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门诊护理用肢体止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41353发布日期:2020-11-25 14:52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门诊护理用肢体止血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门诊护理用肢体止血装置。



背景技术:

临床上,在对病人进行肢体手术时,比如骨折复位、肢体肿块或囊肿切除、肌腱修复、骨移植、截肢术和肢体再植术等等,都需要采用止血装置阻断该肢体的血供,以提供一个无血的手术视野,同时也是为了减少手术出血量。目前通常采用橡皮管或布条绑扎进行止血,这种方式不易控制绑扎力度,很容易造成肢体伤残,比如会造成绑扎部位淤伤、起水疱、拧伤和皮肤坏死等,术后还会出现肢体麻木、无力、感觉减退等神经症状。而且在手术过程中,抬高出血部位,则血液会朝向止血装置流动,从而对止血装置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诊护理用肢体止血装置,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较好的改善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门诊护理用肢体止血装置,包括止血带、隔离带和充气机构,所述止血带包括带体和气袋,所述气袋为长条形结构,所述气袋设置于所述止血带的内部,所述气袋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带体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气袋的数量为多根,多根所述气袋平行间隔分布,所述带体的一端设有通气主管,所述通气主管与每根所述气袋之间分别通过一根通气支管连通,所述通气支管上设有阀门,所述通气主管的一端设有充气接头,所述带体在相邻的两根所述气袋之间的部位设有透气孔,所述带体的一端内表面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带体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能够可拆卸连接,所述充气机构与所述通气主管上的充气接头可拆卸连接,所述充气机构用于对所述气袋充气,所述隔离带与所述止血带配套使用,所述隔离带绑扎于所述止血带绑扎部位与肢体出血部位之间且靠近所述止血带。

可选的,所述带体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外侧面上设有限位柱,所述带体上设有多个用于与所述限位柱卡接配合的限位孔。

可选的,每根所述气袋上还设有排气阀。

可选的,所述带体的外表面上设有集成微处理器的显示器,所述带体的内表面在与所述气袋相对应的部位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显示器连接。

可选的,所述带体的外表面上还设有计时报警器,所述计时报警器与所述显示连接。

可选的,所述充气机构包括充气球囊,所述充气球囊通过气管与所述通气主管上的充气接头连接。

可选的,所述带体的外表面设有用于放置冰袋的容纳袋。

可选的,所述隔离带为长条状结构,所述隔离带的两端通过粘扣带连接。

可选的,所述隔离带采用吸水棉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门诊护理用肢体止血装置,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采用气压形式对肢体进行止血,便于控制压力,避免对患者的绑扎部位造成损伤,而且止血带透气性好,止血带内具有多根气袋且相互独立,从而实现多重紧箍,较好的保证了止血安全可靠;隔离带能够吸收沿肢体流向止血带的血液,避免血液对止血带造成污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门诊护理用肢体止血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止血带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0-止血带;11-带体;111-透气孔;112-第一连接部;113-第二连接部;114-限位柱;115-限位孔;116-显示器;117-压力传感器;118-计时报警器;119-容纳袋;12-气袋;121-通气主管;122-通气支管;123-充气接头;124-阀门;125-排气阀;20-隔离带;30-充气机构;301-充气球囊;302-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考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门诊护理用肢体止血装置,包括止血带10、隔离带20和充气机构30。

止血带10包括带体11和气袋12。气袋12为长条形结构,气袋12的内部具有空腔,气袋12设置于止血带10内部的空腔中,气袋12的长度方向与带体11的长度方向一致,气袋12的数量为多根,多根气袋12平行间隔分布,带体11的一端外表面设有通气主管121,通气主管121与每根气袋12之间分别通过一根通气支管122连通,通气支管122上设有阀门124,阀门124可以为电磁阀,这样就能够实现自动控制开闭,通气主管121的一端设有充气接头123,这样,每根气袋12都是相互独立的,这样就实现多根气袋12同时能够对血管进行阻断,其中任意一根气袋12如果发生破损漏气也不会影响到其他气袋12对血管血液的阻断,从而保证止血更安全可靠。每根气袋12上还设有排气阀125,这样便于将气袋12内的空气排出。

带体11在相邻的两根气袋12之间的部位设有透气孔111,这样,能够提高带体11的透气性,保证带体11在绑扎在患者肢体上时,绑扎部位不会因为不透气而出汗,从而避免绑扎部位的皮肤组织不会因闷热受到损伤。当然,带体11的内表面上还可以设有可更换的一次性吸汗膜,每次使用前都更换一张新的吸汗膜,使用完成后将吸汗膜拆卸扔入垃圾桶中即可,吸汗膜不仅可以吸汗,还能防止止血带10被污染,也能防护患者之间被交叉感染。

带体11的一端内表面上设有第一连接部112,带体11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二连接部113,第一连接部112和第二连接部113能够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2为魔术贴勾面,第二连接部113为魔术贴毛面,这样第一连接部112与第二连接部113就能够快速的粘接在一起或者拆开。

带体11的远离第一连接部112的一端外侧面上设有限位柱114,带体11上设有多个用于与限位柱114卡接配合的限位孔115。使用时,带体11缠绕住肢体并裹紧,然后使得限位柱114卡入限位孔115内,在将第一连接部112与第二连接部113连接,这样双重防松,较好的保证了带体11不易松动,为稳定止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充气机构30包括充气球囊301和气管302,气管302的一端与充气球囊301连通,气管302的另一端用于与通气主管121上的充气接头123连接,当气管302与充气接头123连接好后,用手握住充气球囊301挤压就能够对气袋12进行充气。当然,也可以采用气泵对气袋12进行充气。

带体11的外表面上设有集成了微处理器的显示器116,显示器116为触摸屏显示器,显示器116内还集成有可充电电池,电池为显示器116和微处理器等用电元件提供电力,带体11的内表面在与气袋12相对应的部位设有压力传感器117,每个气袋12均对应一个压力传感器117,压力传感器117与显示器116连接,压力传感器117能够检测止血带10绑扎好后对肢体产生的压力并将检测到的信息传输至显示器116,工作人员通过显示器116就可以了解压力信息。

带体11的外表面上还设有计时报警器118,计时报警器118与显示连接,使用时,设定止血带10的包扎时间,当达到设定时间后,计时报警器118报警,提醒工作人员松开止血带10一段时间,避免长时间的紧箍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皮肤组织损伤和坏死。

带体11的外表面还可以设有用于放置冰袋的容纳袋119,使用时,可以将专用冰袋放置在容纳袋119里,冰袋能够对包扎部位进行降温冷却,从而降低包扎部位的组织胺释放,减轻微循环及周围组织的渗出和肿胀;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和血栓的形成;减少氧自由基的释放等等,还能缓解疼痛。

隔离带20与止血带10配套使用,隔离带20绑扎于止血带10绑扎部位与肢体出血部位之间且靠近止血带10,因为在止血过程中或者在拆除止血带10前会将患者的出血部位太高,这样血液就会朝向止血带10流动,隔离带20能够将这些血液吸收掉,避免血液对止血带10造成污染。隔离带20采用吸水棉制成,这样才能保证充分将血液吸收掉。隔离带20为长条状结构,隔离带20的两端通过粘扣带连接,这样方便绑扎或拆下隔离带20。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