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婴儿氧舱用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07506发布日期:2020-10-23 12:47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婴儿氧舱用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婴儿氧舱用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目前医疗领域中,婴儿氧舱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疾病、颅脑损伤等疾患,婴儿氧舱舱体是一个透明的圆筒体,两端设有密封端盖,其中一个密封端盖上设有密封舱门,舱体内部设置有轨道和婴儿床,以便将婴儿推进推出。

然而随着传统婴儿氧舱在医学临床中使用频率的不断增多,其逐渐呈现出一些弊端,且该弊端在本领域至今未有有效应对方法进行处理,从而造成传统的婴儿氧舱已无法满足医疗领域的高标准使用需求,现将传统婴儿氧舱弊端进行如下具体说明:

当婴儿被放置婴儿床顶部,推入婴儿氧舱内部时,婴儿在离开父母的陪伴,进入密闭狭小的环境中时,极易产生心理排斥感,此时婴儿在婴儿氧舱内部容易出现打闹、不安、四肢摆动等现象,此种情况的发生,一方面不利于对婴儿在婴儿氧舱内部进行治疗,另一方面,婴儿也极易将在推入婴儿氧舱前对婴儿进行包裹的被褥散落至一旁,由此则无法保证婴儿在婴儿氧舱内部的正常体温,极易对婴儿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此时医护人员唯有重新打开婴儿氧舱,对婴儿重新包裹被褥,然而此种情况的发生则意味着医护人员需重新对婴儿氧舱内部进行注氧,由此在浪费财力、物力、时间的基础上,也将影响对婴儿在婴儿氧舱内部治疗的顺利进行。

由此可见,研制出一种全新的婴儿氧舱用固定装置来解决传统婴儿氧舱所存在的上述问题,对于本领域来说是迫切需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婴儿氧舱用固定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婴儿在婴儿氧舱内部容易出现打闹、不安、四肢摆动,而影响婴儿在婴儿氧舱内部治疗效果及安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婴儿氧舱用固定装置,包括婴儿床和用于对婴儿身部进行包裹的被褥,还包括用于将被褥紧缚于婴儿身部的紧缚组件和用于对婴儿腿部进行包裹束缚的束紧组件;

所述紧缚组件包括设置于被褥两侧的伸缩带、设置于一个伸缩带一端的锁紧件和开设于另一个伸缩带表面的至少两个通孔,所述锁紧件与通孔相锁紧构成两个伸缩带对被褥的包裹束缚力;

所述被褥通过粘合组件可拆卸设置于婴儿床的顶部;

所述束紧组件包括用于对婴儿腿部包裹的缠绕布、分别设置于缠绕布底部与婴儿床顶部的弹性带和设置于一个弹性带一端的调节扣,所述缠绕布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且缠绕布通过可拆卸组件与婴儿床顶部的一侧可拆卸连接,两个所述弹性带通过调节扣相调节锁紧构成对缠绕布的伸张勒紧力;

还包括用于对婴儿双手进行包裹固定的束缚组件,所述束缚组件包括用于对婴儿手部进行包裹的圆筒布体、设置于圆筒布体一侧的弹性连接带和设置于婴儿床顶部的粘合壳体,所述圆筒布体设置有两个且与被褥的两侧相连通一体设置,所述弹性连接带的两侧表面设置有第一魔术贴,所述粘合壳体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且粘合壳体设置有两个且对称分布于婴儿床顶部的两侧,所述粘合壳体内侧的顶部与底部均设置有与第一魔术贴相互粘合的第一魔术贴刺。

进一步,所述被褥、缠绕布及圆筒布体皆采用防静电阻燃面料制作而成。

进一步,所述粘合组件包括设置于被褥底部的第二魔术贴刺和设置于婴儿床顶部与第二魔术贴刺相互粘合的第二魔术贴。

进一步,所述可拆卸组件包括设置于缠绕布底部的第三魔术贴刺和设置于婴儿床顶部与第三魔术贴刺相互粘合的第三魔术贴。

进一步,所述锁紧件包括与一个所述伸缩带一端固定连接的凹型板、设置于凹型板内侧的压板和设置于压板底部的卡钉块,所述凹型板的底部贯穿开设有与卡钉块相卡合的卡孔。

进一步,所述凹型板两侧的表面开设有至少两个限位孔,所述压板的两侧设置有与限位孔相卡合的弹性限位键,另一个所述伸缩带延伸至压板底部并将卡钉块依次贯穿通孔及卡孔且弹性限位键卡合至限位孔内侧构成两个所述伸缩带对被褥的锁紧束缚力。

