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椎按摩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03321发布日期:2021-02-27 00:48阅读:74来源:国知局
一种颈椎按摩仪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理疗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颈椎按摩仪。


背景技术:

[0002]
众所周知,颈椎按摩装置是一种基于中医理论并通过诸如物理震动、热敷、磁疗或低频脉冲等刺激手段对颈部进行按摩以达到促进颈部血液循环、放松颈部肌肉、缓解疲劳酸痛等理疗功效的护理产品。
[0003]
目前,市面上的颈椎按摩装置虽然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但由于大多数的颈椎按摩装置的按摩头一般采用的是固定式结构,当不同用户使用时,按摩头一般无法与用户的颈部作适应性的紧密贴合,从而不但会严重降低装置使用的舒适性以及按摩效果,而影响用户体验效果。同时,出于对产品体积大小等因素的考量,大多数颈椎按摩装置一般只具有单一的功能,如单一的物理震动功能、单一的低频脉冲震动模拟功能、单一的热敷功能等等,无法满足多样化功能需求。
[0004]
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颈椎按摩装置提出改进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颈椎按摩仪。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
一种颈椎按摩仪,它包括:
[0008]
一曲度壳体,所述曲度壳体为由外弧硬质壳和内弧软质壳作内外相对拼合后共同形成的一整体形状呈类“c”形的中空壳体结构,所述内弧软质壳上形成有至少一个朝曲度壳体的内弧方向凸起的缓冲颈套;
[0009]
至少一个物理震动器,所述物理震动器装设于外弧硬质壳的壳壁上并位于曲度壳体的壳体空间内;
[0010]
至少一个万向按摩头,所述万向按摩头与缓冲颈套一一对应,所述万向按摩头包括一置于缓冲颈套内并覆盖缓冲颈套的颈口内侧分布的定位夹板、一叠置并覆盖于缓冲颈套的颈口外侧分布的背板座、一与背板座相对拼合为一体并与背板座共同形成一收容腔室的接触罩、一置于收容腔室内且表面贴附于接触罩的内壁面上的脉冲理疗电极片以及一夹持于脉冲理疗电极片与接触罩之间的柔性电热片,所述脉冲理疗电极片的背表面形成有贯穿于缓冲颈套的颈口分布的定位套管,所述定位套管与定位夹板通过锁止连接件锁固为一体;
[0011]
以及
[0012]
一驱动控制组件,所述物理震动器、脉冲理疗电极片和柔性电热片分别与驱动控制组件作电连接并受控于驱动控制组件。
[0013]
优选地,所述缓冲颈套的中轴线沿曲度壳体的径向分布,所述物理震动器与缓冲颈套一一对应并位于对应的缓冲颈套的轮廓范围内。
[0014]
优选地,所述缓冲颈套至少为一对,其中一对所述缓冲颈套以曲度壳体的径向中心线呈对称分布。
[0015]
优选地,所述物理震动器包括一锁固于外弧硬质壳的壳壁上并与外弧硬质壳共同组成一震动腔室的马达保护罩、一装设于震动腔室内并受控于驱动控制组件的微型马达以及一装设于微型马达的输出轴上并位于震动腔室内的偏心震动轮。
[0016]
优选地,它还包括一与曲度壳体的左端侧作插装连接的左夹柄壳以及一与曲度壳体的右端侧作插装连接的右夹柄壳,所述驱动控制组件包括装设于左夹柄壳内并分别与脉冲理疗电极片和柔性电热片作电连接的主控制板、装设于曲度壳体内并同时与主控制板和物理震动器作电连接的震动调控板、装设于右夹柄壳内并与主控制板作电连接的储能电池、嵌装于左夹柄壳的外弧面上并与主控制板作电连接的功能调控按键、嵌装于右夹柄壳的壳壁上并同时与主控制板和储能电池作电连接的充电接口模块以及嵌装于左夹柄壳的壳壁上并与主控制板作电连接的外接脉冲连接模块。
[0017]
