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按压输液止血敷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28821发布日期:2020-11-06 13:23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易按压输液止血敷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易按压输液止血敷贴,应用在医疗输液场合,属于医疗辅助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公知的,输液贴用于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输液扎针时使用,现有的输液贴通常是在为患者完成扎针之后,先用一个窄的医用胶带将针柄固定,然后将输液贴撕开并粘贴在胶带的上方,输液完成后通常需要患者自己按压一会儿针孔止血,但是由于输液贴盖住了针孔,有些年纪大的病人看不清会按压不到位,进而导致针孔出血;再者医护人员在完成输液揭掉输液贴的时候,由于输液贴与针柄连接的地方粘在一起所以不好揭掉,医护人员就要非常地小心翼翼地一手扶好针柄、一手去揭输液贴,这就为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且输液贴粘上之后输液过程中如果患者回血,不容易及时发现和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易按压输液止血敷贴,能够快速地粘贴和揭开,便于在输液过程中及时发现回血等状况,而且便于患者在输液完毕后对扎针孔的按压和止血,为医护人员和患者都带来了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易按压输液止血敷贴,包括离型层、粘贴层和敷贴本体,所述粘贴层设置在离型层和敷贴本体之间,离型层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耳片和第三耳片,离型层的上部设有覆盖层;所述粘贴层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耳片和第四耳片,第二耳片与第一耳片对应,第四耳片与第三耳片对应,粘贴层上设有粘贴区和防滑区,粘贴区内设有止血带,止血带上设有芯体;所述敷贴本体与粘贴层一体连接,敷贴本体的底部面上设有观察窗。

所述离型层为长方型结构,离型层的顶部面为底纸,离型层与粘贴层接触的一面设有淋膜。

所述第一耳片、第二耳片、第三耳片和第四耳片均为弧型结构,第一耳片和第三耳片与离型层为一体结构,第二耳片和第四耳片与粘贴层为一体结构,第一耳片和第二耳片相对的面上均设有淋膜,第三耳片和第四耳片相对的面上均设有淋膜。

所述粘贴层为长方型结构且大小与离型层相等,粘贴层的上部面上设有粘贴区,粘贴区内设有胶,粘贴区的中部靠近侧边的地方设有止血带。

所述止血带为长方型、圆型或椭圆型结构,止血带的厚度大于粘贴层的厚度,止血带设置在粘贴区中间防滑区的旁侧,止血带的底部面与粘贴层为固定连接结构,止血带由止血棉或止血纱布制成,止血带的中部设有芯体。

所述芯体为螺旋型结构,芯体的厚度与止血带的厚度一致且芯体固设在止血带的中心。

所述防滑区为长方型结构且设置在粘贴区的中间,防滑区的顶部面为磨砂结构且防滑区内设有若干个凸起,凸起为半球型结构,凸起均匀分布在防滑区内,凸起固定设置在防滑区上,凸起由医用橡胶材料制作而成。

所述敷贴本体为长方型结构且大小与粘贴层相等,敷贴本体的底部面上设有观察窗,观察窗为长方型、圆型或椭圆型结构,观察窗的形状和大小与止血带相同,观察窗的位置与止血带的位置相对应,观察窗由透明医用塑料制作而成,观察窗与敷贴本体为一体结构。

所述覆盖层设置在离型层的顶部面上,覆盖层的位置与止血带相适配,覆盖层的顶部面为底纸,覆盖层的底部面设有淋膜,覆盖层和离型层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第一耳片和第二耳片配合、第三耳片和第四耳片配合,使得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输液时非常容易将离型层和粘贴层分开来,便于扎针时的快速粘贴。

2、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易按压输液止血敷贴,在敷贴本体上设置观察窗,使得在输液的过程中,一旦有回血,医护人员和患者能够及时通过观察窗看到,进而快速进行调整。

3、本实用新型在粘贴区设置止血带,由于止血带有一定的厚度,触感非常明显,使得在输液结束之后,患者无需再去寻找针孔和按压针孔,只需按压止血带即可。

4、本实用新型在粘贴层上设置防滑区,使得医护人员在输液的时候,将敷贴本体粘在输液部位的同时,防滑区能够很好地将针柄固定,并且在输液完成拔针时,避免了粘贴区与针柄接触造成的难以揭掉的现象发生。

