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儿科无针压力注射头

文档序号:24955288发布日期:2021-05-07 19:53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儿科无针压力注射头

本实用新型涉及给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儿科无针压力注射头。



背景技术:

在儿科临床上,皮下注射由于存在持续痛感和针头恐惧,容易造成患者的抵触和抗拒。针对这种情况,出现了压力和微针注射技术,其中微针技术通过矩阵式多针排布的同时减小针头直径和长度,虽然降低了痛感和本质上仍存在穿刺注射的固有缺陷,而压力注射在应用到大分子药液注射剂时,现有的单点注射头进药存在注射区域药物透皮性差、表皮残留多、皮下入注药液堆积扩散慢等现象,导致注射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克服现有压力注射头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良好透皮扩散性效果的儿科无针压力注射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儿科无针压力注射头包括安瓿管、活塞杆和注药头,所述活塞杆套装在所述安瓿管内,所述注药头可拆卸式安装在所述安瓿管前端,其中,所述注药头上设有增压腔,注药头前端呈球面,该球面端布设有与所述增压腔相连通的微孔,球面端中央设有定位乳头,球面端外周设有展皮缘,所述微孔周向均布于所述定位乳头外周。

为使药液均匀而分散的注入皮下,以便于在等深度内药液快速扩散,所述增压腔内壁于各所述微孔通入位置形成有圆滑过渡部。形成逐渐收缩的漏斗状连接颈,对激射药液实现渐变式平顺增压。

为使安瓿管两端形成连接结构,分别连接注药头和用于冲顶活塞杆送药的推射器内丝接口,所述安瓿管包括盛药部,设置在盛药部前端、用于连接所述注药头的颈管,设置在盛药部后端、用于连接推射器的腰管。

为在复位器对接注射头和推射器后便于旋紧外部的安瓿管,所述盛药部与腰管连接处设有花口沿,所述花口沿上周向设有若干花齿。

活塞杆具体结构上,所述活塞杆包括与所述腰管内径相匹配的杆体,所述杆体两端设有推头,其中位于所述安瓿管内的推头上安装有胶塞。杆体为实心柱状杆,推射过程利用腰管和安瓿管内部的推头导向,杆体与推头连接斜坡堆料过渡,在推射器的弹簧复位强压下保证活塞杆具备足够的整体强度。

为在注药时尽量减少药液残留,并在注药结束后对安瓿管和活塞杆进行对位注效验证,所述胶塞包括一体成型的、用于推送盛药部内药液的腔内塞和用于推顶颈管及增压腔内药液的凸柱塞。

作为可拆分结构具体连接方式上,所述颈管的外壁和增压腔的内壁上对应设有丝部,所述安瓿管和注药头利用所述丝部实现可拆卸式连接。

为保证可拆分部件在连接后,接缝部位的密封性,所述注药头上开有缺口槽,并于所述缺口槽位置配装有密封垫圈。

为在满足常用小剂量皮下注射盛药量并保证注射压力的基础上,适配现有推射器的接口尺寸,所述盛药部直径为5mm,长度为30~50mm;所述微孔直径0.06~0.10mm。

为控制进药量,所述盛药部上设有刻度线。

具体的,所述安瓿管和注药头均为玻璃型材,所述活塞杆为玻璃或聚乙烯型材,所述胶塞和密封垫圈为医用橡胶材质。

本实用新型一种儿科无针压力注射头的有益效果为:

注药头定压同时将注药点区域皮肤展开,便于射流成分抵达皮下,减少外部残留;

药液注入平均分散,便于皮下快速扩散起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一种儿科无针压力注射头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儿科无针压力注射头的主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儿科无针压力注射头的仰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儿科无针压力注射头的立体结构图;

图4是图1的a-a向剖面图;

图5是图3的透视图;

图6是本儿科无针压力注射头的前视向爆炸结构图;

图7是本儿科无针压力注射头的后视向爆炸结构图。

图中:

1-安瓿管;11-盛药部、12-颈管、13-腰管、14-花口沿;141-花齿;

2-活塞杆;21-杆体、22-推头、23-胶塞;231-腔内塞、232-凸柱塞;

3-注药头;31-增压腔、32-微孔、33-定位乳头、34-展皮缘、35-圆滑过渡部、36-缺口槽;