优选地,所述左夹柄壳和右夹柄壳均由一外弧面壳和一内弧面壳作内外相对拼合后成型,所述内弧面壳的外壳壁上嵌装有一柔性按摩垫。
[0018]
优选地,所述外弧面壳的端部贴附并锁固于外弧硬质壳的内壳壁上,所述内弧面壳的端部贴附于内弧软质壳的内壳壁上,所述曲度壳体的左右端侧还分别设置有一绑箍,所述绑箍套设并绑缚于左夹柄壳与曲度壳体相插装的区域以及右夹柄壳与曲度壳体相插装的区域。
[0019]
优选地,所述主控制板上还集成有无线通信模块。
[0020]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可使万向按摩头在受到人体颈部的挤压时导致缓冲颈套产生一定的形变效应,从而使万向按摩头形成与人体颈部曲线相适应的角度变化,以增强按摩仪佩戴的舒适性和适应性;同时,利用物理震动器和万向按摩头所产生的功效并配合曲度壳体的结构形态可使按摩仪能够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来全方位地模拟低频电疗、火罐、红外光、震动按摩、环形牵引等多功能理疗功效,达到促进颈部血液循环、放松颈部肌肉、缓解疲劳等病症;其结构简单紧凑、功能丰富、舒适性及适应性显著,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装配示意图(一);
[0022]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装配示意图(二);
[0023]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4]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0025]
图5是图4中a区域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0026]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曲度壳体部分的结构分解示意图(一);
[0027]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曲度壳体部分的结构分解示意图(二);
[0028]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左夹柄壳部分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29]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右夹柄壳部分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0030]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系统控制原理参考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0032]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颈椎按摩仪,它包括:
[0033]
曲度壳体10,其为一由外弧硬质壳11和内弧软质壳12作内外相对拼合后共同形成的一整体形状呈类“c”形的中空壳体结构,以利用其整体呈类“c”形的结构构造与人体颈部的曲线形态相吻合,从而在符合人体工学设计要求的同时,利用外弧硬质壳11与内弧软质壳12的材料硬度差异,通过外弧硬质壳11来实现整个壳体的曲线弧度定型,而通过内弧软质壳12则可与颈部皮肤相接触以保证按摩仪在佩戴于颈部时的舒适性;在内弧软质壳12上形成有至少一个朝曲度壳体10的内弧方向凸起的缓冲颈套13;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所述及的类“c”形不限于标准的c字形,也包括诸如半圆形、u字形等类似形状;内弧软质壳12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诸如硅胶等相对柔软的材料注塑成型;