5、本实用新型在止血带的中心设置螺旋型的芯体,使得输液过程中一旦有回血的情况发生,患者体内的血液能够迅速通过芯体到达观察窗,便于及时发现和调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观察窗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离型层;2、第一耳片;3、防滑区;4、粘贴区;5、第二耳片;6、凸起;7、止血带;8、覆盖层;9、第三耳片;10、第四耳片;11、粘贴层;12、敷贴本体;13、观察窗;14、芯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3所述的一种易按压输液止血敷贴,包括离型层1、粘贴层11和敷贴本体12,所述粘贴层11设置在离型层1和敷贴本体12之间,离型层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耳片2和第三耳片9,离型层1的上部设有覆盖层8;所述粘贴层1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二耳片5和第四耳片10,第二耳片5与第一耳片2对应,第四耳片10与第三耳片9对应,粘贴层11上设有粘贴区4和防滑区3,粘贴区4内设有止血带7,止血带7上设有芯体14;所述敷贴本体12与粘贴层11一体连接,敷贴本体12的底部面上设有观察窗13。

所述离型层1为长方型结构,离型层1的顶部面为底纸,离型层1与粘贴层11接触的一面设有淋膜。

所述第一耳片2、第二耳片5、第三耳片9和第四耳片10均为弧型结构,第一耳片2和第三耳片9与离型层1为一体结构,第二耳片5和第四耳片10与粘贴层11为一体结构,第一耳片2和第二耳片5相对的面上均设有淋膜,第三耳片9和第四耳片10相对的面上均设有淋膜。

所述粘贴层11为长方型结构且大小与离型层1相等,粘贴层11的上部面上设有粘贴区4,粘贴区4内设有胶,粘贴区4的中部靠近侧边的地方设有止血带7。

所述止血带7为长方型、圆型或椭圆型结构,止血带7的厚度大于粘贴层11的厚度,止血带7设置在粘贴区4中间防滑区3的旁侧,止血带7的底部面与粘贴层11为固定连接结构,止血带7由止血棉或止血纱布制成,止血带7的中部设有芯体14。

所述芯体14为螺旋型结构,芯体14的厚度与止血带7的厚度一致且芯体14固设在止血带7的中心。

所述防滑区3为长方型结构且设置在粘贴区4的中间,防滑区3的顶部面为磨砂结构且防滑区3内设有若干个凸起6,凸起6为半球型结构,凸起6均匀分布在防滑区3内,凸起6固定设置在防滑区3上,凸起6由医用橡胶材料制作而成。

所述敷贴本体12为长方型结构且大小与粘贴层11相等,敷贴本体12的底部面上设有观察窗13,观察窗13为长方型、圆型或椭圆型结构,观察窗13的形状和大小与止血带7相同,观察窗13的位置与止血带7的位置相对应,观察窗13由透明医用塑料制作而成,观察窗13与敷贴本体12为一体结构。

所述覆盖层8设置在离型层1的顶部面上,覆盖层8的位置与止血带7相适配,覆盖层8的顶部面为底纸,覆盖层8的底部面设有淋膜,覆盖层8和离型层1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首先,通过在第一耳片2和第二耳片5之间搓动,或者在第三耳片9和第四耳片10之间搓动,使得第一耳片2和第二耳片5分离或第三耳片9与第四耳片10分离,这样可以快速将离型层1和粘贴层11分开,节约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然后在为患者完成扎针之后,将粘贴区4的止血带7对准针孔的位置,将防滑区3对准针柄的位置,然后从敷贴本体12和粘贴层1的中部慢慢向两边抚平,这样粘贴层11就很好地将敷贴本体12固定在患者的皮肤上,而且防滑区5的磨砂面结构和凸起6的设置可以增大与针柄的摩擦将针柄固定;在输液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和患者只需通过观察窗13即可看到止血带7的使用情况,当有回血的情况发生时,针孔内流出的血液会迅速通过芯体14逐渐向止血带7的周围扩散,这样就便于患者和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和进行调整;当输液结束后,医护人员一手扶住针柄的下端,另一只手通过耳片轻轻解开粘贴层11,当粘贴层11与皮肤慢慢分离,防滑区3也很快与针柄分离,这样就避免了针柄被粘住很难揭掉的情况发生,然后拔掉输液针,再次将敷贴本体12抚平即可,这样止血带7又重新回到针孔的位置,患者无需去找针孔,通过止血带7的厚度和触感即可快速按压和止血,为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