进一步,所述婴儿床顶部的另一侧设置有用于支撑婴儿头部的被褥厚垫。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该婴儿氧舱用固定装置,通过伸缩带、通孔和锁紧件的配合使用,可便于医护人员对婴儿的身部缠绕被褥时施加一定的锁紧束缚力,以避免被褥脱离于婴儿的身部,本申请技术方案相比较传统的婴儿氧舱,则有效解决了婴儿在婴儿氧舱内出现打闹、不安、四肢摆动等现象时,被褥极易脱离婴儿身部的问题,避免婴儿在婴儿氧舱内部因体温下降而出现感冒等病状。

2.该婴儿氧舱用固定装置,通过缠绕布、弹性带和调节扣的配合使用,当婴儿被医护人员放置于婴儿床顶部时,可将婴儿腿部顺势插入缠绕布的内侧,并利用弹性带和调节扣相互锁紧,以达到对缠绕布的伸张可调锁紧力,婴儿腿部可在可控范围内稍微进行蹬腿、弯曲等运动,由此则一方面解决了婴儿在婴儿氧舱内部腿部容易过度摆动而影响救治过程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可在可控范围内任由婴儿摆动腿部,而并非将婴儿腿部完全限制固定,从而降低婴儿的心理排斥感。

3.该婴儿氧舱用固定装置,通过圆筒布体、粘合壳体、弹性连接带、第一魔术贴和第一魔术贴刺的配合使用,医护人员可将婴儿手部顺势插入圆筒布体的内部,并将弹性连接带深入粘合壳体的内部,利用第一魔术贴和第一魔术贴刺相互粘合,构成弹性连接带与粘合壳体相固定,从而一方面达到对婴儿手部固定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可控范围内可任由婴儿手部摆动,而并非将婴儿手部完全限制固定,从而降低婴儿的心理排斥感。

4.该婴儿氧舱用固定装置,通过粘合组件与可拆卸组件可便于医护人员在被褥或缠绕布使用时间过久后而出现脏污时,可随时对其二者进行拆卸清洗或更换,以保证婴儿在婴儿氧舱内部处于无菌、健康、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治疗。

简而言之,本申请技术方案通过连贯而又紧凑的结构,解决了婴儿在传统婴儿氧舱内部容易出现打闹、不安、四肢摆动,而影响婴儿在婴儿氧舱内部治疗效果及安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粘合组件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拆卸组件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婴儿床;2、被褥;3、紧缚组件;301、伸缩带;4、锁紧件;401、凹型板;402、压板;403、卡钉块;5、弹性限位键;6、束缚组件;601、弹性连接带;602、圆筒布体;603、粘合壳体;7、被褥厚垫;8、束紧组件;801、缠绕布;802、弹性带;803、调节扣;9、第一魔术贴刺;10、第一魔术贴;11、粘合组件;1101、第二魔术贴刺;1102、第二魔术贴;12、可拆卸组件;1201、第三魔术贴刺;1202、第三魔术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一侧”、“另一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相同”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相同,而是可以存在微小的差异。术语“垂直”仅仅是指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相对“平行”而言更加垂直,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垂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请参阅图1-1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婴儿氧舱用固定装置,包括婴儿床1和用于对婴儿身部进行包裹的被褥2,还包括用于将被褥2紧缚于婴儿身部的紧缚组件3和用于对婴儿腿部进行包裹束缚的束紧组件8;

紧缚组件3包括设置于被褥2两侧的伸缩带301、设置于一个伸缩带301一端的锁紧件4和开设于另一个伸缩带301表面的至少两个通孔,锁紧件4与通孔相锁紧构成两个伸缩带301对被褥2的包裹束缚力,当婴儿身部睡躺至被褥2靠中部时,将被褥两侧合围,再根据婴儿的实际身形情况,利用伸缩带301表面的通孔和锁紧件4相互调节,以达到两个伸缩带对被褥的束缚勒紧力,从而避免婴儿在随意哭闹过程中,出现被褥脱离于患儿身部的现象,此处需要强调的是,在被褥对婴儿身部进行包裹时,婴儿头部需处于被褥以外区域,被褥不可对婴儿头部进行包裹;

被褥2通过粘合组件11可拆卸设置于婴儿床1的顶部,当被褥使用时间过久出现脏污时,可通过粘合组件11将被褥2进行分离拆卸,以便于医护人员对被褥进行清洗、消毒;

