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污染负压封闭面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49427发布日期:2021-04-20 23:25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污染负压封闭面罩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面罩,特别是一种防污染负压封闭面罩。


背景技术:

2.在临床实验中,明确存在或者潜在存在的具有传染风险的患者,该患者在进行气管镜等介入操作时,患者不可避免的存在剧烈咳嗽等症状,从而极易导致飞沫及气溶胶(气溶胶(aerosol)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又称气体分散体系,其分散相为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其大小为0.001~100微米,分散介质为气体)等外泄,进而污染空气,污染周围的仪器设备,危害医护人员的安全,甚至付出医护人员的生命。而上述所述的介入操作,一般是在负压病房内进行的,而负压病房每做一例,则需要进行大范围的消毒,其时间成本、人工成本均相当昂贵,而且实际上绝大多数医院没有对所有操作患者进行这方面救治的条件。
3.综上所述,需要设计一种尽可能避免对近距离接触的医护人员造成伤害,并且能够对患者所呼出的气体、液体进行收集并净化处理,保障环境健康的面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尽可能避免对近距离接触的医护人员造成伤害,并且能够对患者所呼出的气体、液体进行收集并净化处理,保障环境健康的面罩。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防污染负压封闭面罩,包括:
6.可穿戴的罩体,其上设置有进气口,出气口以及可封装口,其中,进气口与供氧设备通过导管相连;
7.具有净化功能的收集器,通过负压吸引管与出气口相连。
8.在上述的一种防污染负压封闭面罩中,进气口的位置与出气口的位置斜对角设置。
9.在上述的一种防污染负压封闭面罩中,进气口的位置靠近鼻腔所在的位置,出气口的位置靠近口腔角部所在的位置。
10.在上述的一种防污染负压封闭面罩中,在进气口一侧设置有一个调节口,其中,该调节口呈可封闭结构设置。
11.在上述的一种防污染负压封闭面罩中,连接于出气口上的负压吸引管可沿出气口转动或者移动。
12.在上述的一种防污染负压封闭面罩中,可封装口的位置靠近口腔所在的位置。
13.在上述的一种防污染负压封闭面罩中,在可封装口上嵌装有一个橡胶扣,其中,该橡胶扣上设置有一个“米”字型槽孔。
14.在上述的一种防污染负压封闭面罩中,在收集器内置有过滤膜,其中,该过滤膜可
拆卸连接于收集器内。
15.在上述的一种防污染负压封闭面罩中,在罩体的两侧各设置有一根绑带,其中,两根绑带呈一体设置,或者独立设置。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7.(1)、通过可封装口实现气管镜等介入操作,并通过出气口与负压吸引管,使得面罩内部形成负压,将患者呼出的气体、液体通入收集器中进行过滤、净化处理,避免患者接受气管镜等操作时因呛咳等产生的大量感染性飞沫和气溶胶,对室内空气及周围仪器设备等造成的严重污染,保证周围环境、其他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
18.(2)、进气口与供氧设备相连,作为患者氧气的吸入口,出气口通过负压吸引管与收集器相连,作为患者气体、液体的呼出口,而通过对角设置,扩大进气口与出气口之间的距离,而且通过负压吸引管,将面罩内部形成负压,避免气体、液体的“上跑”,提高面罩使用的可靠性。
19.(3)、将进气口设置在靠近患者鼻腔的位置,从而缩短供氧设备的导管从进气口与患者鼻腔之间的距离,提高供氧的可靠性,另外将出气口设置在靠近患者口腔角部的位置,从而便于将患者口腔角度的分泌物快速吸走,并进入收集器中。
20.(4)、在进气口的一侧设置一个可封闭的调节口,是为了调节患者在进行吸氧时氧气的浓度,打开调节口,连通罩体的内外两侧,从而降低罩体内部的氧气浓度,闭合调节口,阻断罩体的内外两侧,从而提升罩体内部的氧气浓度,使得罩体内部的氧气浓度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为平稳,且患者呼吸较为舒适的范围内,进而提高面罩使用的灵活性与可靠性。
21.、由于在出气口处连接有负压吸引管,且该负压吸引管能够沿出气口旋转,移动,从而方便医护人员将负压吸引管靠近患者的口腔角度或者脸部,通过“负压”,将分泌物吸入负压吸引管,继而进入收集器中进行过滤,一方面,保证患者口腔角度,或者脸部的干净整洁,避免细菌滋生,另一方面,避免医护人员用毛巾擦拭而造成交叉感染,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污染负压封闭面罩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污染负压封闭面罩的使用状态图。
24.图中,100、罩体;110、进气口;120、出气口;130、可封装口;140、调节口;150、绑带;200、供氧设备;300、收集器;310、过滤膜;400、负压吸引管。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26.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污染负压封闭面罩,包括:可穿戴的罩体100,其上设置有进气口110,出气口120以及可封装口130,其中,进气口110与供氧设备200通过导管相连;具有净化功能的收集器300,通过负压吸引管400与出气口120相连。
