软枕块上设有护颈槽,可以更好的固定儿童头部,有效的防止儿童头部的晃动;再次,通过上肢固定块与上肢固定橡胶条的配合,下肢固定块与下肢固定橡胶条的配合,防止了儿童因乱动从核磁共振床摔下来,增加核磁共振床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核磁共振床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核磁共振床的正面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整体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整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4、5、6所示,一种儿童固定核磁共振床,包括固定底座1,所述的固定底座1的顶部上方设置有滑板3,固定底座1与滑板3之间设置有滑板底座2,所述的滑板3的顶部设置有床板4,靠近床板4一侧侧壁床板4的顶部设置有软软枕块7,靠近床板4另一侧侧壁床板4的顶部上方设置有下肢固定橡胶条10,软枕块7与下肢固定橡胶条10之间的床板4顶部上方设置有上肢固定橡胶条9,所述的上肢固定橡胶条9的两侧设置有上肢固定块6,下肢固定橡胶条10的两侧设置有下肢固定块11,上肢固定块6与下肢固定块11均固定安装在床板4的两侧,所述的滑板3上开设有滑槽13,床板4的底部设置有滑块5,床板4通过滑块5与滑槽13活动连接。

所述的上肢固定块6采用“凹”字型结构,上肢固定块6的“凹”口处设置有固定杆12,下肢固定块11采用与上肢固定块6相同的结构,固定杆12的数量为四个,其中的两个固定杆12分别安装在床板4两侧的上肢固定块6“凹”口处的中部,另外两个固定杆12分别安装在床板4两侧的下肢固定块11“凹”口处的中部。

所述的滑块5采用圆弧块块状结构,滑块5的结构与滑板3上的滑槽13相适配,滑块5的高度不大于滑板3的高度,滑块5的宽度不大于滑板3的宽度,所述的滑槽13为水平开设的槽,滑槽13的一端为敞口设计。

所述的软枕块7上开设有护颈槽8,护颈槽8采用半圆形结构,护颈槽8位于软枕块7的中部,护颈槽8水平开设的槽。

所述的上肢固定块6的外壁上设置有固定螺栓,下肢固定块11的外壁上设置相同的固定螺栓,上肢固定块6与下肢固定块11均通过该固定螺栓固定安装床板4的两侧外壁上。

所述的上肢固定块6上的固定杆12套装在上肢固定橡胶条9的内部,下肢固定块11上的固定杆12套装在下肢固定橡胶条10的内部。

所述的床板4的一端通过滑块5活动滑动延伸至外接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内部。

本产品使用方法如下:如图1、2、3、4、5、6所示,首先,在初始状态下,床板4上的上肢固定橡胶条9与下肢固定橡胶条10都是打开的,医护人员将儿童放置在床板4上,将儿童的头部放置在软枕块7上的护颈槽8中,固定住儿童的颈子,再通过床板4上的上肢固定橡胶条9与下肢固定橡胶条10将儿童肢体固定,然后,医护人员将上肢固定橡胶条9与下肢固定橡胶条10闭合,完成固定,通过滑块5与滑槽13的配合,将床板4送往外接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内部,开始诊断检查,再然后,检查完成后,通过滑块5与滑槽13的配合,将床板4从外接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内部中滑出,医护人员再打开上肢固定橡胶条9与下肢固定橡胶条10,将儿童抱下。

本产品通过提供生产一种即可以固定儿童好动,减少误差,又可以起到保护儿童安全的儿童固定核磁共振床,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技术特征:

1.一种儿童固定核磁共振床,包括固定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底座(1)的顶部上方设置有滑板(3),固定底座(1)与滑板(3)之间设置有滑板底座(2),所述的滑板(3)的顶部设置有床板(4),靠近床板(4)一侧侧壁床板(4)的顶部设置有软软枕块(7),靠近床板(4)另一侧侧壁床板(4)的顶部上方设置有下肢固定橡胶条(10),软枕块(7)与下肢固定橡胶条(10)之间的床板(4)顶部上方设置有上肢固定橡胶条(9),所述的上肢固定橡胶条(9)的两侧设置有上肢固定块(6),下肢固定橡胶条(10)的两侧设置有下肢固定块(11),上肢固定块(6)与下肢固定块(11)均固定安装在床板(4)的两侧,所述的滑板(3)上开设有滑槽(13),床板(4)的底部设置有滑块(5),床板(4)通过滑块(5)与滑槽(13)活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固定核磁共振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肢固定块(6)采用“凹”字型结构,上肢固定块(6)的“凹”口处设置有固定杆(12),下肢固定块(11)采用与上肢固定块(6)相同的结构,固定杆(12)的数量为四个,其中的两个固定杆(12)分别安装在床板(4)两侧的上肢固定块(6)“凹”口处的中部,另外两个固定杆(12)分别安装在床板(4)两侧的下肢固定块(11)“凹”口处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固定核磁共振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块(5)采用圆弧块块状结构,滑块(5)的结构与滑板(3)上的滑槽(13)相适配,滑块(5)的高度不大于滑板(3)的高度,滑块(5)的宽度不大于滑板(3)的宽度,所述的滑槽(13)为水平开设的槽,滑槽(13)的一端为敞口设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固定核磁共振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软枕块(7)上开设有护颈槽(8),护颈槽(8)采用半圆形结构,护颈槽(8)位于软枕块(7)的中部,护颈槽(8)水平开设的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固定核磁共振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肢固定块(6)的外壁上设置有固定螺栓,下肢固定块(11)的外壁上设置相同的固定螺栓,上肢固定块(6)与下肢固定块(11)均通过该固定螺栓固定安装床板(4)的两侧外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儿童固定核磁共振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肢固定块(6)上的固定杆(12)套装在上肢固定橡胶条(9)的内部,下肢固定块(11)上的固定杆(12)套装在下肢固定橡胶条(10)的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儿童固定核磁共振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床板(4)的一端通过滑块(5)活动滑动延伸至外接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内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核磁共振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儿童固定核磁共振床,包括固定底座,所述的固定底座的顶部上方设置有滑板,固定底座与滑板之间设置有滑板底座,所述的滑板的顶部设置有床板,靠近床板一侧侧壁床板的顶部设置有软软枕块,靠近床板另一侧侧壁床板的顶部上方设置有下肢固定橡胶条,软枕块与下肢固定橡胶条之间的床板顶部上方设置有上肢固定橡胶条,所述的上肢固定橡胶条的两侧设置有上肢固定块,下肢固定橡胶条的两侧设置有下肢固定块,上肢固定块与下肢固定块均固定安装在床板的两侧,所述的滑板上开设有滑槽,床板的底部设置有滑块,床板通过滑块与滑槽活动连接。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刘海博
技术研发日:2020.01.17
技术公布日:2020.11.1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