[0034]
物理震动器20,其至少为一个并且装设于外弧硬质壳的壳壁上并位于曲度壳体10的壳体空间内(即:由外弧硬质壳11与内弧软质壳12共同形成的壳体空间内),以利用物理震动器20所产生的震动效应来最终形成对颈部的震动按摩功能;
[0035]
万向按摩头30,其与缓冲颈套13一一对应,万向按摩头30包括一置于缓冲颈套13内并覆盖缓冲颈套13的颈口内侧分布的定位夹板31、一叠置并覆盖于缓冲颈套13的颈口外侧分布的背板座32、一与背板座32相对拼合为一体并与背板座32共同形成一收容腔室(图中未标注)的接触罩33(其主要作为万向按摩头30与人体颈部穴位相接触的部件来使用,在具体实施时,可优选具有导电及导热性能的金属材料制成)、一置于收容腔室内且表面贴附于接触罩33的内壁面上的脉冲理疗电极片34以及一夹持于脉冲理疗电极片34与接触罩33之间的柔性电热片35(即:fpc线路板),脉冲理疗电极片34的背表面形成有贯穿于缓冲颈套13的颈口分布的定位套管36,定位套管36与定位夹板31通过锁止连接件(图中未示出)锁固为一体;以此,可利用定位夹板31与背板座32将缓冲颈套13的颈口边沿进行夹持并通过定位套管36与定位夹板31之间的锁止关系将缓冲颈套13的颈口边沿进行锁定,从而将整个万向按摩头30装配于曲度壳体10上;同时,基于缓冲颈套13所形成的凸起结构形式以及内弧软质壳12及缓冲颈套13本身的柔性特点,可在万向按摩头30与人体颈部穴位进行接触式能够形成适应性的角度变化,从而提升万向按摩头30与人体皮肤接触的舒适性并适用于不同用户的颈部生理结构;另外,利用脉冲理疗电极片34则可将低频脉冲电流信号经由接触罩33传导至人体上,以模拟针灸、电刺激、按摩、推拿、捶打等功能;而利用柔性电热片34则可产生热量并经由接触罩33传导至人体上,则可模拟红外推拿、热敷等按摩效果;
[0036]
以及
[0037]
一驱动控制组件,其主要作为整个按摩仪的控制组件来使用,其中,物理震动器20、脉冲理疗电极片34和柔性电热片35分别与驱动控制组件作电连接并受控于驱动控制组件,在具体实施时可参考现有的按摩仪的控制原理进行具体元器件及系统电路结构的选择,利用曲度壳体10、收容腔室以及缓冲颈套13等部位的结构空间作为物理震动器20、脉冲理疗电极片34、柔性电热片35等执行部件与驱动控制组件之间的连接线的布线(走线)空间。
[0038]
由此,利用万向按摩头30与缓冲颈套13之间的结构装配关系,可在万向按摩头30
与人体颈部穴位进行接触时,基于人体颈部对万向按摩头30的施力挤压导致缓冲颈套13产生一定的形变效应,从而使万向按摩头30形成与人体颈部曲线相适应的角度变化,以在增强按摩仪佩戴的舒适性以及适应性的同时,为按摩仪的按摩效果提供保障;同时,利用物理震动器20、脉冲理疗电极片34和柔性电热片35所产生的功效并配合曲度壳体10的结构形态则可使整个按摩仪能够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来全方位地模拟低频电疗、火罐、红外光、震动按摩、环形牵引等多功能理疗功效,达到促进颈部血液循环、放松颈部肌肉、缓解疲劳等病症。
[0039]
为最大限度地优化整个按摩仪的结构,尤其是使万向按摩头30能够与人体颈部的生理曲线结构性吻合,本实施例的缓冲颈套13的中轴线(即:相当于万向按摩头30的中轴线)沿曲度壳体10的径向分布,而物理震动器30则与缓冲颈套13一一对应并位于对应的缓冲颈套13的轮廓范围内,从而使万向按摩头30能够尽可能地与人体颈部的接触点呈垂直分布,而物理震动器30则可在万向按摩头30所在的区域发挥最大的物理震动功能,以便在万向按摩头30与人体颈部进行接触时将震动效应传导至人体颈部。
[0040]
作为优选方案,本实施例的缓冲颈套13至少为一对,其中一对缓冲颈套13以曲度壳体10的径向中心线呈对称分布(即:相当于至少其中两个无线按摩头30是以曲度壳体10的径向中心线呈对称分布),从而当存在两个万向按摩头30时可以左右对称的方式来按摩颈部中心线两侧的穴位。当然,也可将一对万向按摩头30沿曲度壳体10的径向中心线呈上下布置以直接按摩颈部中心线上的穴位;或者同时设置两对万向按摩头30以同时实现对上述穴位的按摩接触。
