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股骨小转子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84427发布日期:2020-10-13 07:48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股骨小转子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辅助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股骨小转子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股骨转子间骨折又叫股骨粗隆间骨折,系指股骨大、小转子之间部位的骨折,多合并小转子的骨折或广泛骨折。股骨小转子骨折或广泛骨折导致股骨抵御外载荷及抗扭力学性能显著下降,其骨折近段因受髂腰肌、臀中小肌和其他外旋肌群的牵拉而使肢体呈屈曲、外展、外旋畸形,因此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小转子固定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但由于小转子位于内后方并且周围又有股动静脉、股神经等重要结构,对其解剖复位和有效固定是很困难的,现在通常是医生根据经验,用手固定,然后用电钻打孔,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维持复位不牢固,打孔的时候患者的肢体容易晃动,从而造成电钻晃动,极易伤及医生的手部,而且固定起来很不方便,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股骨小转子固定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目前股骨小转子固定不牢,及固定不便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包括上下轴向的支撑板,支撑板上端同轴设有圆筒,圆筒内同轴设有可上下移动的圆柱杆,圆柱杆上端伸出圆筒且设有矩形盒,圆柱杆上端同轴转动连接有转轴,转轴上同轴设有位于矩形盒内的蜗轮,矩形盒上转动连接有左右轴向且与蜗轮啮合的蜗杆,转轴上端贯穿矩形盒且设有开口朝上的u型板,u型板右端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连接块,两个连接块之间设有前后轴向的固定柱,u型板左端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固定带,两个固定带自由端可从固定柱与u型板之间穿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有的转筒和圆柱杆,便于调节患者大腿的高度,设有的通过蜗轮和蜗杆带动的转轴和u型板,便于调节患者大腿的摆动角度,通过高度和角度的调节将患者股骨小转子固定在最方便进行固定的位置,减小医生的工作难度,有效防止损伤医生手部,设有的滑轨和滑槽,防止圆柱杆与圆筒发生相对转动,设有的摇把,便于转动蜗杆,此结构简单,构思新颖,使用方便,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全剖主视轴测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中a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全剖俯视轴测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剖切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至图5给出,包括上下轴向的支撑板1,支撑板1上端同轴设有圆筒2,圆筒2内同轴设有可上下移动的圆柱杆3,圆柱杆3上端伸出圆筒2且设有矩形盒4,圆柱杆3上端同轴转动连接有转轴5,转轴5上同轴设有位于矩形盒4内的蜗轮6,矩形盒4上转动连接有左右轴向且与蜗轮6啮合的蜗杆7,转轴5上端贯穿矩形盒4且设有开口朝上的u型板8,u型板8右端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连接块9,两个连接块9之间设有前后轴向的固定柱10,u型板8左端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固定带11,两个固定带11自由端可从固定柱10与u型板8之间穿过。

为了使圆柱杆3可上下移动,所述的圆筒2上端同轴转动连接有与圆柱杆3螺纹连接的转筒12。

为了使圆柱杆3只能上下移动,所述的圆柱杆3左右两端分别开设有上下方向的滑槽13,圆筒2内缘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上下方向的滑轨14,两个滑轨14分别与其对应侧的滑槽13滑动连接。

为了便于固定带11的使用,所述的两个固定带11自由端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魔术贴15,两个固定带11的外表面上设有位于固定柱10左侧的第二魔术贴16,两个第二魔术贴16可分别与其对应侧的第一魔术贴15粘合。

为了便于转动蜗杆7,所述的蜗杆7右端贯穿矩形盒4且设有摇把17。

为了便于转动转筒12,所述的转筒12外缘面上设有多个沿其圆周方向均布的摆杆18。

为了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所述的u型板8内设有软垫19,软垫19的上端面为前后轴向且内凹的弧形面。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将本装置放置在患者大腿下方,打开两个粘合在一起的第一魔术贴15和第二魔术贴16,将患者的大腿放置u型板8内的软垫19上,使两个固定带11分别绕过患者大腿并从上往下穿过固定柱10与u型板8的间隙,调整好两个固定带11的松紧后将两个第一魔术贴15分别粘贴在其对应侧的第二魔术贴16上,完成患者大腿的固定;