束紧组件8包括用于对婴儿腿部包裹的缠绕布801、分别设置于缠绕布801底部与婴儿床顶部的弹性带802和设置于一个弹性带802一端的调节扣803,缠绕布801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且缠绕布801通过可拆卸组件12与婴儿床1顶部的一侧可拆卸连接,两个弹性带802通过调节扣803相调节锁紧构成对缠绕布801的伸张勒紧力,当婴儿睡躺至被褥2顶部时,可顺势将婴儿腿部深入缠绕布801的内侧,此时通过调节扣803将两个弹性带802进行束紧调节,以保证婴儿腿部深入缠绕布801后,依然可以在可控范围内做轻微的腿部抬腿、弯曲运动,以避免直接完全限制婴儿的腿部活动自由,而增加婴儿的心理排斥感,此处当缠绕布801出现脏污现象时,可通过可拆卸组件12将缠绕布801进行拆卸分离,以便于医护人员对缠绕布进行清洗、更换,此处可进一步参考说明书附图3,而本申请所提及的调节扣为市场上对绳索进行调节常用的调节扣,此处需要强调的是两个弹性带802在调节扣803上调节锁紧力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掌握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可无创造性劳动直接实施;

还包括用于对婴儿双手进行包裹固定的束缚组件6,束缚组件6包括用于对婴儿手部进行包裹的圆筒布体602、设置于圆筒布体602一侧的弹性连接带601和设置于婴儿床1顶部的粘合壳体603,圆筒布体602设置有两个且与被褥2的两侧相连通一体设置,弹性连接带601的两侧表面设置有第一魔术贴10,粘合壳体603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且粘合壳体603设置有两个且对称分布于婴儿床1顶部的两侧,粘合壳体603内侧的顶部与底部均设置有与第一魔术贴10相互粘合的第一魔术贴刺9,当婴儿睡躺至被褥2顶部时,医护人员可顺势将婴儿手部于圆筒布体602内部伸入,此时可根据婴儿的实际体型并根据婴儿手部可活动角度的实时情况,再将弹性连接带601伸入粘合壳体603的内部,并按压粘合壳体致使第一魔术贴刺和第一魔术贴得以有效粘合,此时则保障了婴儿在手部活动的过程中,也可达到对其限制固定的目的,避免婴儿手部活动范围过大而在婴儿氧舱内出现哭闹现象。

本实用新型中:被褥2、缠绕布801及圆筒布体602皆采用防静电阻燃面料制作而成,此处由于婴儿氧舱内部的高浓度纯氧,需将被褥2、缠绕布801及圆筒布体602等材质采用特殊的防静电阻燃面料制作而成。

本实用新型中:粘合组件11包括设置于被褥2底部的第二魔术贴刺1101和设置于婴儿床1顶部与第二魔术贴刺1101相互粘合的第二魔术贴1102,当被褥2出现脏污时,可将被褥2底部的第二魔术贴刺与第二魔术贴相互分离,以达到对被褥2拆卸分离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中:可拆卸组件12包括设置于缠绕布801底部的第三魔术贴刺1201和设置于婴儿床1顶部与第三魔术贴刺1201相互粘合的第三魔术贴1202,当缠绕布801使用时间过久出现脏污时,可将第三魔术贴刺与第三魔术贴相互分离撕开,以达到对缠绕布拆卸分离的目的,以便于医护人员对缠绕布进行清洗、更换。

本实用新型中:锁紧件4包括与一个伸缩带301一端固定连接的凹型板401、设置于凹型板401内侧的压板402和设置于压板402底部的卡钉块403,凹型板401的底部贯穿开设有与卡钉块403相卡合的卡孔,当另一个伸缩带深入压板402的底部时,可按压压板402,将卡钉块403顺势贯穿通孔及卡孔,从而将两个伸缩带进行固定,达到对被褥的束缚勒紧力。

本实用新型中:凹型板401两侧的表面开设有至少两个限位孔,压板402的两侧设置有与限位孔相卡合的弹性限位键5,另一个伸缩带301延伸至压板402底部并将卡钉块403依次贯穿通孔及卡孔且弹性限位键5卡合至限位孔内侧构成两个伸缩带301对被褥2的锁紧束缚力,当压板402下压过程中,弹性限位键5可顺势卡合至限位孔的内部,以达到将压板402固定的目的,避免压板402出现随意松动,影响两个伸缩带301对被褥2锁紧力的问题,此处需要强调的是,本申请所提及的弹性限位键在已授权公开的实用新型案件“一种基于bim的建筑施工模拟的装置”(cn208281424u)中,已对弹性限位键的结构原理进行公开,故本申请不再对此进行重复赘述。

本实用新型中:婴儿床1顶部的另一侧设置有用于支撑婴儿头部的被褥厚垫7,此处可将婴儿头部睡躺至被褥厚垫7处,而被褥厚垫中部呈凹陷状,可增加婴儿的使用舒适度。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