2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污染负压封闭面罩,通过可封装口实现气管镜等介入操作,并通过出气口与负压吸引管,使得面罩内部形成负压,将患者呼出的气体、液体通入收
集器中进行过滤、净化处理,避免患者接受气管镜等操作时因呛咳等产生的大量感染性飞沫和气溶胶,对室内空气及周围仪器设备等造成的严重污染,保证周围环境、其他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
28.进一步优选地,进气口110的位置与出气口120的位置斜对角设置。
29.在本实施例中,进气口110与供氧设备200相连,作为患者氧气的吸入口,出气口120通过负压吸引管400与收集器300相连,作为患者气体、液体的呼出口,而通过对角设置,扩大进气口110与出气口120之间的距离,而且通过负压吸引管400,将面罩内部形成负压,避免气体、液体的“上跑”,提高面罩使用的可靠性。
30.进一步优选地,进气口110的位置靠近鼻腔所在的位置,出气口120的位置靠近口腔角部所在的位置。
31.在本实施例中,将进气口110设置在靠近患者鼻腔的位置,从而缩短供氧设备200的导管从进气口110与患者鼻腔之间的距离,提高供氧的可靠性,另外将出气口120设置在靠近患者口腔角部的位置,从而便于将患者口腔角度的分泌物快速吸走,并进入收集器300中。
32.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进气口110一侧设置有一个调节口140,其中,该调节口140呈可封闭结构设置。
33.在本实施例中,在进气口110的一侧设置一个可封闭的调节口140,是为了调节患者在进行吸氧时氧气的浓度,打开调节口140,连通罩体100的内外两侧,从而降低罩体100内部的氧气浓度,闭合调节口140,阻断罩体100的内外两侧,从而提升罩体100内部的氧气浓度,使得罩体100内部的氧气浓度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为平稳,且患者呼吸较为舒适的范围内,进而提高面罩使用的灵活性与可靠性。
34.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于出气口120上的负压吸引管400可沿出气口120转动或者移动。
35.以气管镜为例,在现有操作中,直接将气管镜经口或者鼻腔进行操作,患者鼻腔通过导管吸氧,且患者的口、鼻腔均暴露在外,而患者呼吸产生的分泌物在吸附在患者口腔角度,或者脸部,需要医护人员用毛巾擦拭,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出气口120处连接有负压吸引管400,且该负压吸引管400能够沿出气口120旋转,移动,从而方便医护人员将负压吸引管400靠近患者的口腔角度或者脸部,通过“负压”,将分泌物吸入负压吸引管400,继而进入收集器300中进行过滤,一方面,保证患者口腔角度,或者脸部的干净整洁,避免细菌滋生,另一方面,避免医护人员用毛巾擦拭而造成交叉感染,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36.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可封装口130的位置靠近口腔所在的位置。从而方便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气管镜等介入操作。
37.进一步优选地,在可封装口130上嵌装有一个橡胶扣,其中,该橡胶扣上设置有一个“米”字型槽孔。
38.在本实施例中,当用户无需气管镜等介入操作时,通过橡胶扣密封,只需通过进气口110供氧,出气口120将患者呼出的气体,液体收集至收集器300中即可;当用户需要气管镜等介入操作时,插管可直接通过“米”字型槽孔插入患者口腔或者鼻腔中进行操作,避免患者的气体或者液体的外溅,保障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
39.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收集器300内置有过滤膜310,其中,该过滤膜310可拆
卸连接于收集器300内。
40.在本实施例中,将过滤膜310设置呈可拆卸结构,便于过滤膜310的更换,保障收集器300使用的可靠性。
41.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罩体100的两侧各设置有一根绑带150,其中,两根绑带150呈一体设置,或者独立设置。
42.在本实施例中,如果两根绑带150呈一体设置,那么该面罩采用“头戴式”结构,且该绑带150具有弹性,适用于不同头围尺寸的患者;如果两根绑带150呈独立设置,那么该面罩采用“捆绑式”结构,且该绑带150无弹性。另外,该绑带150可以呈u型结构设置,其中,u型绑带150的开口端与罩体100相连,u型绑带150的封闭端与患者的耳朵嵌套卡接,类似于口罩的穿戴方式。以上三种方式均能实现面罩的穿戴,但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所述的三种。
43.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