顺时针转动右侧的摆杆18,摆杆18带动转筒12在圆筒2上顺时针转动,转筒12带动圆柱杆3向上移动,圆柱杆3带动带动两个滑槽13向上移动,两个滑轨14分别在其对应侧的滑槽13内相对滑动,使圆柱杆3只能向上移动,圆柱杆3带动矩形盒4和转轴5向上移动,转轴5带动u型板8向上移动,u型板8通过软垫19带动患者大腿向上移动,当患者股骨上的小转子与连接点处于同一高度时停止转动摆杆18,由于转筒12与圆柱杆3的螺纹连接具有自锁性,故患者大腿将保持在当前高度;

顺时针转动摇把17,摇把17带动蜗杆7在矩形盒4上顺时针转动,蜗杆7带动蜗轮6逆时针转动,蜗轮6带动转轴5逆时针转动,转轴5带动u型板8逆时针转动,u型板8通过软垫19带动患者股骨小转子向左摆动,直到患者股骨小转子到达最佳固定位置,此时停止转动摇把17,由于蜗轮6与蜗杆7结构的自锁性,故患者股骨小转子将保持在当前位置,医生对股骨小转子打孔后通过长钉进行固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设有的转筒和圆柱杆,便于调节患者大腿的高度,设有的通过蜗轮和蜗杆带动的转轴和u型板,便于调节患者大腿的摆动角度,通过高度和角度的调节将患者股骨小转子固定在最方便进行固定的位置,减小医生的工作难度,有效防止损伤医生手部,设有的滑轨和滑槽,防止圆柱杆与圆筒发生相对转动,设有的摇把,便于转动蜗杆,此结构简单,构思新颖,使用方便,实用性强。



技术特征:

1.一种股骨小转子固定装置,包括上下轴向的支撑板(1),其特征在于,支撑板(1)上端同轴设有圆筒(2),圆筒(2)内同轴设有可上下移动的圆柱杆(3),圆柱杆(3)上端伸出圆筒(2)且设有矩形盒(4),圆柱杆(3)上端同轴转动连接有转轴(5),转轴(5)上同轴设有位于矩形盒(4)内的蜗轮(6),矩形盒(4)上转动连接有左右轴向且与蜗轮(6)啮合的蜗杆(7),转轴(5)上端贯穿矩形盒(4)且设有开口朝上的u型板(8),u型板(8)右端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连接块(9),两个连接块(9)之间设有前后轴向的固定柱(10),u型板(8)左端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固定带(11),两个固定带(11)自由端可从固定柱(10)与u型板(8)之间穿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股骨小转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筒(2)上端同轴转动连接有与圆柱杆(3)螺纹连接的转筒(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股骨小转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柱杆(3)左右两端分别开设有上下方向的滑槽(13),圆筒(2)内缘面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上下方向的滑轨(14),两个滑轨(14)分别与其对应侧的滑槽(13)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股骨小转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的固定带(11)自由端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魔术贴(15),两个固定带(11)的外表面上设有位于固定柱(10)左侧的第二魔术贴(16),两个第二魔术贴(16)可分别与其对应侧的第一魔术贴(15)粘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股骨小转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蜗杆(7)右端贯穿矩形盒(4)且设有摇把(17)。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股骨小转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筒(12)外缘面上设有多个沿其圆周方向均布的摆杆(1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股骨小转子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u型板(8)内设有软垫(19),软垫(19)的上端面为前后轴向且内凹的弧形面。


技术总结
一种股骨小转子固定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目前股骨小转子固定不牢,及固定不便的问题;包括上下轴向的支撑板,支撑板上端同轴设有圆筒,圆筒内同轴设有可上下移动的圆柱杆,圆柱杆上端伸出圆筒且设有矩形盒,圆柱杆上端同轴转动连接有转轴,转轴上同轴设有位于矩形盒内的蜗轮,矩形盒上转动连接有左右轴向且与蜗轮啮合的蜗杆,转轴上端贯穿矩形盒且设有开口朝上的U型板,U型板右端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连接块,两个连接块之间设有前后轴向的固定柱,U型板左端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固定带,两个固定带自由端可从固定柱与U型板之间穿过;减小医生的工作难度,有效防止损伤医生手部,此结构简单,构思新颖,使用方便,实用性强。

技术研发人员:米新江;王鹏;王文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米新江
技术研发日:2020.01.23
技术公布日:2020.10.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