[0041]
为增强物理震动器20装配的稳固性,尤其是鉴于外弧硬质壳11与内弧软质壳12之间存在柔软度或硬度的差异而导致物理震动器20脱离原始装配位置,本实施例的物理震动器20包括一锁固于外弧硬质壳11的壳壁上并与外弧硬质壳11共同组成一震动腔室(图中未标注)的马达保护罩21、一装设于震动腔室内并受控于驱动控制组件的微型马达22以及一装设于微型马达22的输出轴上并位于震动腔室内的偏心震动轮23(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半圆形块状结构体并与微型马达22作同轴连接或者直接采用整圆块状结构体并与微型马达22作偏心连接)。如此,可利用马达保护罩21将微型马达22封装于震动腔室内并为微型马达22的位置锁固提供结构支撑,当微型马达22启动后可带动偏心震动轮23转动时即可产生震动效应,进而带动整个曲度壳体10进行同步震动。
[0042]
为最大限度地优化整个按摩仪的实用性能,本实施例的按摩仪还包括一与曲度壳体10的左端侧作插装连接的左夹柄壳40以及一与曲度壳体10的右端侧作插装连接的右夹柄壳50,而驱动控制组件包括装设于左夹柄壳40内并分别与脉冲理疗电极片34和柔性电热片35作电连接的主控制板41、装设于曲度壳体10内并同时与主控制板41和物理震动器20作电连接的震动调控板14、装设于右夹柄壳50内并与主控制板41作电连接的储能电池51、嵌装于左夹柄壳40的外弧面上并与主控制板41作电连接的功能调控按键42、嵌装于右夹柄壳50的壳壁上并同时与主控制板41和储能电池51作电连接的充电接口模块52以及嵌装于左夹柄壳40的壳壁上并与主控制板41作电连接的外接脉冲连接模块43。由此,利用左右夹柄壳不但可以为驱动控制组件的主体部分提供装配空间,而且可以利用两者与人体头部的下颚区域相接触以保证曲度壳体10部分能够与人体颈部进行稳定的接触,从而确保整个按摩仪佩戴的稳定性;通过对主控制板41等部件的系统电路的选择则可利用功能调控按键42来
实现诸如低频电疗、火罐、红外光、震动按摩、环形牵引等功能模式的切换调控,利用储能电池51则可增强按摩仪使用的灵活性使其不受电源布置场所的限制;另外,利用外接脉冲连接模块43则可作为扩充接口,以便于通过连接并控制独立于按摩仪的其他脉冲理疗片,从而方便用户能够利用扩展的脉冲理疗片对人体其他部位的穴位进行按摩。
[0043]
为增强左右夹柄壳与人体皮肤接触的舒适性并产生一定的按摩效果,本实施例的左夹柄壳40和右夹柄壳50均由一外弧面壳a和一内弧面壳b作内外相对拼合后成型,并且在内弧面壳b的外壳壁上嵌装有一柔性按摩垫c(其可根据实际情况由诸如硅胶等材料一体注塑成型,并且在其表面形成若干凸起或纹路)。以此,利用外弧面壳a和内弧面壳b可极大地增强相关器件的拆装的便利性,而通过柔性按摩垫c的柔性特点则可增强与人体皮肤接触的舒适性。
[0044]
为便于对整个按摩仪进行快速的拆装维护,本实施例的外弧面壳a的端部贴附并锁固于外弧硬质壳11的内壳壁上,内弧面壳b的端部则贴附于内弧软质壳12的内壳壁上,同时,在曲度壳体10的左右端侧还分别设置有一绑箍15,绑箍15套设并绑缚于左夹柄壳40与曲度壳体10相插装的区域以及右夹柄壳50与曲度壳体10相插装的区域。
[0045]
另外,为提升整个按摩仪的智能化程度,便于用户进行操控,在主控制板41上还集成有无线通信模块44(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蓝牙模块、wifi模块等等),从而便于用户能够利用诸如智能手机等便携式通信设备对按摩仪的功能模式进行远程或非接触式的切换调控。当然,还可在按摩仪内设置诸如蜂鸣器、扬声器、指示灯等辅助配件,以实现按摩仪在功能切换或者功能执行时的灯光语音提示等实用功能。在具体实施时,可依据图10所提供的系统原理框图进行系统设计并选择现有的按摩仪的功能电路搭配成完整的控制系统,在此不作赘述。
[004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