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脱落鼻氧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09879发布日期:2020-12-25 08:15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脱落鼻氧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脱落鼻氧管。



背景技术:

鼻插管是一种用于向需要呼吸帮助辅助呼吸的患者输送补充氧气或增加气流的设备。该装置由一根轻质管组成,该管的一端分成两个插脚,插在鼻孔中,管的另一端通过流量计连接到氧气源,套管通常通过挂在患者耳朵上或穿过头部套在脖子上的管子固定在患者身上,或者采用胶带将鼻氧管固定在患者头部皮肤上。临床上需要鼻氧管吸氧的新生儿及婴幼儿患者,具有低年龄、低体重及皮肤娇嫩的特点,在吸氧的过程中,鼻管容易从患者的鼻孔中脱出,影响治疗的效果;同时;输氧管长时间缠绕在耳后,易造成耳部疼痛;氧气管贴在患者的面部,有可能造成患儿皮肤损伤;而且这样的固定方式不方便患者睡眠时翻身,容易脱落,还会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

综上所述,亟需提供一种可固定方便、不易脱落的防脱落鼻氧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鼻氧管不易固定、易脱落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固定方便、不易脱落的防脱落鼻氧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鼻氧管不易固定、易脱落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防脱落鼻氧管,包括尺寸可调节的头带、进氧管、分氧管以及插脚,两根所述分氧管的进气端与所述进氧管连通,两根所述分氧管的出气端分别连接有所述插脚,两根所述分氧管相对地连接在所述头带的两侧,两根所述分氧管之间的所述头带上设置有竖向通道,所述竖向通道内设置有高度可调的卡条,两根所述分氧管分别固定于所述卡条的两侧,所述插脚连接于所述卡条下方的所述分氧管末端。

优选的,所述头带为条状,且两端设置有连接紧固结构,所述连接紧固连接包括设置于所述头带两端的卡扣和卡环,或者所述连接紧固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头带两端的粘扣。

优选的,所述头带还包括顶部限位带,所述顶部限位带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头带相对的连接。

优选的,所述顶部限位带由弹性织物制成。

优选的,所述卡条表面设置有竖向排列的多个卡凸,与所述卡条连接的所述头带上设置有与所述卡凸配合的卡槽。

优选的,两根所述分氧管之间的所述头带设计为中空结构,所述分氧管置于所述头带的中空结构内部。

优选的,所述头带的中空结构内部还设置有脉搏传感器及微型电池,所述微型电池用于为所述脉搏传感器提供动力。

优选的,所述头带的一端设置有固定环,所述头带的外周设置有粘扣,所述头带另一端穿过所述固定环后反折且与所述粘扣固定连接。

优选的,两根所述分氧管上设置有将两根分氧管连接在一起的扣环。

优选的,所述插脚为球状鼻管或斗状鼻管。

优选的,所述头带的内侧面设置有防滑舒适层,所述防滑舒适层为硅胶或乳胶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1、本方案中的防脱落鼻氧管,通过设置尺寸可调节的头带,保证了鼻氧管可以适用于不同头围大小的患者,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鼻氧管容易脱落的弊端。

2、本方案中防脱落鼻氧管的头带上还设置有卡条,卡条在头带上的高度可以调节,两根分氧管分别固定在卡条的两侧且位置可以调节。这样可以按照患者的脸型特点,而调节分氧管的固定位置,保证插脚有效固定在患者鼻孔内。即便患者睡着后翻身,鼻氧管也不容易脱落。特别是对于长时间需要供养的新生儿患者,将分氧管固定在卡条的设计,能有效减少分氧管与患者面部皮肤的接触和摩擦,避免了分氧管对患者脸部皮肤的压迫,因此不会产生压疮,保证了患者的使用舒适感和安全。