4-密封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方式1:如图1至7所示,本儿科无针压力注射头包括安瓿管1、活塞杆2和注药头3,所述活塞杆2套装在所述安瓿管1内,所述注药头3可拆卸式安装在所述安瓿管1前端,其中,所述注药头3上设有增压腔31,注药头3前端呈球面,该球面端布设有与所述增压腔31相连通的微孔32,球面端中央设有定位乳头33,球面端外周设有展皮缘34,所述微孔32周向均布于所述定位乳头33外周。

所述增压腔31内壁于各所述微孔32通入位置形成有圆滑过渡部35。形成逐渐收缩的漏斗状连接颈,对激射药液实现渐变式平顺增压。使药液均匀而分散的注入皮下,以便于在等深度内药液快速扩散。

所述颈管12的外壁和增压腔31的内壁上对应设有丝部,所述安瓿管1和注药头3利用所述丝部实现可拆卸式连接。用于可拆分结构的部件连接。

所述注药头3上开有缺口槽36,并于所述缺口槽36位置配装有密封垫圈4。用于保证可拆分部件在连接后,接缝部位的密封性。

所述盛药部11直径为5mm,长度为30~50mm;所述微孔32直径0.06~0.10mm。在满足常用小剂量皮下注射盛药量并保证注射压力的基础上,适配现有推射器的接口尺寸。

所述盛药部11上设有刻度线(图中未示出)。用于控制进药量。

所述安瓿管1和注药头3均为玻璃型材,所述活塞杆2为玻璃或聚乙烯型材,所述胶塞23和密封垫圈4为医用橡胶材质。

实施方式2:所述安瓿管1包括盛药部11,设置在盛药部11前端、用于连接所述注药头3的颈管12,设置在盛药部11后端、用于连接推射器的腰管13。使安瓿管两端形成连接结构,分别连接注药头和用于冲顶活塞杆送药的推射器内丝接口。

所述盛药部11与腰管13连接处设有花口沿14,所述花口沿14上周向设有若干花齿141。在复位器对接注射头和推射器后便于旋紧外部的安瓿管。

其余结构和部件如实施方式1所述,略。

实施方式3:活塞杆具体结构上,所述活塞杆2包括与所述腰管13内径相匹配的杆体21,所述杆体21两端设有推头22,其中位于所述安瓿管1内的推头上安装有胶塞23。杆体为实心柱状杆,推射过程利用腰管和安瓿管内部的推头导向,杆体与推头连接斜坡堆料过渡,在推射器的弹簧复位强压下保证活塞杆具备足够的整体强度。

所述胶塞23包括一体成型的、用于推送盛药部11内药液的腔内塞231和用于推顶颈管12及增压腔31内药液的凸柱塞232。在注药时尽量减少药液残留,并在注药结束后对安瓿管和活塞杆进行对位注效验证。

其余结构和部件如实施方式1所述,略。

使用时,拉动活塞杆使安瓿管自颈管和吸入药液,相比于自微孔直接吸药,颈管入药速度更快在活塞端的可控性更强,且吸药过程不易产生气泡;连接注药头后,与推射器利用复位盒对接(推射器和复位盒为现有成套产品,推射器又称定量注射器,原理是利用复位弹簧复位快速推顶活塞,复位盒用于快速操作压缩推射器内弹簧,现有部分自带复位功能的推射器已可脱离复位器单独使用,该产品已广泛应用于胰岛素注射领域,故此处对其结构细节不做赘述),取出后旋紧;在待注射位置皮肤涂抹酒精,将注药头垂直按压在带注射部位皮肤上,期间定位乳头压入令周围皮肤凸起,展皮缘将待注射区域皮肤拉紧;操作推射器推药,推射器内复位弹簧复位将活塞快速打入盛药部内,药液在颈管和圆滑过渡部两次增压后自各微孔分散透皮斜射入皮下,并在各自区域内快速扩散。

本注射头原则上整体作为一次性耗材。在特殊情况下可通过拆分后对安瓿管、活塞杆等非接触组件进行清洗后煮沸消毒二次使用,二次使用的原则为单人同种药液注射。注药头作为人体接触部件须于每次注射后废弃并销毁。

本儿科无针压力注射头的注药头定压同时将注药点区域皮肤展开,便于射流成分抵达皮下,减少外部残留;药液注入平均分散,便于皮下快速扩散起效。分体式结构使进药过程快速而易控。

以上描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征、基本原理,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的细节,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应将上述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看作示范性的,且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非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