3、本方案中将分氧管固定在卡条上的设计,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调节方便。不仅卡条在头带上的位置可以调节,分氧管在卡条上的位置也可以调节,也即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具体调整插脚的固定位置,一方面能更好的固定鼻氧管,另一方面避免了从额头往下延伸的氧气管偏移挡住眼睛视线。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一实施例中防脱落鼻氧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另一实施例中防脱落鼻氧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防脱落鼻氧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另一实施例的防脱落鼻氧管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头带2-进氧管3-第一分氧管

4-第二分氧管5-卡条6-插脚

7-粘扣8-顶部限位带9-固定环

10-脉搏传感器11-扣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对本文件中实施例中以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相应组合。

实施例1

参考示意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防脱落鼻氧管包括尺寸可调节的头带1、进氧管2、分氧管以及插脚6,其中两根分氧管4为第一分氧管3和第二分氧管4。第一分氧管3和第二分氧管4的进气端与进氧管2连通,第一分氧管3和第二分氧管4的出气端分别连接有插脚6,第一分氧管3和第二分氧管4相对地连接在头带1的两侧,第一分氧管3和第二分氧管4之间的头带1上设置有竖向通道,竖向通道内设置有高度可调的卡条5,第一分氧管3和第二分氧管4分别固定于卡条5的两侧,两个插脚6连接于卡条5下方的第一分氧管3和第二分氧管4的末端。插脚6为球状鼻管或斗状鼻管。

本实施例中的防脱落鼻氧管,通过设置尺寸可调节的头带1,保证了鼻氧管可以适用于不同头围大小的患者,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鼻氧管容易脱落的弊端。头带1上还设置有卡条5,卡条5在头带1上的高度可以调节,第一分氧管3和第二分氧管4分别固定在卡条5的两侧且位置可以调节。这样可以按照患者的脸型特点,而调节分氧管的固定位置,保证插脚6有效固定在患者鼻孔内。即便患者睡着后翻身,鼻氧管也不容易脱落。特别是对于长时间需要供养的新生儿患者,将分氧管固定在卡条5的设计,能有效减少分氧管与患者面部皮肤的接触和摩擦,避免了分氧管对患者脸部皮肤的压迫,因此不会产生压疮,保证了患者的使用舒适感和安全。

参考示意图1,本实施例中的头带1为条状,第一分氧管3和第二分氧管4之间的头带1设计为中空结构,分氧管置于头带1的中空结构内部。头带1两端设置有连接紧固结构,连接紧固结构包括设置于头带1两端的粘扣7。这样设置,可以根据患者的头围调节头带1的直径,从而保证头带1舒适但不压迫的固定在患者的头上。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紧固连接可以为设置于头带1两端的卡扣和卡环,其中头带1一端设置多个卡扣,使用时根据患者的头围将卡环与合适位置的卡扣连接。

继续参考示意图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头带1的一端设置有固定环9,头带1的外周设置有粘扣7,头带1另一端上设置有与粘扣7配合的粘贴部,头带1另一端穿过固定环9后反折,且粘贴部与粘扣7固定连接。这样设置,可以保证头带1两端均固定在固定环9中,避免了头带1在使用过程中因为患者头部的动作而发生移动或变形。

参考示意图1,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卡条5表面设置有竖向排列的多个卡凸,与卡条5连接的头带1上设置有与卡凸配合的卡槽。这样设置,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调节方便。不仅卡条5在头带1上的位置可以调节,分氧管在卡条5上的位置也可以调节,也即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具体调整插脚6的固定位置,一方面能更好的固定鼻氧管,另一方面避免了从额头往下延伸的氧气管偏移挡住眼睛视线。

参考示意图2和图3,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头带1还包括顶部限位带8,顶部限位带8的两端分别与头带1相对的连接。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顶部限位带8由弹性织物制成。

参见示意图图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头带1的中空结构内部还设置有脉搏传感器10及微型电池,微型电池用于为脉搏传感器10提供动力。

参考示意图1和图2,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第一分氧管3和第二分氧管4上设置有将第一分氧管3和第二分氧管4连接在一起的扣环11。

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在另一改进的实施例中,头带1的内侧面设置有防滑舒适层,防滑舒适层为硅胶或乳胶材质制成。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